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世界名城
大多也是知名水城
小有威尼斯、阿姆斯特丹
大有巴黎、倫敦、紐約
而臨海 又河道縱橫的廣州
「水」的潛力
好像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不過這種局面很快就要變啦
按照廣州碧道最新建設方案
2025年底
要建設1506公裡碧道!
這是屬於廣州人
也屬於旅行者的
綠色水上通道
3月31日廣州市河長辦發布消息:《廣州市碧道建設實施方案(2020-2025年)》已經出爐(下稱《方案》),到2025年底,全市要建成碧道1506公裡,基本建成貫通全市的碧道骨幹體系。今年將著力推進流溪河碧道、閱江路碧道、臨江大道碧道、生物島碧道、二沙島碧道、沙面碧道等6條碧道示範段的建設。
千裡碧道建設廣州已先行一步,海珠湖、東山湖、珠江、蕉門河等一段段靚麗碧道初現,煥發出新的活力。
建設萬裡碧道是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提出的決策部署。結合本地實際,廣州提出「廣州碧道:理想水生活」總體理念,圍繞「水清岸綠、廣府生活、三道一帶、縫合城市、新舊共生、賞粵四季、繡花功夫、永續利用、經濟適用、共同締造」的「廣州碧道十條」,彰顯廣州依山、沿江、濱海的城市風貌和山水城田海並存的自然稟賦,重築人、水、城之間的緊密聯繫,形成新「雲山珠水」的風貌格局。
本次《方案》提出,按照「一年試點建設、三年大見成效、七年基本建成」的目標,構建溪-湧-河-江-海多層次,北部山水、中部現代、南部水鄉三片區多節點的廣州特色千裡碧道格局,繪就「千裡長卷,最美廣州」。
到2019年底,全市建成113.7公裡試點碧道,為廣州碧道建設提供建設樣版;
到2022年底,全市建成碧道1000公裡以上,各區結合實際情況打造2條以上高標準碧道(每條長度不小於5公裡);
到2025年底,全市建成碧道1506公裡,基本建成貫通全市的碧道骨幹體系。
系統治理:樹立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體理念,統籌水裡、岸上各種生態要素及上下遊、左右岸開展系統治理和建設,保護好江河湖庫各種水體,打造「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生態廊道。通過河流水環境修復,生態堤岸改造,貫通三道,結合碧道配套服務區有機串聯沿線古村、古渡口、森林公園、果林園地,帶動鄉村產業振興,實現從單一治汙防澇工程到綜合流域生態治理的轉變。
注重經濟實用: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統籌相關規劃建設,在原有綠道及黑臭水體治理成果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不人為生硬裁彎取直」,堅決杜絕鋪張浪費。
注重安全為先:在依託河湧、湖庫等水域、濱水岸線打造綠色開放生態廊道的同時,堅持以安全為前提,確保防洪安全、生態安全和人的活動安全。
注重產業融合:將黑臭水體治理等工作與景觀、歷史人文相融合,把碧道建設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鄉村振興、產業升級、高質量發展等工作有機結合,倒逼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助力綜合城市功能提升。
先行先試 重點建設6條碧道示範段
《方案》明確了全市各區碧道建設的任務。推動開展2020-2021年碧道建設,完成720公裡碧道建設。
有序推進2022-2025年碧道建設,建設碧道672公裡。其中2022年建設175公裡;2023-2025年建設497公裡。
2020年
廣州將著力推進:
流溪河碧道
閱江路碧道
臨江大道碧道
生物島碧道
二沙島碧道
沙面碧道
6條碧道示範段的建設
1、廣州碧道流溪河示範段項目。位於從化區太平鎮至溫泉鎮的流溪河段,建設長度約43.4公裡,還清於水、還水於民,還綠於岸,重塑健康自然的彎曲河湖岸線和生態駁岸,按「一灣一景」,打造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碧道畫卷。
2、廣州市海珠區前航道閱江路碧道示範段工程。位於前航道右岸華南大橋至琶州大橋段,長約2.6公裡。串聯周邊水博苑、會展公園等特色節點,服務好會展區、網際網路聚集區、總部商務區的功能需求,增加防洪、治澇、海綿、治水等科普展示點,以線串點、以線帶面,推動沿線功能升級,建設灣區國際品質水岸,示範縫合城市、適老適幼的最都市生活。
3、臨江大道碧道示範段(獵德大橋-科韻路)項目。建設範圍4.2公裡,在高品質濱江綠地內打造了廣州市第一條面向市民開放的碧道緩跑徑,示範新舊共生、粵賞四季的最藝術生活。
4、二沙島、新河浦湧碧道示範段項目。二沙島碧道建設範圍6.1公裡。通過已建的東山湖公園碧道,與擬建的新河浦湧碧道、東濠湧碧道連通,推進河、湧、湖水系互聯互通,盤活老城公共空間,構建宜居宜業宜遊的濱水生活圈,實現雲山珠水共逍遙,示範水清岸綠、三道一帶的最文體生活。
5、沙面碧道示範段項目。建設範圍1.1公裡,在已有綠道基礎上補充碧道元素,塑造城央環島碧道,彰顯廣府生活、繡花功夫的最文化生活。
6、生物島碧道示範段(水墨園—螺旋二路)項目。建設範圍2公裡,以繡花功夫、工匠精神建設海綿綠地、完善配套服務,打造魅力水岸,示範共同締造、經濟適用的最創新生活。
廣州碧道共有五大特色:
榕蔭翳翳 楊柳依依
舟行水上 鳥翔船旁
貼近你的廣州生活圈
主張把日子過得活色生香
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出品
版權所有 轉載須經授權
掃一掃關注吧
文:杜娟 趙雪峰
圖:杜娟 趙雪峰
編輯:阿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