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模式:檳榔西施

2021-02-07 老約客談VC
(日月潭 頭社水庫,拍攝者:林達,2013/8/5)(某大戶人家的祖宅,臺灣北部,2010/4/25)(微熱山丘的鳳梨田,周圍種了檳榔樹,南投縣南投市,2014/12/10)(中臺禪寺,正殿前面,南投縣埔裡鎮,2014/12/6)檳榔樹在臺灣全島到處可見,在屋舍周圍、田間郊野及丘陵山坡,都有它的蹤影,與高聳的椰子樹同為亞熱帶的景觀樹種,也因其果實是檳榔的主要原料,因此成為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檳榔(學名:areca catechu),別名儐郎、賓門、螺果、仁頻、仁榔、洗瘴丹及仙瘴丹等,與椰子同屬棕櫚科常綠喬木,主幹可長至15到20公尺。檳榔一詞源於馬來語 pinang,檳榔樹及吃檳榔的習俗,在東南亞、印度、太平洋諸島及大陸南方,都很普遍。 根據農委會2017年統計資料,檳榔是全臺第二大作物,面積僅次於水稻,是種植面積最大的果品,廣達4萬多公頃,是排名第二香蕉的2.5倍,產地以南投、嘉義及屏東為主,年產量達10萬公噸,年產值達114億新臺幣,產業人口約60萬⼈,應有超過百萬的嚼食檳榔人口(1990年代初,最高峰時應達到300萬人)。番社採風圖(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珍藏),應系1745年左右所繪製的平埔族原住民風俗圖,本圖描寫採椰子和檳榔的情形。圖中平埔族村落風景宜人,家屋清潔,從右到左的植物分別為:香蕉、鳳梨、椰子、檳榔及波羅蜜。臺灣先民嚼食檳榔的起源極早,可推至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卑南和墾丁寮遺址出土的人骨,根據其牙齒遺骸的磨耗與染色情形研判,當時的人們就有嚼檳榔的習慣。後來臺灣原住民的生活文化中,檳榔也佔有關鍵地位。不僅在居家宅園周遭栽植檳榔,作遮蔭圍籬之用,檳榔更是神聖貴重的象徵,用以敬神、祭祀、贈禮、定情,在生老病死的各種生命禮儀場合都少不了它。《諸羅縣誌》〈風俗志〉中即記載:「土產檳榔,無益饑飽,雲可解瘴氣;薦客,先於茶酒。閭裡雀角或相詬誶,其大者親鄰置酒解之,小者輒用檳榔。」 可見檳榔可作為待客及化解糾紛。而與臺灣原住民同屬南島語族的東南亞及太平洋島嶼地區,檳榔文化同樣源遠流長。根據考古證據,吃檳榔要加白石灰,幾千年前的南島人們就是這麼吃的。臺灣漢人對檳榔的喜愛,除了受原住民的影響,入境隨俗,也應是傳承自中國自古文士對檳榔的禮讚。蘇東坡流放海南時亦愛上檳榔滋味,留下「兩頰紅潮增嫵媚,誰知儂是醉檳榔」、「暗麝著人簪茉莉,紅潮登頰醉檳榔」等佳句。佛教傳統亦重視檳榔,唐玄奘法師在印度留學時,每日所享供養中就包括檳榔二十顆。滿清貴族也愛吃檳榔當作零食,發展出各種調製做法與口味。2014年臺北的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與歷史語言研究所曾舉辦「紅唇與黑齒:檳榔文化特展」,呈現檳榔文化的六大面向,包括檳榔的分布、物種與生態、藥物特性、禮物與祭品、文學與歌謠以及展示與體驗等。該特展已結束,但官網上的資料很值參考。該展覽緣起提到:「檳榔」在臺灣是相當重要且經濟價值高的作物,曾經有「綠金」、「綠寶石」之稱。然而「綠金」時代已逝,現今談及「檳榔」,一般人腦海大多會浮現「檳榔西施」、「紅唇族」及「土石流」的畫面。檳榔已被政府及許多學者型塑為敗壞風俗、傷害健康、汙染環境及摧殘生態的罪魁禍首之一,負面形象深植人心。但是,檳榔真的一無是處嗎?事實上,人類嚼食檳榔的習俗已延續數千年之久,包括臺灣、東南亞、南亞及大陸南方的住民在內,檳榔不僅是日常的零食,透過檳榔的交換與共同的嚼食經驗,還可建立或強化族群與文化認同。除了作為食物及社交、婚禮場合的禮物,檳榔也被用於治療疾病、防止瘟疫,甚至被用來當作宗教祭祀的祭品或是行使巫術時的法物。

(該展覽官網:http://betelnut.asdc.sinica.edu.tw/?page_id=2639)

