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廟宇
佛教與山水自然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歷代高僧將道場建在風水寶地上,正所謂:「天下名山僧佔多」。其實,大凡有村莊的地方都會建有寺廟,因為建村要選擇理想中的風水布局模式。而佛教主張生命主體應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對自然的召喚應作出正確的反映, 從而達到一種天人一體的境界,所以也要選擇風水寶地來建寺廟。查濟雖無名山,但卻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所以在此修建寺廟也就理所當然了。
查濟原來號稱一百零八座廟宇(實際上真正大的寺廟只有十幾座,還有幾十座是建立在各自然村落的小「土地廟」。)查濟地緣九華山,受佛教文化影響很深,先後創建了上殿庵、下殿庵、西峰庵、松谷庵、棧嶺庵、大意庵、永定庵、佛來庵等,查濟的鐘秀門、平頂門,石柱橋等皆由信士、信女而建。圖源公還曾施齋南京僧,捐助九華化成寺,並在九華山獨自籌建了大橋庵。佛教文化滲透到查濟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因此,查濟昔日甚是盛行佛教文化的「百子會」與「觀音會」。
查濟人一方面重教,培養人才;另一方面興佛,善化人心。所以查濟在村落四周建了眾多的大寺廟,如:東有上殿庵和下殿庵,南有永定庵和佛來庵,西有西峰庵,北有洪公庵和松谷庵。建的較遠的則超出了查濟地域的範圍,如蘭山嶺的「蘭山寺」和寶峰巖的「寶峰巖庵」。最有意思的是這些寺廟大多數裡面都設有學堂,如:西峰庵內建有「西峰學堂」,松谷庵內建有「鳳池書屋」,寶峰巖庵設「震山書院」等等。可見查濟歷史上重教和興佛並重,又以重教為主。以致形成了書院和寺廟眾多以及書院與寺廟結合的布局特點。
查濟的「五龍隱剎」是指查濟村周邊的五條山崗(雲裡壠、獵獵壠、蘭家壠、豬頭壠、長壠)都建有上面所說的寺廟古剎。這種規劃安排,和「四門三塔"一樣,它們共同為查濟的安定團結與繁榮昌盛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明正統十年(1445),查圖源建五龍山殿廷,即西峰庵。位於晉公村民組長壠。
查洪源建洪公庵,位於八甲村民組洪公坦。
查寶源建棧嶺庵、松谷庵, 位於新春村民組曉為嶺下(老墳樣後。)
上殿庵, 位於新查公路右側中心村民組耕田中。
下殿庵, 位於沙埂村民組。
佛來庵, 位於浪裡村民組。
永定庵, 位於馬安村民組。
現在保存完好的也只剩下「上殿庵」、「松谷庵」、「洪公庵」等有限的幾座了,庵裡原來供奉的神位(菩薩)早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已毀之貽盡。
上殿庵(又名「關聖殿」) 上殿庵關聖殿位於富春村,緊傍獅子山,座東朝西。北望菥荻若屏,正眺岑峰巍峨,正前方有許溪、岑溪兩溪匯合的溪流環繞而過。關聖殿在選址上巧妙選用借景法,雄壯而不失儒雅,體現了精深的建築藝術。關聖殿建於清末。經太平天國戰火後,查濟明顯凋零,又值軍閥混戰,在外任職官員、經商大賈紛紛回家避難,為保住查濟一方桃源天地,他們寄託於關帝,倡議聚合族人之力,建造了關聖殿。一是希冀武聖神功能力保一方平安。二是戰後查濟人心散亂,相傳關帝著有《關帝覺事真經》,用關帝的勸善書來勸說世人行善積德。進入院牆矩形大門,乃一過廳,過廳盡處有一圓門,前廳二門為方圓兼濟。穿門而入,是一廣場,廣場設萬年臺,供唱戲和祭祀活動之用。
大殿前有漢白玉欄杆和廣場相隔,大殿門左右為兩根方形白石柱,柱上有櫨鬥及短柱承託月梁,對斜撐上左刻有「千古」、右刻有「大漢」四字。殿內12 根簷柱和4 根金柱,其中2 個菱形白石柱礎,其餘為圓八邊青石柱礎。屋頂為穹形椽望板,中為方格平頂天花,並有八角形四層藻井。大殿內神龕乃白鐵建成,用朱紅漆繪製,上畫二龍戲珠,帳幔低垂,神龕內關帝手捧《春秋》,面如重棗,三絡長髯,栩栩如生。旁有周倉、關平肅立。神座上懸有巨匾,上書「浩氣長存」。殿建成後香火極盛,附近村落朝拜者絡繹不絕。建關聖殿本是鑲天之法,目的是恢復查濟昔日昌盛。於是在關聖殿右側,富春橋畔同時興建文昌閣。正當族人雄心勃勃時,不巧查濟四甲裡接連死了幾位孕婦,惶恐中有人請來風水先生察看究竟。風水先生煞有介事地細細看了查濟地形,認為查濟乃褲形村落,故人衍繁盛。而文昌閣建於下腹位,關聖殿又血光紅色,對女人不利。為確保族人生命安全,無奈之下,只好拆毀已建一半的文昌閣。閣基現仍存,並將關聖殿面村的右牆粉成白色,就成了殿牆左紅右白的稀奇景象。
