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潔白的哈達——常德一醫麻醉科醫生雷奇援藏手記

2020-12-20 紅網常德站

紅網時刻常德11月18日訊(通訊員 雷奇)位於西藏南部的山南地區隆子縣是常德市的對口支援縣。今年4月,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雷奇醫生成為對口援藏團隊中的一員,開展了為期半年的援藏幫扶工作。援藏期間他寫下了這篇手記。

【初到海拔4000米的隆子】

2020年4月24日我啟程出發,從常德桃花源機場起飛,途經成都轉機,到達西藏拉薩貢嘎機場時,已是晚上十一點多。室外刺骨的寒風夾雜著稀疏的雪花撲面而來,氣溫只有零度左右。親自來接我的閆振升副院長(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援藏幹部,骨科副主任醫師、西藏隆子縣人民醫院副院長)早已在機場出口翹首等待。看到他熱情的笑容,我心裡湧起一陣暖意。

抵達拉薩貢嘎機場。

再經歷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到達臨時休息地點山南市區已過凌晨一點。簡單休憩一晚,我們又馬不停蹄繼續趕路,高原上起起伏伏的公路,猶如畫下的五線譜,好似我忐忑不安的心情。翻越過兩座海拔五千米的高山後,我們終於到達了對口支援的目的地——隆子縣人民醫院。

來之前,這裡的環境和氣候讓我擔心會產生明顯的高原反應,但到達後,自我感覺還不錯,測了血氧飽和度有88%,是正常反應,只吸了下氧氣稍作緩解。隆子縣人民醫院的旦增副院長親自給我安排了簡單幹淨、寬敞舒適的住處,又告訴了我工作的地方和食堂的位置,步行只需十分鐘,走之前旦增副院長還特意檢查了一遍電燈、熱水器等能正常使用後才放心離開。

到醫院報到,本想儘早進入工作狀態,卻發現目前這裡因為天氣寒冷的原因手術量並不多。我向麻醉科江村主任諮詢目前麻醉科已經開展的項目和新計劃的項目等工作,以便做到心中有數,方便今後的工作安排。

【麻醉難度創新高 無痛胃鏡受熱捧】

然而到崗後不久的一天,節奏緩慢而平靜的工作模式被打破。凌晨三點多,我突然接到手術室緊急電話,一名4歲手外傷患兒需急診手術。自隆子縣人民醫院建院以來,隆子縣人民醫院外科醫生及麻醉科的醫生從未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給這麼小的患者做過手術及全身麻醉,難度可想而知。我顧不上缺氧疲憊的感受,立馬趕往醫院。路上我的大腦急速運轉著,基於自己平時積累的麻醉理論及掌握的臨床操作技能,結合高原小兒的特殊生理病理特點,迅速制定了一整套的麻醉預案。仔細評估患兒病情、細緻做好全麻準備後,我從患兒的麻醉誘導、插管、維持、復甦全程給予悉心指導與調控,整個手術麻醉過程非常順利,術後患兒甦醒平穩,各項情況良好。這是到目前為止,該院麻醉科成功實施的手術麻醉當中年齡最小的病例,極大鼓舞了隆子縣人民醫院麻醉手術室團隊的信心。

正在為4歲患兒進行全身麻醉。

我來之前,隆子縣人民醫院還沒有開展無痛胃鏡,普通胃鏡也才開展不久。為了儘快將我院的先進醫療技術服務於藏族同胞,我詳細了解了現有的相關設備後,積極和負責人溝通籌劃,終於成功實施了第一例無痛胃鏡檢查,又一次開創了隆子縣人民醫院在醫療領域的先河,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援藏醫療衛生人員在藏族同胞中的聲譽。這一新技術的開展,將解除眾多隆子百姓做普通胃鏡的痛苦,這也讓隆子縣人民醫院成為了整個西藏山南市首家開展無痛胃鏡的縣級醫院。隆子縣縣委的領導也慕名而來親自進行了體驗,並為我們無痛胃鏡技術的安全性和舒適性連連稱讚。

正在為一名胃出血患者實施無痛胃鏡。

【心系患兒連夜轉診 握手言謝藏漢情深】

一天晚上九點多,120送來一名因車禍造成重度顱腦外傷的8歲男孩,這裡沒有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更別說開顱的手術條件了。接診人員立即請我會診是否緊急插管,我仔細查看了患兒病情,患兒雖然一側瞳孔已變大,但呼吸暫時平穩,血氧在吸氧條件下能維持在95%左右,如果插管的話,一是這裡沒有呼吸機維持,二是插管對患兒刺激強烈,容易加重顱內出血,最終決定暫不插管,立即轉往上級醫院,密切觀察生命體徵的同時根據病情做好隨時插管的準備。

