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從基因組層面解開茶葉富含獨特風味物質之謎

2020-12-23 光明日報

記者從安徽農業大學獲悉,該校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宛曉春教授研究團隊,聯合深圳華大基因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上海)等相關研究團隊,破解了世界上分布最廣的中國種茶樹的全基因組信息,從基因組層面系統解開了茶葉中富含獨特的風味物質之謎,標誌著我國茶樹生物學基礎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

宛曉春介紹,世界主栽茶樹分屬兩個變種:中國種和阿薩姆種,前者葉小,分布廣泛,適合制綠茶等六大茶類;後者葉大,主要分布在熱帶和冬季溫暖的亞熱帶地區,適合制紅茶和普洱茶。研究團隊以國家級茶樹品種舒茶早(中國種)為材料,用二代和三代測序技術對其進行測序,採取雜合組裝策略,獲得覆蓋基因組93%區域的高質量序列草圖,注釋出33,932個高可信度的茶樹基因。結果顯示,中國種基因組大小為3.1Gb,重複序列含量為64%,基因組組裝的完整性和質量遠高於現有同類已測序物種組裝水平。分析發現,茶樹祖先種大約在8000萬年前與親緣關係最近的獼猴桃物種發生分化,繼而在38—154萬年前,又分化形成中國種和阿薩姆種。

茶樹葉片中合成積累豐富的兒茶素、茶氨酸、咖啡鹼和萜烯類等次生代謝產物,賦予了茶葉獨特的風味。團隊研究發現,茶樹基因組發生過兩次全基因組複製事件,最近一次發生在3000—4000萬年前,該事件及後續串聯複製導致了與兒茶素類物質和咖啡鹼生物合成相關的基因拷貝數顯著增加。兒茶素的生物合成受到複雜的轉錄調控,許多與生物逆境和非生物逆境相關的轉錄因子都與兒茶素含量高度相關。研究發現了一個參與茶氨酸合成的關鍵酶基因(CsTSI),並通過轉錄組學和轉基因分析,證明CsTSI具有合成茶氨酸的酶活性。比較基因組分析發現,萜烯類等物質的合成酶基因拷貝數在茶樹基因組中也發生顯著擴增。宛曉春說:「這些發現首次從基因組層面系統解開了茶葉中富含獨特的風味物質之謎。」

「此次茶樹基因組組裝的難點在於其基因組大、雜合度大、重複序列含量高的特點,以及種間頻繁雜交導致很多的基因相似和缺失。」該研究團隊成員趙山岑介紹。

該研究團隊成員韋朝領表示,此次研究成果將極大促進對山茶屬植物的物種進化、茶葉風味物質形成機理與品質調控、分子育種、茶樹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研究和茶的健康功能成分發掘,對中華茶文化的繁榮與傳播等也具有重要意義。

(光明融媒見習記者冀文亞)

