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告訴你,銅陵樅陽是一家
樅陽劃銅陵後,許多人對安慶依依不捨的是地域文化,最大的心理因素是桐城派文化不忍割捨。其實,銅陵和樅陽在過去也是一家人。也許有人會說,你這人是不是有附風之嫌。縱觀歷史,現在樅陽區域經過宋末元初的毀滅性屠殺後,或死或躲難,本地留下的居民所剩無幾,明初這些躲難的後代有的又返回原地,在同根同源方面,樅陽與銅陵自古到今,因水相隔,又因水緊密聯繫在一起,現從人文角度來分析一下。
一、從大宥說起
在北緯30o度附近的浮山,由億萬年前火山爆發,形成許多巖洞,其三面環水,山光水影,如真如幻,人曰浮丘,為遠古人類提供棲居之所,是長江中下遊人類文明的發源地。《莊子·天下》「接萬物以別宥為始」意思是說人類文明是從宥開始的。宋代高承《事物紀原》、明代羅頎《物原》等文獻中歸納了「遠古四大發明」,宥在人類生活的衣、食、住、葬幾大方面,有著劃時代的科學首創和人類文明的開始。
約在4000多年前,皋陶氏後人大宥從北方尋食到此,以浮山洞穴為居所,棲養生息。今天,提起大宥很少有人知道,大宥也寫大有。六七十歲的文化人還知道,明清時期,以浮山為中心的周邊區域設過大宥鄉。遠古的大宥是個人,後來繁衍成一個氏族部落,在長江中下遊逐漸向南北擴散。宥是皋陶氏後人,因為缺少詳細文字記載,大家都不敢提及,不煩先從書上摘錄一點。宥,「接萬物以別宥為始」。成玄英疏「宥,區域也……區別萬有,用斯為本也」。《呂氏春秋·去宥》:「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晝為昏,以白為黑,以堯為桀,宥之為敗亦大矣。亡國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凡人必別宥,然後知。別宥則能全其天矣」。 夏朝,大宥後代認為與姒姓近支,尊姒姓為首領。桀,履癸,在位52年(前1818—前1766)。據《竹書紀年》記載:「夏桀三十一年(前1763),商自陑徵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戰於鳴條,夏師敗績,桀出奔三朡(zōng),戰於郕(chéng),獲桀於焦門,放之南巢,三歲死於亭山,愚謂湯之興師,本為民請命,原無殺桀之意,當時韋顧昆吾,皆助桀為惡者,其國皆在東方,而三朡在今定陶,亦必桀之與國也,升陑渡河,迂道安邑之西,以伐之正,欲使之東向奔逸,自求生道,桀戰不勝,遂由三朡而竄南鄛,因放之於此焉,疏雲「湯縱而不迫,故稱放,此言得之,蓋湯之放桀,與武之伐紂,氣象判然不侔,若如孔氏所云,出其不意,是掩敵之不備,以求勝也,聖王以義行師,豈為是哉」?這段內容描述了湯打敗桀,沒有殺害桀,而是流放桀於南鄛。由於大宥部落收留了桀,社會上都責怪宥不分好壞,對桀寬仁,宥引申為寬宥的意思。後來把別宥解釋為破除陳見,廣其胸懷。地方志對南鄛爭論不休,看看臺灣的書上是怎麼說的,《釋地三種·耆辜勇陣》曰:「郭巢,故巢城在桐城縣南六十五裡,其城一重是此,時所郭也」。(《釋地三種·耆辜勇陣》(清)呂調陽撰 臺灣 新文豐出版公司)
