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父親」愛灑雪域高原

2020-12-25 人民看點新媒體

黃福軍在輔導學生。

「我最在意的榮譽就是學生們的笑臉。」近日,記者見到了長嶺縣第二中學教師黃福軍。黃福軍在八年時間裡,兩次參加支教工作。第一次是去汶川地震災區,支教129天。第二次是去青藏雪域高原,整整三年。從東北平原到雪域高原,從長嶺縣第二中學到日喀則市第三高級中學,從支教汶川災區到支教藏族同胞,黃福軍千山萬水的跋涉與跨越,萬水千山的責任與擔當,皆因他內心深處的樸素信念——當一名好老師。

三年前,當黃福軍踏上日喀則的土地時,他已經沒有任何精力欣賞雪域高原的藍天白雲了,堂堂七尺男兒的血肉之軀在3800米的高原癱軟成泥。「頭兩天,不能吃不能喝,甚至都無法入睡,血壓升高,頭痛欲裂,眼睛都要冒出來了,人根本站不起來。」回憶起剛到日喀則時,黃福軍還是心有餘悸。

第三天,黃福軍終於站了起來,他戰勝了高原反應,也戰勝了自己。日喀則市第三高級中學,這是黃福軍支教生涯開始的地方,他特別激動。可是,工作了一個月,局面剛剛打開,新的任務又來了。日喀則市教育局通知:日喀則市拉孜縣高級中學由於缺少物理教師,要求他們學校派一名物理教師到拉孜高中支教。拉孜縣海拔4000多米,是三類區,自然條件更差。「我來西藏幹什麼?我已經站在了3800米的高原,還怕4000米不成?我來援藏就要為西藏人民分憂,不能讓西藏人民失望!」第二天,黃福軍直接找到校長,請命前去拉孜縣高級中學支教。

站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黃福軍第一次觸摸到了生命的硬度和時間的溫度。記者在他的日記中看到這樣一句話:在拉孜的一年,是與惡劣自然環境鬥爭的一年;是與零基礎物理知識的孩子們博弈的一年;是與藏族飲食習慣相適應的一年。當然也是最有意義的一年。黃福軍面對藏族兒童那一雙雙渴望的眼神,他對職業的敬畏使他不敢荒廢一秒的時間。他的工作扎紮實實,講課、備課、輔導,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學生們也親切地稱他為「援藏父親」。

兩次支教,黃福軍總結出一條經驗,那就是人的潛能是無限的。這一年,他以高二物理課為主,隨時接受上級和學校的各項臨時任務。只要有任務,他總是義不容辭,只要有困難,他總是迎難而上。他在日記中寫道:這一年,我用我的雙眼看著孩子們的變化,看著西藏的變化;這一年我用我的雙手和智慧,伴隨著孩子們的成長與成熟,伴隨著藏區孩子的成長與成熟;這一年我用我全部身心助推這裡教育事業的進步與發展,助推西藏教育事業的進步與發展;這一年我愛在日喀則,汗灑雪域高原;這一年我付出很多,灑過淚流過汗,但我無悔無怨!

到2019年12月,吉林援藏人還在。他們堅守這塊神聖的土地、堅守這片蔚藍的天空、堅守這群純真的孩子!3800米的堅守,為的是國家的安全;3800米的堅守,為的是民族的團結;3800米的堅守,為的是西藏的發展;3800米的堅守,為的是邊疆穩定、長治久安!有人說:援藏,需要一種義無反顧的精神;需要一種堅韌不拔的毅力;需要承受大自然對生命的考驗;需要忍受漫漫長夜的孤寂與痛苦……而黃福軍卻說:援藏,只需要一顆灑滿天下的大愛之心、一個容納百川的博大情懷。

