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提出,要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
近日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的《綠色生活創建行動總體方案》稱,到2022年,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取得顯著成效,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綠色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廣,通過宣傳一批成效突出、特點鮮明的綠色生活優秀典型,形成崇尚綠色生活的社會氛圍。
本期,我們去看看北京中醫藥大學良鄉校區規劃及建築設計的「綠」色成效!
項目簡介
北京中醫藥大學是一所以中醫藥學為主幹學科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唯一進入國家「211 工程」建設的高等中醫藥院校,也是國家「985 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直屬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
北京中醫藥大學良鄉校區選址在北京良鄉高教園區南部,校園北側毗鄰北京工商大學,東側臨近首都師範大學,南部與白楊東路相接,西側緊臨塔坡東路。徵地範圍內22 號以南部分為建設用地,建設用地中部被陽光南大街穿越並分割為東西兩院。整個校區分為中心區、教學區、生活區、體育用地、後勤服務5大功能區。
校區東西兩院各設一個主要出入口,位於陽光南大街兩側校園綠化主軸上;13 號路南側的入口是校園的禮儀性入口。
項目用地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地處西南五環與南六環之間,京港高速周邊5km 可達。區域地勢平坦,平均海拔31.5m 左右。
設計秉承規劃、建築、地景之「三位一體」的思想,從校園整體環境著手,以優化校園空間、形成建築秩序為目標,借鑑現代高校規劃設計經驗,以開放空間為綱統領各個建築組團。引入「綠十字」這一開放空間原型,增加縱向「綠軸」,與中心景觀帶共同形成魚骨式結構,實現景觀最大化。
設計重新梳理了校園內的機構布局,在調研各學院建設規模、充分預留發展空間的同時,提出學院機構組團化布局方式,將十餘個學院和教學、研究機構整合為醫學組團、藥學組團、人文組團、公共教學平臺、國際教育等5個組團,組團內建築呈合院式布局,促進資源共享和師生交流。
設計充分理解良鄉高教園區的總體規劃思想,立足校園、著眼城市,注重校園空間與城市空間的互動與互補。設計將城市道路兩側的建築布局進行重整,增加東西向建築,形成連續、完整的城市界面,減少該區域山牆和連廊的組合方式,校園南側亦提高了建築的貼線率,大開大合又收放有序。
設計引入城市設計的理念,對各個建築組團進行尺度推敲,形成友好的建築界面。對中心景觀帶兩側的建築界面進行分段處理,通過打散、進退、虛化等手法消解建築組團的尺度,並增加朝向景觀的開口,形成鮮明的韻律感和豐富的界面感,開闊大氣的景觀帶與緊湊有致的建築群落交相呼應,凸顯了校園的規劃格局。
設計發掘了校園的自然環境資源,提煉中國傳統園林設計的思想作為營造校園山水格局的原則。將刺蝟河與中心景觀帶中的水景聯繫起來,又在北側的代徵綠地內堆土為山,增加空間層次,創造藝人的詩意場景。結合「綠十字」將藥學、醫學組團內的景觀節點串聯,「藥王山」、荷塘等獨具特色的景觀元素形成具有傳統意境的空間序列,描繪出中醫藥大學的校園性格。
項目亮點
天人合一的綠色校園
校園綠化景觀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設計理念,形成山水相映、綠樹成蔭、自然優美的校園高品質空間環境。主要由中心綠化、廣場綠化、體育綠化、庭院綠化、綠化景觀道路組成。
從中水回用系統、排水以及雨水利用系統、太陽能風能地熱系統和防塵降噪系統及建築設計上入手,充分考慮節能、節水、節電和環境保護問題,以實現綠色、節能、環保理念。
藍綠交織的海綿校園
為最大限度減少填土量,並避免雨季水浸風險。方案在東西兩區中央局部挖方,並由中央向四周城市道路方向堆土,將校園平整成為四周高於周邊道路的漏鬥狀地形。校園周邊堆土形成堤壩狀地形,外可隔絕校園外部地面排水,避免雨水傾瀉進入校園。校園中央部分形成漏鬥狀地形,內部部分地面雨水可順地勢匯入中央水系,由地下雨水管排出。
兩區中央地勢較低,方案將建築退讓到校四周地勢較高處,中心地勢較低處設計為可浸沒式的綠化帶,平時為校園的綠化公園,在遇到大大超過規範限值的雨量時允許浸沒部分綠地,露出小島,成為大面積的水系景觀。該設計可有效緩解排水壓力,並減少雨量過大時積水對校園的影響和破壞,最大限度減少土方量,並形成具有特色的綠化景觀,將不利因素化為積極因素。當出現特大暴雨時,東、西區中部漏鬥地形具有蓄水、錯峰的功能。
建築特色一:窗牆體系實現幕牆效果
設計創造性地將大部分實驗室的風道移至外牆外,並以巨柱的形式構成了立面的節奏感。外飾面採用灰色劈離面磚,風道部分採用鋼構架外掛增強玻纖水泥板外貼面磚;將外窗作豎向處理,並輔以中式圖案的絲網印刷,打破了慣有的學校建築的形象。
建築特色二:功能、裝飾一體化的屋頂處理
校園規劃中建築多用坡屋頂,由於實驗樓頂部有上百颱風機和淨化設備,還有大量空調系統的室外機,設計將深色再造石板沿屋頂框架豎向放置,在地面上看似坡屋頂,實際為空屋架,這樣既不影響設備的使用,還對屋面起到遮陽作用。簷口採用白色的GRC構件,既作為挑簷結構斜撐的保護裝飾,又暗含了建築照明,將「鬥拱」的意象與實際功能密切結合。
項目使用情況
自2013 年以來校園東西兩院已完成建設近24.6萬㎡,2019 年在建建築面積7.4 萬㎡。東院醫學組團、藥學科研組團,以及教學區、生活區已基本完成,低年級本科生已全部入住良鄉校區。西院教學區、生活區和人文科研組團也正逐漸落成,同時和平街校區正展開舊建築加固改造工程,標誌著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設施環境的全面提升。
北京中醫藥大學良鄉校區作為北京市良鄉高教園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規劃建設始終受到教育部、北京市政府、房山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大氣開闊的景觀帶和漢唐風韻的建築群更是開風氣之先,將現代的規劃理念和東方的哲學思想巧妙融合,在理性投資、功能主導的前提下凸顯了中醫藥首善學府的獨特氣質,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每年前來我校進修的研究人員,特別是留學生們都認為這是一個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校園。
此外,通過研究平臺的搭建,加快了專業人才培養,為他們提供舒適的、配套充分的研究環境,同時明顯改善了幾個優勢學科的總體實驗環境,儘可能地通過空間的穿插和共享,促進了研究者之間的交流。良鄉校區的建設,為實現「全面建成世界一流中醫藥大學」的辦學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促進中醫藥學術走向世界、服務全人類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