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近代兩次中日戰爭,中國方面表現的差異

2020-12-21 一派之辭

在近代史上,中日兩國曾經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戰爭,即:中日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這兩次戰爭都深遠地影響了東亞政治的格局。對中日兩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對中日兩國產生了重大影響。就中國而言,兩次戰爭的結果是不同的,那麼,再這兩次戰爭中,有哪些方面的差異呢?

從戰爭思想來看。第一次中日戰爭時期,中國為清朝時期,當權者是西太后和李鴻章。他們在面對日本的步步緊逼下,選擇了息事寧人的方針。李鴻章曾錯誤地判斷日本的目標是朝鮮;殊不知,日本的真正目的,是整個中國。所以李鴻章在北洋海軍實力尚存的情況下,採取了「避敵保船」的方針,將制海權拱手相讓,最終導致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

甲午戰爭示意圖

但在第二次中日戰爭中,在面對雙方實力的巨大差異時,中國採取了「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思想,就比如「九·一八」事變後採取的「不抵抗政策」。雖然該政策在表面上看來是消極的政策,但是這正是當時中國政治彈性的體現。中國正是利用了這之後的的六年,積極開發西北,為此後的持久作戰奠定工業基礎。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更是堅持了這一思路,使日軍兵力分散難以維續西進。

從戰爭動員來看。第一次中日戰爭時期,中國處於封建專制的社會,中國民眾的主權意識並未覺醒;清政府也沒有積極地發動人民,而是去做單純的軍事較量。但第二次中日戰爭則完全不同,國共兩黨積極合作,聯合抗日。全國上下的抗日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特別是在中共黨的宣傳與動員下:中國人民積極參與到抗日鬥爭中來,最總取得了抗戰的勝利。

敵後抗日根據地形勢

從物質因素來看。第一次中日戰爭,是李鴻章「以一人敵一國」,清政府並沒有發動全國力量去進行戰爭;但是反觀日本,則是傾全國之力去打這場戰爭,當時日軍的軍費高達31%,日本皇室更是每年拿出30萬日元去補貼。但到了第二次中日戰爭,中國是從上到下,從城市到農村都在積極抗戰,使日軍陷入到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同時,日軍在中國作戰的同時,還在東南亞進行侵略,甚至在1941年和美國開戰,這些都大大地分散了日軍的實力。

李鴻章
明治天皇

最後,從國際因素上來看,第一次中日戰爭時期為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轉型時期,主要體現在資本輸出方面。甲午戰爭,西方列強隔岸觀火,但是由於戰後日本割讓了遼東半島,觸及到了西方帝國主義的利益,才有了俄德法「三國幹涉還遼」的事件。

三國幹涉還遼場景

但第二次中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蘇聯美國等盟國給予了中國許多物資幫助,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從戰爭影響來看。兩次戰爭都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第一次中日戰爭對中國產生

了巨大的影響,梁啓超說:「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爭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於是中國國內出現針對政治體制的重大變革嘗試,即戊成變法。中國人開始從制度上進行嘗試和變革;第二次中日戰爭對於國共兩黨實力的消長意義重大,由於在前期正面戰場上的失利,使國民党進一步失去執政基礎。但與此同時,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大大提高,蔣介石也成為了「開羅會議」三巨頭之一,此後中國更是成為了聯合國「五常」之一。

