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孩子一打罵就離家出走?管教孩子,家長要注意這3點

2020-12-25 菈媽親子

「真是氣死我了!」

好友說她昨天只不過是批評了孩子幾句,孩子居然頭一揚,哼了一聲,說是要離家出走。「小小年紀就學會離家出走了,這可怎麼了得?」

一言不合就離家出走的孩子,還真不少。前幾天,就有個男孩貪玩遊戲,晚上11點了還抱著手機不放,被父親批評教育了幾句,就離家出走了。

所幸,孩子只是躲在小區的一個角落裡,並沒有走遠。

為什麼有的孩子怎麼打罵也不會記恨或離開,而有的孩子一罵就離家出走呢?

其實,這無外乎有兩方面的原因:外因和內因。

1、外因:家庭環境

每個孩子各不相同,同樣,每對父母也各不相同。有兩種父母,就容易造成孩子一罵就離家出走。

一種是性格急躁的父母,甚至有家暴的情況,夫妻間常吵鬧動手,打完架妻子跑回娘家或者離家出走。這樣的家庭環境冷漠無愛,孩子會有意無意模仿這種行為,可能罵一句就離開,想擺脫和逃離。

還有一種是對孩子過度溺愛的父母,他們對孩子的要求,無原則地滿足;對孩子的錯誤,無底線地包容。

在這樣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容易用離家出走來要挾父母,達到自己的目的。

2、內因:自身性格

有的孩子心大,抗挫折能力強,被父母打罵自然不會往心裡去。

我記得自己小時候,被媽媽打完後,到吃飯的點兒,只要媽媽說一句「還不趕緊來吃飯」,就屁顛顛地端起了飯碗,被打被罵的事早就拋到腦後。

另一種孩子,自尊心很強,甚至是玻璃心,別說打,稍微被說句重話,立刻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甚至覺得自己可能不是親生的,越想越氣,背著書包就敢離家出走。

這樣的性格差異,有天生的部分,是遺傳因素決定的;也有大部分是後天在生長環境中養成的,因此以上外因和內因往往相互依存、共同影響。

教育孩子時,動不動就打罵,肯定是不對的。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會養成極端的性格:

要麼膽子小、怕犯錯,唯唯諾諾,不敢嘗試,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難出彩;要麼內心充滿仇恨,難以看到世界的善與美,解決問題也喜歡用打罵這種粗暴的方式。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人際關係緊張,甚至可能違法犯罪。

可一味地打不得罵不得,也會慣壞了孩子,尤其所犯錯誤較嚴重時,適當打罵可以讓孩子產生敬畏之心,知道這樣的事不可再犯。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做客節目《圓桌派》時,就曾表達過自己的觀點:

人的成長過程當中,他要形成一些東西,就是除了愛之外,還有一個敬和畏,我們有時候在講,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讓他真的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才是保護他。

同樣的道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點打罵沒有是不可能的。不過打罵總歸只是手段,並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起到震懾和教育作用。

如果實在要管教孩子,該怎麼做才更有效果呢?

1、打罵前先立規矩。

有句俗話叫「醜話說前面」。

對孩子教育時,立規矩很重要,明確告知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如果做了,將會被嚴厲批評或者懲罰,讓孩子了解父母的底線和標準。

一旦犯了錯誤被打被罵,孩子第一反應會對標,知道是做了某件錯事造成這樣的結果。不會輕易有「父母不愛自己」這樣極端的想法,自然不會做離家出走這樣嚴重的事情。

2、打罵時注意方式方法。

實在忍不住要管教孩子時,一定要就事論事,問題得聚焦。

打罵過程中,要跟孩子強調錯誤的嚴重性以及再犯的後果,不要翻舊帳,把孩子曾經犯的錯也翻出來碎碎念;也不要人身攻擊,說「我白養你了」 「你真讓我們失望」這種讓人傷心卻沒有實質內容的話,這樣做只會把孩子推得更遠。

打孩子並不是非得打成什麼樣子,父母要學會「高起低收」,就是雷聲大雨點小,讓孩子知道打是父母教育的手段就可以了,沒有持續的疼痛和傷害,孩子自然不會記恨。

著名主持人竇文濤說起過自己父親的做法,就值得學習:折騰半天,噔,來一下,但實際上他真打你,沒把你打成什麼樣。

3、打罵後不忘接納和關愛。

打罵並不是終結,最關鍵的是打罵後的處理方式。

待孩子稍事平靜後,可以先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承認「人無完人」,接納孩子已經犯錯的事實。同時給一個解釋的機會,再提出改正建議。

當孩子已經意識到錯誤時,要點到為止,見好就收,別絮絮叨叨沒完沒了。

最後,記得面帶微笑、堅定地告訴孩子,你對他的愛始終不變。

總的來說,教育孩子是一件細活兒。

耐心是必須的,還要多跟孩子平等對話,給孩子表達的機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被愛,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信賴感,才能養出幸福明理的好孩子。

——END——

作者:菈媽,多平臺籤約作者,喜歡閱讀經典育兒和心理學書籍,專注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的二寶媽。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我,一起探討噢。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感謝!

