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日前,杭州市市委表彰擔當作為好幹部101人,其中就有數名杭州市對口支援和區域合作的援疆援蔵援青及東西部扶貧協作幹部。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堅守,他們從事的都是令人敬仰的工作,我們將相繼推出奮鬥在脫貧戰場上的優秀幹部系列報導,展示他們的風採。
商報訊(通訊員趙波記者鄒冉)當你還在糾結喝奶茶要點哪個口味的時候,你可能想像不到,能毫不費力地喝上一口乾淨的水,對於在那曲師生來講,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談起為當地師生解決飲水問題,要從三年前說起。剛到那曲時,杭州援藏幹部王世美發現這裡的師生需要去距離學校很遠的地方取水,而且打上的河水裡總是渾濁和苦澀。「要讓每一位師生都喝上乾淨的水」。王世美當時就下定決心要解決師生飲水難的大事。那曲屬高原亞寒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學校缺水非常普遍,他積極落實杭州援藏領隊王仁關於改善師生飲水條件的要求,計劃外籌措資金150餘萬元,給最缺水的4所學校挖深井,解決了4000多名師生及附近村民的飲用水問題,師生和附近村民異常欣喜。2018年,他還聯繫浙江愛心企業為城區的三所學校安裝健康飲水機,不但確保5000餘名孩子有水用,更讓他們喝上乾淨水。
不畏艱難歷經「四苦」
送優質教育資源進那曲
「到了那曲,我才知道『有一種高度叫海拔4500米,有一種溫度叫零下42攝氏度,有一種距離叫離家八千裡……』」三年前,他謹記組織的囑託,前往西藏自治區那曲市色尼區,義無反顧地挑起了教育援藏重擔,積極為兩地教育聯盟穿針引線。回想當年剛來到那曲,王世美依舊記憶猶新,並將它總結為「四苦」:生命禁區生存的艱苦,長期離別親人的孤苦,文化差異帶來工作的辛苦,備受高原疾病纏身的痛苦。
4500米的高海拔狀態,一時間讓從江南水鄉過來的援藏幹部們猝不及防。來不及緩解高原反應,王世美便第一時間深入那曲12個鄉鎮學校開展調研。當時,最偏遠的學校離駐地有170多公裡,不通公路,跑個來回就要一整天。一個多月調研下來,王世美和他的團隊同志們就已經疲憊不堪。但嚴峻的教育現狀也隨之擺在面前:地廣人稀,學校分散;缺水缺電缺網缺設備;教師缺編缺培訓;教學手段落後教學質量不高……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王世美根據浙江的經驗和當地教育發展需求,精心謀劃,提出「三扶」教育援藏思路:扶志學生——求援助樹信心,扶智教師——培訓師資促發展,扶制學校——規範管理求突破。
三年來,在「三扶」教育援藏思路引領下,在杭州、那曲兩地領導的親切關懷和重視下,王世美積極貫徹杭州援藏領隊王仁對教育援藏的要求和項目安排,擔當作為,狠抓落實,共募集2300多萬元的計劃外資金和設備,助力那曲色尼區教育整體發展。
援藏三年感受別樣「三甜」
兩地師生交融、共同進步
不僅是飲水難,那曲色尼區學校辦學條件差,設施設備落後,學校師生生活條件也得不到保障。王世美通過多方籌措,不斷改善師生生活條件。
三年間王世美赴學校調研500多次,行程8萬多公裡,在杭州援藏領隊王仁的支持下,幫助7所學校解決了全面供暖和4000多名師生飲水困難,牽線愛心人士與1200餘名貧困學生結對長期資助,為10所學校送去了5300多套嶄新羽絨服,讓雪域高原的孩子也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通過三年努力,王世美與當地幹部群眾一起,把一個「城鄉差距巨大、教育條件落後」的色尼區創建成了「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
三年中,在杭州援藏工作組和杭州江幹區教育局指導下,王世美組織開展了「讓每一位教師都得到培訓、讓每一位貧困學生都得到資助、讓每一位幼兒都有喜歡的玩具」等「十個一」援藏項目。在杭州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共募集到2300多萬元計劃外教育資金和設備、33萬冊圖書。組織十批300多位教師到杭州培訓,組織12批杭州名師到那曲送教,組織四批60多位那曲貧困學生到杭州遊學,與杭州學生結對。「十個一」項目不僅讓那曲師生學到了新知,更切實體驗到漢藏民族一家親的溫情。
而黨性與靈魂的升華、藏區教育質量的大幅提升、兩地師生交融、民族團結進步,也成為王世美在雪域高原感受到的別樣「三甜」。
(責任編輯:董雲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