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雪花銀」誤導了,古代流通的銀子,根本就不是那樣的!

2020-12-25 淺沫談娛樂

別被「雪花銀」誤導了,古代流通的銀子,根本就不是那樣的!

白銀作為古代的一種硬通貨,在歷史舞臺上十分活躍,在最初的幾個朝代,銅錢是主要的貿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除了各國之間的刀、幣等舊錢幣,使用了半兩枚方孔錢幣。

隨著15世紀哥倫布新大陸的發現,歐洲殖民者在美洲開採了大量銀礦,中國與西方國家進行了大量的交流和貿易。因此,在明代,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社會。正是在這一時期,白銀成為政府規定的法定流通貨幣。

因此,在中國社會,使用白銀更為普遍。我們在古代看到的銀基本上是明清時期的產物。在此之前,銀有一個基本的穩定值。

很多人對古代銀子的印象一定是非常光滑厚實的,呈現為馬蹄形,或者方便地疊成整齊的長方形銀幣,尤其是電視劇裡面出現的「雪花銀」,看起來都是非常美觀的!事實上,真正的銀幣根本不是這樣的。專門從事考古的專家會告訴你,在今天出土的明清墓葬中,除了少數銀幣外,大部分都覆蓋著泥土和牙印、上面還會有各種汙垢,會呈現出一種髒兮兮的狀態。

在電視連續劇裡看到的元寶是獻給朝廷或國庫的儲備銀,而市場上流通的白銀的真實外觀,一般都是很小的,便於更換,沒有那麼漂亮。

至於任何高利潤的東西,都會被不法分子造假。古人自然有造假者,有些不法分子乾脆在外面包上一層銀殼,在裡面倒上鐵或銅,這種東西很容易辨認,有經驗的人可以用手稱出來,但還有一個很難識別,有些人在鑄造金屬時把錫或銅熔入銀內,所以很難從外表重量來判斷它是真是假。

因此,在古代測試銀的最好方法是咬一口,銀的質地一般比較柔軟,而且會在上面留下牙印。如果傷到牙齒,一定是摻雜了其他金屬,但不能太軟,否則,就可能是摻入錫金屬,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銀上有很多牙印,但其實這才是真實的狀態,既不漂亮也不衛生。

即使古銀沒有摻假,但由於精煉工藝的原因,其中仍有許多雜質,雖然銀本身是一種惰性金屬,但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它仍會在空氣中氧化,這些銀塊與雜質的反應速度會更快,這就是為什麼銀的表面會是黑色的。

外皮老化發黑,表面布滿坑洞和牙痕,裡面有很多混雜的東西,對這些銀幣的價值影響很大,這是古代流通銀兩的真面目,這樣的銀子你還想要嗎?

