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臺海網
臺海網11月25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一個個生機勃勃的產業基地,一條條平坦寬闊的道路,一棟棟清新亮麗的新房……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在莆田這塊充滿希望與活力的土地上,正變得越來越清晰。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莆田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於2017年底全部實現脫貧退出。經過動態調整和滾動管理,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894戶27999人,繼續享受扶貧相關政策。88個建檔立卡貧困村於2019年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莆田市委書記劉建洋表示,要切實鞏固脫貧成果,確保脫貧攻堅的質量更高、成色更足。要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探索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華亭鎮埔柳村引進花卉基地,幫助困難群體實現在家門口就業。陳盛鍾 攝
產業引領
注入發展「活水」
「黨的好政策,讓我看到了希望。」20日,正在自家榨油作坊忙活的仙遊縣榜頭鎮上昆社區村民陳國成說。陳國成今年65歲,兒子兒媳都是殘疾人,一家5口人全靠他替人養豬的微薄收入維持生計。在當地扶貧幹部幫扶下,他籌集6萬元辦起了「老陳榨油坊」,通過加工花生油等營生,不僅自己脫了貧,還帶動村裡貧困戶脫貧,成為「脫貧標兵」。
莆田市農業農村局扶貧開發科科長陳立新說,近年來,莆田市著力強化產業扶貧,優化到戶到人產業扶貧模式,通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帶貧主體+貧困戶模式,實現抱團發展、穩定發展。目前,全市已打造277個產業扶貧基地,帶動貧困戶2438戶6441人,戶年均增收1.09萬元。
為激發貧困戶積極發展產業意識,莆田市加大對產業扶貧的激勵和扶持力度,對貧困戶發展特色優勢農業和農產品加工、「農家樂」、電子商務等進行獎勵。同時,用足用好扶貧小額信貸政策,解決貧困戶發展資金「籌措難」問題。全市已累計為409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2.58億元扶貧小額信貸資金,戶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在莆田公交集團,有一支由扶貧對象組成的駕駛員隊伍,被稱為扶貧班組。2016年起,莆田公交集團組織符合條件的貧困對象免費參加培訓,目前已有37人取得A3駕駛證,其中28人返聘公交集團工作,每人年均增收超過6萬元。該項目的受益者、208路公交車司機黃興光說,有了這門技術之後,自己完全能承擔起養家的責任。
在強化產業扶貧的同時,莆田市還大力推進就業扶貧工作。全市安排1044名貧困對象參加公益性崗位,月工資1570元,有效保障其穩定就業、持續增收;探索建立銀髮貧困人口勞務服務機制,共有250名銀髮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事勞務服務崗位。通過多措並舉,目前,全市10303名有意願就業的脫貧勞動力已全部實現就業。
「貧有百樣,困有千種。著力增強貧困對象自身『造血』功能,激發其內生動力,才能實現穩定脫貧。」莆田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市扶貧辦主任林超雄表示。
全市827個村衛生所納入醫保定點服務協議。陳盛鍾 攝
健康扶貧
破解因病致貧
家住涵江區國歡鎮的羅大娘去年底因腦動脈瘤住進莆田市第一醫院,住院期間共花費近6.5萬元。受益於精準扶貧醫療綜合補助政策,她本人僅負擔了838元費用,報銷比例達98.7%。21日,羅大娘說,要不是報銷了那麼多,自己根本承擔不起這麼高額的醫療費。
因病因殘致貧問題,一直是各地脫貧攻堅戰面臨的最大「攔路虎」。莆田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有80%是因病因殘貧困戶。破解因病因殘致貧難題,必須「對症下藥」。2018年,莆田市相繼創新出臺了《莆田市精準扶貧醫療綜合補助方案(試行)》和《莆田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意外傷害及醫療補充保險方案》兩項健康扶貧政策,為脫貧攻堅開出「治病良方」。
目前,莆田市已建立貧困對象醫療「五重」保障機制,建檔立卡貧困患者在本市縣區級及以上公立醫院和省屬三級公立醫院發生的住院和門診特殊病種的醫療費用,經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和省精準扶貧醫療疊加保險報銷後,個人負擔部分再由市精準扶貧醫療綜合補助資金予以補助至95%。據統計,2018年1月1日至今年10月31日,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住院和特殊門診的就診人數為10392人,總費用29468.87萬元,總報銷金額27554.84萬元;市精準扶貧醫療綜合補助支出3571.54萬元,報銷比例為93.5%,極大減輕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醫療費用支出。
在商業醫療補充保險方面,從2018年起,全市免費為貧困人員購買意外(含意外死亡)傷害保險、附加意外傷害住院補貼醫療保險和附加疾病(自然)身故等3種保險,貧困對象自然死亡可一次性領取補助1萬元、意外死亡可一次性領取補助5萬元、意外傷害住院可得護理費補助每天80元,封頂180天。近3年來,發生保險責任範圍案件1121起,賠付貧困人口1121人金額1190.7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莆田已「摘帽」的88個貧困村全部實現醫保「村村通」或「就近通」。10月底,全市827個村衛生所納入醫保定點服務協議,開通醫保刷卡結算功能,方便脫貧人員就近就醫。
臨鳴新村內一棟棟紅瓦白牆的小洋樓造型雅觀、錯落有致。 張力 攝
提升保障
圓夢「住有所居」
走進位於仙遊縣鐘山鎮鳴和村的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區——臨鳴新村,一棟棟紅瓦白牆的小洋樓造型雅觀、錯落有致,在藍天白雲的襯託下,顯得格外美麗。
搬進臨鳴新村一年多的鄧加來滿臉喜悅。鄧加來是臨水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十多年前妻子離開了家。為了照顧兩個女兒,加上個人身體原因,他只能打點零工。「我家原來住的尾洋組十分偏僻,房子是老舊的土坯房。現在住上了這麼漂亮的新房,甭提多高興啦!」如今,鄧加來不僅是新村的水電工、保潔員,還經營蜂蜜、茶油等生意,成功實現脫貧。
於2018年6月建成的臨鳴新村共有104幢聯排住宅,主要安置對象為鐘山鎮住房安全無保障的建檔立卡貧困戶17戶、地災戶9戶、住房困難戶18戶等。臨鳴新村內建有便民服務中心、衛生所、幸福院、多功能運動場等配套設施,成為一處宜居的美麗家園。
「住有所居,住有所安」是縈繞在很多老百姓心頭的最美願景,而這對於困難群眾來說更非易事。莆田市發改委黨組成員楊愛建介紹說,莆田從2016年開始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共對348戶1246名國定建檔立卡貧困戶實施精準搬遷。人均補助不少於2.56萬元,累計建房28509.46平方米,人均22.8平方米。目前,全市所有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均已搬遷入住新居,圓了「新房夢」。
據悉,為提升貧困戶住房安全保障水平,莆田市對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開展安全性評定,對評定出的C、D級房屋,通過修繕、重建或協議安置方式予以解決。同時,對561戶安全等級達A、B級但存在透風、漏雨等影響居住質量的貧困戶住房予以修繕提升,並按照每戶不高於2萬元標準予以補助,累計補助720.3萬元;對179戶居住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貧困對象,則予以租金補助。
(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盛鍾 通訊員 胡嘉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