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以為翻譯官是近代才出現的,其實,中國幾千年前就有這個職業了

2020-12-25 指點江山

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中,語言無疑是最具價值的交流媒介。

眾所周知,中國自古以來便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無論是從前的北方「夷狄」,還是後來的「女真」, 均為中華文化的壯大提供了不同程度的裨益。

可是,問題來了,既然文字不同,語言相異,這些少數民族最初究竟是如何同漢族進行溝通的呢?

其實,當時的情況跟現在差不多,各民族交流時通常會出現「翻譯官」這個角色。最早的翻譯官大約出現在周代,據《周記》和《禮記》記載,那個時候的翻譯官主要從事北方少數民族語言的譯製工作。正如書中所說,「達其志,通其欲」,翻譯官的出現可謂極大地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

關於「翻譯」二字的由來,《禮記·王制》曾解釋道:「五方之民……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譯。」雖然,名稱不同,但是,寄、象及狄這些官職的工作內容也是語言譯製。後來,一些佛經譯者選擇在「譯」前加「翻」,「翻譯」一詞就此誕生。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古人將語言譯製工作統稱為「翻譯」,是出於對北方遊牧民族的重視。當時中原政權面臨的最大威脅便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因為,文化及武力交流頻繁,翻譯官們便索性將所有少數民族語言的譯製都稱作「翻譯」。

雖然,翻譯官由來已久,但是,這一職業在早期的社會地位卻並不高。

在周代,朝廷設置了「寄」、「象」、「譯」等翻譯官職,其主要負責接待四方來訪的少數民族使節。到了秦始皇時代,天下大統,皇帝又專門設了「九譯令」、「譯官丞」等官職。值得一提的是,後來的兩漢、魏晉南北朝及隋朝也都承襲了秦朝的譯官制度。

至於秦朝翻譯官為何稱作「九譯令」,《漢書·百官公卿表》:「武帝元狩三年(前120)昆邪王降,復增屬國,置都尉、丞、候、千人。屬官,九譯令。」《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說法:在秦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眾多,因為語言不通,其在相互交流時往往需要進行多次轉譯,而「九譯」正是言其轉譯過程之多。

《尚書》中也講到了「九譯令」這一官職的來源,據說,在周成王時期,越南南部有一名叫越裳的小國,當時,因為其要向周朝上貢白雉,所以,周成王便專門派了一名譯官前去商榷。據說,具體的翻譯過程是先將越裳語翻譯成廣東話,然後,再將廣東話翻譯為湖北話、河南話……最終,譯為周朝官話。

正是因為翻譯過程過於複雜,人們才將當時的翻譯官稱作「九譯令」。據說,周公為了紀念這件事,還專門做了一首《越裳操》,可見其歷史意義:

雨之施物以孳,我何噫於彼為。

自周之先,其艱其勤。以有疆宇,私我後人。

我祖在上,四方在下。厥臨孔威,敢戱以侮。

孰荒於門,孰治于田。四海旣均,越裳是臣。

東漢之前,翻譯官從事的主要是少數民族語言的口譯工作。直到佛教傳入後,中國才出現了大量的書面翻譯,這種佛經翻譯始於魏晉,唐朝時則臻於極盛。《警世通言》中提到的《李謫仙醉草嚇蠻書》的故事,其實,也算是唐代語言翻譯盛況的體現。

文中講道,渤海國向大唐上國書時,朝堂上的文武百官皆不識其文字。唯有詩仙李白不僅讀了國書,還親自回了一份答書。消息傳開後,渤海國主動俯首稱臣。當然,這僅為小說家言,那時的翻譯官可並沒有這樣的威風。

西漢張騫受命出使西域時,漢武帝專門為他指派了一位甘夫,而這個甘夫幹的就是嚮導和翻譯工作。據說,這個甘夫本是匈奴人,其被漢朝俘虜後,便被漢武帝任命為張騫身邊的隨從兼翻譯官。雖然,當時這個甘夫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是,他卻幫助張騫促成了通西域的歷史偉業。