 (李時珍《本草綱目》,下排右二為檳榔,1590年)在中國的醫藥傳統中,檳榔早在三國、六朝時期(220-589)就已進入「本草」的著作之中,如吳普《本草》和李當之《藥錄》都提到檳榔,南朝陶弘景(456-536)的《名醫別錄》則針對檳榔的產地、藥性和功效(消谷、逐水、除痰澼、殺三蟲、伏屍、寸白)詳加介紹。隨著唐宋後對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闢除瘟疫、瘴癘之氣也成為常被提及的功效,並被用來解釋南方嚼食檳榔風俗的成因。到了明清時期,醫藥界已普遍認為檳榔可以防治多種疾病(包括瘟疫)。明朝後期李時珍《本草綱目》(1590年)將檳榔視為一味藥材,「性溫無毒」,能「消谷逐水、殺腸道寄生蟲」,「檳榔釋名:洗瘴丹,閩中稱為橄欖子」,「南方地溼,不食此果無以祛瘴癘也。」 另提到,嶺南人以檳榔代茶御瘴,還有神奇的「四功」:醒能使之醉,醉能使之醒,飢能使之飽,飽能使之飢。一個題外話,檳榔行業的祖師爺是誰? 祖師爺是開創、推動或扶持相關行業的功勳卓著人士,是行業的群體精神支柱及膜拜偶像。如同魯班之於木匠,檳榔業則尊大文豪韓愈為祖師爺。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性格剛直,曾因直言觸犯皇權而貶為潮州縣令。因南方瘴氣太盛、溼氣太重,水土不服,潮汕人家有用檳榔預防瘴癘、招待賓客的習俗,韓愈也入鄉隨俗,開始嚼食檳榔,後來回到京城官至國子監祭酒,也帶動一批顯貴和文人雅士跟風。(在樹上的檳榔子,大肚溪自行車道,臺中市大肚區,2020/3/27)小時候,在鄉下的老宅周圍種了一圈的檳榔樹,大概有50棵。有時老爸會叫我們採一些拿到外面省道賣給檳榔攤,當然有時會趁老爸不在,偷偷的採摘及變賣,貼補零用錢(暑假「顧瓜」時,也曾盜賣香瓜以換取森永牛奶糖等)。 檳榔樹可高達20公尺,一般是在曬衣服的竹竿尾端綁一把鐮刀,將樹頂之檳榔子整串割下來。檳榔子從樹上採下來後,在輸送及儲存的過程,它的「果蒂」是留著的。果蒂有保存水分的功用,僅到最後要切開做成紅灰檳榔時,才會剔掉果蒂,若是包葉檳榔(白灰檳榔),則由顧客在食用前才自己摘掉果蒂。臺灣檳榔的種植及嚼食,在日據時代曾受到壓抑,戰後的農業生產以稻米、甘蔗、香蕉為主,檳榔的種植面積明顯提升是在臺灣「工業化」之後(約1960年代)。在生產端,隨著農村人力流向加工出口區以及後來的高齡化,農村勞力短缺,檳榔種植不像稻米、茶葉及水果等需要灌溉、除草及精工照顧,且收益不錯,使得中南部農村從山坡到平地都大面積轉作檳榔。而在消費端,大量的農業人力成為勞動階層,檳榔作為「身心大補丸」,成為勞動階級的每日必須。

(流行於湖南的乾燥檳榔,網絡照片)

 

檳榔也在大陸的湖南、廣西、貴州、海南等區域廣泛流行,尤其湘潭更有「檳榔城」的稱號,從明清時期就逐漸成習。據報導,2018年湖南檳榔加工產業有30多萬從業人員,年產值超過一百億元人民幣。 但湖南本地並不產檳榔,主要從海南進口,可說是檳榔樹種植與檳榔果出產的「飛地」,因此跟臺灣新鮮檳榔搭配荖葉和石灰的吃法不同,湖南的檳榔是用多種調味料長期滷製過的檳榔乾果,許多成品含有芝麻、葡萄乾,甚至菸草等,更象是檳榔子加工後的蜜餞,在超級市場貨架上就可以買得到。 另因檳榔被世衛組織列為一類致癌物,從2019年3月起,湖南禁止所有檳榔企業的廣告宣傳。

