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古錢幣的收藏知識,想必大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應該還不夠全面,在收藏時難免會因為對古錢幣的一些特徵掌握不夠而上當受騙。
所以小編今天給大家整理了各個朝代古錢幣的一些基本特徵,希望能夠幫助大家辨別真假錢幣。
先秦時代的刀幣和布幣,幣形雖大,但幣身很薄,如翻砂鑄造後的偽錢,由於模具會幹後收縮,所以幣身必然較厚;同時,在澆鑄成型時有澆進銅汁的澆口,刀幣的澆口在環上,布幣的澆口在首端,澆口外常有留在範外的餘銅,因此澆口的銅面不平整,呈未經琢磨狀態。偽鑄者不了解當時的工藝過程,或將澆口磨平。或澆口不在規定位置,應疑其為偽。另外,刀、布幣埋入土中已二千餘年,經長期腐蝕,必然表面不十分平整,幣的重量也輕,呈久經滄桑侵蝕的形態,如刀、布幣幣身很厚,平整光亮,即可疑其為偽。
宋代是我國古代金屬鑄幣鑄造和使用非常發達的時期,每一皇帝均有幾個年號(除個別外),每改元一次就鑄年號錢,每種年號錢又有大小、不同地區鑄造的多種版別。宋錢數量巨大,質精樣多,千奇爭豔,琳琅滿目。
北宋初鑄宋元通寶,後又鑄宋元通寶鐵錢。
太宗時鑄太平、淳化、至道三幣,淳化元寶為太宗親書,分真、行、草三體。以上宋初四錢錢文由彷開元錢而發展為一錢多體,宋錢面深背淺的特點已形成,多數背有星月及豎劃。
真宗鑄鹹平、景德、祥符、天穗四幣,錢文均楷書,大小輕重不齊,鹹平、樣符二幣有大型寬緣錢,祥符的小平錢背有星月,餘皆光背。
仁宗鑄天聖、明道、景右、皇宋、康定、慶曆、至和,嘉佑八幣。其中康定元寶只有鐵錢小平,慶曆只有銅、鐵的重寶,皇宋通寶有九疊篆文者,其餘幾種以小平為主,大錢罕見。
英宗只鑄治平元寶、通寶,神宗鑄熙寧、元豐兩幣,數量極多,最多時年鑄500多萬貫,版別極複雜,但熙寧通寶、元豐重寶存世僅以枚計。
哲宗鑄有元右、紹聖、元符三幣,紹聖幣多小平、廣穿,哲宗後期鐵錢極多。
徽宗時鑄錢工藝和錢文藝術均達到高峰,有建國、聖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等幣。聖宋元寶篆文鑄造精美,而聖宋通寶發現極少。崇寧通寶為徽宗手書,瘦金體錢文飄逸勁拔,小平錢不多,折十錢有通寶、重寶二種,鑄量大,後改折三使用。大觀錢僅通寶一種,亦徽宗手書。
近年來關中出土大批大觀通寶鐵錢,數十枚中無二枚相同者,版別之多可見。政和幣有通寶、重寶,重寶鐵錢近年亦有出土。重和改元僅一年,重和通寶僅見篆隸對品一種版別。宣和幣有元寶、通寶二種,均篆隸成對,通寶文字奇麗,製作精美。政和,宣和幣還鑄有白銅小平錢。欽宗鑄靖康通室、元寶,數量極少而版別多,偽品較多,偽錢數已超過了真錢數。錢文亦為欽宗手書。
南宋錢幣總的特點和北宋一樣,但鑄錢的規模和數量不及北宋。
高宗時鑄建炎、紹興二幣,建炎幣有元寶、重寶、通寶,紹興幣有元寶、通寶,紹興錢較多而小平錢罕見,有折五、折十環瀆大錢。
孝宗時鑄有隆興、乾道、純熙、淳熙四幣,前二種未鑄小平錢,自淳熙七年起背有紀年數字。光宗時鑄紹熙通寶一種。寧宗時鑄慶元、嘉泰、開禧、嘉定四幣。自孝宗淳熙年開始,錢幣書法都用宋體,版別單一化。慶元幣有背書「永」字大錢,「永」為地名。孝宗至寧宗間還大鑄鐵錢,精美的鐵錢作母錢使用,特別是四川所鑄的嘉定大鐵錢有元、通、重、至、之、崇、隆、真、興、、正、珍、泉、「萬、封、洪、金、新、安、永等十九種稱呼,其中大鐵錢背有監名或紀值,普通的有紀年。
理宗時鑄寶慶、大宋、紹定、端平。嘉熙、淳佑、皇宋、開慶、景定九幣。淳佑通寶有楷書當百大錢,篆文當百大錢有大小多種,均偽品。
度宗鑄了宋代最後一種年號錢鹹淳元寶。以後的年號均未鑄錢,如發現成淳以後的年號錢,均為偽品。
南宋錢幣和北宋錢幣具有共同特徵。其質量之精、名稱之繁、品種之多、書法之奇,達到我國和世界古代鑄幣技術之頂峰。而使後人難以企及,加以流傳至今一般數量均多,故宋錢絕大多數無人造偽,只有=些特殊錢幣,如「聖宋通寶」、「靖康通寶」以及「坊」、「虢」字樣的「康定重寶」、「至和重寶」,偽錢較多,應加注意。
明代錢幣有幾個特點:
第一,由於一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所以只鑄一種年號錢;