松谷庵(又名「最上禪林」) 松谷庵寺院選址是非常嚴謹慎重的。它選在山間最高爽的地方,有良好的水源,無寒風烈日,且坐擁與顧盼山色之勝,隱而不露,達到「遙見近不見,及寺則豁然開朗」的境界。松谷庵就選在出查濟村過橋,沿山腳行百餘米登山,登行80 米,松谷庵便突顯眼前。山門青石嵌方,上書「乾隆癸酉年夏月 最上禪林 宣城梅立本書」,字體遒勁有力。大門兩旁有兩塊青石碑,是謂義助重修及改造圍牆的碑記。進入山門,是五間二進大殿,殿門上也有青石嵌方,書「康熙年歲冬月立 松谷庵 貽慶公後裔重建」,字體清秀飄逸。
前廳為圓形麻石柱礎,後廳為方形青石柱礎,座北朝南,建築面積216 平方米,處於兩麓環抱之間。昔日進入大門是背立兩佛像,面門為彌勒佛,憨態可掬。背門則為韋陀,威嚴有加。進入大殿,上堂供三尊大佛,下堂列十八羅漢,今俱不存。大殿屋左有一巨碑,上刻有「燈田碑記」一文,勸人誠心事佛。大雄寶殿左有茂林修竹,在翠色掩映中有「鳳池書屋」,乃該族才俊讀書之處。右有菜園、廚房,旁立高僧羽化圓寂塔,塔高約3 米,今亦不存。在古禪林前有半月形水池,水池左有一個龍潭,查鐸中進士後,到松谷庵賞玩,曾有詩讚曰:「一泓清靜見青天,流往乾坤不經年,幾次臨流歌一曲,恐驚潭底老龍眠。」
在查濟,各自然村內路口都可以見到「土地廟」,土地爺又稱土地公公或土地神,在道教神系中地位較低,「土地爺」是中國古代傳說中負責掌管一方土地的鬼仙,住在地下,靠著香火供奉,吸收能量,俗話說:「別拿土地爺不當爺。」他在民間土地的形象千姿百態,性格各異。他又作為地方保護神,流行於全國各地,舊時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祀奉土地的現象存在。
最早稱為土地爺的是漢代秣陵(今南京)的蔣子文。據《搜神記》卷五曰:「蔣子文者,廣陵人也。……漢末為秣陵(今南京)尉,逐賊到鐘山下,賊擊傷額,因解緩縛之,有頃刻死,及吳先主之初,其故吏見文於道,乘白馬,執白羽,侍從如平生。見者驚走。文追之,曰:『我當為此土地神,以福爾下民。爾可宣告百姓,為我立祠。不爾,將有大咎。』……於是使使者封子文為中都侯,……為立廟堂轉號鐘山為蔣山(即今紫金山)。」
土地神崇奉之盛,是由明代開始的。明代的土地廟特別多,這與皇帝朱元璋有關係。《琅訝漫抄》記載說,朱元璋「生於盱眙縣靈跡鄉土地廟」。因而小小的土地廟,在明代倍受崇敬。如《金陵瑣事》稱建文(1399-1403年)二年(1400年)正月,奉旨修造南京鐵塔時,在塔內特地闢一「土地堂」,以供奉土地爺。又《水東日記》稱當時不僅各地村落街巷處有土地廟,甚至「倉庫、草場中皆有土地祠」。
土地神的形象大都衣著樸實,平易近人,慈祥可親,多為鬚髮全白的老者。一般土地廟中,除塑土地神外,尚塑其配偶,惜稱「土地奶奶」,與土地神共受香火供奉,沒有特殊職司。玉皇在其誕辰日的下午回鸞返回天宮。是時道教宮觀內均要舉行隆重的慶賀科儀。
土地公公是商人崇拜的財神,每個月的初二、十六,都要祭拜土地公,稱為「做迓」(或做牙)。農曆二月二日叫做「頭迓」,十二月十六日叫做「尾迓」,尤其尾牙商家更是為了答謝員工一年的辛苦,請吃「尾牙」宴。祀的土地公公都是慈眉善目,白須白髮的老人,有時會有土地婆陪祀,有時則只有土地公公而已。這是中國民間傳說著一個故事: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公下凡時,問他有什麼抱負,土地公公希望世上的人個個都變得有錢,人人過得快樂。土地婆卻反對,她認為世間的人應該有富有貧,才能分工合作發揮社會功能。土地公公說:「那麼,貧窮的人不是太可憐了嗎?」土地婆反駁著:「如果大家都變有錢人,以後我們女兒出嫁,誰來幫忙抬轎子呢?」土地公公無話可說,也因此打消這個原可「皆大歡喜」的念頭,世間才有今天的貧富懸殊差別。世上覺得土地婆自私自利,是一個「惡婆」不肯供奉她,卻對土地公公推崇備至。
土地神的出處很多,傳說之多不勝枚舉,此舉中之一例:周朝一位官吏張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朝廷總稅官,為官廉正,勤政愛民,至周穆王三年辭世,享年一零二歲,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貧轉富,百姓鹹信神恩保佑,乃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發展。
查濟元朝和明朝初期因遵循祖訓,不願進入仕途,遂以經商為主,信奉「土地公公」,因而村裡建有的土地廟多達幾十處。至今仍保存很多。如:善繼橋頭、晉公頂路上石階處、懷素堂大門口、玘公廳屋旁、塢裡路口、浪裡路口及各巷子路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