很多臺灣朋友都聽過「採檳榔」,反應臺灣到處可見的檳榔樹以及愛吃檳榔的習俗,因此也以為這是一首臺灣民謠,事實上這是一首湖南民歌。《採檳榔》是1930年代由湖南湘潭黎錦光先生根據湘潭花鼓《雙州調》改編創作,殷憶秋作詞,1930年周璇原唱,風靡上海,歌詞質樸,表達愛情真率,乃一首久唱不衰的愛情歌曲。80年代以後由奚秀蘭、鄧麗君、鳳飛飛、龍飄飄、卓依婷等翻唱,再次風靡海峽兩岸。 湖南民歌詠唱當地不生長的檳榔樹,這與湘潭人酷愛嚼食檳榔是分不開的。可看一下宋祖英2011臺北小巨蛋演唱會的視頻:

https://tv.sohu.com/v/dXMvNTAzMzMxMDEvMTY4MTUxNzYuc2h0bWw=.html?spm=a2h0c.8166622.PhoneSokuUgc_8.dtitle 

 (種在網蓬裡面的荖葉,網絡照片)


 

(荖花, 網絡照片)

 

檳榔除了檳榔子這個主角,還需要不可或缺的配角,那就是包在檳榔外面的荖葉及夾在中間的荖花。 兩者是不同種的植物,但同屬於胡椒科,為常綠性攀緣性草本,生長於低海拔山地,以臺東縣的太麻裡、知本、卑南等為荖葉種植的大本營,佔全臺產量的9成左右,另南投、彰化永靖及屏東萬丹的社皮村等也有生產。

荖葉種植採半日照方式,一般種在網蓬裡面,防止過烈的陽光照射,以免造成葉子快速老化,荖葉無雌雄之分,也甚少開花結果,取用其葉片。 而荖花則採全日照方式種植,有公母之分,母株的葉較細長,在開花授粉後,長成約尾指大的果實(花穗),即是俗稱的荖花。

荖葉因是檳榔的必備原料,也因此被「汙名化」,但事實上荖葉有辛香辣味及特殊香氣,可獨立入菜或作調味使用。臺東大學南島研究所有開發出荖葉搭配芭蕉、紅藜麵包、烤肉、烘蛋、煎蛋、雞湯等當地美食;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餐廳也提供荖葉餡的水餃;飲食人類學者張育銓也推廣過荖葉搭配青醬醃豬肉、山蘇米血卷、草仔粿、餅乾、綠茶、荖葉凍,還有各種口味的「荖葉一口酥」,用荖葉包裹蒟蒻、檸檬片、巧克力、芒果青和果乾等。

 (可食用的檳榔產品,上圖:包葉檳榔,下圖:紅灰檳榔。網絡相片)


 

臺灣人食用檳榔,主要有兩種吃法:包葉檳榔(外面包荖葉)及紅灰檳榔(中間夾荖花及紅灰)。第一種是「白灰檳榔」或「包葉檳榔」,俗稱葉仔,以塗了白灰的荖葉,包裹整顆新鮮的檳榔子。第二種是「紅灰檳榔」,俗稱菁仔,是將整顆新鮮的檳榔子從中間剖開,夾入切塊的荖花(花穗),然後加入紅灰,紅灰主要成分是白灰(熟石灰)及甘草粉、柑仔蜜、荳蔻、中藥、香料等獨家配方,其口味與配方系業者獨家機密,也因此建立顧客基礎,某些客戶會特別喜歡光顧某一檳榔攤。

檳榔是強酸,白灰是強鹼,兩者相加有中和效果。白灰,就是經過多道水洗加工程序後的石灰,而紅灰則是由白灰加上各種秘方配料調配而成。 一般來說,紅灰偏甜,鹼性也沒白灰那麼強,是初入門檳榔族的最愛,所以紅灰檳榔在北部及都市周邊的消耗量比較大,相對的,原住民嚼食檳榔喜歡塗抹白灰,而且是生石灰。 另不管是包葉還是紅灰檳榔,嚼食後都會有濃鬱的紅汁,第一口紅汁須得吐掉,也因此有「不要隨地吐檳榔汁」的告誡,喜食檳榔的人大都自備塑膠杯。

檳榔內含天然生物鹼,容易刺激腎上腺素分泌,而檳榔的紅灰及白灰成分,也會使得心跳加速,形成暫時的亢奮效果,對藍領工作者,尤其是開長途貨車的司機及加夜班的藍領,吃檳榔有提神醒腦、防止打瞌睡的功能,嚼食慣了有點像西方人吃口香糖的效果。 但長期食用會上癮,而檳榔的檳榔素、檳榔礆和多酚類會導致細胞變性,破壞身體的正常代謝機制,檳榔屬於WHO公告的第一級致癌物,嚼食檳榔容易引發口腔內膜纖維化,以及增加口腔癌、咽喉癌及食道癌的發生率。

CNN記者Johan Nylander 曾於2016年專程來臺灣報導檳榔西施,他的報導裡提到檳榔也在印度、緬甸、巴布紐幾內亞及大陸南方廣受歡迎,據WHO的資料,全球約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吃各種不同的「檳榔」(如印度的Paan,用荖葉包裹各種添加物),而且檳榔是僅次於菸草、酒類及咖啡因飲料的全球第四種「提神」(psychoactive)食品。 (可谷歌Johan的專文:Hard times for 'betel nut beauties' as Taiwan tries to kick deadly addiction)

