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話,掏錢一瞬間的男人最帥氣。喜歡看歷史劇的朋友們最熟悉的場面,應該也是古人付錢的環節。《水滸傳》中就經常有這樣的橋段:吃完飯,隨手從腰間摸出幾兩碎銀子,或一個小元寶扔桌上。店小二喜笑顏開,觀眾心生羨慕。
你有沒有想過,古人出門的時候都要隨身攜帶一袋銀子嗎?銀塊有大有小,給別人一大塊銀子,怎麼找零呢?古代的銀子流通範圍有那麼大嗎?
電視中的的銀子基本上都是這樣的
或者這樣的
總之都是白花花、銀光閃閃的。
但最近在鬼市平臺上,一些藏友將自己收藏的銀錠發出來之後,引起了一片噓聲:「為啥你這銀子又醜又髒?」
那麼,古人使用的銀子實際上是什麼樣子的?
銀兩,也稱紋銀,是中國古代通行的貨幣之一,最早在漢代就被作為貨幣使用。到了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銀子的使用範圍得到了很大的的擴展。但當時的銀子外形以銀鋌為主,主要用在大宗交易中,銀鋌因其形狀類似豬腰子(豬的腎臟),民間也稱之為「豬腰銀」。銀兩(銀錠)真正進入了官方貨幣體系已經是明清兩代的事情了,大多數時候也都是在國家收稅、大宗貨物交易等場合使用,。
而據歷史研究和考古的結果來看,歷史上大部分使用的銀子並不是非常整齊的船型,至少在老百姓手中,幾乎不可能會出現這種非常整齊的銀錠。通過一些博物館的藏品可以了解到,古代的銀子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形狀,比較多件的有銀鋌、銀餅、銀錠,形狀有方有圓,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在一些老藥店裡見過一種「小稱」,它的學名叫做「戥(děng)子」,是古代比較常用的一種稱重工具。戥子主要用來稱量一些非常貴重的東西,它的最小單位可以精確到釐,是的稱量銀子最理想的工具。
據考證,在當時,很多店鋪,特別是檔次比較高的酒樓等地方,都會準備戥子,以及一個可以裁剪銀兩的剪子或鑿子。付錢的時候,剪下手中銀塊的一小塊,用戥子進行精確地稱量,銀塊小了,再多剪一點,銀塊大了,再剪走一點就好了。當然,這個活也是有些難度的,由於市面上流通的碎銀子成色並不完全一致,商家還要根據手中的銀子成色換算之後來計算。這個過程包含驗成色、稱重,還是比較麻煩的,而且經過這些流程,很少有銀子能保持規則的形狀。
在明清時候,不同地區會在銀子上打上自己的印記,將銀子從一個地方帶到另一個地方不能直接使用,只能在重鑄或者兌換之後才能使用,這個過程也比較麻煩,這也是銀子在古代不流通的原因之一。
到了1933年,國民政府下令「廢兩改元」,銀兩正式退出了我國的官方貨幣體系,之後僅在一些地區小範圍使用。
那麼,拿到老銀子怎麼辨別真假呢?鬼市一位鑑寶師告訴我們,銀子的真假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判斷:第一,成色好的銀子柔軟但不易折斷;第二,真的白銀色澤潔白細膩,火燒之後不變色;第三,真銀子掉在地上,聲音清脆、彈力十足;第四,在銀子上滴一點硝酸,會呈現出糙米色,或有一點點綠色。
最後,「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一直是大家都好奇的一個問題。對於這個問題,一些人從史書中銀子的購買力出發,也有人從金屬的價格出發計算,但結果都不盡相同。
儘管這些銀子今天看起來又髒又醜,但在那個年代,有了它們,就意味著你的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也正是它們,和銅錢一起撐起了中國上千年的封建經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