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苦三甜」編織美麗援藏路 援藏幹部王世美在雪域高原傳遞愛與希望

2020-12-24 和訊

編者按:日前,杭州市市委表彰擔當作為好幹部101人,其中就有數名杭州市對口支援和區域合作的援疆援蔵援青及東西部扶貧協作幹部。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堅守,他們從事的都是令人敬仰的工作,我們將相繼推出奮鬥在脫貧戰場上的優秀幹部系列報導,展示他們的風採。

商報訊(通訊員趙波記者鄒冉)當你還在糾結喝奶茶要點哪個口味的時候,你可能想像不到,能毫不費力地喝上一口乾淨的水,對於在那曲師生來講,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談起為當地師生解決飲水問題,要從三年前說起。剛到那曲時,杭州援藏幹部王世美發現這裡的師生需要去距離學校很遠的地方取水,而且打上的河水裡總是渾濁和苦澀。「要讓每一位師生都喝上乾淨的水」。王世美當時就下定決心要解決師生飲水難的大事。那曲屬高原亞寒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學校缺水非常普遍,他積極落實杭州援藏領隊王仁關於改善師生飲水條件的要求,計劃外籌措資金150餘萬元,給最缺水的4所學校挖深井,解決了4000多名師生及附近村民的飲用水問題,師生和附近村民異常欣喜。2018年,他還聯繫浙江愛心企業為城區的三所學校安裝健康飲水機,不但確保5000餘名孩子有水用,更讓他們喝上乾淨水。

不畏艱難歷經「四苦」

送優質教育資源進那曲

「到了那曲,我才知道『有一種高度叫海拔4500米,有一種溫度叫零下42攝氏度,有一種距離叫離家八千裡……』」三年前,他謹記組織的囑託,前往西藏自治區那曲市色尼區,義無反顧地挑起了教育援藏重擔,積極為兩地教育聯盟穿針引線。回想當年剛來到那曲,王世美依舊記憶猶新,並將它總結為「四苦」:生命禁區生存的艱苦,長期離別親人的孤苦,文化差異帶來工作的辛苦,備受高原疾病纏身的痛苦。

4500米的高海拔狀態,一時間讓從江南水鄉過來的援藏幹部們猝不及防。來不及緩解高原反應,王世美便第一時間深入那曲12個鄉鎮學校開展調研。當時,最偏遠的學校離駐地有170多公裡,不通公路,跑個來回就要一整天。一個多月調研下來,王世美和他的團隊同志們就已經疲憊不堪。但嚴峻的教育現狀也隨之擺在面前:地廣人稀,學校分散;缺水缺電缺網缺設備;教師缺編缺培訓;教學手段落後教學質量不高……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王世美根據浙江的經驗和當地教育發展需求,精心謀劃,提出「三扶」教育援藏思路:扶志學生——求援助樹信心,扶智教師——培訓師資促發展,扶制學校——規範管理求突破。

三年來,在「三扶」教育援藏思路引領下,在杭州、那曲兩地領導的親切關懷和重視下,王世美積極貫徹杭州援藏領隊王仁對教育援藏的要求和項目安排,擔當作為,狠抓落實,共募集2300多萬元的計劃外資金和設備,助力那曲色尼區教育整體發展。

援藏三年感受別樣「三甜」

兩地師生交融、共同進步

不僅是飲水難,那曲色尼區學校辦學條件差,設施設備落後,學校師生生活條件也得不到保障。王世美通過多方籌措,不斷改善師生生活條件。

三年間王世美赴學校調研500多次,行程8萬多公裡,在杭州援藏領隊王仁的支持下,幫助7所學校解決了全面供暖和4000多名師生飲水困難,牽線愛心人士與1200餘名貧困學生結對長期資助,為10所學校送去了5300多套嶄新羽絨服,讓雪域高原的孩子也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通過三年努力,王世美與當地幹部群眾一起,把一個「城鄉差距巨大、教育條件落後」的色尼區創建成了「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

三年中,在杭州援藏工作組和杭州江幹區教育局指導下,王世美組織開展了「讓每一位教師都得到培訓、讓每一位貧困學生都得到資助、讓每一位幼兒都有喜歡的玩具」等「十個一」援藏項目。在杭州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共募集到2300多萬元計劃外教育資金和設備、33萬冊圖書。組織十批300多位教師到杭州培訓,組織12批杭州名師到那曲送教,組織四批60多位那曲貧困學生到杭州遊學,與杭州學生結對。「十個一」項目不僅讓那曲師生學到了新知,更切實體驗到漢藏民族一家親的溫情。

而黨性與靈魂的升華、藏區教育質量的大幅提升、兩地師生交融、民族團結進步,也成為王世美在雪域高原感受到的別樣「三甜」。

(責任編輯:董雲龍 )

