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晚一個特殊的節目讓人驚喜。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與捐贈者世茂集團董事局主席許榮茂先生共同攜《絲路山水地圖》亮相春晚,這一幅明代中後期的青綠山水繪畫,於2017年11月30日正式由許榮茂先生捐贈給故宮博物院。
這幅《絲路山水地圖》長卷畫原名《蒙古山水地圖》,繪於絹本之上,幅寬0.59米、全長30.12米,是一幅繪製於明代中後期的,應為內府使用的青綠山水手卷,由許榮茂先生出資2000萬美金(約合1.3億人民幣)購得並無償捐贈故宮博物院。此前,許榮茂先生還捐資8000萬人民幣,用於故宮博物院養心殿的修繕。
今年5月份,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接到了一封信,來自北京大學教授林梅村。林教授向單霽翔院長介紹了一幅名為《蒙古山水地圖》的繪畫,其幅寬0.59米、全長30.12米,是一幅繪製於明代中後期的,應為內府使用的青綠山水手卷。這幅畫以青綠山水的方法,描繪了東起嘉峪關西至天方城(今沙烏地阿拉伯伊斯蘭聖城麥加)的遼闊地域範圍。
林梅村介紹,這幅地圖負載了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它的出現以實物證明了在西方地圖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對世界地理,特別是對於絲綢之路沿線已有清晰的認識。全卷共畫出了211個地理坐標,許多絲路上的重要城市,如中國的敦煌、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阿富汗的赫拉特、伊朗的伊斯法罕、敘利亞的大馬士革等都有清晰的標註。
林梅村在信中介紹了這幅畫的無論對於地理、歷史和美術史都具有重要性,並認為故宮博物院收藏意義重大。故宮博物院召集專家,經研究認為理應收藏這幅繪畫。
「正當我們為籌措資金而焦急和苦惱的時候,許榮茂先生得知了故宮博物院為購買一幅具有珍貴歷史價值的《絲路山水地圖》而急需資金,當即決定出資2000萬美元,將這幅作品從私人收藏家手中收購,並將它無償捐贈給故宮博物院。」單霽翔院長在談及捐贈故事時這樣告訴媒體,並開玩笑的說:「許榮茂先生還責怪我們為什麼有困難不早跟他說,我們汲取教訓,以後遇到此類困難先向許榮茂先生匯報。」
《絲路山水地圖》東起嘉峪關
《絲路山水地圖》西至麥加
一幅明代青綠山水御用地圖的流轉之路
本應是明代皇家御用地圖,名為《蒙古山水地圖》,以青綠山水方法繪製,後來流散至日本70餘年,多年來一直被視為清代繪畫手卷;十幾年前,被中國收藏家易蘇昊以重金收藏;經過北京大學教授林梅村的多年研究,被確認為明代中後期內府使用的青綠山水手卷。今天,它正式回歸故宮博物院。
據林梅村介紹,上世紀20年代,日本關西財閥藤井對中國文化十分喜愛,他遊學上海之時在一些漢學家的指導下陸續收購了許多中國文物,包括宋徽宗《寫生珍禽圖》手卷、閻立本《孔子弟子像》手卷、米芾的《研山銘》手卷、西周青銅器三牛尊、清乾隆《八徵耄念之寶說玉屏風》、敦煌經書等,其中也包括這件山水長卷。1926年10月,在京都市左京區的資助下,成立了藤井有鄰館用於集藏其收集的文物。
《絲路山水地圖》局部
2002年,中國收藏家易蘇昊、樊則春赴藤井有鄰館參觀學習時,意外發現這幅所謂的「清代青綠山水畫手卷」。通過與藤井有鄰館幾經協商,最終用重金以「青綠山水手卷」的名義,將這幅《蒙古山水地圖》的手卷購回國內。
由於此手卷右下角磨損比較嚴重,且經過剪裁,並重新裝裱過,因而既沒有畫家名款也沒有年款,考證難度較大。回國後,易蘇昊等人隨即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傅熹年做文物鑑定。經鑑定,傅熹年認為,該畫作至少明代中期以前的作品,從手卷內容來看,全卷繪製了二百多個地域名,很可能是一幅古代地圖,並建議請教地專家進行鑑定。