相關焦點

  • 「四苦三甜」編織美麗援藏路 援藏幹部王世美在雪域高原傳遞愛與希望
    那曲屬高原亞寒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學校缺水非常普遍,他積極落實杭州援藏領隊王仁關於改善師生飲水條件的要求,計劃外籌措資金150餘萬元,給最缺水的4所學校挖深井,解決了4000多名師生及附近村民的飲用水問題,師生和附近村民異常欣喜。2018年,他還聯繫浙江愛心企業為城區的三所學校安裝健康飲水機,不但確保5000餘名孩子有水用,更讓他們喝上乾淨水。
  • 「怡善之星」宋廣偉:情牽雪域愛灑高原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實施對口援藏政策。按照山東省統一部署,青島市從1995年開始先後選派了8批55名黨政幹部、99名專業技術人員奔赴日喀則,在巍巍雪域為漢藏民族團結和藏民同胞福祉建功立業。他們肩負著青島人民的深情厚誼和熱切期望,也閃耀著青島援藏幹部「一次援藏、終身援藏」的崇高情懷。
  • 湖南教育援藏:在雪域高原傾聽花開的聲音
    一年多的時間,湖南援藏教師克服高原反應,堅守高原講臺,堅持送經與取經、線上與線下、融入與引領相結合,將湖南的好資源好經驗好做法帶到山南,架起了湘藏交流、民族團結的「連心橋」,以初心、情懷、熱血和擔當,逐夢在格桑花綻放的地方,湧現出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山南市三小援藏教師周志:孩子們的笑臉,是我幸福的源泉
  • 雪域高原上潔白的哈達——常德一醫麻醉科醫生雷奇援藏手記
    簡單休憩一晚,我們又馬不停蹄繼續趕路,高原上起起伏伏的公路,猶如畫下的五線譜,好似我忐忑不安的心情。翻越過兩座海拔五千米的高山後,我們終於到達了對口支援的目的地——隆子縣人民醫院。來之前,這裡的環境和氣候讓我擔心會產生明顯的高原反應,但到達後,自我感覺還不錯,測了血氧飽和度有88%,是正常反應,只吸了下氧氣稍作緩解。
  • 「記者探訪援藏一線」雪域高原上的「塞罕壩」背後的故事
    編者按:今年是中央實施對口援藏政策26周年。26年來,山東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幹部人才響應國家號召,舍小家為大家,以責任與擔當書寫初心使命,換來藏區翻天覆地變化、藏區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正值山東第九批援藏工作正式開始一周年,山東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特派記者李靜奔赴山東對口援助的西藏日喀則市,記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新面貌,講述援藏幹部們的奮進故事。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6日訊 西藏日喀則南木林縣,位於雅魯藏布江北岸,生態十分脆弱,是西藏主要風沙源之一。
  • 雪域沃桃李 高原漾清波——專訪淄博市首批援藏專業技術幹部李波
    雪域高原,藍天白雲,淳樸熱情的藏族同胞,隨風飄揚的五彩經幡……這是留在淄博市首批援藏專業技術幹部李波腦海裡,關於那段援藏經歷最深的記憶。那一年,李波32歲,他的孩子年僅5歲,出發前,遙遠未知的雪域高原和艱苦惡劣的環境讓他的家人充滿了擔心和不舍,但在李波心裡只有一個信念:要親身去看看那邊的醫療環境,用自己所學為西藏人民做點什麼。
  • 濰坊援藏採訪紀實①:砂石地裡建起生態經濟林 雪域高原趟出鳥語...
    然而在種樹過程中,援藏幹部發現當地基本上就是楊樹和柳樹,樹種比較單一。「不能萬紫千紅,五顏六色也行。」濰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組領隊閆鳳林一句看似不經意間的玩笑話,讓雪域高原鳥語花香夢成為現實。援藏幹部劉海佳稱,當地氣候條件比較惡劣,在高原、高寒、荒漠化地區開展植樹造林,尤其更要強化後期管護,一年中只有三個月雨季,其他時間都是旱季,要想讓苗木成活,最大的難題就是克服漫長的旱季,只要後期管理到位,讓苗木成活不是大問題。「我們通過一段時間、一定自然條件和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研究,進行生物學特性和適應性觀察,以篩選出適合本地發展的樹種(品種)。」
  • 蘇州電力援藏人點亮高原
    「援藏絕不是一場『鍍金』的旅行,而是千錘百鍊的身體力行!」4月16日,蘇州電力援藏的第三批幹部撤離拉薩市林周縣,領隊周昱情不自禁發出感慨。當晚,他們風塵僕僕回到蘇州,帶回了來自雪域高原的艱辛和友誼。至此,歷時四年多的蘇州電力援藏之行勝利收官:從2016年到2020年,林周電力實現了戶戶通電,並從開始存在少數沒電戶的現象,到「用上電」再到現在的「用好電」。
  • 用中醫為雪域高原百姓減輕病痛
    「來到雪域高原西藏已經快半年了,回想這半年的經歷,我們克服各種困難,順利地開展工作,收穫良多,既增長知識,也磨練了意志。」昨日,記者連線採訪了我市援藏專家、市中醫院預防保健科醫生何永江。中醫診療法贏得患者信任今年6月,33歲的何永江抵達林芝市工布江達縣,開始了他的援藏之旅。
  • 雪域高原上的甜蜜事業
    伍國強幾次援藏,通過推廣養蜂技術,為雪域高原播下脫貧致富的種子,如今種子已開花結果。我為他帶領百姓養蜂致富的故事而感動。如今得知他因病住院,我立刻決定,要來這裡看望他。  伍國強顯得有點虛弱,但目光依舊有神。他說:「我做手術時,正是西藏各類植物的開花期,是蜜蜂採蜜的最好季節。我雖然躺在病床上,但心還在高原,好像自己仍奔跑在那片土地上。」