相關焦點

  • 近代中日比較研究綜述
    《日本論》辨析日本民族的特性,比較中日文化與社會的異同,從政治理念、宗教意識和個人修養等方面探究日本比中國進步的原因。《中日文化的交流》主要分析和比較近代以來中日在接受外來文化問題上的差異,由此考察兩國在面對近代大變局時的成敗得失。他們的研究已不再是具體事項的簡單羅列和對比,而是在探索表象後面的深層次問題。他們採用的比較方法和分析視角,對於後來的近代中日比較研究具有深遠的影響。
  • 近代中日比較研究綜述
    《日本論》辨析日本民族的特性,比較中日文化與社會的異同,從政治理念、宗教意識和個人修養等方面探究日本比中國進步的原因。《中日文化的交流》主要分析和比較近代以來中日在接受外來文化問題上的差異,由此考察兩國在面對近代大變局時的成敗得失。他們的研究已不再是具體事項的簡單羅列和對比,而是在探索表象後面的深層次問題。他們採用的比較方法和分析視角,對於後來的近代中日比較研究具有深遠的影響。
  • 沈世培:文化差異是中日近代化差異產生的重要原因
    從文化特質來說,中國前近代和近代文化是官本位主義文化,尚「虛」;日本前近代和近代文化是實用主義文化,尚「實」。從文化心態來說,中國前近代以「大國文化心態」為主,到近代從「大國文化心態」向「弱國文化心態」過渡;日本前近代以「小國文化心態」為主,到近代逐漸過渡到「大國文化心態」,乃至「大國沙文主義文化心態」。日本文化比中國文化更有利於近代化,但是也有致命弱點。文化差異是中日近代化差異產生的重要原因。
  • 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與近代中日關係
    從梁啓超在日本學到「民族主義」這個詞彙的那一天起,中國人的原初的淳樸的民族主義就與建設近代國家和新型「國民」聯繫在了一起;然而,作為老師的日本,卻將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思想變成了動員煽動國民參加侵略戰爭的工具,近代中日兩國關係因此成為兩個民族國家之間民族主義激烈對抗的舞臺。所以,認識中國近代對外民族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過程,首先應該按照時代在中日近代關係的層面上對它進行梳理。
  • 甲午戰爭前中日兩國海軍對比,以及統治者在態度上的差異
    自兩次鴉片戰爭以後,清王朝開始逐漸意識到海防的重要性,至1862年,清政府即正式開始了購買外國軍艦、組建中國近代水師的計劃。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時的清政府主要的假想敵還是西方各國,對於鄰國日本,始終還抱著天朝上國的自尊,這就導致了後來的甲午之敗。清政府洋務運動興起之時,正值日本的明治維新。
  • 【大家】七十年戰爭:從大歷史視角看近代中日衝突
    1898年出現的「亞洲盟主論」更將「盟主」這一使命毫不客氣地賦予日本。但它似乎並未意識到,自己制定了三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佔領中國,擊敗美國,抗拒蘇聯。值得注意的是:國民政府在首都和大片國土淪陷四年之久後,直到珍珠港事變兩天之後的1941年12月9日,才正式對日宣戰。日本此前也並不將中日之間的全面戰爭稱為「戰爭」,而只說是「事變」,似乎只是一次警察行動,也未正式宣戰——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按國際法規定,如果是戰爭,中日都將無法得到英美等國輸入的軍需物資。
  • 沈世培:文化差異是中日近代化差異產生的重要原因
    從文化心態來說,中國前近代以「大國文化心態」為主,到近代從「大國文化心態」向「弱國文化心態」過渡;日本前近代以「小國文化心態」為主,到近代逐漸過渡到「大國文化心態」,乃至「大國沙文主義文化心態」。日本文化比中國文化更有利於近代化,但是也有致命弱點。文化差異是中日近代化差異產生的重要原因。 沈世培在文章中指出,中日兩國在前近代同為封閉落後的封建國家。
  • 中日首次共同修史不畏敏感:「侵略戰爭」上達成重要共識
    《報告》由古代史卷和近代史卷組成,內容涵蓋中日2000年交流史。就「東亞國際秩序與體系的變革」、「中國文化的傳播與日本文化的創造性發展的諸形態」、「中日社會的相互認識與歷史特質的比較」、「近代中日關係的開端及演變」、「從九一八事變到日本投降」、「戰後中日關係的重建與發展」等主題展開。
  • 講座推薦:近代中國、甲午戰爭、民國史研究
    兼任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委員會中方委員、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會副會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9年度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主要研究近現代中日關係史及中華民國史,曾獲得2001年度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科研優秀成果一等獎、第八屆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 在戰爭混亂的背景下,阿英為中國近代反侵略文學做了哪些貢獻?
    反侵略主題在這個意義上,近代文學似乎不能和古代文學相併論,但這並不意味著就此否定近代文學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的價值,否定這些作品在思想主題方面的積極意義。阿英的編選原則是歷盡所能、求其詳備。一方面,是為了使這些珍稀資料公之於世,另一方面,也是全面、真實展現近代反侵略文學概貌的需要。
