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力不斷提高,社會交換隨之產生。一開始的物物交換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於是一般等價物出現在生活中,從一開始的貝殼到後來的金銀,貨幣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相對漫長的時間。
今天我們主要來談談銀子,銀子在我國最早有記載的出現在《史記》裡,但是銀子的出現早在漢代以前。《史記·平淮書》裡記載:「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黃、白、赤分別指金、銀、銅。也就是說,早在先秦時期,銀子已經作為貨幣出現,並且在市場流通。
到底銀子長什麼樣子?是不是真的像古裝劇裡面一排排亮晶晶白花花的晃人眼?在很多達官顯貴或者江湖好漢吃飯住店等時候就會掏出一錠,而且我們在很多的影視作品中看到銀子中間還有一個突起,這就使得銀子更具誘惑力,更加覺得這東西真的很精緻,很寶貝。
那麼真正的銀子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價格到底是多少呢?又能買多少東西呢?在電視劇中經常出現一些關於銀子購買力的情節,比如吃個早飯五兩銀子,賭個博輸掉幾千兩,這樣無知的情節越來越多的被呈現出來,無知到什麼程度呢?萬曆年間經張居正改革,發展之後,明朝國庫才有200萬兩銀子。也就是說,在歷史上,銀子的購買力非常大,換句話說,銀子很值錢,日常生活中很少能用到這樣多的錢,不說黃金了,銀子都少見的很。
比如說在明朝,一兩半的銀子就足夠一個人衣食無憂的生活一年。戰時服兵役一天三分錢,一個月九錢,都不到一兩,更別說平時了,正常人家得到一兩銀子,歡天喜地比過年還高興。
古代完整的帶有蜂窩印的元寶,一般的家庭是不會有的,完整的銀錠只有大戶人家才有機會見到,就像古裝劇裡面呈現的那樣,當時的人為了鑑別銀子的真假,一般都會採用牙咬的方式,要是裡面摻了錫,就會發揮,要是摻了鐵的話,就會變硬,這樣一來,就能判斷了。
其實在很多的時候,生活中見不到金子銀子,用的最多的都是銅錢,也因為這個原因,人們沒有見過銀子,拿到銀子之後,他們會咬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做夢。
所以,古代銀子並非我們在電視劇上看到的那樣一排排亮晶晶白花花的,而且隨隨便便就可以掏出一包銀兩。真實的銀子普通百姓是很難得見到的。有些銀子上面還會留很多的小洞,而這小洞的來源正是為了鑑別銀子的真假,被咬出的牙印,所以很多專家學者有一個觀點,就是銀子上面有牙印的銀子更有可能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