轉診急危重症患者勢在必行,也是我作為援藏醫生義不容辭的責任。我主動請纓,整理好插管的物品,隨轉運車出發前往上級醫院。

正在深夜轉運危重患者。

轉運患者要翻越兩座五千米海拔的高山,路況複雜彎道多,氣候變化無常,夜間行車更需要小心謹慎。隆子十點多的夜晚很清冷,氧氣越發稀薄,山路十八彎,一路上就像坐過山車,從不暈車的我居然暈吐了。可當看到孩子稚氣的面容,我頓時又精神起來,坐直了身子,視線在監護儀和患兒的面容間來回切換,心情也跟著生命體徵數字的升降而起伏。

歷經兩個半小時的顛簸盤旋,終於到達山南市人民醫院,患兒途中發作了幾次癲癇,都被很好地控制住了。和工作人員做好了交接,我這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發現厚厚的棉服下居然汗溼了。讓我無比感動的是孩子的父親,雖然不怎麼會說漢語,卻走到我身邊緊握我的雙手,眼含淚水生澀地對我說「謝謝」……

【期待再回隆子】

藏區高寒、缺氧、紫外線強烈,走同樣的路要付出更多的體力,做同樣的工作需要更多準備,生同樣的病也許面臨的更多是死亡。環境雖然惡劣,但我從不後悔此次援藏之行,因為這裡有和諧的醫患關係帶給我感動,也有同事們的細心關照讓我暖心。

由於處於低氧環境,我有一段時間晚上睡眠不是很好,經常半夜憋悶而醒。偶然和身為援藏隊隊長的閆振升副院長閒聊說起,他立即給急診科主任打電話說明了我的情況,急診科扎西羅布主任親自開車把一個大氧氣瓶送到我的住處,並告訴我有困難可以直接找他,這些點點滴滴的感動匯成了我心底的暖洋。

與閆振升副院長在亞堆扎拉山合影。

隆子縣邊珍院長正為我們援藏醫務人員獻上潔白的哈達。

援藏期間,每當看到藏族老鄉們淳樸的笑容,收到真誠的感謝及潔白的哈達時,我的心情是激動的,所有的辛苦也都煙消雲散了。

行走在清澈的隆子河旁,奔赴在崎嶇的雪域之鄉,肩負組織的重託,無愧心中的嚮往。蔚藍的隆子天空那朵朵白雲就像聖潔的哈達,表達著藏漢人民深厚的情誼。半年的時間雖短,可留給我的回憶和感慨卻是我以前都不曾有過的。如果有機會,我還要來隆子繼續援藏,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服務更多的藏族同胞,在這片雪域高原揮灑熱情,書寫生命的價值!

