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口、淡菜、海虹傻傻分不清楚?
貽貝大家都吃過,但每個地方叫法都不盡相同,看到菜單上的青口海虹淡菜,千萬別傻眼,讓多肉君來教你分辨。我國沿海出產好幾種貽貝,有幾種是主流食用,並形成規模養殖的。北方主要出產的是紫貽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個頭不大,外殼烏紫發亮,俗稱海虹的就是它們;江浙一帶的貽貝種類主要是厚殼貽貝M. coruscus,又叫淡菜,和紫貽貝同為貽貝屬,個頭較大,肉質較厚;而南部沿海,尤其是臺灣一帶,就是今天物種日曆主角——翡翠貽貝Perna viridis的一片天了。
翡翠貽貝。圖片來源:lemanger.fr
翡翠貽貝是股貽貝屬的,也是大塊頭,通常有10公分以上,殼如鞋狀,具明顯放射肋,殼緣有著好看的青綠色,散發著幽綠的光澤,一如孔雀羽毛,故被稱為孔雀蛤。殼外具殼毛和殼皮,腐爛死亡的貽貝殼皮發臭,容易剝落。臺灣人叫它們為綠殼菜蛤,俗氣的很,而香港人叫它們青口,立馬洋氣多了。
翡翠貽貝。圖片來源:lieyu894.pixnet.net
貽貝是雌雄異體,一般可從成熟的生殖腺顏色來鑑別,雄性是黃白色的,而雌性是鮮豔的橙黃色。
圖片來源:researchgate.net
貽貝長草?不,那是人家的足絲。
在海邊,發現翡翠貽貝經常是抱團在一起,很少發現有落單的,想要揪出一個來,卻發現比想像中的難,沒有小刀根本沒法將其從巖石縫剝離,那為何它們如此頑固?如果從餐桌上說起,大家比較容易懂,吃貽貝時常見到肉身有個亂麻一樣的線團,難以下咽,並很難去除,這就是其「頑固」的本錢——足絲,是由貽貝足部的足絲腺分泌的,足絲與石頭表面接觸的地方,有軟墊一樣的結構,含有萬能膠水之稱的「貽貝粘著蛋白」,貽貝們靠這個部位能錨固在幾乎硬質的地方,包括礁石、水管、木樁、纜繩、其他生物表面,如藤壺、牡蠣殼等,甚至是不粘鍋的特氟龍塗層拿它沒辦法,堅固而有韌性,用刀切割都要費很大力氣,簡直是隨意停車不用交罰單。不過貽貝也並非冥頑不靈,如果環境惡化,足絲會自行脫落,貽貝會選擇在新的適宜環境中分泌足絲,重新固著。
右邊的線團就是足絲。圖片來源:wiki
貽貝能好怎?
同樣為法國人推崇的海洋珍饈,青口和生蠔一樣,在法餐中佔有不可取代的「海鮮生態位」。不同食生蠔,撬開口就立馬吸溜入嘴,皆因為青口肉質天生粗壯,一般是煮熟了剖開殼,堆在冰塊上冰鎮著,吃時擠點檸檬汁,入口鮮嫩多汁,彈牙爽口。圖片來源見水印。
講究的話,法國大廚一般會用白酒、蔥蒜及奶油等材料煮成醬汁,加入青口大火煮開。用碩大的貝殼盛湯汁,輕啜一小口,鮮美滋味讓人慾仙欲死,咬一口貝肉,肥美多汁,猶如法式溼吻,令人黯然銷魂。地道的法式吃法,用法棍或者薯條蘸青口濃湯吃,若是再來一杯凍香檳,那簡直賽過神仙。
圖片來源:yinews.cn
多肉君比較喜歡吃「清酒青口貝」,好基友teddy做給我吃的,做法簡單,把青口洗淨,入鍋,大火,加一瓶蓋朗姆酒,一杯清酒,混合胡椒碎,蓋鍋蓋,根據數量控制時間,一分鐘到兩分鐘開蓋,稍微翻一下,撒一些歐芹,撒一些羅勒,再翻一下出鍋,撒點檸檬汁,就可大快朵頤了。
圖片來源:bradnlisasbigadventure.files.wordpress.com