無獨有偶,明代鄭和七下西洋時,身邊也帶了一位名叫馬歡的翻譯官。雖然,只是一名小小的通事,但他撰寫的《瀛涯勝覽》卻成為了後世研究鄭和的原始文獻。明代徐光啟作為一名學識淵博的大學士,不僅精通天文、農學、數學,還是一位出色的翻譯家。雖然,僅僅是興趣而為,但是,他卻同利瑪竇等傳教士譯製了《幾何原理》,堪稱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

滿人入仕,多由一種叫筆帖式的官員起家。該官類似文書抄手、行政助理之類。筆帖式中間有一類稱為翻譯筆帖式,就是專門負責翻譯滿漢文字的。此外還有翻譯進士、翻譯庶吉士,與漢人的翰林官地位相當,是很重要的起家官(首次授職的職位)。清代翰林院官員,必須學習滿漢文字翻譯。皇帝還經常加以查考(教習庶常、考試翰詹等)。翰林院的日常職能之一,就是把朝廷一些文書譯成滿文、漢文。

所以,清代翻譯官大多精通多國語言,像大貪官和珅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精通滿、蒙、漢、藏四種語言,處理外交事宜時也極為得體。由此看來,史上對和珅「花瓶」的評價還是有失偏頗的。再如清末譯者馬建忠,他提出的「善譯」標準,要求翻譯官在譯製外文典籍時要力求與原意一致,這種精益求精的翻譯精神其實已經與現代翻譯理論十分接近。

前期的翻譯官主要掌握的還是自己國家中不同民族的語言,到了晚清時期則開始學習其它國家的語言,比如英語、日語和法語等等。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清廷專門設立了同文館,意在培養法文、英文及俄文等語種的翻譯人才。至此,中國的翻譯事業才真正進入正軌。如果說,中國的資本主義在明末清初便已萌芽,那麼,當時為了破譯西方典籍而付出艱辛勞動的翻譯官們一定是功不可沒的。

參考資料:

【《禮記·王制》、《尚書》、《越裳操》、《警世通言》】

相關焦點

  • 語言不互通的時候,可以去找翻譯官,而這個職業在中國歷史悠久
    翻譯官,這個職業可以說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當中是不可或缺的,即便是你對那個國家的語言十分精通,在正式場合也不能說不帶翻譯官。而在古代的時候,翻譯官的也是一種吃香的職業,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但在張騫走後不久就遭到了匈奴人的抓捕,一關就是十幾年。等到逃出來的時候,就只剩下他和甘夫,還有在匈奴娶的妻子和兒子了。不過在西域,有甘夫的存在,也沒有出現什麼語言不暢的情況。後來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漢武帝開始大量派遣使節進入西域,而甘夫肯定在那時候交出了一批的翻譯官。而甘夫和這些翻譯官,便是現在外交活動的翻譯官在中國的雛形。
  • 西方有文藝復興古建築,華夏有中國園林幾千年,園林網雲平臺!
    「田園派」的代表性人物,他的田園詩可以跨過幾千年,可以超越時間的概念來到現代與你對話,雖然歷經滄桑但卻從未褪去它應有的深意。從田園派到園林,從詩的意境中來到可觸摸的現實中,其實中國園林風格已經存在幾千年了,園林風格具有非常濃厚的中國味,而中國味又有很多種,我們這裡講到的是中國皇家園林,只要說到代表性建築就不得不提皇家,因為具有代表性就肯定耗錢耗時,而古代皇帝這兩個都不缺,中國古代的建築永遠離不開
  • 外國教授: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人幾千年前就掌握了健康飲食
    關於飲食習慣,每個國家都各有不同,很多人一直以為全世界都和中國一樣是一日三餐,但是實際上並不是,至今有一些國家還是一日兩餐。而最特別的是西班牙,當地居民平均一天要吃五餐,一直以來關於哪種飲食習慣才是正確的一直都沒有定論。
  • 她是中國外交部的「冰山美人」,最「冷豔」的翻譯官、「發卡姐」
    其實,真正的「女神」應具有獨特的氣質和內涵,並不是那種簡單的外在美,這種美應該是由內向外散發出來的。例如,這些年大家在關注兩會的時候,可能會注意到有四位美女翻譯官。她們不僅美麗動人,還飽讀詩書,多才多藝,精通多國語言,發表個人見解時魅力不凡,真正印證了「腹有詩書氣自華」那句話。她們分別是張璐、張京、錢歆藝和姚夢瑤,並稱為中國外交部的「四大女神」。
  • 她是史上最美翻譯官,被譽為最美「冰山女神」,生活照反差很大
    中國近代首位外交官是郭嵩燾,在翻譯界,嚴復被公認為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大翻譯家,而我國近代第一位翻譯家名叫張斯栒。1876年,張斯栒以隨員兼翻譯官的身份,跟著郭嵩燾出使了英國,這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現如今中國在國際上越來越突出,翻譯官和外交官也是舉足輕重。2013年3月11日,女翻譯官張京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上意外走紅,在會議上張京神情專注冷豔,不露笑容神似趙薇,網友們也將張京稱為是「冰山女神」。
  • 中國最難堪的3個姓氏,很多人都以為是日本的,但其實是上古大姓
    中國最難堪的3個姓氏,很多人都以為是日本的,但其實是上古大姓文/大千歷史之說咱們中國人最講究的就是落葉歸根,因此姓氏就是我們尋根問祖的一個重要依據。大部分的國人姓氏都能在百家姓中查到,但是這也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很多姓氏並未收錄在百家姓中,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這些姓氏比較冷門。不過在這些比較少見的姓氏中,有3個姓氏比較難堪,因為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這些姓氏的時候,還以為是日本人,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這三個姓氏。這第一個姓氏就是木門。這個姓氏大家是不是都沒怎麼聽過?
  • 《勝算》中不起眼劉翻譯官,為何突然就飄了,都敢叫方廳長老方?
    特務科在警察局中地位本來就很超然,比如刑事科開始抓了李子龍後,一聽是特務科的線人,立馬請示加藤科長,我當時還以為這是《勝算》的大BOSS呢,你想想,警察局的一把手方廳長和刑事科的唐飛科長都要請示的特務科,在警察局中的地位肯定很超然,這加藤一聽就是日本名,肯定是大BOSS啊!
  • 光頭楊冪美翻 《翻譯官》大結局 集合大量韓劇爛梗遭吐槽
    不過儘管男女主角的人設時不時崩壞,但黃軒的臉和楊冪的腿多少都能往回加上一點分。  打開微信,使用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把網頁分享到朋友圈。  楊冪光頭造型近期楊冪在《親愛的翻譯官》中光頭造型,讓不少網友紛紛點讚:這才是檢驗顏值的新標準。楊冪顏值不受影響楊冪在劇中光頭和有頭髮造型對比,可以看見...
  • 打死個翻譯官:抗日戰爭時期的鬼子翻譯官都是從哪來的?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的身邊往往有個翻譯官,絕大部分翻譯官還都是中國人。日本鬼子的翻譯官成為很多抗戰題材影視劇中的常見人物,比如《小兵張嘎》裡的「胖翻譯」和《地下交通站》裡的白翻譯。不過讓很多人感到奇怪的是,在基礎教育水平極低的舊中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中國人都是文盲,專門學習日語的人恐怕更是鳳毛麟角了。那麼日本鬼子在抗日戰爭時期使用的大量翻譯官都是從哪來的呢?為了準備全面侵略中國,日本有些人很早就開始學習中文,甚至專門在中國建立學校來培養熟悉中文的日本人。