《說文》宥,「宀」交覆深屋也。田藝衡曰:古者穴居野處,未有宮室,先有宀,而後有穴。說明宥是早先生活在洞穴之中。浮山有三十巖七十二洞穴,是遠古人類居住的地方。《淮南子•道應訓》:孔子觀桓公之廟有器焉,謂之宥卮。後來人們把「宥」寫成「有」。大宥,大者父也,大人之意,後來引伸為尊敬的意思。現在以樅陽浮山為中心四十公裡範圍內,還將父親稱為「大大」,北方人把父親稱父。所以「大宥」即「父宥」,浮山有鄛,以鄛為國,又曰鄛城。明朝著名學者方學漸《浮山賦》中寫道:以山為國。北方人稱有鄛、南鄛,後來簡化為巢。由於南北稱呼差異,以致人們把「巢父」與「大有」沒有很好對接起來,導致後人無法認知。明朝的大宥鄉,相當於今天的樅陽縣大部分區域,大宥是來源於此。這時您不禁要問:那巢縣的巢是怎麼回事?是巢子居住的地方,為大宥後人,下次分析。
下面摘取《浮山志》中的記載:「1977年10月,樅陽縣文物部門在省、地和兄弟縣的支持下,組織文物調查組考察了浮山。通過實地考察,最先在浮山會聖巖西邊山腰空地裡,發現大量有指印紋飾的陶鼎足和鴨嘴足。陶片出現在土層表面上,多以夾砂紅粗陶為主,紋飾與新石器時代類似,面積有300多平方米。現搜集到不完整的陶鼎足23個,各種不同紋飾的陶片59塊,文化層尚不明顯。以後在浮山鍋底峰上,又發現大量的陶片和陶鼎足,還發現了磨製非常精巧的石器共15件,即石斧5件,石箭頭4個,石錛2個(殘缺),石鋤1件(殘缺),石紡輪1件(殘缺),銅箭頭1件」。
浮山出現的陶鼎足和大量的陶片,其特點均有夾砂紅粗陶和黃沙粗陶,且手制多,紋飾豐富而輪質次之,細泥陶較少。石器皆經磨製,製作精湛,石質堅硬,色質有青、黑、灰夾紫,刃口鋒利,形制大小不等,特別是石箭頭和陶紡輪製作精巧。根據出土物分析,與新石器時代晚期類似。這說明,此地在火山爆發後形成的天然石洞,可供人類居住;加之周圍的水域、丘陵多魚、禽,可供捕獵,為人類生存、繁衍提供了優越的環境。 石紡車是遠古紡麻工具,是人類文明標誌,具有劃時代意義。
今天的浮山洞裡還可找到碾谷的石糟,石灶臺。雖然看不到古人如何做飯,但從歲月洗禮的洞壁上,還可看到煙燻的痕跡。雖搞不清火是如何發現,但看到這一帶農民嘴裡叼著菸袋,手中拿著麻荄(杆)在延續火種。在我國明清時代的課本上有這樣句子:「洪荒之世,野處穴居;有巢以後,上棟下宇。」唐代陸龜蒙詩句:「詞雲太古萬萬古,民性甚野無風期。夜棲止與禽獸雜,獨自構架縱橫枝。因而稱曰有巢氏,民共敬貴如君師」。
二、美麗傳說
相傳遠古時,北方發生災荒,皋陶氏夫人,帶著二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從北方一路尋找食物來到浮山,大兒子叫大宥,小兒子叫小宥,小宥因居在浮山東邊的白雲巖,與浮山相對靠近太陽升起的地方,就叫「日就」。當時他們兄妹可通婚,兄弟二人為了妹妹,發生爭鬥,為了不使家庭失去和氣,母親採取了折衷辦法,讓大兒子住浮山,小兒子住到白雲巖,自己帶妹妹住在項鋪鎮龍虎村的西峰巖,落得安靜,所以妹妹又稱為「清靜」,妹妹按月亮的盈虧與兄弟二人輪流生活,生出小孩子各自帶到浮山和白雲巖撫養,他們捕魚打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繁衍生養。
