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孩子頂嘴時,父母要會說這3句話,勝過打罵懲罰

2020-12-18 時代家居人

李玫瑾教授:孩子頂嘴時,父母要會說這3句話,勝過打罵懲罰

要說孩子長大以後家長最煩心的事情,頂嘴一定是其中之一。

很多家長都會抱怨,說自己的孩子在家頂嘴特別厲害,有的時候甚至還會懟得自己無言以對,這讓家長們非常苦惱。

而面對孩子的頂嘴,很多父母都是用權威去壓制孩子的脾氣,但父母的這種方式可以壓制住孩子一時但卻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孩子下一次還是會頂嘴,反抗父母,從而造成死循環。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對於家中的孩子,父母不要千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父母寵出來的",而關於孩子頂嘴的這個問題,李玫瑾教授向家長傳授了一些妙招。學會說這三句話有效減少頂嘴現象發生。

1. 我知道你很生氣,但這樣說話不對,你先冷靜下,我們待會再說

孩子和家長頂嘴的情況在很多家庭中出現過,每當被頂嘴,家長往往都是大發雷霆,試圖用武力來管教孩子,但這樣的做法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孩子下一次還是會和你頂嘴。

所以,當孩子和父母頂嘴的時候,父母不要被怒氣衝昏頭腦,而是讓自己冷靜,控制自己的情緒,先是直接告訴孩子他那樣說話不對,隨後給孩子也是給自己一個冷靜的時間。

等到雙方都冷靜之後,父母不至於太憤怒,孩子此時的壞情緒也得到了釋放,可以聽進去話了,這時候再溝通教育,效果會更好。

2. 在你不開心的時候,我希望你說我不高興,而不是說我討厭你

人在情緒憤怒的時候就會說出一些傷人的話,孩子也不例外,孩子在生氣的時候就容易口不擇言,甚至會脫口而出一些髒話或者難聽的話。

父母不需要把孩子這些話放在心上,而是嘗試著理解孩子並孩子知道這樣的做法是十分錯誤的。

由於孩子小懂得的語言不多,就只會說我討厭你,但是對於父母來說,孩子這簡單的四個字就是最傷人的。

所以,我們作為家長完全可以在這個時候告訴孩子他這樣做是錯誤的,會傷害到愛他的人,讓他擁有"同理心",知道該如何消化這種情緒,而不是把情緒發洩在他人身上。

3. 當外出孩子耍賴不走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再過幾分鐘就出發,你想穿紅色還是藍色的鞋子

有時候,孩子會和我們頂嘴,不過是因為他們有了和我們不同的意見,但是我們沒有尊重他們的意見。

所以,在這種時候,我們不妨試試尊重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勇敢做出決定。

如果父母能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讓孩子有自己選擇的權利,孩子很快就會拋棄壞情緒,要知道孩子的脾氣來的快,去的也快。

教育孩子,這幾種方式最不可取,父母要早日改掉

1. 強制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

現在有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很喜歡要求孩子這個,要求孩子那個,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而且有些家長控制欲非常強,根本接受不了孩子有任何自己的想法,只能按照父母的想法去接受,孩子不同意不執行,父母就還是用各種方法強制孩子去接受。

但其實家長的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尊重孩子的,也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所以,家長們最好學會適當放手。

2. 對孩子非打即罵

在大多數情況下,當父母們知道孩子犯了錯誤後,輕則批評,重則打罵。事實證明,這樣教育收效甚微。

有位教育學家說過:這世上有一種東西是百害而無一利的——那就是發脾氣。

發脾氣是教育的最大死敵,脾氣越大,教育效果越差。

父母總是用粗暴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對孩子非打即罵,其實這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打著教育孩子的旗號在孩子身上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

在暴躁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要麼內心缺乏安全感,懦弱膽小,哪怕遇到不公平的欺壓也不敢反抗,總是習慣性的忍耐。

3. 不允許孩子有情緒

多少人,在自己家人前體驗過,可以自由哭泣?有多少家人能在這時做到,不斥責,不焦慮,不攻擊,也不找答案,而是先擁抱著你,就做一個陪伴者,聽你哭。

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對於父母的強勢會有情緒,而有些家長面對孩子的情緒就認為孩子不服,硬生生的將孩子的情緒給壓制回去,當情緒得不到發洩的時候,不會真的消失,只會一直積壓,直到再也忍受不了,在某一瞬間大爆發。

臺灣教授洪儷瑜說過:"國人因文化的關係,並不接納負向的情緒。"

然而當孩子無法順利地將情緒感受表達給父母時,會採取兩種做法:

一是深埋心中,攻擊自己;

二是將情緒"丟"給他人,都是別人不好。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著自己獨立的思想,獨立的認知。如果我們總是控制孩子,壓制孩子的話,孩子只會越來越叛逆,越來越喜歡和我們對著幹。聰明的家長,知道在孩子頂嘴的時候用一些小方法,只知道打罵孩子的家長,往往都不會真正解決問題。

既然父母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的,那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問題,但是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認識不到和不解決,要知道,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我學習的過程。

就像斯坦福教授所說:注重孩子早期教育與陪伴,是父母這一生最划算的投資!