內地人民也喜歡吃貽貝,江浙人民有曬貽貝幹的習慣,熬粥或者燒湯放幾個,味道異常鮮美,不過處理起來略微麻煩,新鮮收貨的貽貝經常抱團在一起,這時候要用鋒利刀刃破開絲足分粒,而後洗刷乾淨,燒一大鍋滾水,倒入貽貝,等殼一開立刻取出摘肉,儘量把閉殼肌完整取下,保證貝肉完整好看,而後將其均勻撒在大圓匾上,攤開接受陽光洗禮,幾天之後即可收穫。用整個貝肉曬乾的,俗稱「淡菜乾」,如果貝肉夠大,生長年份較長,很適合對剖曬成價值更高的「蝴蝶幹」。
圖片來源:zj.xinhuanet.com
當然啦,天朝夜市必不可少的碳烤三樣,生蠔、扇貝、還有就是青口貝咯。上一盤滿綴蒜蓉的香辣青口,配一杯凍到心底的扎啤,就著蟬鳴和微風,夏天之味一口入喉,簡直是人生一大快事。
圖片來源見水印。
這麼好吃,卻被列入汙損生物的黑名單?
現代海運行業面臨著一大問題就是,船體上會附著很多不速之客,其中就包括貽貝,群集數目高達1000個/M²。大量貽貝利用絲足駐紮在船底,會造成阻力增加,燃油效率降低,油費飆長,甚至於船體被腐蝕,引發安全事故,這一現象被稱為「生物淤積」。不僅僅是輪船,一些港岸的防波堤和漁民養殖的海蠣棚,也被貽貝瘋狂侵佔了,嚴重影響港灣工程設施,排擠牡蠣生長,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為何貽貝們會如此有恃無恐?它們具有很廣的溫度和鹽度耐受性,對水質要求不高,隨著船舶貿易和養殖業日漸發達,被引入了世界各地,成為了惱人的元兇。
之前很多國家採用TBT(三丁基錫)來防止淤積,效果顯著的同時,有毒的TBT給生態造成了很大危害,所以現在都禁止使用了。所以目前並無特別有效治本之道,在還沒貽貝的暴露地方塗上防汙漆還算有效,如果遇到一大群進擊的貽貝,那只能定期監控刮除,費力又不省心。
沿海很多工廠用海水作為冷卻水,把海水中的貽貝幼蟲引入到水管中,貽貝用絲足固著生活,通過獲取水流中的餌食快速生長,非常容易堵塞水管,影響工業生產。圖片來源:biology.cos.ucf.edu
那麼我們吃貨的力量可否助一臂之力?
海邊挖到的貽貝,可以就地生火大吃一頓嗎?我勸你還是別,經常有自己挖貽貝吃中毒的案例發生呢。不過貽貝本身並沒有毒素,只是它們沒法自由活動,攝食只能被動地從通過它們身體內部的水流中獲得,所以如遇赤潮爆發,那就不妙了,很多赤潮毒素會在貽貝體內富集,尤其是麻痺性貝毒(PSP)和腹瀉性貝毒(DSP),人吃了之後會口唇四肢麻痺,上吐下瀉,重則呼吸困難,陷入昏迷。所以近海汙染嚴重的區域,最好不要輕易去挖貝類吃。此外,重金屬也能富集在貽貝體內,正因如此,它們經常被當做環境監測生物,監測海水是否被汙染了。
圖片來源:biology.cos.ucf.edu
評論功能已經開啟,歡迎大家吐槽~
點擊右上角,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有問題的肉友可以微信向我留言,我會定期回復。
微博@進擊的多肉 | 微信公眾號 love123dr | 合作郵箱 attackondr@163.com
進擊的多肉: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多肉微信公眾號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回復[Z]試試,識得自然萬物聯盟在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