  • 雪域高原的師者初心——青白江區援藏教師陳怡
    百姓生活網訊(鍾華 賈元東)「我希望在一張儘量空白的頁面上描繪我的師心藍圖,哪怕只是給這片雪域增添些許霞光,我心也慰。」2017年8月,懷揣著一份責任,青白江區祥福中學教師陳怡踏進了雪域高原,在甘孜州九龍沙坪職業中學,開始了她的支教生活。
  • 水潤高原安瀾興藏:水利系統「十一五」援藏綜述
    水潤高原 安瀾興藏——全國水利系統「十一五」援藏工作綜述    新華社北京8月8日電(記者 林暉、王淡宜)西藏達孜縣塔傑鄉巴嘎雪村,73歲的格龍大爺輕輕地擰開院子裡的水龍頭,一股清泉汩汩流出。水利部創新援藏工作體制,深化援藏工作內涵,堪稱動員全國一個系統支援西藏的典範。」    是感激,更是肯定。真情無價,雪域高原記得這一切。    舉全系統之力援藏——推動西藏水利快速發展    雪域高原奔湧著千川萬水。
  • 和縣蔬菜種上雪域高原 計劃共建千畝蔬菜基地
    5月28日上午,他正在去西藏一個偏遠鄉鎮的路上,手機信號很不穩定,但能聽出他語氣裡滿是欣喜:「這個月有個大『喜事』,我們要把和縣蔬菜種上雪域高原!」去年7月份,原在安徽和縣西埠鎮農業服務站擔任農藝師的裴含龍被選派,前往海拔4380米的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錯那縣任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剛進藏的兩個月,他全力去熟悉和適應著環境,陪當地老百姓養秏牛、趕綿羊,探討種青稞、植紅柳,每周至少下鄉兩次。
  • 雪域高原特色蔬菜走進農交會
    展臺上來自雪域高原的番茄、辣椒、茄子、黃瓜、甜瓜等產品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眼球。  這些蔬菜產於西藏海拔3900多米的山南市瓊結縣下水鄉唐布齊村,豐富的日照、優質的水土環境和較大的晝夜溫差,使它們的營養更加豐富。「為充分發揮基地優越的自然條件,我們在種植本地特色果蔬的同時,還與安徽省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省農科院合作,引進他們選育的優質瓜菜新品種和研發的新技術,並取得成功。
  • 雪域高原阿里普蘭縣種起了大棚蔬菜
    雪域高原阿里普蘭縣種起了大棚蔬菜 來源:人民網-陝西頻道    2015年07月25日06:39 人民網阿里7月25日電(吳超)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種大棚蔬菜?援藏幹部高寶軍剛到普蘭縣便開始琢磨這個問題。
  • 仁心仁術獻高原——記唐山市援藏醫療隊隊員蘇鐵柱
    今年8月初,唐山市選派了7名醫務工作者,組成唐山市首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來到西藏,協助日土縣人民醫院開展等級醫院創建工作。在短短四個月的時間裡,唐山市援藏醫療隊的隊員們克服重重困難,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工作,充分發揮各自的人才技術優勢,為日土縣人民醫院的整體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得到了日土縣群眾的廣泛認可。
  • 高原缺氧,但從不缺精神
    □ 本報記者 王召群如果沒到過青藏高原,沒接觸過援藏幹部,記者從不知道「心臟2/3尖瓣回流」。常年受「高原反應」的壓迫,嚴重損害身體健康。有援藏幹部開玩笑說:「我們是一路從頭疼、胸悶,失眠、嘔吐滾過來的。」「不知道吃沒吃飽,不知道睡沒睡著,不知道生沒生病。」
  • 大連醫科大學:雪域高原鋪就健康之路
    西藏那曲所在的羌塘高原缺氧、高寒、風大、乾燥、低壓、強輻射,被稱為「生命禁區」。即便如此,大連醫科大學援藏醫療隊的隊員們仍然未忘醫者的初心使命,服務群眾,踏實工作,在雪域高原培植出一束民族團結之花。大連醫科大學自2001年開始醫療援藏工作,19年間先後派出43名幹部赴藏,扛起了遼寧省醫療援藏的半壁江山。
  • 走進山南|皖藏情誼在雪域高原美麗綻放
    8月初,本網記者行程近5000公裡,翻越高海拔區域,走進山南市及三縣,進行了實地採訪拍攝,用圖文、視頻的方式記錄下我省援藏工作隊在抓項目、助脫貧、惠民生、促交流等方面的實際舉措與工作成效,以及山南地區人民生活、精神面貌發生的巨大變化,呈現建設美麗西藏的安徽力量,見證皖藏情誼在雪域高原的美麗綻放。
  • 希沃公益行亮相廣州地鐵 展示援藏風採
    原來,這是廣東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隊援藏項目的系列宣傳海報,藉助廣州地鐵大客流優勢,在展示項目成果的同時,探索文旅產業援藏宣傳新路徑,助力林芝脫貧攻堅奔小康。在廣東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隊的帶領下,希沃也有幸走進這片雪域高原,讓「醉」有趣的課堂走進藏區,讓   教育的種子在藏區孩子的心裡開花。   整合多方資源  定製教育公益幫扶方案   「民生援藏為龍頭,產業援藏和智力援藏為兩翼」,這是廣東省援藏工作的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