相關焦點

  • 包河援藏幹部許仁忠:在雪域高原書寫援藏使命
    從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的江淮丘陵,跨越千山萬水,來到平均海拔4500米的雪域高原,短短一年時間,許仁忠的工作環境大相逕庭。自2002年開始,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安徽省對口支援西藏山南地區的浪卡子、錯那、措美三個縣,在人才、資金、技術、項目上對口援建,還先後選派了7批優秀幹部赴山南地區交流任職。
  • 「援藏父親」愛灑雪域高原
    第二次是去青藏雪域高原,整整三年。從東北平原到雪域高原,從長嶺縣第二中學到日喀則市第三高級中學,從支教汶川災區到支教藏族同胞,黃福軍千山萬水的跋涉與跨越,萬水千山的責任與擔當,皆因他內心深處的樸素信念——當一名好老師。三年前,當黃福軍踏上日喀則的土地時,他已經沒有任何精力欣賞雪域高原的藍天白雲了,堂堂七尺男兒的血肉之軀在3800米的高原癱軟成泥。
  • 雪域沃桃李 高原漾清波——專訪淄博市首批援藏專業技術幹部李波
    雪域高原,藍天白雲,淳樸熱情的藏族同胞,隨風飄揚的五彩經幡……這是留在淄博市首批援藏專業技術幹部李波腦海裡,關於那段援藏經歷最深的記憶。24年前,剛過而立之年的李波懷著一腔熱血踏上了昂仁縣的土地,作為淄博市援藏醫療技術幹部的「排頭兵」,6個月的日日夜夜,他協助當地醫院創等級、促規範,以一人之軀承擔起守護淄博市援藏幹部和全縣人民生命健康的重任,在昂仁鐫刻下值得銘記一生的印記。
  • 深圳援藏幹部王建文獲中央媒體集體關注
    這也是深圳商報在1月20日刊髮長篇通訊《雪域高原深圳情懷》,率先報導王建文的事跡後,新華社第三度播發關於王建文的通訊(此前的1月21日和2月2日,新華社先後以《天下沒有遠方,有愛就是故鄉》和《從特區到高原的三重情懷》為題,報導王建文從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經濟特區來到雪域高原,在西藏察隅縣深入基層、情系民眾、艱苦奮鬥、實績援藏的事跡)。
  • 宋廣偉:堅守在雪域高原上的援藏使者 - 正能量最新報導 - 全景山東...
    本人供圖  「藍藍的天上白雲朵朵,美麗的河水泛青波,雄鷹在這裡展翅飛過,留下那段動人的歌」,這應該是大多數人對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的第一印象,也是來自歌手韓紅的一首歌中。其實,真正的西藏,最主要矛盾不是「落後生產力同日益增長的群眾物質文化生活之間的矛盾」,而是「氧氣多少與生命需求量之間的矛盾」,援藏幹部宋廣偉在微博中這樣表白。
  • 「優秀援藏幹部」李勁章來自光明新區
    3年來,光明新區援藏幹部李勁章捨棄父母情、夫妻情、兒女情,把高原當作自己的第二個故鄉,無怨無悔地投入到高原的建設發展之中。7月19日,廣東省第七批援藏幹部、察隅縣委副書記、常務副縣長李勁章圓滿完成3年的援藏工作回到深圳。
  • 山東濰坊援藏幹部人才致力生態援藏 創造高原奇蹟
    2007年6月,山東濰坊第三批援藏幹部人才進駐南木林縣,決定從植樹造林入手,改變當地生態環境。  在千百年樹木難尋的高原上種樹?消息傳開,當地幹部群眾既不理解也不支持。面對質疑及難以戰勝的風沙和土壤條件,山東濰坊援藏幹部人才毫不動搖,絞盡腦汁想辦法,多方徵求專家意見。
  • 不辱使命 紮根高原,援藏幹部人才的別樣人生
    多年來,一批批援藏人員,帶著黨的殷殷重託和全國人民的深情厚誼,以造福各族群眾和促進民族團結為己任,為西藏的改革發展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讓西藏各族人民真實地感受到援藏幹部人才帶來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下面小編為大家梳理了一些援藏故事。圖為鍾揚生前在在野外採樣。復旦大學供圖。
  • 「記者探訪援藏一線」雪域高原上的「塞罕壩」背後的故事
    編者按:今年是中央實施對口援藏政策26周年。26年來,山東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幹部人才響應國家號召,舍小家為大家,以責任與擔當書寫初心使命,換來藏區翻天覆地變化、藏區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正值山東第九批援藏工作正式開始一周年,山東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特派記者李靜奔赴山東對口援助的西藏日喀則市,記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新面貌,講述援藏幹部們的奮進故事。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6日訊 西藏日喀則南木林縣,位於雅魯藏布江北岸,生態十分脆弱,是西藏主要風沙源之一。
  • 浙江省《雪域雄鷹——口述杭州援藏 25 周年故事集》一書發行
    近日,在2020年那曲色尼區發展論壇上,《雪域雄鷹——口述杭州援藏 25 周年故事集》一書發行。2020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杭州對口援藏工作開展25周年。25 年來,杭州充分發揮經濟、技術、人才、資金優勢,千方百計為那曲人民謀幸福,援助資金逐年大幅度增長,逐步形成了產業援藏、項目援藏、智力援藏、民生援藏、「三交」援藏與幹部人才援藏相結合的機制,先後選派九批 601 名優秀幹部人才赴那曲市開展對口支援工作。為此,杭州市委黨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和第九批杭州援藏工作組、市對口支援和區域合作局研究決定,啟動「口述援藏故事」這一項目。