Johan在採訪過程,曾獲贈檳榔一顆,他的第一口檳榔體驗:「The taste is explosive. Just a few seconds after popping it in my mouth and starting chewing an instant shock hits my body. My body temperature soars and I feel sweat breaking out in my face. My heartbeat quickly goes up. The strangest feeling is a tingling on my forearms and I can see the hair on my arms rising. And yes, I feel a massive buzz.」 這個老外的親口體驗,跟我小時候偷吃老爸檳榔的經驗類似,那時全身發熱、心跳加速、頭暈暈的,癱倒在後院的果樹下,過了一個小時才慢慢回神過來,太早嘗試的不好經驗,也斷絕了後來與檳榔的緣分。 

本文有點標題檔了,開題這麼久也沒看到「檳榔西施」。說的是,該切入主題了,但有些人可能會失望的,在這麼嚴肅的「談VC」公眾號,我只是藉「檳榔西施」的運作,來探討創業及創投關心的「業務模式」,所以不會有太過清涼出彩的美女照片。

「業務模式」是一個創業項目的商業邏輯,說明一個公司通過什麼途徑賺錢、賺誰的錢、如何長期賺錢,牽涉到公司定位、目標客戶、盈利模式、核心競爭力等。在本「老約客談VC」公眾號,我曾經寫過兩篇「業務模式」的文章,可一併參考:

-  VC基礎概念 15,「業務模式:向上自助餐」, 2019/6/29

-  VC基礎概念 16,「業務模式:度小月與避風塘」,2019/10/15

 

(在檳榔攤外面招攬客人的檳榔西施,兩張照片攝影者:Tobie Openshaw,2011年2月)

 

檳榔西施泛指販賣檳榔且穿著較為暴露的年輕女性。 檳榔西施的獨特文化,始自1970年代,隨著臺灣的工業及經濟發展,勞動人口增加,吃檳榔的人口劇增,檳榔攤業者為爭生意,開始招攬年輕貌美、打扮性感的女孩促銷,利用年輕貌美女子穿著清涼服裝來吸引顧客,這些檳榔西施大都以輟學生為多,為了生活及家庭生計,去檳榔攤工作。 

 

Tobie Openshaw曾於2011年在桃園、新北等地拍攝了一系列476張的檳榔西施照片,並在Flickr上發布,向西方人介紹這個獨特的商業及人文景觀。他的註解:Betelnut girls (Binlang XiShi/檳榔西施) are a unique part of Taiwan culture. They sit in brightly-decorated glass booths wearing skimpy outfits, and sell cigarettes, drinks and betelnut to passing drivers. It’s a controversial trade but not actually illegal.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girls are exploited is open to debate – certainly their own perception is mostly that they are doing a job like any other, and the less they choose to wear, the more they sell. (相片連結https://www.flickr.com/photos/tobie_openshaw/sets/72157594581621891/)


(馬路旁的檳榔攤,上兩圖網絡照片,下圖攝影者:Tobie Openshaw,2011年2月)


 

由於檳榔的主要顧客為貨車司機或藍領工作者,檳榔攤都開在臺灣的縱貫公路和郊區馬路上,尤其在上下高速公路的交流道出入口。 檳榔攤一般是一個很小的玻璃屋,面積僅幾平方米,大的或有十幾平方米,多有五顏六色的霓虹燈裝飾,尤其在夜間時分,非常顯眼。其內部擺設非常簡單,就冰櫃、桌子及高腳櫈等。

 

檳榔西施曾經是臺灣的觀光賣點之一,赴臺觀光的大陸旅客及外國朋友,有些會要求導遊加個檳榔西施的「景點」。但嚼食檳榔有害健康,吃檳榔在臺灣常被視為低下階層(工人階級)的表徵,與其相關的文化(檳榔西施、隨地吐檳榔汁、「紅唇族」的滿口紅汁)也難登大雅之堂。檳榔西施也被視為情色促銷與低俗文化,因暴露、淫穢、曖昧等受到臺灣社會的批評。因此十幾年來,臺灣各地方政府對檳榔供應及消費採取壓制措施,對亂吐檳榔汁處以罰款,規範檳榔西施的穿著不能過於曝露,也出臺政策鼓勵砍伐檳榔樹轉種油茶樹、茶葉、可可、柑橘等作物(檳榔樹根系淺薄,不利水土保持,暴雨時常造成滑坡及土石流)。


 

(製作檳榔的原料:檳榔子、荖葉、荖花、白石灰及紅石灰,網絡照片)