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

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我在小的時候總聽母親給我講故事,這也驅使我養成了良好閱讀習慣。

所以,我準備「沿襲」這個行為!

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一對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閱讀能夠活躍腦細胞,孩子喜歡閱讀,就更聰明!從小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而且在孩子3歲半-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學會表達。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這也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和羈絆。

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

79元全套10冊兒童繪本,平均下來一冊都不到8塊錢,不過就幾根棒棒糖或者一頓早餐的價格,甚至更便宜,美食可能吃過就忘,可孩子從繪本裡學到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

有需要購買的家長朋友們,點擊以下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孩子調皮愛頂嘴怎麼辦?李玫瑾:父母學會說3句話,勝過打罵責罰
    孩子「愛頂嘴」,並非孩子到了叛逆期,而是到了階段性的「愛頂嘴」期。這個階段的孩子,自主意識和語言能力慢慢爆發,他們不懂什麼是規矩,只能將這些所謂的「叛逆」,都投放在父母身上。其實,只要父母引導得當,孩子愛頂嘴確實算不上大問題,但若是引導不當的話,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語言能力。
  • 李玫瑾給父母的3句話:孩子頂嘴時說這3句話,將來他會感激你
    當自己的孩子跟自己頂嘴的時候,您會選擇怎麼做?是選擇跟孩子吵起來?還是選擇去靜靜地聽孩子發完牢騷?很多的家長都在面臨這這一大難題,孩子跟自己頂嘴的時候,自己到底應該怎麼去做?怎樣做才是最有效的?首先家長一定要知道孩子為什麼會跟自己頂嘴。
  • 李玫瑾:當孩子開始頂嘴,家長多說3句話,孩子將來會感激你
    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時,總是搞錯一個問題:孩子就是孩子,他們應該聽從父母的指揮。如果父母真的這麼想,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發育,還會給自己增加很多麻煩和苦惱,孩子也需要一點點長大的。要知道,孩子的成長需要很多階段。
  • 李玫瑾暗示:孩子頂嘴時,父母學會說這3句話,娃將來雙商不會低
    一來,孩子敢跟爸媽"對著幹",說明有一定的勇氣,在外面不會被欺負;二來,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才會對家長的一些要求說"不"。孩子頂嘴,不能慣著雖說孩子頂嘴有一定的正面意義,但是父母不要太慣著,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父母千萬不要太順從孩子,因為大部分'逆子'都是父母'寵'出來的。"
  • 孩子經常不乖怎麼辦?李玫瑾:家長常說這3句話,雙方受益
    孩子經常不乖怎麼辦?李玫瑾:家長常說這3句話,雙方受益這段時間,很多學校都陸續恢復了開學複課。但也有一部分學生依然處於寒假的假期中。長時間居家,孩子避免不了就會惹家長生氣。可能因為晚睡晚起,也可能因為不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
  • 為什麼有的孩子一打罵就離家出走?管教孩子,家長要注意這3點
    好友說她昨天只不過是批評了孩子幾句,孩子居然頭一揚,哼了一聲,說是要離家出走。「小小年紀就學會離家出走了,這可怎麼了得?」一言不合就離家出走的孩子,還真不少。前幾天,就有個男孩貪玩遊戲,晚上11點了還抱著手機不放,被父親批評教育了幾句,就離家出走了。
  • 別再吼罵孩子了!孩子犯錯後,父母只需說這1句話,比打罵更管用
    別再吼罵孩子了!孩子犯錯後,父母只需說這1句話,比打罵更管用疫情期間,鄭州的一位大姐被兒子氣得幾近崩潰。「我裝一袋水泥是1塊錢,4萬多塊錢,我得裝4萬袋子水泥啊!」原來,大姐是做水泥生意的,每天都起早貪黑地工作。
  • 李玫瑾教授: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家長要及時制止
    李玫瑾教授: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家長要及時制止中國公安大學的教授李玫瑾,在教育孩子這一領域有著獨到的見解,很多家長在看過李玫瑾教授關於育兒教育的講座視頻,都深受啟發,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直言:情商不高的孩子,吃飯時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 李玫瑾教授: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有這3種表現,長大多半智商高
    其實淘氣的孩子並非就是一無是處的,李玫瑾教授曾經就在講座中提到過,越聰明的孩子其實越難帶。不過雖然如此,如果家長們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的話,就會發現這種類型的孩子大多有很多新奇的鬼點子,雖然這會讓父母覺得頭疼,但是卻也是孩子聰明的另一種表現。
