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雪花銀」誤導了,古代流通的銀子,根本就不是那樣的!
白銀作為古代的一種硬通貨,在歷史舞臺上十分活躍,在最初的幾個朝代,銅錢是主要的貿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除了各國之間的刀、幣等舊錢幣,使用了半兩枚方孔錢幣。
隨著15世紀哥倫布新大陸的發現,歐洲殖民者在美洲開採了大量銀礦,中國與西方國家進行了大量的交流和貿易。因此,在明代,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社會。正是在這一時期,白銀成為政府規定的法定流通貨幣。
因此,在中國社會,使用白銀更為普遍。我們在古代看到的銀基本上是明清時期的產物。在此之前,銀有一個基本的穩定值。
很多人對古代銀子的印象一定是非常光滑厚實的,呈現為馬蹄形,或者方便地疊成整齊的長方形銀幣,尤其是電視劇裡面出現的「雪花銀」,看起來都是非常美觀的!事實上,真正的銀幣根本不是這樣的。專門從事考古的專家會告訴你,在今天出土的明清墓葬中,除了少數銀幣外,大部分都覆蓋著泥土和牙印、上面還會有各種汙垢,會呈現出一種髒兮兮的狀態。
在電視連續劇裡看到的元寶是獻給朝廷或國庫的儲備銀,而市場上流通的白銀的真實外觀,一般都是很小的,便於更換,沒有那麼漂亮。
至於任何高利潤的東西,都會被不法分子造假。古人自然有造假者,有些不法分子乾脆在外面包上一層銀殼,在裡面倒上鐵或銅,這種東西很容易辨認,有經驗的人可以用手稱出來,但還有一個很難識別,有些人在鑄造金屬時把錫或銅熔入銀內,所以很難從外表重量來判斷它是真是假。
因此,在古代測試銀的最好方法是咬一口,銀的質地一般比較柔軟,而且會在上面留下牙印。如果傷到牙齒,一定是摻雜了其他金屬,但不能太軟,否則,就可能是摻入錫金屬,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銀上有很多牙印,但其實這才是真實的狀態,既不漂亮也不衛生。
即使古銀沒有摻假,但由於精煉工藝的原因,其中仍有許多雜質,雖然銀本身是一種惰性金屬,但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它仍會在空氣中氧化,這些銀塊與雜質的反應速度會更快,這就是為什麼銀的表面會是黑色的。
外皮老化發黑,表面布滿坑洞和牙痕,裡面有很多混雜的東西,對這些銀幣的價值影響很大,這是古代流通銀兩的真面目,這樣的銀子你還想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