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潘妤
2017-06-20 14:03 來源:澎湃新聞
舞臺上的秦香蓮不再是那個悽悽慘慘的弱女子,她在尋夫不成險些喪命後被神人救走,不僅上山習得一身武藝,而且投軍殺敵,戰功赫赫,最後親審陳世美並斬於大堂。這是淮劇經典傳統劇目《女審》的劇情,劇中英姿颯爽的秦香蓮,也是淮劇一代宗師筱文豔的舞臺經典形象。
日前,為紀念淮劇表演藝術家筱文豔誕辰95周年,上海淮劇團推出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復排了這齣《女審》,並計劃隨後全國巡演。該劇由上海淮劇團著名演員王萍領銜。
闊別舞臺半個世紀,完整版的《女審》6月16日晚在逸夫舞臺上演時,觀眾的熱情超乎想像,現場掌聲如雷。這齣今天觀眾看來依然「腦洞大開」的改編作品,也是「淮劇皇后」筱文豔當年藝術改革創新的眾多成果之一。
筱文豔版《女審》劇照筱文豔是淮劇歷史上裡程碑式的人物,因為她一系列的劇種革新,使得淮劇和京劇、崑劇、越劇、滬劇一起成為上海舞臺的五大劇種之一。
6月17日,在紀念活動的專家座談會上,13家淮劇院團的院團長、眾多淮劇藝術家和研究學者以及筱文豔家屬聚在一起,對筱文豔的藝術精神感慨不已。大家都表示,希望通過研討,把筱派藝術傳承下去,也研究出淮劇藝術在新時代的發展道路。
筱文豔版《女審》劇照筱文豔是淮劇一代宗師,淮劇「筱派」旦角表演藝術創始人。原名張士勤的她1922生於江蘇淮安,年少時命運坎坷。五歲隨父母逃荒至上海,被輾轉賣與戲院中人張姓、劉姓為養女。她15歲開始登臺演戲,16歲成名。
1939年,當時只有17歲的筱文豔同樂師共同研究,從「老拉調」發展而來,新創出了旋律婉轉、行腔自如的「自由調」,從此成為淮劇流行的三大聲腔之一,也被譽為「筱文豔調」。
筱文豔之後還首次採取了角色分腔的表演方法,這在淮劇史上又是一個開創性的改革。
1953年筱文豔擔任上海市人民淮劇團第一任團長,把淮劇幕表制改革為導演制,發源蘇北的淮劇藝術從此登堂入室,成為上海的五大劇種之一。
和筱文豔相交幾十年的編劇喬谷凡說,筱文豔在17歲就能創造出「自由調」,偶然中有必然,她唱過京劇、徽劇、崑曲等,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厚積薄發。其實當時,「自由調」出來的時候是受到抵制的,被認為是野路子,但她依然遵從藝術,這是一條很正確的路。
筱文豔版《女審》劇照有意思的是,筱文豔在新中國誕生之初整理改編《女審》這齣劇目時,也曾經面臨過各種爭議,但她依然堅持著自己的藝術主張。她一改傳統劇目中秦香蓮悲悲切切的形象,讓這個被丈夫拋棄的女性從軍屢建奇功,位升提督,升堂問案,痛斥陳世美罪狀,親斬陳世美,最後劍劈聖旨,與朝廷決裂,反出皇城。
1959年,《女審》首演於黃浦劇場。這個當時讓人覺得意外的改編,在文藝界褒貶不一,報刊上發表了各種爭鳴文章,但筱文豔從未動搖,她認為傳統戲可以有不同的整理思路。而劇中秦香蓮在公堂痛斥陳世美的【淮調】「三大板」慷慨激昂,深受觀眾喜愛,這段唱腔此後成為淮劇的傳世經典。並在1960年由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拍攝成電影。
筱文豔弟子王萍主演了復排版《女審》。祖忠人 圖半個多世紀以來,除了最後一折「三大板」,完整版的《女審》幾乎已經絕跡舞臺。此次復排重看,筱文豔當年創造的聲腔藝術和表演藝術,讓所有人驚嘆,而她大膽的藝術革新,更讓今人備受啟示。
專家們表示,今天研究筱文豔就應該總結她的藝術風格、演劇精神,她是淮劇的一面旗幟、一代宗師,要傳承繼承並開拓創新,從中找到淮劇發展的新方向。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