當時的人穿的是獸皮、樹葉。宥發現浮山水邊有一種植物可以抽絲編織,稱著大麻,又叫赤麻,採割後用石紡車織成布,叫麻布,人類自此有了衣裳,麻布河的名字來源於此,現叫麻溪河。相傳麻姑心靈手巧,紡出的麻布又薄又柔,大家都喜歡她紡的布,麻姑的名字一直流傳著。《詩經·丘中有麻》云: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將其來施施。浮山古曰浮丘,浮山的石紡輪證實了幾千年前麻姑的故事。為了紀念這位紡織能手,項鋪、錢橋境內有麻姑山、麻姑廟。唐代詩人馬令詩云:葉令乘鳧入,浮丘駕鶴旋。麻姑幾年歲,三見海成田。麻姑這一名字,在長江流域演繹許多仙道故事。謝靈運寫麻姑的事跡時有這二句:「銅陵映碧澗,石蹬瀉紅泉」。
一天,大宥母親去世,浮山、白雲二邊的子孫哀號著,送殯的隊伍一路走一路用桃枝、棘條和竹竿四處敲打,竹竿裂開,發出啪、啪的響脆聲音,認為這樣可以驅邪,殯葬的隊伍來到石溪河邊,他們用十根粗木扎在一起,叫作桴,桴渡而過,又寫成浮渡。把這位老太葬在浮山西邊,他們認為西邊是日落的地方,是亡靈歸去之所,後來,洞裡人死了都葬在這裡,人們稱這個地方為「祖骨墩」,也稱為丘園。人去世放爆竹的習俗一直沿襲下來,隨著火藥的發明,現在的人把鞭炮稱爆竹,爆竹是本地區一種特稱,項鋪鎮還是個爆竹之鄉。以前樅陽人在搞迷信時,還有用桃枝、棘條、竹枝驅邪的習俗。
宥去世後,桐是長子,大家都尊為伯,外稱巢伯。當時沒有文字,他們結繩和用石子計數,人也沒姓名。喊人時叫「餵」,一喊許多人回答,他們覺得這樣不是辦法,就分別指物為姓,把男性傳承的部落分別叫桐、樅、松、槐、竹、椒、孔、廬、巢等,女性部落叫鵲、鳩、庸、鮑、蓼等。有一年發生了一場大瘟疫,浮山、白雲巖兩邊洞裡人死了許多,他們認為是鬼神作祟,嚇得不敢在洞裡居住,便紛紛逃到地面上,桐伯教他們學鳥兒,在幾棵樹之間用木頭紮起來,再蓋上樹枝和茅草,這就是最早的屋房。
由於人口越來越多,周邊食物已不夠他們使用,常常為食物發生爭鬥,桐居住在現在浮山鎮的桐山,叫三薄山。樅子、松子分配到青山、樅陽、官橋、雨壇這一帶居住,把孔子(不是孔丘那個孔子)分配到現在桐城市孔城居住、把巢子分配到無為居住,竹子在金渡和後方鄉一帶,廬子因為喜歡打魚,結廬江上,他用骨頭磨成網梭,用麻結網,後來就到江西去了。女性的鵲安排在儀山叫舒鵲,因為鳩非常壞,把他們安排在舒城縣、蓼安排在潛山叫舒蓼,庸在廬江一帶叫舒庸,女性都稱為舒,到周朝這些部落受封為國。有些部落向江南擴散,繁衍生息。後來的桐鄉演繹成今天樅陽縣區域、含桐城市東、北邊一部、廬江縣的羅河鎮一部分。也相當於後來陰安、齊安縣設置的區域。
隨著考古的發現,浮山的會聖巖坡下、浮山鎮、錢橋鎮、項鋪鎮都先後發掘了新石器時代的人類生活遺址,樅陽文物所考古發掘了許多物證,有興趣朋友可以去參觀。
三、竹子與舒鵲