 

(「製作」包葉檳榔,攝影者:Tobie Openshaw,2011年2月)


 (「製作」紅灰檳榔,攝影者:Tobie Openshaw,2011年2月)

 

從產品行銷的考慮,通透明亮的玻璃屋開在路旁,加上霓虹燈及穿著清涼的女孩,針對勞工朋友確是銷售檳榔的有效設計,在高度競爭中可促進銷售。但如果把檳榔西施看作僅僅是「情色行銷」,單純的賣檳榔,可能就沒有看到它後面「業務模式」的運作了。檳榔西施不僅僅是簡單的進行檳榔交易,她還肩負其他的重要任務,第一是製作產品。

 

如果檳榔攤僅是一個簡單的買賣交易點,把從大盤商批發進來的檳榔零售出去,那它的「價值提供」就太淺薄了,批發進來的檳榔經過幾個小時或隔夜出售,口感不會新鮮,而且各家口味驅於同質,無法建立產品區隔,只能淪為削價競爭或更惡質的情色競爭。

 

理解檳榔攤的運作,可以想像一下麥當勞的業務模式。一個城市或有十幾個麥當勞門店,門店的功能是在客戶端「組裝」最新鮮的產品,提供給客戶馬上食用,所以在一個城市會有一個中央廚房,做好牛肉餅、切好薯條、烘培麵包及土司、整理好黃瓜、番茄及生菜等,「耐放」的材料或許兩三天向門店供應一次,像牛肉餅這種需要保證新鮮的,一天或甚至幾個小時就配送一次,紙杯、包裝紙、番茄醬等就可以囤積待用了,而可樂、咖啡豆、牛奶等則由供應商直接Drop-Ship到各個門店。僅有須要保證「最新鮮」的幾個關鍵步驟(如煎牛肉餅、炸薯條、煎博餅、煮咖啡等)才在門店完成,接單後依客戶喜好,組合(reconfigure)成顧客想要的最終產品。

 

賣檳榔跟賣漢堡是同樣的道理,供應原料的大盤商是中央廚房,檳榔攤是門店。檳榔的原料檳榔子、荖花、荖葉、白灰、紅灰等,從供應商送到檳榔攤,檳榔子還帶有果蒂,只有在最後的階段,檳榔西施才會把果蒂剔掉,以保存檳榔子的溼潤,然後小量、隨時的製作成包葉檳榔或紅灰檳榔。後者所需的紅灰(白灰加各種添加物),有些是從工廠供應的,比較講究的檳榔攤會自己調製獨特秘方的紅灰。所以檳榔西施除了展示「美色行銷」,還是檳榔產品的最後一步「製作者」,以保證提供最「新鮮」的檳榔給顧客。


 (檳榔西施與顧客熱情互動,上圖攝影者:Tobie Openshaw,2011年2月;下兩圖網絡照片)


 

檳榔西施位於檳榔產業鏈的最後一端,是產業鏈唯一接觸終端客戶的人,因此在促成交易之外,也肩負了「大數據收集」,在與客戶互動中,去了解掌握客戶的需求、對產品的偏好、各種回饋或甚至各種抱怨。

 

一個檳榔西施參與了檳榔買賣的幾個重要環節,而這些正是一個企業的主要業務,包括:

- 銷售,吸引客戶上門,實現交易,是產業鏈裡唯一能賺進收入的人, the only breadwinner。

- PM產品經理,對產品內涵的規劃、配方調整及各種材料的要求,甚至建議開發新產品。

- 銷量預測,決定未來幾天的訂單大小及中長期的銷貨趨勢。(或許附近有建築工地開工,銷量會提升)

- 定價,根據客戶反應、銷售狀況、季節供需及同業競爭,建議價格調整。

- 品質控管,處理顧客的抱怨並進行改善,或許產品不穩定、檳榔子太老或紅灰味道變了。

- 生產,「檳榔製作」的手藝。

- PR公共關係,與媒體互動及口碑傳播等,可能還得GR,打好政府關係,避免被警cheng察guan取締。

- CRM (顧客關係管理),維繫老顧客、吸引新客人、建立粉絲圈等。

- 存貨管理。


(亞洲管理學院出版的The Asian Manager, 1996年2月號)


 (宏碁電腦1990年代在芬俄邊界城市Lappeenranta設立UniLoad組裝工廠,谷歌地圖)


 (Finland : A Logistics Center to Russia and the CIS - A Case Study of Acer Computer,

世界博覽會,裡斯本, 1998/5/29)