相關焦點

  • 孩子離家出走該怎麼辦(上)
    隨著孩子成長,他們會開始有自己獨立的想法,甚至是與父母不同的觀點,而一些逆反心理較為嚴重的孩子常常會讓家長十分頭疼,檸檬也收到過不少家長的留言,表示孩子越來越管不住,有一些甚至會直接離家出走。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或者出現叛逆情緒的時候,就可能會做出類似離家出走這樣的行為,這個時候的孩子其實是很敏感也很脆弱的,這也導致許多家長的束手無策,過分責怪孩子容易使得孩子更加叛逆,但對孩子不管不顧又會出現其他狀況。那麼當孩子離家出走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 15歲少女離家出走 自帶保險套遠赴日照找網友
    7月15日下午快6點了,住在市北長山路的劉女士急急忙忙跑進延安路派出所,稱自己女兒不見了,而就在14日下午的時候 ,還見女兒在家裡上網,晚上回去就發現女兒沒影了,到了很晚也一直沒回家。後來劉女士一翻屋子才發現,女兒小張偷著從家裡抽屜拿了500塊錢,離家出走了。
  • 孩子帶戶口薄離家出走,是現在的孩子太叛逆嗎?
    文/婷媽alan(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一個只有幾歲的孩子帶戶口薄離家出走。你沒看錯,這是真的。不久前,上海地鐵站有一個工作人員發現一個小男孩,原來他是從崑山的家裡離家出走,在上海玩了一天後迷路了。
  • 只因心情不好「熊孩子」竟離家出走
    民警分別對家長和孩子進行教育泉州網1月8日訊 (記者王麗虹 通訊員厲兆豐)6日14時許,市民黃女士心急火燎地趕到鯉城公安分局江南派出所報警求助稱,14歲的兒子小強(化名)5日19時許離家,已經失聯了一整晚。
  • 孩子離家出走只因不想寫作業,民警提醒家長要引起重視
    近日,清港派出所接到一求助電話稱:有個小女孩迷路了,現在在清港中學的門衛室。民警張海偉接警後立即趕往現場,保安告知是一位老奶奶看到小女孩獨自在路邊好像迷路了,就把她送到附近學校。民警把小女孩帶回所後,詢問其家長信息,小女孩一開始還不肯說,就嘟囔著:我不要回去,回去又要寫作業。
  • 成功家長心得:教育也有區別,掌握這3點,培養優秀孩子
    實際上每個孩子出生後都是一張白紙,他們的性格和行為大多數都來自於家長平時的培養。然而父母對孩子的後天教育也會根據方法而導致不同的結果。鄰居家的孩子平時常常受到家長的「暴力式教育」,只要一犯錯,他的父母就立刻又打又罵甚至有時候還會體罰孩子。
  • 13歲兒子玩手機離家出走,家長卻把文具店店員罵哭:都是她的錯!
    但是孩子過度沉迷於玩手機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不愛學習,性格怪等困擾,所以大多數家長都不喜歡孩子玩手機,看到也會加以制止。13歲兒子玩手機離家出走,家長卻把文具店店員罵哭:都是她的錯!為什麼說是文具店店員的錯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一位在校住宿的13歲學生,半夜玩手機到兩三點被其他同學舉報,隨後老師便打電話通知學生家長,讓其帶回家裡進行教育。
  • 亮劍2020:「熊孩子」帶弟弟離家出走,蜀黍幫忙找回
    2020年6月27日凌晨1時,刑警大隊城西中隊民警歷時2小時,成功將兩名離家出走的「熊孩子」安全找回並由其母親帶回家中。6月26日晚11時,刑警大隊值班民警接到陳某報警稱,其10歲的兒子李某某和8歲的兒子李某,因和父親發生矛盾,於當晚8點40分哥哥帶弟弟離家出走,至今未歸,請求民警幫助找尋。事關兩個孩子的人生安全,民警十分焦急,火速到達現場,向陳某了解兩個孩子的具體身份信息和身高體貌特徵等情況。
  • 孩子叛逆不聽管教,打罵只會適得其反,不妨試試「非暴力溝通」
    暴力管教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是一種"成本"較為低下的育兒方式,因為家長可以通過暴力輕而易舉地解決孩子叛逆的問題,甚至讓孩子乖乖聽從自己的管教,只不過對孩子來說,暴力並沒有傳達父母的教育理念,反而是在孩子內心種下恐懼的根苗。
  • 深圳7歲男孩坐和諧號離家出走!家長都急哭了
    11月1日一早,羅湖的劉女士匆匆趕到廣州東站派出所,接到了頭一天離家出走的兒子,懸了一夜的心終於放了下來。這次在民警的幫助下,她不僅找回了兒子,還更理解了孩子的內心。10月31日晚,深圳鐵路公安處廣州東站派出所接到報警求助電話,稱在深圳開往廣州的和諧號列車上發現了一名疑似離家出走的男孩,報警人是列車長。
  • 家長把精美手辦全部扔掉,孩子生氣離家出走,網友的評論「亮了」
