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剛緩解璦琿國際汽車營地就立即開工,120天完成知青體驗園、知青民宿建設,100天建成璦琿研學實踐教育營地和東北抗聯博物館五大連池分館,80天完成大黑河島國際貿易中心外立面改造和商業街建設,30天完成黑龍江大橋公園和觀光塔設計、徵地和招投標……一幕幕快節奏、高效率的施工場景背後折射出的是各項籌備工作的艱辛歷程。自去年8月接過承辦第三屆全省旅發大會會旗以來,我市舉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以「開局即決戰、起步就衝刺」的態度,高起點謀劃,超常規發力,一大批旅遊項目、基礎設施實現從無到有,從圖紙到現實,短時間內29個旅遊項目業態精彩綻放,27項系列活動閃亮登場,創造了「黑河旅發速度」。
大項目好項目 引領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受疫情影響,旅發大會項目面臨開工期延後、施工期延長等困難,面對壓力與挑戰,我市上下迅速達成共識,各地、各部門拿出「咬定青山不放鬆」「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氣概,把大幹快幹作為總要求,把提速衝刺作為主基調,千方百計破解難題,一系列新業態項目的建設運營,讓黑河真正實現了向「吃、住、行、遊、購、娛」全業態、全年旅遊目的地的大步跨越。
堅持全域打造,深入挖掘中俄風情、火山康養、民族風俗、紅色抗聯等元素,打造醉美331風景道休閒體驗遊,提升中俄民族風情園旅遊綜合體,建成規模大、功能全的綜合性汽車營地,精心設計「人口地理分界線主要城市自駕遊」,創新五大連池康養遊,建成黑龍江大橋公園和觀光塔,推出「我的跨境極致遠徵」主題旅遊產品……一系列精心謀劃建設的22個景觀類、體驗類項目,打造出我市全域協同的旅遊體系。
堅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知青文化、火山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實施小微博物館群建設提升工程,整合東北抗聯博物館五大連池分館、省委舊址陳列館、慶華軍工遺址博物館和馬佔山公館等紅色旅遊資源,建設五大連池康養小鎮,打造璦琿鄉野公園,以康養文化、生態文化、農耕文化促進旅遊品質提升,實現了文化更富活力、旅遊更具魅力。
堅持景城一體,把「辦會興城」與改善民生有機結合,實施11個景城一體項目和29個市政項目,大黑河島高端文旅商業綜合體完成改造升級,「海蘭之夜」風情街植入休閒餐飲、非遺民俗文化、地方特色產品營銷新業態。打響城市「建、拆、管」和城鄉環境清理整治攻堅戰,實施道路、公園、廣場、綠化、亮化、立面改造等項目。同時,堅持辦會創城結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整治小區環境,改造老舊小區,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實現了「面子」「裡子」同步提升。
新理念新模式 營造旅遊發展軟環境
讓創意變為現實,讓服務更加精細,讓旅遊精彩無限。從創新理念到創新模式,黑河的創新精神不僅僅體現在新業態項目建設上,還體現在堅持主客共享,不斷增強全域旅遊新體驗、提升旅遊城市新形象等多個方面。
通過深度開發休閒、觀光、度假、鄉村等旅遊新產品,實現「景區旅遊」向「全域旅遊」模式轉變。堅持「點、線、面」結合,打造「兩主六輔」旅遊線路,建設現代化旅遊服務中心,推進市區和重點景區5G覆蓋,實現「一部手機遊黑河」。聚焦遊客「快進抵達、漫遊暢享」需求,加快推進北黑鐵路升級改造、沾河至大平臺旅遊公路、醉美331風景道、中俄跨江索道和五大連池德都機場功能完善、暢遊龍江海事服務基地等項目,與伊春攜手打造我省黃金旅遊閉合圈,讓全域旅遊更具便捷性、舒適性、觀賞性。
利用網際網路和5G科技手段,採取「視頻連線+線上多渠道直播」「水陸空並進+全線跟拍」「雲端+實地觀摩」新模式,超高清直播、720度全景呈現,「水陸空」三棲表演,引燃了開幕式現場。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騰訊等20家媒體進行網絡直播,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今日俄羅斯國際通訊社等數十家國內外知名媒體進行報導。直播當天,旅發大會開幕式全網瀏覽量達到了1.15億。
據統計,自9月初承辦旅發大會以來,我市旅遊明顯升溫,接待遊客超過126萬人次,是上半年總數的3倍,省內遊客佔51.5%,省外遊客佔48.5%,省外遊客主要來自北京、呼倫貝爾、天津、瀋陽、長春、大連、青島等地,黑河已成為各地遊客心馳神往的旅遊目的地。
聚力量抓機遇 後旅發時期騰飛正當時
旅發大會的成功舉辦,標誌著我市站在了旅遊產業發展的新起點。如何才能紮實做好旅發大會「後半篇文章」?我市思路清晰,信心滿滿——堅持在加強秋冬旅遊、戰略合作、業態融合、頂層設計上尋求新突破,努力把旅遊業打造成促轉型、調結構、穩增長的首位產業和強市富民的戰略產業,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極。
為確保活動不斷、熱度不減,我市加快推進「璦琿——騰衝線」金秋自駕、汽車冰雪嘉年華、「百萬青少年上冰雪」等29項秋冬文旅活動。積極實施「旅遊龍頭企業培育」工程,推進景區景點提檔升級、產業鏈開發、全要素融合。同時,加強與我省黃金旅遊帶城市、醉美331沿線城市、璦琿——騰衝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沿線城市、對口合作城市和俄羅斯重點旅遊城市合作,打造旅遊聯合體、旅遊產業聯盟。利用「網際網路+」時代新趨勢,堅持「線下、線上、體驗」同步。深化與國內外旅遊機構合作,積極開展旅遊目的地精準推介、合作城市資源互換、重點城市組團體驗、線上平臺直播推介和影視劇取景地打造等活動。把融合發展、鏈條延伸作為旅遊業發展的大方向,促進旅遊與城鎮化、工業化融合,旅遊與農林產業融合,旅遊與科教文衛體融合,把旅遊業打造成「一業帶百業」的永久朝陽產業。本報記者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