我們把檳榔西施的工作內容比擬為麥當勞門店的服務,以理解她們在檳榔產業鏈中的參與,尤其對提供給客戶最「新鮮」檳榔的貢獻。事實上,同樣的麥當勞模式也在高科技產業上被廣為採用,1990年代宏碁電腦「組織再造」的三大法寶中,最重要的即為「速食店運營模式」(UniLoad, Fastfood Business Model) ,就是學習麥當勞的運作以改善電腦的產銷。 其他兩個為「全球品牌、結合地緣」(Global Brand, Local Touch,在一些市場與地頭蛇成立合資企業)以及「主從架構的組織」(Client-Server Organization,強化分支單位的獨立與決策)。

 

傳統的電腦製造,是在臺灣(或大陸)的大工廠生產整臺電腦,再以海運送到海外各地。 但這個產銷模式,需要有3、4個月的前期預測,市場需求與工廠生產經常會脫鉤,造成生產出來的已無市場或某些型號供不應求,另在較長的生產、運輸及儲存的過程中,關鍵零組件會掉價或甚至過時obsolete,亦即顧客拿到的電腦已不再「新鮮」(價格、技術及功能等),也有存貨損失,將不具有競爭力。

在Stan「鮮活思維」思想指導下,「速食店運營模式」被開發出來,並從1992年開始在全球組建了30幾個UniLoad 組裝中心,電腦的最終生產從後方推到前線,為全球各地客戶提供最「新鮮」的電腦。 宏碁先創新產品的設計(ChipUp及無螺絲組裝等),在採用模組化的製造與出貨方式,比較Bulky的機殼及SPS等以海運輸出,主機板等技術密集的,在總部生產後走空運,而CPU、HDD、DRAM等高單價零組件,則在海外就近採購,然後遵循統一規格與標準程序,依據客戶訂單在當地UniLoad中心組裝成個人電腦。 比擬於速食店的運作,臺灣總部的電腦工廠是中央廚房,30幾個遍布全球的UniLoad 組裝中心就是門店,為客戶提供剛剛出爐、最「新鮮」的電腦。

有關宏碁再造的三大法寶,可參考The Asian Manager封面故事「Stan Shih’s Fresh, Hot PCs」(1996年2月):https://issuu.com/aimalumni/docs/tam_february1996

宏碁全球的UniLoad組裝中心有五個在歐洲,其中一個在芬蘭古城Lappeenranta,該地離俄國邊界不到10公裡,有鐵路直通聖彼得堡,組裝的電腦以FOB出貨,專門供應俄國市場。芬蘭當時是唯一與俄國陸地接壤的EU國家,抓住俄國改革開放的機會,定位為西方企業進入俄國的橋頭堡,也因此宏碁的組裝工廠,基本上是由當地政府投資建設,當作芬蘭政府招商的一張名片,芬蘭總統Martti Ahtisaari也曾到訪宏碁工廠。

1998年世界博覽會在裡斯本舉行,作為芬蘭政府的國賓,應邀到芬蘭國家館作專題報告:「Finland : A Logistics Center to Russia and the CIS - A Case Study of Acer Computer」,為芬蘭政府站臺。 上面兩張投影片是當時專題報告的內容,顯示該組裝中心的零組件來源以及提供的各種增值服務。

檳榔攤透明亮麗,加上穿著清涼的女孩,頗為吸睛,確能達到吸引顧客的效果。檳榔西施賣檳榔,跟車展及電腦展的美女模特以及找靚女俊男拍商品廣告,是同樣的商業行銷,但在業務模式上,檳榔西施還更多的承擔了與顧客互動、收集產銷數據以及製作最「新鮮」的檳榔。在如何提供新鮮產品給顧客的課題上,賣漢堡包、賣檳榔或賣電腦,並無二致。 

(微信公眾號「老約客談VC」, VC基礎概念 22)

 編輯:朱小潔

 