經人推薦,對古代西域頗有研究的林梅村受邀於2004年開始對該手卷進行研究。曾師從季羨林、宿白、馬雍、蔣忠新等著名學者的林梅村,早年任職於中國文物研究所,1994年起在北大考古系(現為北大考古文博學院)主講絲綢之路考古。經過長達8年的研究,林梅村就該手卷出版了一部重達7斤的《蒙古山水地圖》的研究著作。
《絲路山水地圖》局部圖示
《絲路山水地圖》局部圖示
《絲路山水地圖》局部圖示
單霽翔還在現場談及了他在2016年與許榮茂先生的初次相識,那是得益於全國政協董建華副主席的引薦。「去年全國『兩會』之後,董建華先生邀請我到香港做一場專題報告,剛下飛機就接到董建華先生的電話,問我到沒到香港,晚上請我吃飯。我說有規定不能參加吃飯,董建華先生說在香港還可以,並且已經邀請了一些朋友,希望介紹給大家,並建議我給大家講一講故宮博物院的情況。」
在餐桌上,單霽翔重點介紹了「故宮古建築整體維修保護」工程和「平安故宮」工程,其中也講到了即將啟動的「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還需要籌措8000萬資金。他講完以後,沒想到在座一位先生說:「你們需要的8000萬資金我提供吧!」這就是世茂集團董事局主席許榮茂,雖然當時他與單霽翔並不相識,卻給予了故宮博物院8000萬元的贊助。單霽翔感慨說非常感動,當然也要感謝董建華先生的邀請和引薦。「我想董建華先生什麼時候再宴請,我還會積極參加。」他開玩笑的說。
單霽翔在捐贈現場還向《絲路山水地圖》原持有人易蘇昊先生等表示敬意,從《研山銘》到《絲路山水地圖》的轉讓,使這些珍貴文物最終落戶於故宮博物院。
《絲路山水地圖》局部圖示
價值分析
1:草木山石細膩刻畫
《絲路山水地圖》本身所蘊含的藝術價值、審美價值被廣大古代書畫家所稱頌,該幅作品只要用礦物原料石青、石綠繪製,用大青綠畫法,著色濃鬱,裝飾性強。因為使用礦物顏料,雖經歷數百年而色澤鮮豔奪目,幾乎不減當年。《絲路山水地圖》精細鮮麗的青綠山水與界畫能力,其層層疊疊而不縱深關係的布局,山頂平臺,濃密的葉苔小點,菱角清楚的礬頭等畫法極具特色。
2: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
《絲路山水地圖》卷首為嘉峪關段(今甘肅酒泉),卷尾為天方(今山特阿拉伯麥加),全國共有211個西域地名,涉及今天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林海村對比1542年由馬理主編的《陝西通志》中的《西域土地人物圖》,1616年由陝西三邊總督劉寬敏所編《陝西四鎮圖說》中《西域圖略》臺北故宮收藏的彩繪本《甘肅鎮守圖略》所附《西域土地人物圖》及其圖說《西域土地人物略》。認為《絲路山水地圖》是以上三圖的母本。原圖全長40米,一直到達東羅馬帝國首都魯迷(今伊斯坦堡),現《絲路山水地圖》其實是一幅剩下四分之三的殘卷。並考證出該圖繪製時間為嘉靖三年到十八年間(1542-1539)。
《絲路山水地圖》地域範圍圖
3:超大尺寸和高超工藝
整幅《絲路山水地圖》寬0.59米、全長30.12米。這個30.12米長是什麼概念呢?《絲路山水地圖》的長度相當於3張《千裡江山圖》,6張《清明上河圖》,高度超過10層樓!描繪了絲綢之路數千公裡線路的主要城池和山川地貌,並用漢語標註了211個源自突厥、蒙古、波斯、阿拉伯、亞美尼亞語等多種語言音譯的明代地名!細節更是令人嘆為觀止,如圖中的「望星樓」指的就是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兀魯伯天文臺」。
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