  • 李玫瑾教授直言:父母遵循這4個原則,兒子會更陽光有擔當
    她是中國公安大學一位心理學教授,在裡李玫瑾教授的一次講座中說過:「想要孩子更有出息,在孩子12歲之前,父母務必要遵循這4個原則,兒子才會更陽光有擔當。」 一、在6歲前對孩子說不 要知道6歲前是孩子性格培養的關鍵期,這個時候若是讓孩子養成傲慢驕縱的性格,以後會很難改掉,我朋友家孩子就是這樣,朋友因為是獨生子
  • 李玫瑾: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就像小鳥總要離開巢穴才會越飛越高,父母過度的封閉庇護,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一種傷害。 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李玫瑾在談及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了這樣一句話: 「有些家長往往在該管孩子的時候不作為,而在不該管的時候卻常常施加幹預。」
  • 「打罵式教育」會影響孩子的智商,讓孩子更加叛逆,父母要警醒了
    三、父母經常打罵孩子,孩子更加叛逆。調查顯示:當父母打罵孩子時,有40.3%的孩子是「不服氣,內心抵制」的。有研究顯示,孩子挨打之後會經歷恐懼、憤怒、悲傷等情緒,這些情緒會使他們更加難以認同父母的管教。父母打罵孩子的目的,是想讓孩子改掉錯誤,但打罵會讓孩子身體上受到疼痛,精神上也會有種羞辱感,孩子無力反抗時,就會用「你越打越不聽」,來反抗父母的打罵。時間長了,孩子越發不聽父母的教育,更加叛逆。
  • 在父母打罵中長大的小孩,長大後大多是這3種結局,父母不要忽視
    奶奶看到滿地的東西,上去就給孩子一巴掌,小男孩痛的哇哇大哭。店裡的工作人員前來勸慰,奶奶卻說,這孩子早就跟他說了,到外邊老實點,不要亂動,可是就是記不住,該打。圍觀的人,紛紛議論,覺得孩子的奶奶太過分了,孩子那麼小,就那麼用力的打,孩子怎能承受得了。
  • 李玫瑾教授:「情商低」的孩子,大多有這樣的父母,與旁人無關
    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家李玫瑾在一次節目訪談中就發表過這樣的言論:父母對於孩子的撫養不應當僅限於物質,更要注重精神撫養。 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情商高低,主要是和父母的教育有關,並非孩子自己本人的意願亦或者是他人影響。情商低的孩子父母往往也會有一些非常顯著的特徵。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講大道理,「高層次」父母都這樣做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特別是孩子生氣的時候,作為家長就算使出渾身解數都很難徹底改變,就好像是對牛彈琴,反而讓自己更加火大。因此,愛嘮叨,總是喜歡給孩子講大道理的父母總是會抱怨孩子的不懂事,會覺得辜負了自己的良苦用心。
  • 李玫瑾:將孩子路堵死的往往是父母,別因為無心之詞斷了孩子前程
    郭麒麟的成就源於父親,普通家庭的孩子輟學肯定會遭到父母的謾罵,但郭德綱則認為是金子總會發光,考不上大學沒關係,條條大路通羅馬,這種教育理念正是很多父母欠缺的。李玫瑾:將孩子路堵死的往往是父母,別因為無心之詞斷了孩子前程我國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家教授李玫瑾,憑藉其獨特的育兒觀受到眾多家長追捧,每場講座都很火爆,她提出的一些言論也被家長奉為育兒經。針對孩子「考不上大學怎麼辦」,李玫瑾曾做過一次講解。
  • 李玫瑾教授:打罵沒有用,帶他去這4個地方走走
    貪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因為貪玩而不願意上學就有問題了。如果孩子表現出厭學情緒,並開始和你擺「上學無用論」。別急著打罵,講道理他也聽不進去,不如帶他去李玫瑾教授推薦的這4個地方,讓他切身感受過,才知道讀書的重要性。
  • 李玫瑾:怎麼養好一個孩子?小時候鬥勇,長大了鬥智
    針對這一情況,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提到了一個概念:孩子教育要分年齡段,不同階段的方法要不同,絕不能顛倒,總的來說,就是小時候鬥勇,大了就要鬥智。從小讓孩子有敬畏心何為敬畏?這就是一種敬畏,讓孩子知道怕,他才會收斂,這其實是一種及時的保護,避免日後闖出連父母都收拾不了的大禍。現在有很多孩子對父母長輩都不夠尊敬,要錢不給就罵,不讓看電視就砸東西……為什麼會這樣?就是缺少敬畏之心。
  • 李玫瑾:孩子這3種臭毛病,是「智商高」的表現,父母別盲目糾正
    她提出的一些育兒觀點,幫助了很多家長教育孩子。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就說出了獨到的看法。 這讓很多家長都很好奇,怎麼孩子的臭毛病和智商還有關係呢?李玫瑾教授指出:孩子若有這3種「臭毛病,說明智商高。
  • 李玫瑾:「窮」讓孩子在班級扎眼,3個特點藏不住,父母要反思
    但在學校這個小社會,孩子窮得太明顯,會成為"眾矢之的"。李玫瑾:"窮"讓孩子在班級扎眼窮,在中國社會裡,不是什麼丟人的事,國家大力發展扶貧計劃,就是為了讓更多人富裕起來。對這個孩子來說,人生唯一的亮光,就是學習,考出好成績,從此草雞變鳳凰。但家庭沒有背景,處處顯出貧窮。接著,她開始被霸凌,經受了一個孩子,不該接受的殘酷。這就是為什麼,李玫瑾教授會說,"窮"讓孩子在班級顯得很扎眼,這會給孩子帶來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