    很多時候,動漫的精美手辦對孩子來說意義重大,可是父母卻不能理解孩子為何要花大價錢買一些動漫手辦回家,這就是矛盾所在之處。因為動漫手辦引發矛盾,就會發生一系列事情,家長將家中所有的精美手辦全部扔掉,孩子得知生氣離家出走,網友的評論卻「亮了」。
  • 孩子痴迷遊戲,學習無目標,心理學家:孩子改變取決於「體驗」
    更讓父母感到焦慮擔心的是,孩子對遊戲比較痴迷,主要玩王者,對父母在這方面的管教比較排斥,總之一句話:學習無目標,缺少上進心,沉迷手機遊戲,請問廖老思這種情況父母應該怎麼辦?3.在一個假期裡,由於孩子當時只想玩手機,父母要求他學習就鬧情緒,當時爸爸比較衝動狠狠地罵了他,並且對他吼叫讓他滾出家門,自己去掙錢養活自己,孩子果真離家出走,出去幾個小時後他媽媽把他找回。4.最近一次,學校老師反映他在校學習情況比較糟糕,周末回家批評教育了他。
  • 孩子學壞被學校約談,媽媽當街打罵,這些做法比打罵孩子更有效
    在這個世界上,我想絕大多數的家長不會厭煩到不打罵孩子就渾身乏力,更不可能以打罵孩子為樂,如果到了這一步,就完全失去了做父母的資格。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發生打罵孩子的事情,在我看來,這其實是對教育觀念的一種認識。#陷入輿論風波的媽媽,不外乎覺得女兒的行為舉止很糟糕,學習很差,不打不成器。
  • 管教讓孩子懂規矩,但管教過度,孩子反而放縱,如何把握其中邊界
    這是為什麼呢?管教的確能讓孩子懂規矩,也是家長的重要教育手段,但管教過度,孩子反而放縱。 李玫瑾教授曾舉過一個例子:你讓孩子站住,孩子站住了,向你做鬼臉,表達不滿意,這不叫叛逆,可如果孩子不僅沒站住,還徑直走開回到屋子裡關門,那就是叛逆。 簡單來說,叛逆要有行為上的反抗,家長說什麼孩子不做什麼,繼續用自己的意願做事,或者沉默不語,離開管教者的視線試圖放鬆,甚至先頂嘴再反抗。
  • 該如何把握管教兩歲孩子的尺度?這樣做,你會發現管教孩子很簡單
    有的父母簡直叫苦不迭,說這孩子,我打也打了,罵也罵了,該講的道理也同他講了,但就是完全不管用,這是為什麼呢?兩歲孩子,到底該怎麼把握管教的尺度呢?其實,孩子從兩歲開始,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語言能力、探索能力都在快速發展,此時他開始有了自己的主意,雖然這種主意在大人眼裡根本就是胡鬧,但對他而言卻是成長中重要的一部分。
  • 男孩因不滿爸爸誇別人的孩子留書離家出走
    近日,南京六合區一名小男孩天天(化名)給家人留下這樣的紙條離家出走,家人四處尋找無果後,無奈報警求助。4月4日那天,六合公安分局冶山派出所接到男孩的父親汪先生報警,他下午5點發現兒子不見的,尋找後在房間內發現了一張「離家出走」的紙條,汪先生表示自己白天因為學習問題批評了天天,沒想到孩子就趁家人不注意跑了。
  • 孩子太淘氣只能靠家長打罵?如果不是,家長該怎麼管教才好
    家庭教育過程中,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一個問題:有時候孩子的行為非常過分,而且說了還不聽,到底該不該打孩子,讓孩子長點記性呢?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有的孩子特別頑皮,不懲罰,對孩子沒有警示作用,孩子重犯錯誤怎麼辦?
  • 不服管教的孩子怎麼辦?用對「正面管教」3步驟,理解是關鍵
    相信家長們都會好奇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總是不服管教該怎麼辦?有的家長會認為只要打孩子幾頓就好了,只要下手足夠狠,孩子自然會聽話。有的家長卻認為動手打孩子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這樣孩子雖然可能表現得比較聽話,但是會越來越叛逆,還會慢慢疏遠家長。
  • 家長不要打罵孩子了,想要他們更有出息,這樣教育,才更為妥當
    要教育有前途的孩子,不能光靠打罵。影響孩子的智商默裡·施特勞斯,是美國家庭暴力與紀律問題方面的專家,在他對美國806名2至4歲兒童進行了跟蹤調查。施特勞斯也得到了一個結論:孩子受到家長打罵的比例越高,該國家的智商值平均偏低。這說明並被打罵的孩子智力可能會落後於同齡人。
  • 孩子沉迷遊戲怎麼辦?家長的引導很重要,這4件事情要注意
    說到孩子愛玩遊戲這個話題,不少家長心中都有共鳴,那就是孩子沉迷遊戲難以自拔,想要教育卻不知道從何下手。看這孩子眼睛一動不動地盯著屏幕上的畫面,沒有絲毫分心,不少家長都覺得,要是孩子能把這份專注力和不通關誓不為人的毅力放在學習上,上個清華北大都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