相關焦點

  •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古代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
    我們經常聽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雪花銀?十萬雪花銀到底值人民幣多少錢呢?白銀是人類最早可以被開發和利用的一種金屬,遠古人類就對其有了一定研究,在我國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可以考證到銀的使用。
  • 古代銀子的真面目:髒的難以下手
    金銀是古代的硬通貨,電視劇中出現的銀子,總是面目可愛:白花花的,閃著銀色的光澤。可是作為流通貨幣,古代的銀子真的這麼幹淨可親麼?歷史遠非如此。銀子作為封建時代的貨幣,可以說是貫穿了整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
  • 古代一兩銀子到底等於多少人民幣?原來我們都被電視劇誤導了
    古代的一兩銀子究竟等於多少人民幣,現在很多人其實沒有概念的。特別是以當代電視劇為極端,居然出現兩個饅頭一碗湯5兩銀子,一個少奶奶一次賭博輸掉一千萬兩銀子等等荒唐透頂的情節。同時也表明了中國部分的創作人的無知和不負責。
  • 雪花銀的鑑別方法有哪些?-銀飾知識
    雪花銀是什麼銀?雪花銀的鑑別方法是什麼?雪花銀,來自雲南麗江,傳聞在明末清初雲南麗江的銀器非常有名,當時麗江的銀器主要以色澤明亮,純潔無暇,像是被賦予了玉龍雪山的靈性般,所以被稱為「雪花銀」。雪花銀在古代只是對白銀的一種稱呼,最早出自宋代語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在我國古代以白銀作為貨幣的歷史中,對銀子的官方稱呼是」銀「也許」白銀「,計量單位為」兩「。清朝時期官方以」紋銀「作為銀貨幣的標準純度,即為93.5374%,全稱「戶部庫平十足紋銀」。雪花銀通常指成色較純的銀子,雪花銀按照白銀純度有兩分類:S990和S925。
  • 在古代一兩銀子兌換到現在是多少?千萬別被影視劇欺騙,長知識!
    不同的時代,流通的貨幣的形態也不一樣。在我國,最早的貨幣起源於商朝,當時的人們把貝殼當做流通的中介。而在很多古裝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貨幣是白銀,下面九州帶領你看看當時白銀的真正的價值,千萬別被影視劇所欺騙。白銀以兩作為測量單位,影視劇中,特別是清朝宮廷劇中,時常出現主子隨手就賞賜幾十兩銀子給人。這樣看來,一兩銀子在清朝是算不上什麼大數目的嗎?
  • 雪花銀到底是什麼鬼,被渲染的各種功效真的有用麼?
    對於雪花銀大家最早聽到的應該是「電視劇」吧,那一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是我們對古代官員有一定的了解。今天我就簡單給大家講一講雪花銀與其它銀飾的區別……首先「雪花銀」這個名詞在國標之中根本不存在,那些鼓吹雪花銀通過特殊而傳統工藝加工,對身體有多麼好的話都是為了賣高價,它只是一種飾品就是一種美的裝飾,喜歡可以入手但是太貴或者聽信一些功能就要收手啦。
  • 古代「一兩銀子」約等於現在多少人民幣?看看你月收入是幾兩
    我們總是在電視劇上看到那些江湖豪俠,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後丟下幾兩銀子,說不用找了,洒家走了,這樣的畫面留在我們的腦海裡有十幾年了,但是我們從不對這些影視劇的細節做多大的探究,前陣子網絡流行了找出電影穿幫鏡頭,很多人都會拿什麼電線桿、槍、鞋子說話題,很少有人會說那幾兩銀子的事情,那這次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在古代一兩銀子大約值多少人民幣
  • 古代的碎銀子是怎麼來的?
    首先呢,第一種方法就是把整塊銀錠剪碎了用。有很多人會直接將整銀子掐碎,或者在整塊銀子上掐掉這個小角。像這種地方都是檔次比較高的,比如一些茶樓啊、酒樓啊、青樓啊什麼的,但是市面上流通的碎銀子成色並不完全一致,所以商家還要換算成色之後來計算,不過如果你遇到一些厲害的商家,有些人差不多憑經驗手感就能說出你的碎銀子是幾斤幾兩,當然了,一般都是兩啦。所以有多厲害你能感受到了吧。第二個就是市場流通啦。這個不能從根本上解釋碎銀子的由來,但我覺得也是你手中持有碎銀子的原因之一吧。
  • 古代銀子相當於現代多少人民幣?
    從古至今,改朝換代那麼多朝代,每個朝代在當時都有自己同意的貨幣標準,貨幣也是不算的進化,古代那個時候沒有紙錢,那個時候銀票勉強算是紙質的錢了吧,在貨幣還沒有出來的時候都是用其他來代替,用物物交換進行貨幣交易,但是最基本的還是離不開金錢,但是這種物物交換畢竟不方便,人們也覺得非常笨重
  • 古代那些結帳直接放銀子的俠客,為何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出現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俠客吃完飯不問飯錢多少,掏出一塊銀子上放在桌面上,扭頭就走,店小二走過來,把銀子在手中掂量掂量,喜笑顏開,然後拿到掌柜跟前入帳,但是我們一直在被武俠小說和武俠影視劇所誤導,這種橋段完全是文藝作品中所虛構出來的,古人吃完飯是絕對不可能這麼瀟灑的付帳的。