相關焦點

  • 文匯:高原上的特殊營救,上海中山醫院援藏醫療隊精準送醫守護雪域...
    這場對於海拔4700米高原「花朵」的生命援助,收穫了最好結局。上海援藏醫療隊當地普查發現心臟病患兒2020年6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援藏醫療隊在為群眾的健康普查中發現了3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藏族孩子,因隊員陸樹洋是心臟外科專家,憑著紮實的臨床基本功,在給小患者做心臟聽診就有了初步判斷。
  • 雪域沃桃李 高原漾清波——專訪淄博市首批援藏專業技術幹部李波
    雪域高原,藍天白雲,淳樸熱情的藏族同胞,隨風飄揚的五彩經幡……這是留在淄博市首批援藏專業技術幹部李波腦海裡,關於那段援藏經歷最深的記憶。那一年,李波32歲,他的孩子年僅5歲,出發前,遙遠未知的雪域高原和艱苦惡劣的環境讓他的家人充滿了擔心和不舍,但在李波心裡只有一個信念:要親身去看看那邊的醫療環境,用自己所學為西藏人民做點什麼。
  • 「援藏父親」愛灑雪域高原
    第二次是去青藏雪域高原,整整三年。從東北平原到雪域高原,從長嶺縣第二中學到日喀則市第三高級中學,從支教汶川災區到支教藏族同胞,黃福軍千山萬水的跋涉與跨越,萬水千山的責任與擔當,皆因他內心深處的樸素信念——當一名好老師。三年前,當黃福軍踏上日喀則的土地時,他已經沒有任何精力欣賞雪域高原的藍天白雲了,堂堂七尺男兒的血肉之軀在3800米的高原癱軟成泥。
  • 架起滬藏健康彩虹橋,醫學之花綻放在雪域高原 ——上海市醫學會...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健康中國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開展基層科普工作,上海市醫學會健康科普專家團一行走進日喀則和拉薩,探望慰問了上海市第五批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醫療隊,同時將籌劃已久的科普宣教和業務培訓內容帶給西藏的同胞兄弟。來自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和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的醫生同行,為遠道而來的朋友們獻上潔白的哈達。
  • 援藏醫生魏紅濤:把醫療技術留在高原,把百姓健康記在心上
    8月13日下午,圓滿完成為期一年援藏任務和壓茬式交接工作的北京友誼醫院醫生魏紅濤返回北京。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鄧明卓和科室領導、同事來到機場迎接。
  • 「記者探訪援藏一線」雪域高原上的「塞罕壩」背後的故事
    編者按:今年是中央實施對口援藏政策26周年。26年來,山東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幹部人才響應國家號召,舍小家為大家,以責任與擔當書寫初心使命,換來藏區翻天覆地變化、藏區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正值山東第九批援藏工作正式開始一周年,山東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特派記者李靜奔赴山東對口援助的西藏日喀則市,記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新面貌,講述援藏幹部們的奮進故事。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6日訊 西藏日喀則南木林縣,位於雅魯藏布江北岸,生態十分脆弱,是西藏主要風沙源之一。
  • 「四苦三甜」編織美麗援藏路 援藏幹部王世美在雪域高原傳遞愛與希望
    剛到那曲時,杭州援藏幹部王世美發現這裡的師生需要去距離學校很遠的地方取水,而且打上的河水裡總是渾濁和苦澀。「要讓每一位師生都喝上乾淨的水」。王世美當時就下定決心要解決師生飲水難的大事。那曲屬高原亞寒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學校缺水非常普遍,他積極落實杭州援藏領隊王仁關於改善師生飲水條件的要求,計劃外籌措資金150餘萬元,給最缺水的4所學校挖深井,解決了4000多名師生及附近村民的飲用水問題,師生和附近村民異常欣喜。2018年,他還聯繫浙江愛心企業為城區的三所學校安裝健康飲水機,不但確保5000餘名孩子有水用,更讓他們喝上乾淨水。
  • 冰城醫生克服頭暈胸悶等高原反應 海拔4300米做闌尾炎手術一下臺就...
    生活報8月6日訊 提及西藏,多數人腦海中呈現的是巍峨的群山、潔白的雲朵、湛藍的天空……然而對於援藏醫生來說,在高寒缺氧的氣候,艱苦困難的醫療條件下,還要克服頭暈、胸悶等高原反應開展工作,這才是他們的日常。
  • 用中醫為雪域高原百姓減輕病痛
    「來到雪域高原西藏已經快半年了,回想這半年的經歷,我們克服各種困難,順利地開展工作,收穫良多,既增長知識,也磨練了意志。」昨日,記者連線採訪了我市援藏專家、市中醫院預防保健科醫生何永江。中醫診療法贏得患者信任今年6月,33歲的何永江抵達林芝市工布江達縣,開始了他的援藏之旅。
  • 廣東援藏醫生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西藏日喀則市仲巴縣進行醫療幫扶