第二,早期錢幣狹輪,字跡細秀,後期錢幣寬輪,筆劃變粗成仿宋體;
第三,錢幣都稱「通寶」,不再稱「重寶」、「元寶」等,讀法一律對讀,不再旋讀;
第四,從明中期後錢幣開始用黃銅鑄造,「黃銅幣較、多,有光澤而少鏽。這些特點,基本上為清代所繼承。
錢幣:形制統一,每一種錢幣鑄數大而用時久,是明清錢幣的重要特色。
明太祖鑄大中通寶後,即鑄洪武通寶年號錢。
成祖鑄永樂通寶,存世僅一枚,民間所見皆偽。宣德通寶只鑄了二年,錢質厚重,分通字草點,不草點,德字少一橫或多一橫等版別,寫成德字者極少,民間有者均偽。弘治通寶鑄數亦少。
建文、正統、景泰、天順、成化、正德等皇帝均未鑄年號錢,如發現以上六種年號錢者,均為偽幣(或為安南所鑄)。
《明史 食貨志》載嘉靖元年鑄了洪武至正德九種年號錢一千萬貫,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明末天啟崇幀年間年鑄量不超過二百五十萬貫,所以補鑄之說只是空話,並未實行。洪熙有傳世錢二枚,真偽難辨。
明末和清人也有私鑄正德通寶,明末的光背,間有單龍戲珠和陰紋花紋,清代的形制粗糙,很易識別。
嘉靖後的年號錢黃銅四次熔煉後鑄的稱光背,二次熔煉的稱火漆,旋車加工挫磨的稱旋邊。嘉靖通寶今留數已少。隆慶通寶銅質厚重,工精字端,存世少。歷通室質量下降,字體由楷書向不標準宋體發展。泰昌通寶數量少。天啟、崇幀通寶數量多而版別複雜,真錢較薄而輪規矩,偽幣錢肉較厚。
清代錢幣的特點:一皇帝只用一種年號錢,雖鑄量大而形制較簡單;除個別例外,所有年號錢均稱通寶。
錢文:皆為工整楷書,讀法均對讀,除個別例外;
銅質:銅質皆黃銅,發出淺黃色光澤,少鏽蝕;
文字:多數幣背有滿文,為鑄造局地名;
存世量:存世皆多,很少偽幣,識別簡易。
努爾哈赤(太祖)鑄天命通寶、滿文天命汗錢二種。
皇太極(太宗)鑄聰漢之錢,讀法為左上下右,亦譯是為聰通寶的,由於未用統一母錢,所以沒有二枚完全雷同的。
順治通寶背以漢文記局名,也有背以滿文記局名的,其風格類似崇偵錢。
康熙通寶鑄數巨大,質量精美,型類較少,反映當時國家太平統一,有背有滿文寶泉或寶源,背漢文記局名兩大類,漢文局各有同、福、寧、東、江、宣、原、蘇、薊、昌、甫、河、臨、廣、浙、臺、陝、桂、雲、漳、鞏等二十一局。康熙幣背滿文「寶泉局」小平有一種熙字左側少一豎稱「羅漢錢」,又傳世有背左右有「大清」。兩字及背有龍紋,傳說為康熙六十大壽所特鑄,內有黃金,民間將其打鑄成首飾或珍藏,其實羅漢錢僅是康熙錢的一種版別,熙少一豎古已有之,並不含金,後人偽鑄。質量粗劣,不難識別。
雍正通寶開始,背文一律以滿文記局,共十三種滿文鞏字似倒置的刀頭、辰間傳說小孩佩此可以闢邪。
乾隆是福、祿、壽。櫓俱備的太平天子,又是古物鑑定和收藏家,鑄錢極多。乾隆通寶背以滿文記局名,共二十四種,但錢的質量較康、雍錢略輕小。乾隆新疆各局之錢採用當地所產紅銅,銅色紅赤,又稱紅錢,文字隱起,鑄技不精,版別很多。
嘉慶通寶錢質下降,鑄錢僅保留19局,其背面有星月紋者較乾隆時為多,桂林所鑄的寶桂局錢有滿、漢文兩種型式。道光通寶錢文書體拙劣,錢局有21,薄小型錢出現。
鹹豐時戰亂起而銅源缺,各省改鑄大錢,寶泉局所鑄有小平、當五、當十、當五十、當百、當二百,當三百,當五百、當千丸種。又出現鐵錢,其大錢稱重寶,其寶陝局所鑄之當五百、當千二種為紅銅鑄成,如為黃銅者皆偽。1984年在江蘇江陰發現寶蘇局,滿文)鑄之直徑達22釐米的特大型鹹豐重寶,為我國古代最大錢幣。
肅順執政時鑄之棋祥通寶為期極短,民間的棋祥通寶用改刻拼合法作偽者居多。
光緒通寶形制、質量、書法均好,寶蘇、寶泉、寶源三局鑄光緒重寶,寶福局鑄白銅瘦體字母錢,可與宋徽宗錢幣比美。宣統時僅中央二局鑄有少量宣統通寶。清代錢幣如特殊者外,偽錢很少。
文章內容較多,建議大家收藏慢慢查看。文章主要對各朝代常見的古錢幣進行了特徵介紹,部分內容還是很詳細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喜歡今天的文章的話,不妨點擊右下角的「看一看」分享給朋友!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目前100000+藏友已關注加入我
更多古玩資訊敬請關注(神秘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