  • 古代中國人日常買東西都用銀子嗎?
    在大家心目中古代中國人一直是將銀子作為主要貨幣來使用的,而銀子似乎也不是多貴重多稀有的東西,比起銅錢來也不見得高級到哪裡去。那麼真實的歷史上果然是如此嗎?其實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歷史上,大量使用做一般貨幣的情況出現得相當晚,而且維持的時間比人們以為的要少得多。
  • 古代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200鬥米就是20石,一石約118斤,現在的米價大概2元往上走,按照2元一斤計算,唐代的一兩銀子大致相當於4720元RMB的購買力。開元時期,米價上漲的厲害,一鬥米要賣10文錢,也有2400RMB的購買力了銀子從來就不是日常交易貨幣,古代沒有刷卡這種科技,銀子的目的,就是為了購買貴重物件時候,不必拉著滿車銅錢來付款而存在的,他的主要價值只是為了便捷。
  • 白花花的銀子是假的,現實中根本沒那麼乾淨,掉地上都沒人撿
    白花花的銀子是假的,現實中根本沒那麼乾淨,掉地上都沒人撿我們平時看古裝電視劇電影的時候,總是會看到一些交易的畫面,他們總是一箱箱的搬著白花花的銀子,大手一揮,十分豪爽地進行交易,銀子都是元寶形狀,通體銀白,十分的乾淨,讓人想要去揣上一大把。
  • 在古代,「一兩銀子」約等於現在多少人民幣?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即使是白銀大量流通的明清時期,銀子的購買力還是相當可觀的,拿幾十兩銀子只吃兩斤肉幾壺酒,這樣的橋段只能存在於電視劇中。 在古代不同的時期,一兩銀子的價值也不盡相同。以明清時期為例,這一時期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白銀在貨幣流通中也佔據著主要地位。
  • 古代銀子到底長啥樣?全是牙印還黑漆漆,掉地上你可能都看不出來
    文/行走天涯古代銀子到底長啥樣?全是牙印還黑漆漆,掉地上你可能都看不出來不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金錢和權力對於每個人來說誘惑力都頗大。這也是為什麼在古代的時候人人都想要當皇帝,人人都想要當大官的原因。而在現代的時候同樣也是如此。中國古話不是有一句話叫做不為五鬥米而折腰嗎?窮人們過著穿不暖吃不飽的生活,而有錢人們卻成天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這在歷史課本上以及電視劇中有很多體現。那古代有錢人到底多麼有錢呢?古人腰間經常會帶上一個錢袋子。有錢人可能會塞上幾十兩,窮人就只能塞上幾個銅板。
  • 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天多少人民幣?
    古代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 古代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現在很多人其實是毫無概念的。 清初的銀兩購買價值稍低於明朝,但至清朝中晚期由於大量外國銀兩湧入中國,據統計鴉片戰爭前每年世界銀產量的70百分號多都被用來購買中國出產的瓷器、絲綢、茶葉等產品了,銀兩的貨幣價值下降到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即一兩銀子=200元人民幣左右。當時市面流通的貨幣上除中國傳統的「銀兩」外也出現了來自西方國家的銀幣,被稱作「銀洋」。
  • 古代銀子究竟長什麼樣?專家:表面都是牙印,丟在地上認不出
    因為「扔下一錠銀子」這個橋段是《水滸傳》中真實存在的,可見並不是現代影視劇中胡編亂造,不過這樣的劇情也並不是會在影視劇中時常發生的。我們再說回「古代人用牙齒鑑別銀子真偽」這個話題,在確定這個問題的答案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古代的貨幣。
  • 為什麼古代俠客吃飯後放下銀子就走,夥計也從來不算帳就說夠了?
    在古代,一般人都是靠手藝吃飯的,如果一個俠客有著過人的武功,可以給富貴人家當保鏢,也可以自己經營鏢局或被僱傭為鏢師,這些都可以得到豐厚的報酬。最不濟就去劫富濟貧,也能弄許多的錢來花,像這種人出門自然花錢不愁。 那古代俠客為什麼要牛肉呢?
  • 古代銀子長什麼樣子?老銀錠怎麼鑑別真假?
    《水滸傳》中就經常有這樣的橋段:吃完飯,隨手從腰間摸出幾兩碎銀子,或一個小元寶扔桌上。店小二喜笑顏開,觀眾心生羨慕。你有沒有想過,古人出門的時候都要隨身攜帶一袋銀子嗎?銀塊有大有小,給別人一大塊銀子,怎麼找零呢?古代的銀子流通範圍有那麼大嗎?
  • 古代銀子上為什麼有許多小洞?原因說出來讓人好笑
    今天我們主要來談談銀子,銀子在我國最早有記載的出現在《史記》裡,但是銀子的出現早在漢代以前。《史記·平淮書》裡記載:「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黃、白、赤分別指金、銀、銅。也就是說,早在先秦時期,銀子已經作為貨幣出現,並且在市場流通。到底銀子長什麼樣子?是不是真的像古裝劇裡面一排排亮晶晶白花花的晃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