相關焦點

  • 基因測序解開黃魚之謎
    這些大黃魚的「身世之謎」引發各方關注——它們是養殖箱裡的「逃網之魚」還是實實在在的野生黃魚?水產業界和專家們對此充滿了好奇。  11月30日,記者陪同浙江海洋大學陶震博士來到奉化桐照漁村,購買了4條在165漁區捕獲的大黃魚。科研人員將對其進行部分基因測序,其結果將有助於揭開這些大黃魚的「身世之謎」。  事實上早在10年前,浙江海洋大學就開展了這方面的專題研究。
  • 科學家揭番茄風味物質基礎
    科學家揭番茄風味物質基礎 2017-01-27 11:04:56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該研究發現了番茄風味的物質組成和遺傳位點,為今後番茄風味的改良奠定了基礎。  番茄是世界第一大蔬菜作物,根據世界糧農組織統計,2014年全球番茄產值是962.8億美元,在蔬菜和水果中居於首位。我國以鮮食番茄為主,其風味品質更受關注,然而近年來消費者常抱怨「現在的西紅柿沒有以前的味道」。
  • 茶葉裡的芳香物質有哪些?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我國以茶作為飲料的可信記錄可推至公元前3世紀的商代,茶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含咖啡因飲料,據信起源於中國的雲南、四川等地。作為世界三大飲料植物之一,茶樹葉片中合成積累豐富的兒茶素、茶氨酸、咖啡鹼和萜烯類等次生代謝產物,賦予了茶葉獨特的風味。茶香何處來?
  • 最新基因研究揭曉了長頸鹿獨特身體形成之謎
    科學家最新基因研究揭曉了長頸鹿特殊身體結構形成之謎,通過對霍加狓基因序列從而識別長頸鹿獨特的基因變化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基因研究揭曉了長頸鹿獨特身體結構的形成之謎,證實其修長的身體與「
  • 科學家揭示非洲牛的獨特基因組起源
    科學家揭示非洲牛的獨特基因組起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30 15:56:50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Heebal Kim、英國愛丁堡大學Olivier Hanotte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非洲牛的獨特基因組起源。
  • 為了解開「幽靈火車」之謎,跳上火車的科學家,到底去哪了?
    為了解開「幽靈火車」之謎,跳上火車的科學家,到底去哪了? 然而這輛列車的行駛痕跡到目前為止還未找到,就像是穿越了時空一樣,成為一大未解之謎。到1991年,這個曾經留下的列車模型出現在波爾塔瓦,有一位科學家為了揭開這個謎底,所以上了這輛列車。
  • 科技話題:「超優千號」、玉米基因編輯、「蜻蜓44」星系暗物質、新...
    科技話題:「超優千號」、玉米基因編輯、「蜻蜓44」星系暗物質、新冠病毒、恆星 2020-10-1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茶葉好不好喝 竟然與氮元素有關
    唐代開元以後,中國「茶道」盛行,飲茶之風遍及朝野。宋承唐風,不僅茶文化日益普及,還遠播到今天的東亞等地。茶不僅是「國飲」,也是世界公認的最大天然非酒精飲料,茶產業也是我國部分省區出口創匯的重要經濟支柱。  在國內,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也有好幾種說法,但不少人認定是在雲南。有的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後斷言,雲南臨滄至西雙版納一帶是茶樹的原產地。不同的產地,茶的風味也大相逕庭。
  • 科學家復原繩紋女人的臉,其基因有變異
    科學家復原了20年前發現的日本古代女人頭骨,終於解開了這個秘密,除了長相之外,研究者還在其基因中發現了新東西。這名女子生活在繩紋時代(Joman period,公元前10500-公元前300),也被稱為日本的新石器時代。
  • 不死之謎:伏羲女媧圖與人體基因雙螺旋理論
    隨著流星的划過,我卻陷入了大腦的深思,流星的產生是天體生命的流逝,連天體那樣巨大的物質都有死亡消散的一天,何況我們人類呢,人類的生命何其脆弱。天體死亡會有光熱產生,隨物理現象化為氣體。可人類的是不同的,人類具有生命,具有精神力,靈魂力。我們的肉體是物質的,但我們的精神卻不是現代科學所能解釋的,並不是單純的大腦神經元細胞就可以解釋的清楚的。
  • 中國科學家擬完成旋花科所有植物全基因組測序—新聞—科學網
    8月21日上午,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和上海辰山植物園的科學家宣布,發起「旋花科植物基因組計劃」,期望在未來5-10年內,測序旋花科所有已知的1608種植物的基因組。   同一天,楊俊作為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張鵬作為通訊作者之一,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關於旋花科植物紅薯起源之謎的研究論文。該論文中關於多倍體複雜基因組的分析方法,為「旋花科植物基因組計劃」掃清了一個障礙。
  • 科學家發現它獨特的基因機制,章魚可能不是地球生物而是外星生物!