相關焦點

  • 檳榔西施
    檳榔西施 2019-01-26 09: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臺灣的檳榔西施
    ,賣檳榔的更是比比皆是,這些女孩在路邊以賣檳榔為生,她們有一個共同的稱呼叫「檳榔西施」。檳榔的價格一般來說,50元新臺幣可以買8—9粒檳榔,但通過這種方式賣檳榔,價格就要翻番甚至更高,據說檳榔西施的收入相當可觀,每月能賺四五萬元臺幣。 隨車的導遊還對我們說一會再路過玻璃房時他會招呼檳榔西施上車來送檳榔,讓坐在中巴最後一排座位的男士準備好100元新臺幣,這樣檳榔西施必須走到車子的最後一排才能拿到錢,全車人就可以盡情地欣賞檳榔西施優美的身段了.
  • 「檳榔西施」揭秘臺灣檳榔妹內幕
    檳榔西施  其後更多同行效法,競爭越演越烈,賣檳榔的女孩們開始穿得越來越少。有司機開車時因只顧觀看檳榔西施而忽略了駕車的安全,因此這現象帶來了更多的交通意外,曾有檳榔西施因而被控告謀殺。反性剝削團體,例如勵馨基金會,對於檳榔西施的自主權感到悲觀,因為這些女孩比較像被檳榔攤老闆或甚至她們的家人剝削的童工。
  • 檳榔西施 賣的是情色?!
    這一期就聊一聊臺灣獨有的檳榔西施!檳榔西施從80年代至今已形成臺灣底層社會的一種次文化。問起到臺灣旅遊的觀光客,印象最深刻的除了臺灣的小吃之外,應該就數檳榔西施了。雖然「檳榔攤」並不是所謂的觀光景點,但由於公路兩旁隨處可見,卻成了臺灣另類的觀光朝聖地。
  • 臺灣「檳榔西施」揭秘
    臺灣「檳榔西施」揭秘▼作者:臺灣達人來自:臺灣八八坑道檳榔西施從80年代至今已形成臺灣底層社會的一種次文化。問起到臺灣旅遊的觀光客,印象最深刻的除了臺灣的小吃之外,應該就數檳榔西施了。雖然「檳榔攤」並不是所謂的觀光景點,但由於公路兩旁隨處可見,卻成了臺灣另類的觀光朝聖地。
  • 陳敬寶 | 檳榔西施
    選自《《片刻濃妝—檳榔西施》》編輯 | 柴柴「檳榔西施」同時具有公開、定時、定點三項特質,是以引發對社會良善風氣的憂慮
  • 屌絲、檳榔和西施
    回頭想想,檳榔西施又何嘗僅是大陸屌絲的女神,她們更是臺灣屌絲的最愛。屌絲為啥愛西施?西施為何賣檳榔?屌絲為嘛吃檳榔?讓我來慢慢告訴你。檳榔與臺灣的屌絲一起成長、茁長。在1970年代,隨著「國民義務教育」的普及,當時臺灣年輕人的眼界已經與他們父輩明顯的不同,特別是農村的年輕人,已經不滿足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
  • 這也西施那也西施,我看不如緬甸檳榔西施
    在我重磅推出緬甸檳榔西施之前,來回顧幾個中國西施先:這位一根面西施,看表情和身段,是不是有些矯揉造作?結果餐館吃麵的沒幾個,拍照看熱鬧的圍一堆。好了,是時候推出我雪藏的緬甸檳榔西施了檳榔是緬甸男人的最愛,據說可以提神醒腦長精神。在緬甸馬路上,在白花花的熱帶陽光底下,經常可以看到一灘一灘的紅水印,那就是緬甸老司機們愛吃檳榔的證據。
  • 檳榔西施——臺灣檳榔女情色行銷的噱頭
    剛開始,賣檳榔的都是上了年紀的阿嬤,由於攤位太多,各家生意做得不溫不火。到了20世紀70年代,南投有位阿嬤生病無法出攤,便僱請放暑假的鄰居女孩守攤,不料顧客蜂擁而至,讓同業豔羨不已。此後,檳榔攤主競相效仿,檳榔西施由此發端進入潮流,誰家的女孩年輕貌美,誰家的生意就會爆棚。這些檳榔西施大都是中職畢業生和在校生,職場競爭力較弱,適合的工作崗位並不多。
  • 臺灣舉行首屆檳榔文化博覽會 檳榔西施走秀
    臺灣舉行首屆檳榔文化博覽會 檳榔西施走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02日 23:08 來源: 來源:中國臺灣網檳榔人體彩繪  中國臺灣網7月1日消息 據臺媒報導,打著促進各界了解檳榔文化的旗號,29日起連續六天,首屆臺灣檳榔文化博覽會在高雄市工商展覽中心舉行,除了有檳榔西施走秀、檳榔小姐選拔等熱鬧活動外,還有學者參與的檳榔產業學術論壇
  • 登阿里山未見「檳榔西施」
    安徽赴臺遊首發團一行昨天從臺南出發赴阿里山遊覽,在山上見到了成片的檳榔樹,不過,傳聞中的「檳榔西施」沒有出現在路邊招攬生意。今天,大家將去遊覽臺南古蹟,然後赴高雄參觀。  記者昨晚6時與中青旅安徽赴臺遊首發團領隊張靜晶取得聯繫,她告訴記者,遊客們已從阿里山上下來,準備回臺南的賓館休息了。