  • 中日首次共同修史不畏敏感:「侵略戰爭」上達成重要共識
    《報告》由古代史卷和近代史卷組成,內容涵蓋中日2000年交流史。就「東亞國際秩序與體系的變革」、「中國文化的傳播與日本文化的創造性發展的諸形態」、「中日社會的相互認識與歷史特質的比較」、「近代中日關係的開端及演變」、「從九一八事變到日本投降」、「戰後中日關係的重建與發展」等主題展開。
  • 中日千年五戰,和無可避免的第六次戰爭
    白江口水戰名列世界古代水戰三大戰例之一(其餘兩戰是中國三國時期的赤壁戰爭和公元前480年的希波戰爭),由於白江口水戰戰敗,由此,在公元672年,日本國內爆發大規模內戰,日本天皇在該年日本正式定國名為「日本」。日本戰敗後,表現得非常虛心,向唐朝派出了規模巨大的遣唐使團,並仿中國唐朝政府三省六部建制,建立了自己的三省八部政府建制,並延續至今。
  • 《第三屆近代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全四卷)出版
    近代史研究所的學者們和海內外學術界的朋友們齊聚一堂,以「近代中國與世界」為主題,共同討論近代中國發展歷程中面對的各種問題,以及近代中國在爭取國家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發展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這部論文集的出版,也是對走過60年曆程的近代史研究所的最好紀念。
  • 講座︱韓東育:中日首個平等條約卻開啟了近代日本的侵略之路
    9月24日,東北師範大學副校長、歷史文化學院韓東育教授在首都師範大學實驗樓報告廳做了題為「中日兩國近代以來的糾葛——從《中日修好條規》說起」的專題講座。這是首都師範大學研究生院博觀講堂的首場講座,由首都師範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梁佔軍教授主持。
  • 《中日歷史認識共同研究報告(戰前篇):中日戰爭何以爆發》出版
    內容簡介目 錄總報告中日歷史共同研究報告 汪朝光/3日中戰爭的原因與背景 〔日〕波多野澄雄(劉星 譯)/15第一章 近代化比較——中日兩國的國家建設1930年代中期以前中日兩國近代化進程與工業化模式比較研究 嚴立賢/37近代世界中的日本和中國 〔日〕吉澤誠一郎(劉星 譯)/62
  • 論中國近代思想史的歷史分期
    依據思想史自身演化的內在理路及其歷程,我認為中國近代思想史可以以1915年興起的新文化運動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亦即嘉道年間到1915年新文化運動的興起為第一個時期,從1915年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第二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又可以以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為界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二個時期又可以以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為界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 林桶法:中國近代並不只有屈辱和危亡
    (頁98)對于洋務運動方面認為:「洋務運動之中,自始至終貫徹到底,對儒教文化毫不動搖的自信,也顯示出了孕育出古典文明的中國社會,在面對並接受異文化時的態度和方式。甲午戰爭後,『日本模式』被大肆宣傳之事實,可以看出經過兩次鴉片戰爭都未曾動搖的『中華』自信,在經過這場戰爭失敗的衝擊過後,終於出現了變化。」
  • 李永晶談日本近代精神史與「分身」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李永晶副教授最近出版了新書《分身:新日本論》;在書中,作者重構了日本近代精神的演化過程,他認為,中日彼此在對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分身」,看到了「另外一個自我」。由此,作者對中日歷史和解以及東亞共同體建構的可能與意義,提出了一種新的看法。
  • 淺談中日文化之差異
    淺談中日文化之差異 來源:山西日報 2009年12月14日02:24   對於日本這個國家,他與中國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淵源,日本人也曾經那麼熱情深入地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並把中國語言和文化引入到了日本本土,日本的每一樣東西,每一種習俗,似乎都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歷史上的日本曾經毫無保留地學習和沿用了中國的語言和習俗,又逐漸發展了自己獨特的語言和特有的文化。  首先是中日兩國的文字。
  • 日本近代的第一次對外戰爭(甲午戰爭的朝鮮篇)
    中日甲午戰爭是近代日本第一次對外戰爭。1894年6月初,朝鮮政府因東學黨起義向清政府求援。清廷派2000多人赴朝駐紮在朝鮮牙山。與此同時日本於6月12日,派歩兵第9旅團一戸大隊800步兵抵達仁川,拉開日本近代對外戰爭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