中國傳統社會有嚴格等級制度,即尊卑之「禮」,嚴格區分不能混淆,而日常住處和死後葬地的名稱也是如此。宮、府、宅、家和陵、冢、墳、林的區別正在於此。
一般情況下皇帝生前住所曰「宮」,王侯將相曰「府」,縉紳住所曰「宅」,百姓住所曰「家」。
其中「府」有好幾種含義,如舊時的行政區劃名稱,官吏辦公的「官府」,但也始終做為高官和貴族的住宅,如「王府」、「孔府」。
而「宅」多指規模較大的住所和房子,自是比較顯貴有錢之家,和「第」連在一起為「宅第」,和「府第」一樣等級相對高級。
因為古人認為人死後還有一個世界,故死後的住處也嚴格區分。死後通例為「陵」用於皇帝,「冢」用於達官顯貴,「墳」用於百姓人家,聖人安息之地為「林」。
皇帝死後為「陵」眾所周知,如秦始皇陵,黃帝陵,明十三陵等,但特殊時期的人物因為身份、貢獻或名望幾乎等同於皇帝,故也稱為「陵」,如南京孫中山先生的墓稱為中山陵,還有湖北當陽埋葬關羽之軀的關陵。
「冢」用於王侯將相也沒有問題,「冢」本意就是高墳的意思,曹操的墓被認為在「七十二疑冢」之內。
「林」是專用於聖人的安息之地,如文聖人孔子之墓為孔林,河南省洛陽埋葬武聖人關羽首級之地稱為關林,袁世凱袁公的墓稱為袁林。
「墓」指地下部分,即「地上為陵,地下為墓」,和地上部分的稱呼連在一起稱為「陵墓」或「墳墓」。先古時期秦漢以前「墓而不墳」,所以「墓」一般是平的,不高於地面,而「墳」是在墓上堆起一個土包,以做標記。
還有一個詞是「塋」,也是葬地的意思,現在常用的墓、墳實際上都是一個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