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商報給您
拜年啦!
祝您新春快樂、闔家歡樂,
財源滾滾、萬事如意!
在2018年央視春晚
最為震撼場景之一的莫過於
國寶——絲路山水地圖
重新呈現在國人面前
這是一件佚失已久的明代地圖。
它規模宏偉,繪製精美
足以和世界四大古地圖相媲美!
高清大圖在這
↓↓↓↓
各位看官,請把手機橫過來欣賞
(地圖較大,請讓圖片飛一會)
數百年過去為何
它的色澤依舊鮮豔奪目?
那是因為《絲路山水地圖》使用的礦物顏料,
雖經歷數百年而色澤鮮豔奪目,幾乎不減當年。
這件國之瑰寶的經歷非常曲折
請跟著小編往下看
↓↓↓↓↓↓
經歷:拂去蒙塵見真顏
《絲路山水地圖》又名《蒙古山水地圖》,原藏於明朝內府,20世紀30年代流出國外,被日本著名收藏機構藤井有鄰館收藏。由於圖上題款被人裁去,原名不得而知。因原收藏者尚友堂在卷頭包首題寫了「蒙古山水地圖」幾個字,所以以此命名。
圖名所謂「蒙古」,是指16世紀尚稱雄歐亞大陸、仍然統治著從今天的甘肅嘉峪關以西直至土耳其和北非的蒙古四大汗國的後續王朝,如蒙古和撒裡畏兀兒諸部落(源於窩闊臺汗國)、帖木兒帝國(源於察哈臺汗國、伊利汗國和金帳汗國)等。因此「蒙古山水地圖」很可能就是原名。整幅地圖採用中國古地圖的傳統方式手卷式繪成,幅寬59釐米,長30.12米,繪於縑帛之上。由於整個地圖用青綠山水畫法繪製而成,所以一直被藤井有鄰館當作清代佚名青綠山水繪畫作品收藏,秘不示人,日本學界也無人知曉此圖。
古書畫鑑定家、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傅熹年先生鑑定後,認為該地圖應當為明代中期以前的作品。之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林梅村花費了8年時間專門研究此圖,基本弄清了該地圖的基本情況。
研究表明,這幅氣勢恢弘的《絲路山水地圖》約繪製於明朝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1524—1539)之間,是一幅屬於明朝宮廷的皇家地圖。
從《西域土地人物圖》的相關記載來看,保存到今天的這幅《蒙古山水地圖》只是原圖的四分之三,地理範圍從嘉峪關到天方(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共211個西域地名;其餘四分之一被人裁切,地理範圍從天方到魯迷(時為奧斯曼帝國首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堡),原圖長度當在40米左右。圖上所標註的地名均為方塊漢字,但絕大多數地名都不是漢語,而是突厥、蒙古、波斯、粟特、阿拉伯、希臘、亞美尼亞語地名,如果不熟悉西域地理,簡直不知所云。
內容:彩繪地圖的典型代表
《絲路山水地圖》全面反映了明朝與西方的陸路交通情況,充分展示了明代中葉中國人豐富的世界地理知識。這幅規模宏偉,繪製精美的《絲路山水地圖》,足以和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所藏中世紀世界地圖《加泰羅尼地圖集》、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明代洪武二十三年《大明混一圖》(1389)、日本京都龍谷大學大宮圖書館藏朝鮮李朝太宗二年《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1402),以及威尼斯馬爾西亞那國家圖書館藏《毛羅世界地圖》(1459)等世界四大古地圖相媲美,說明在16世紀初期,中國人的世界地理知識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
在中國歷史上,明代是一個創造了無數奇蹟的朝代。鄭和下西洋創造了當時的航海奇蹟,為我們留下了《鄭和航海圖》,全面反映了明帝國與西方的海上交通。而這幅規模宏大的《絲路山水地圖》,則生動反映了明代中期延續千年的絲綢之路最後的輝煌。
山東商報新媒體綜合絲路遺產
山東商報新媒體編輯 張蕾
領導說了!
你點山東商報一個
小編的工資就漲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