竹子與舒鵲是生活在長江邊上的二個氏族分支,他們都是大宥後人。相傳竹子一個兒子非常勤勞,鵲的大女兒非常漂亮,他們在八節嘰相遇,一見終情,私訂終生,鵲非常富有,而竹子比較窮,這事被鵲知道了,不同意這門親事,竹的兒子和鵲的大女兒乘著木桴私奔到江南。鵲的小女兒後來嫁給鳩的兒子,其迎親的隊伍非常龐大,《詩經·召南·鵲巢》有這樣記載:「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于歸,百輛御之。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之子于歸,百輛將之。 維鵲有巢,維鳩盈之。之子于歸,百輛成之」。意思說鵲的女兒與鳩的兒子結婚場面非常熱鬧,有百輛車子迎送,鳩的兒子居住在鵲家,按現在的說法就是招女婿,鵲巢鳩佔這一典故來源於此。現代的人把鳩與鵲理解成鳥類,是極大錯誤的。鵲的大女兒與小女兒關係非常好,姐姐想妹妹,妹妹也想姐姐,她們相約每月十五,站在山頂隔江相互觀看,有時遇到起風下雨天氣,她們就分別在山頂上搭了棚子,人們稱為鵲亭。姐姐站的地方叫鵲頭,妹妹站的地方叫鵲尾。
竹子湖與竹子墩來歷:竹子先是居在樅陽金社鄉到後方金渡靈山一帶,所以,有竹子墩、竹節灘、竹子(絲)湖,因竹而名。後來隨著竹子部落人口增多,他們渡江向南遷移,有一支住在銅陵市竹子墩,現叫竹絲墩,竹絲灣。
鵲頭與鵲尾來歷:鵲叫舒鵲,是大宥後人的女性氏族部落,住在樅陽縣儀山,鵲頭為大女兒,住在大通鎮,鵲尾為小女兒居處,後來人們不知道以前歷史,認為鵲尾不好聽,把鵲尾改成鳳凰。鵲尾洲是在周顯德五年(958年)南唐獻舒、廬、黃、靳四洲給後周,與其劃江為界,用木鵝浮在江中,隨其所至定南北為界,木鵝止於江心沙洲,因而改為木鵝洲。後來人們認為木鵝不好聽,改成鳳凰洲。解放初因重名,分別改為儀山和鳳儀。全國姓氏中宥、巢、舒、偃、廖、徐、廬、松、桐、竹等姓都尊皋陶為鼻祖,以鳥為騰圖。
大家看史書都這樣寫著,杜預曰:舒縣有桐鄉,即古桐國。又鵲亭,《春秋》昭五年,楚伐吳,吳人敗諸鵲岸。杜預曰:即舒縣之鵲尾渚,亦曰鵲亭,鵲洲江中也。說明一點,舒縣不是現在的舒城縣,桐鄉漢初屬於舒縣。關於鵲岸記載,《舒城縣誌》、《無為縣誌》、《廬江縣誌》、《廬州府志》、《桐城縣誌》、《池州府志》、《安慶府志》都有記載。根據這些志書記載,用數學方法求交集,正好說明鵲尾在樅陽。用歷史方法,桐鄉在不同歷史時期為舒縣、廬江郡、桐城、廬江、廬州、無為軍管轄過,銅陵曾為池州、宣城管轄過,古地名帶入志書,是正常現象,更證明鵲岸在樅陽。
四、因水而活,有銅可富
銅古代稱為金。《後漢書》記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漅湖出黃金,廬江太守取以獻。這個漅是指浮山周邊水域,指的是南鄛,不是今天的巢湖,現在的巢湖是三國時期才形成的,《吳志》和《巢湖縣誌》均有記載,吳赤烏二年(239年),巢城陷為湖。也就是說廬江太守獻黃金後170年,現在的巢湖才出現,因此,這個漅湖是古南鄛的水域。
詩經上有「如金如錫,眾口鑠金」等記載。秦始皇銷天下鋒鏑,鑄金人十二,秦始皇兵馬俑中的銅人出土,是最好的證明。浮山發現的銅箭頭應該是鏑。銅與桐雖然文獻沒有直接記載,但關係極大。西周朝曾封桐國,浮山因火山爆發,可以在周邊形成原始銅或在鐵提取曾青 (CuSO4),這種化合物,浮山周邊和銅陵現在還可找到,青銅為錫銅化合物。根據樅陽文物所近些年考古發掘,在浮山周邊發現了6個古代銅礦口,均為火爆法開採的。具有代表性的銅陵金牛洞古採礦遺址、木魚山冶煉遺址、樅陽井邊採礦遺址,撥茅山古銅礦遺址,樅陽的白湖、石溪、會宮都有銅礦開採的歷史。