  • 世界最古老的吹奏樂器:它誕生於中國,重現華夏文明幾千年前盛況
    河南是一個傳統文化大省,這裡積澱著華夏幾千年的歷史文明,它也靜觀著萬物歷經千年的演變之旅。比如這裡有一處最為古老的新石器文化遺址:賈湖遺址,將八九千年前淮河流域的文化盛況,再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當幾千年的風,從這個史前聚落遺址呼嘯而過不復存在之時,出土於1984年的賈湖骨笛,卻將幾千年以前賈湖古人歡慶時的聲音,穿越時光,完好無損地展現在當下歷史之中。賈湖骨笛的問世在賈湖古笛出土之前,人們皆認為,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烏爾古墓所出土的那隻笛子,才是現存最早的笛子類樂器。
  • 此姓氏祖先大多都是外國人,幾千年前遷入中國,如今已有上百萬人
    此姓氏祖先大多都是外國人,幾千年前遷入中國,如今已有上百萬人如今人們如果認識一個人,首先就是從他的姓名開始,並且人們認為姓比名要更加重要,往往記住的也是人們的姓氏,其實姓氏的起源非常悠久了,在部落時期的時候,就有了各種不同的氏族,所以中國人對姓氏還是比較看重的
  • 走進神秘的道教:近代的修真高人都有誰?
    近段時間,有很多人問當代有沒有什麼道教高人,因為有宣傳的嫌疑所以不好說,而且我很明確地告訴大家,真正的當代高人是不需要什麼宣傳的,所以大家看到一些大力宣傳的高人,大部分都是騙子,記住是大部分,因為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所以,我們來說一下近代的高人都有哪些以及如何尋找當代高人。
  • 中國京族翻譯官: 見證中越友誼的使者
    憶往昔情至深處,翻譯官老兵們凝萬千感慨以一個莊重的軍禮致意。1965 年,中國京族小夥範勝華作為翻譯官隨所屬部隊奉命進入越南,幫助越南修路建橋。他回憶道:「當時中越人民關係非常好,正如越南胡志明主席說的『越中情誼深,同志加兄弟』。」越南人民擔心中國援越軍隊在當地吃不好,給每個連隊送來一頭牛,讓我們吃。「當時中國正值困難時期,哪有肉吃呀。」
  • 中國有俄羅斯族,朝鮮族,為何卻沒有「大和族」,道理其實很簡單
    我們中國是一個具有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家。我們不僅有著如此幅員遼闊的土地,更是有著悠久的歷史。而在中國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曾經出現了很多的少數民族。在經過長時間的民族大一統和融合之下,形成了今天中國56個民族融合而成的大中華。
  • 他是日軍高級翻譯官,日軍投降,看到他出現集體蒙圈,說不出話來
    侵華戰爭爆發後,日軍為了進一步控制中國,他們開始了奴化中國少年的計劃,強迫十多歲的少年兒童學習日語。有個10歲的兒童叫陳敏學,他被抓進「日語學習班」學習,3年之後,這個兒童成為日軍高級翻譯官,日軍投降時,看到他出現集體蒙圈,說不出話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日本軍隊擁有200多萬兵力,1938年,為何擁有大量翻譯官?
    在各種抗戰影視劇中,或多或少都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心狠手辣的日本軍官、卑躬屈膝的偽軍、負責翻譯的翻譯官。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在抗戰期間,幾乎每個地區的日本軍隊都擁有翻譯官。在文盲率非常高的時代,日本軍隊到底從什麼地方找到的翻譯官呢?
  • 蘇精談西方傳教士與中國近代印刷變革
    柳向春先生在《鑄以代刻》的書評《西方傳教士如何顛覆中國傳統雕版印刷》中提到,石印而非活字印刷,才是在十九世紀後半葉對雕版印刷構成真正威脅的殺手。民國中期以來,由於鉛印等更加便捷的現代印刷手段的發明與引進,廣義的「鑄以代刻」才真正成為現實。對這個觀點,不知您作何評價?
  • 近代百年國恥,中國為何都沒有解體呢?
    在西方學者和史學家看來,這個打不破的魔咒在當時的中國也會應驗的。中國的現實情況甚至更糟糕。但中國不但沒有分裂,也沒有解體,而且重新統一起來。 這點是西方想不通,近代百年國恥,中國為何都沒有解體呢?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
  • 淺談近代中國建築風格的變遷
    近代中國建築風格受外國的衝擊和各種政治環境影響,不同時期帶著濃重的時代色彩,從模仿借鑑西方的建築風格到逐漸有了自己的鮮明特徵,這是一個不斷完善創新的道路,而中國在這個時期也處於承上啟下,中西交匯,新舊接替的過渡時期。中國在鴉片戰爭以前基本沒有接觸過西方的近代建築文化,中國建築以傳統的東方建築風格為主。但是近代戰爭的爆發,也引起了中國建築行業的急劇變化。
  • 引領日本開眼看世界的「蘭學」,為什麼沒能在中國出現?
    總之,蘭學不僅為明治初期洋學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也為明治維新時期開展近代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推動了日本社會經濟的進步。二、「蘭學」為何沒能在中國出現?對比同一時期,中國政府與日本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極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