  • 山東省立醫院醫療援藏:讓醫者精神在雪域高原綻放
    中新網山東新聞9月5日電(冷興邦)開展對口支援,是貫徹中央「兩個大局」思想、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對促進西藏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山東省立醫院領導堅決貫徹省委、省政府和省衛計委對醫療援藏工作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視醫療援藏工作,大力支持對口支援單位日喀則市藏醫院的發展。
  • 深圳市第七批援藏工作綜述
    原標題:雪域高原見「圳」情 近三年來,深圳援藏幹部們積極落實深圳市委市政府「堅持質量第一、打造援藏項目深圳品牌」要求,不斷鞏固發展「一個龍頭、兩翼齊飛」(以民生援藏為龍頭,以產業援藏、智力援藏為兩翼)援藏工作新格局,直把藏鄉當故鄉,攜手同富裕、齊心奔小康,收穫了一份沉甸甸的援藏成績單。   天下沒有遠方,有愛就是故鄉   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
  • 馬鞍山這位教師在雪域高原奏唱教育之歌!
    馬鞍山這位教師在雪域高原奏唱教育之歌!全文如下:張和:在雪域高原奏唱教育之歌援藏以來,張和無數次地編織過同一個夢,夢想著在雪域高原的課堂上培育出一朵朵豔麗盛開的花朵。2019年7月,含山縣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張和作為我省第七批援藏幹部,擔任山南市錯那縣教育局副局長,在雪域高原奏唱浪漫的教育之歌。
  • 蘇州電力援藏人點亮高原
    「援藏絕不是一場『鍍金』的旅行,而是千錘百鍊的身體力行!」4月16日,蘇州電力援藏的第三批幹部撤離拉薩市林周縣,領隊周昱情不自禁發出感慨。當晚,他們風塵僕僕回到蘇州,帶回了來自雪域高原的艱辛和友誼。至此,歷時四年多的蘇州電力援藏之行勝利收官:從2016年到2020年,林周電力實現了戶戶通電,並從開始存在少數沒電戶的現象,到「用上電」再到現在的「用好電」。
  • 當好新時代紅船旁的援藏人 嘉興援藏工作組交出高分「答卷」
    招商引資、產業援藏、消費援藏、三交援藏、教育援藏、公益援藏……進藏一年多來,包括吳佳在內的嘉興第九批援藏工作組成員,克服氣喘、胸悶、頭疼、噁心等高原反應,紮根雪域高原,在奉獻邊疆、建設羌塘的點滴行動中,忠實踐行「紅船精神」和「老西藏精神」,努力當好新時代紅船旁的援藏人。
  • 湖南教育援藏:在雪域高原傾聽花開的聲音
    一年多的時間,湖南援藏教師克服高原反應,堅守高原講臺,堅持送經與取經、線上與線下、融入與引領相結合,將湖南的好資源好經驗好做法帶到山南,架起了湘藏交流、民族團結的「連心橋」,以初心、情懷、熱血和擔當,逐夢在格桑花綻放的地方,湧現出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山南市三小援藏教師周志:孩子們的笑臉,是我幸福的源泉
  • 【援藏感悟】李嘯揚:雪域中的足跡
    > 2019年7月14日,身背著行囊,肩負來自援藏醫者崇高使命的責任,我們踏上了雪域高原。
  • 雪域高原上潔白的哈達——常德一醫麻醉科醫生雷奇援藏手記
    親自來接我的閆振升副院長(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援藏幹部,骨科副主任醫師、西藏隆子縣人民醫院副院長)早已在機場出口翹首等待。看到他熱情的笑容,我心裡湧起一陣暖意。抵達拉薩貢嘎機場。再經歷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到達臨時休息地點山南市區已過凌晨一點。
  • 濰坊援藏採訪紀實①:砂石地裡建起生態經濟林 雪域高原趟出鳥語...
    然而在種樹過程中,援藏幹部發現當地基本上就是楊樹和柳樹,樹種比較單一。「不能萬紫千紅,五顏六色也行。」濰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組領隊閆鳳林一句看似不經意間的玩笑話,讓雪域高原鳥語花香夢成為現實。而在此之前,他每年都要到一千多公裡之外的牧區打工,每次都要倒三四趟車,最快三天能到達,最慢五天時間到達,儘管打工最後能收入七八千元,但刨除近千元的路費,再除去吃飯住宿等費用,一年下來也所剩無幾。如今在家門口工作讓扎西多吉非常開心幸福,「收入高了,也穩定了,工作環境也好了,生活更有希望了。」
  • 湖南教育援藏:在雪域高原傾聽花開的聲音
    一年多的時間,湖南援藏教師克服高原反應,堅守高原講臺,堅持送經與取經、線上與線下、融入與引領相結合,將湖南的好資源好經驗好做法帶到山南,架起了湘藏交流、民族團結的「連心橋」,以初心、情懷、熱血和擔當,逐夢在格桑花綻放的地方,湧現出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山南市三小援藏教師周志:孩子們的笑臉,是我幸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