從長江經白蕩湖到羅河過沙溪向北,這是古代一條南北重要水路,梁武帝時曾築浮山堰,水淹壽春。歷史上著名的鵲岸之戰、鵲溪之戰、三國時魏吳對壘,都是非常激烈,既是為了佔領水路要隘,又是爭奪銅資源之戰。因水路而商旅活,因銅而國富有。銅陵的商代獸面紋斝、獸面紋單柱爵、樅陽西周獸面紋方彝等青銅器出土,樅陽會宮同安監的考古發掘,證明了銅和水使樅陽、銅陵曾經是富甲一方。
五、古人早已藕絲連
古人筆下把銅陵與樅陽早就聯繫起來。荻蒲歸帆是樅陽一景,宋代蘇東坡《荻蒲》:「雨折霜乾不耐秋,白花黃葉使人愁。月明小艇湖邊宿,便是江南鸚鵡洲」。荻蒲:又叫荻埠,在樅陽縣老洲鎮,《江南通志》有載。鸚鵡洲:現名為和悅洲,又叫荷葉洲。鸚鵡洲與大通鎮相對的江上洲,稱小鸚鵡洲,古為紅燈區。銅陵、貴池、樅陽一帶流行一句罵人的話:你可是鸚鵡洲來的。
宋朝楊萬裡《解舟銅陵,望淮山白雲二首》:「天惜淮山不惜銀,渾銀砌起一長城。淮山裡在銀城裡,半山諸峰越樣青」。其二「銀城遮不盡淮山,許事何緣便達天。誰遣詩人強饒舌,和山失卻忽蒼然。淮山白云:指宋朝的石溪務所在的地方,宋時設有漕司,此詩為作者在任江東轉運副使時所作,銅陵、石溪在其管轄之內。杜牧詩云:白雲生處有人家。楊萬裡還有一首《舟過大通鎮》:淮上雲垂岸,江中浪拍天。須風那敢望,下水更勞牽。蘆荻偏留纜,漁罾最礙船。何曾怨川後,魚蟹不論錢。大通鎮:銅陵市大通古鎮。宋朝陳造《次前韻贈龔養正》詩云:淮鄉富奇髦。宋代的樅陽不但富甲一方,而且是人才輩出的地方。
劉大櫆《發銅陵》:大江風急峭帆喧,帆影江聲萬馬奔。朝發銅陵未朝飯,兩山如畫過天門。劉大櫆出門過江就是銅陵,不用解釋了。
據傳清朝桐城縣與銅陵縣為爭荷葉洲打過官司,理由是:藕山鑽子發了荷葉洲。當然這是狡辯,但反映了樅陽與銅陵是聯繫在一起的。中共銅陵市委第一任書記蘇拓夫烈士就是石溪街人,他是開闢繁、銅、無革命根據地第一人。
六、大通茶幹,石溪豆腐
老是說故事沒胃口,說點美食。大家知道,白雲的松腐、湯溝的香乾很出名,其實大通的許氏豆腐、茶幹也是很有味道的,尤其是臭豆乾,這些豆製品製作工藝都是從石溪傳去的。在宋朝時石溪豆腐非常有名,蘇東坡詞云:煮豆作乳脂為酥。銅陵、大通、浮山約在夏朝時,就因水而聯繫在一起。石溪豆腐製作工藝是從漢朝開始,劉安兒子劉不害做陰安侯時,豆腐就傳到石溪。石溪許氏在宋朝就居住在石溪,宋末移居江南,明初其後人又回到石溪,石溪豆製品經過許氏修改配方後,用石溪河水,磨漿煮沸,用石膏作凝固劑,冷漿勾兌,凝固後裝箱,每箱九格。慢火燒湯,嫩滑爽口,淡香微甜;臭豆乾,用芝麻慢火炒香、搗碎,放入陳滷,外加中藥材,發酵後,將豆乾白坯浸入滷中,隔夜可餐,入口奇香,慢嚼生津。不說了,免得大家認為我是做豆腐的。松腐,皮薄金黃,慢火入湯,久嚼奇香;千張,薄如白絹,細如髮絲,韌性很強,久煮不爛;香乾大家去嘗嘗就知道了。石溪許氏至今還保存了幾百年前的臭豆乾滷。石溪豆腐有這樣的口碑:石溪好,豆腐十分嬌,剁點蔥姜麻辣拌,稱斤汪刺火鍋燒,人各二三瓢。
(註:文中故事內容為許是凡、徐楊武老先生生前講述的,筆者通過求證整理而成。)
文圖:樅陽二三事 渡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