    「這份信任,讓我有了堅持的動力」  「過去四個月的援藏生活,很充實。」劉付寧是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麻醉科的一名醫生,今年6月,他與其他5名醫生組成了援藏醫療隊,來到了中國與尼泊爾交界的西藏日喀則市仲巴縣進行醫療幫扶。
  • 仁心仁術獻高原——記唐山市援藏醫療隊隊員蘇鐵柱
    今年8月初,唐山市選派了7名醫務工作者,組成唐山市首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來到西藏,協助日土縣人民醫院開展等級醫院創建工作。在短短四個月的時間裡,唐山市援藏醫療隊的隊員們克服重重困難,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工作,充分發揮各自的人才技術優勢,為日土縣人民醫院的整體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得到了日土縣群眾的廣泛認可。
  • 湖南教育援藏:在雪域高原傾聽花開的聲音
    一年多的時間,湖南援藏教師克服高原反應,堅守高原講臺,堅持送經與取經、線上與線下、融入與引領相結合,將湖南的好資源好經驗好做法帶到山南,架起了湘藏交流、民族團結的「連心橋」,以初心、情懷、熱血和擔當,逐夢在格桑花綻放的地方,湧現出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山南市三小援藏教師周志:孩子們的笑臉,是我幸福的源泉
  • 濰坊援藏採訪紀實①:砂石地裡建起生態經濟林 雪域高原趟出鳥語...
    湛藍的天空,哈達般的白雲,清爽的空氣,婉轉的鳥語,緩緩流過的河水,還有300畝綠樹花香……望著眼前這一切,這位藏族漢子臉上的笑容就像這高原海棠花一樣格外燦爛。在這被譽為西藏風沙源之一的雅魯藏布江中上遊荒原上,過去沒有樹木,植被稀少。春天裡,雅江兩岸的荒原風沙漫天,狂風使人站不住腳,羊走離了羊群,風沙使這片土地沒有綠色,也颳走了藏族農牧民走向富裕的夢想。鎖住風沙,築起生態屏障是當務之急。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南木林縣,是濰坊市對口援助縣。
  • 缺氧不缺精神——25年援藏路上的南京力量
    翻天覆地的巨變始於中央第三次援藏工作會議,1995年南京派出了第一批援藏幹部,從此拉開了南京對口援藏的大幕。持續接力25年,來自南京的一批批援藏幹部人才前赴後繼從長江平原奔赴「天邊之鄉」,紮根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雪域高原,用9000多個「缺氧」的日夜,譜寫了一曲曲感人奮進的小康協奏曲,留下了一幕幕對口援藏的光輝篇章。時光無言,精神有聲。
  • 上遊•夜雨丨誰知雄鷹翔雪域——讀周鵬程長篇報告文學《藏地...
    長篇報告文學《藏地心跡》,通過描寫重慶市委市政府對口援助西藏自治區昌都市的團隊人物群像,為世界打開了我國長期援助西藏工作的一扇窗口。《藏地心跡》30多萬字400餘頁,掂在手中沉甸甸的。讀起來卻又讓人心裡暖暖的。作為援藏幹部,他們拋家別子,流汗流血,甚至付出寶貴生命,在昌都市的黨政機關、醫院、學校等崗位上一呆就是一年半或三年。
  • 【我是新傳人】向西向遠方 在雪域高原放飛青春夢想
    這一路山高路遠、氧氣稀薄,處處是對人身體極限的挑戰,然而對於青年醫生張衛善而言,卻是對援藏夢的追尋,「響應黨的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青春獻高原,無為誓不歸」,是新一代交大人用實際行動對「西遷精神」的傳承與踐行! 白淨清秀的面龐,溫和又不失磁性的聲音,待人低調謙遜又略顯羞澀,是青年援藏幹部張衛善留給大家的第一印象。
  • 雪域高原上的甜蜜事業
    伍國強幾次援藏,通過推廣養蜂技術,為雪域高原播下脫貧致富的種子,如今種子已開花結果。我為他帶領百姓養蜂致富的故事而感動。如今得知他因病住院,我立刻決定,要來這裡看望他。  伍國強顯得有點虛弱,但目光依舊有神。他說:「我做手術時,正是西藏各類植物的開花期,是蜜蜂採蜜的最好季節。我雖然躺在病床上,但心還在高原,好像自己仍奔跑在那片土地上。」
  • 對口援藏丨國網山西電力:高原上的攻堅戰
    高原上的攻堅戰———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援藏幫扶工作側記冉湧 趙亞男   2016年12月15日,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黨組派出由晉中供電公司副總經理張學東帶隊的18人援藏幫扶小組,張學東一邊打聽治療高反的良藥,一邊和其他9名黨員商議,報請山西電力公司黨組同意,成立援藏幫扶臨時黨支部。張學東擔任臨時黨支部書記,太原供電公司46歲的王永生,擔任臨時黨支部副書記。幫扶小組乃至整個七省幫扶隊中唯一的女性———來自陽泉供電公司46歲的陸華英擔任支部委員。
  • 黑龍江省醫院最美援藏醫生魏永佳 冒翻車危險進山義診高原反應嚴重...
    16日13時許,當記者採訪7月末剛剛從西藏歸來的哈工大附屬省醫院南崗院區耳鼻喉科援藏醫生魏永佳時,他還沒適應過來平原地區的作息時間,好像沒睡醒一樣,「在西藏高原地區是缺氧失眠,回到哈爾濱又開始醉氧,每天總是迷迷糊糊想睡覺。」魏永佳說。得了健忘症的魏永佳回憶援藏期間的經歷時,還開玩笑地說,「還好,這些高原反應都是可逆的。」
  • 高原手術實在不易! 援藏醫生邊吸氧邊手術
    高原手術實在不易!援藏醫生邊吸氧邊手術金羊網  作者:張華、劉昕晨、黃睿、袁宇紅  2020-08-13 梁安靖副教授直言:「高原手術實在不易,開展骨科內固定術更是對體力和耐力的雙重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