    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是世界上擁有大腦基因組數量最多的動物之一,在人類的大腦裡面大概擁有20000-25000組基因,擁有更多的基因意味著可以承載的信息更多,大腦承載信息能力越強那麼就越聰明,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人類只是大腦基因最多的生物之一,而不是大腦基因最多的生物,這個「之一」就說明人類並非地球上大腦基因最多的生物,難道還有比人類大腦基因更多、更聰明的生物?
  • 安徽有一個千古之謎無法解開,可以與金字塔之謎相提並論
    沒有解開的謎題是胡夫金字塔,它的奇異程度已經超出了人們的想像,千百年來依然是困擾人們的難題。其實,我國安徽也有一處地下石窟群,其神秘程度可與金字塔相媲美。這個地方就是花山謎窟。他的謎團在歷史上找不到任何文獻記載,而關於他確切的一些記載,大多是用一些目擊者來講述的,而有些資料並沒有科學依據,至今都沒有解開,這裡規模非常大,都是人工挖掘的,它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即使在國家史料中,也沒有關於他的文字,他的一些故事都是來源於民間傳說。
  • 華山四大未解之謎,至今科學家都無法解釋,或成為永世謎團?
    如今華山已經成為了我國著名的旅遊景點,有不少中外遊客慕名前來,不過頗受歡迎的華山至今還藏著四大未解之謎,直到如今科學家還是沒有辦法解釋清楚。01華山四大未解之謎,至今科學家都無法解釋華山古時被稱為「西嶽」,又被稱為太華山。
  • 基因檢測可不可信?金字塔之謎是真是假?科普作家解密
    科普作家汪詰、吳京平分別帶著《未解的宇宙》《達爾文的戰爭》亮相「全國新書發布廳」,與現場讀者一起探討未解之謎中的真假之謎和進化論的進化歷程。對於「雙11」熱賣的基因檢測,汪詰表示,可以相信檢測出的祖源分析,看看祖上演變的過程,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甚至可能有少數民族或外國的基因。真假未解之謎UFO是外星人的飛船嗎?
  • 最近的一項研究或將幫助科學家解開埃及金字塔排列之謎
    為了進一步研究新發現的古墓,埃及文化部成立了一個科研小組,有關金字塔建造者之謎將會進一步被揭開。1996 年 7 月,埃及又決定開放位於開羅以南約 35 公裡的達舒爾的 4 座金字塔。這 4 座金字塔中有兩座是為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薩夫羅建造的,距今近 4,600 年,其中的一座造型獨特,被稱為「彎曲金字塔」或「折角金字塔」,其底部為邊長 188 米的正方形,高約 98 米。它的奇特之處在於它的每面具有兩個坡度。
  • 茶道中的天人合一,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面,在精神層面更加凸顯
    茶道中的天人合一,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面,在精神層面更加凸顯一提到「天人合一」,想必很多人會認為其源自於道家精神。但是這並不全對,天人合一理念固然是道家精神的重要內容,但是其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儒家精神中也有很好的闡釋。道家的天人合一跟儒家精神的天人合一儘管大體相同,但是在內涵上還是有所區別。道家的天人合一,強調天即自然,是統領世間萬物的規律所在,其有自己的運行標準和運轉規律,人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份子。
  • 科學家列出20大科學待解之謎
    我們周圍已知的事物都由分子組成,但這只是全宇宙中所有物質的5%,人類對剩下95%的物質的組成仍然缺乏了解。暗物質1933年首次出現在人類的視野中,它猶如無形膠水,把各個星系連接起來。1998年,人類發現了暗能量,在它的作用下,宇宙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張。天文學家距離揭開它們的真面目已經不遠了。  2. 生命如何起源?
  • 人類基因「暗物質」長非編碼RNA有重大發現!有望為癌症藥物設計...
    曾有科學家給矮牽牛花插入催生紅色素的基因,但沒想到花瓣竟然變成了白色。1998年,科學家發現RNA幹擾機制導致某種特定基因「沉默」,才解釋了這一科學之謎。在這一發現之前,RNA只是被當作實現遺傳信息DNA在蛋白質上的表達,是一個「信使」,被認為沒有什麼其他功能。 正如宇宙中存在著人類知之甚少的暗物質,在生命體這個「小宇宙」中,也存在著這樣的「暗物質」——非編碼RNA。
  • 底海現巨大坑洞 甲烷爆炸或解開"百慕達三角"之謎
    如今有科學家根據在北歐巴倫支海(Barents Sea)發現多個巨大的海底坑洞,指稱此一發現可解開「百慕達三角」附近的船隻、飛機失蹤之謎。據臺灣東森新聞雲3月14日報導,挪威北極圈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那些在巴倫支海發現的多個巨大海底坑洞,最大的直徑804米、深45米,據信是挪威對開海底的甲烷氣體累積並發生爆炸後形成。他們認為,甲烷爆炸可能對在巴倫支海航行的船隻構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