  • 臺灣檳榔西施拉客手段讓人瞠目
    但不管怎樣,臺灣的「檳榔西施」已經在大陸傳得沸沸揚揚,甚至歐洲日本一些觀光遊客,也有專門或全程裡有專程「看」檳榔西施的「情色之遊」項目。  臺灣檳榔妹  可見檳榔西施的魅力早已聞名遐邇,我來臺灣兩次,也是在家人指引下,兩次路過檳榔西施集中的地段。盲拍下的鏡頭雖然模糊不清,但是這樣正好可以遮掩一些,否則有些部位還真要打上馬賽克來假文明一下了。
  • 圖文:臺灣檳榔西施上身一絲不掛賣檳榔引行人注目
    在臺灣各地街頭,人們經常可以見到各種醒目的檳榔小屋,身穿性感時裝的「檳榔西施」吸引過往行人注目。  南方網訊  只要車子一出臺北市,沿著公路兩旁的省道上就會看到一幢幢用鏡子精鑲、霓虹燈勾勒出線條的小亭子間,面積不大,就剛好容一個人坐在裡面,四邊透明,亭子內的人兒有如活展覽物件,端坐一張酒吧高椅之上,身上頂多一條丁字褲,上身現在早已一絲不掛,只見兩隻發育不全的小小乳房,臉上掛著稚氣,這就叫「檳榔西施」,多半由
  • 臺灣「檳榔西施」促營銷 CNN:人們對檳榔愛恨交織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6日刊文關注臺灣的「檳榔營銷」。文章報導說,在其他地方,人們可能會認為這種產品會是性服務。但在這裡卻不是。玲玲賣的是檳榔,這種容易讓人上癮的小吃在臺灣島內、印度、緬甸等地很受歡迎。玲玲說:「你越漂亮,賺錢越多。這也是我穿成這樣的原因。」在臺灣街頭和馬路邊,掛著霓虹燈的售貨亭內站著穿著暴露的「檳榔西施」,時不時地會有轎車或卡車停靠購買檳榔。
  • 檳榔西施:臺灣最美風情,再不去,就看不到了
    檳榔西施成了眾矢之的,對檳榔西施,陳水扁當年也是「孰可忍孰不可忍」的態度,氣急敗壞地找各種理由取締檳榔西施,比如違規營業、僱傭未成年少女、影響交通、環境衛生、傷害善良風俗、違反義務教育等等,規定檳榔西施三不露(不露胸、不露肚、不露臂)。
  • 臺灣檳榔西施穿著清涼招攬大陸遊客[組圖]
    檳榔西施真乃臺灣一景,讓你購買檳榔時順便和西施聊聊天。天氣一轉熱,檳榔西施的穿著又引起臺灣警方注意。新竹警方陸續對穿著太過清涼的「西施」進行勸導開罰,卻有「西施」私底下相當不滿,認為警方大小眼,說百貨公司可以當街舉行爆乳內衣秀,為何要來為難檳榔西施!抓與不抓的界線,到底怎麼平衡,警方傷腦筋!據tvbs報導,前陣子大陸遊客赴臺,即便不吃檳榔,裝扮清涼的「臺灣名產」檳榔西施也是重點。
  • 日本媒體認為檳榔西施是臺灣特殊文化
    華夏經緯網9月26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日本中京電視臺臺北支局特派員杉本育隆說,長期處在玻璃屋內、穿著清涼的檳榔西施讓人感到「相當有趣」,他也聽說日本觀光客特地前往觀看的現象;如果查禁檳榔西施他「會把握最短時間內再去買檳榔」。
  • 她是檳榔妹,美麗嫵媚,她的辛酸卻不為人知——《檳榔西施》
    在我國的臺灣省很多人有咀嚼檳榔的習慣,檳榔可以提神醒腦,尤其受到司機們的喜愛,不過不能多吃。而檳榔生意也衍生出了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職業——檳榔西施。在臺灣桃園縣有一條遠近聞名的「檳榔西施街」,很多穿著清涼的女性,在這裡招攬生意,售賣檳榔。
  • 中國時報:「檳榔西施」凸顯的是臺灣一窩蜂次文化
    ,賣檳榔的姑娘仔有真濟人列把……阮這的管區定定攏來加趕……你若來買檳榔擱送你打火機,大家攏叫伊是檳榔的西施」一首《檳榔西施》道盡這行辛苦和脫序行為,臺灣桃園縣政府2002年10月15日執行「三不」(不露胸、肚、臀)政策,要讓西施收斂。
  • 康德夜市全面調整 檳榔西施即將出擊
    「不僅是夜市門面,目前我們正進行全面調整,讓夜市業態多樣化,吃喝玩樂購一體化,以吸引更多人流。」首屆「臺灣觀光夜市嘉年華」總指揮詹天佑告訴記者,8月9日,康德·臺灣夜市商圈將正式啟動,夜市將加強商戶陣容,還引來臺灣特色文化——「檳榔西施」,全新出擊。  入駐新商戶  臺灣紅面線 、檸檬愛玉  「這是臺灣紅面線,口感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