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氣死我了!」
好友說她昨天只不過是批評了孩子幾句,孩子居然頭一揚,哼了一聲,說是要離家出走。「小小年紀就學會離家出走了,這可怎麼了得?」
一言不合就離家出走的孩子,還真不少。前幾天,就有個男孩貪玩遊戲,晚上11點了還抱著手機不放,被父親批評教育了幾句,就離家出走了。
所幸,孩子只是躲在小區的一個角落裡,並沒有走遠。
為什麼有的孩子怎麼打罵也不會記恨或離開,而有的孩子一罵就離家出走呢?
其實,這無外乎有兩方面的原因:外因和內因。
1、外因:家庭環境
每個孩子各不相同,同樣,每對父母也各不相同。有兩種父母,就容易造成孩子一罵就離家出走。
一種是性格急躁的父母,甚至有家暴的情況,夫妻間常吵鬧動手,打完架妻子跑回娘家或者離家出走。這樣的家庭環境冷漠無愛,孩子會有意無意模仿這種行為,可能罵一句就離開,想擺脫和逃離。
還有一種是對孩子過度溺愛的父母,他們對孩子的要求,無原則地滿足;對孩子的錯誤,無底線地包容。
在這樣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容易用離家出走來要挾父母,達到自己的目的。
2、內因:自身性格
有的孩子心大,抗挫折能力強,被父母打罵自然不會往心裡去。
我記得自己小時候,被媽媽打完後,到吃飯的點兒,只要媽媽說一句「還不趕緊來吃飯」,就屁顛顛地端起了飯碗,被打被罵的事早就拋到腦後。
另一種孩子,自尊心很強,甚至是玻璃心,別說打,稍微被說句重話,立刻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甚至覺得自己可能不是親生的,越想越氣,背著書包就敢離家出走。
這樣的性格差異,有天生的部分,是遺傳因素決定的;也有大部分是後天在生長環境中養成的,因此以上外因和內因往往相互依存、共同影響。
教育孩子時,動不動就打罵,肯定是不對的。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會養成極端的性格:
要麼膽子小、怕犯錯,唯唯諾諾,不敢嘗試,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難出彩;要麼內心充滿仇恨,難以看到世界的善與美,解決問題也喜歡用打罵這種粗暴的方式。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人際關係緊張,甚至可能違法犯罪。
可一味地打不得罵不得,也會慣壞了孩子,尤其所犯錯誤較嚴重時,適當打罵可以讓孩子產生敬畏之心,知道這樣的事不可再犯。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做客節目《圓桌派》時,就曾表達過自己的觀點:
人的成長過程當中,他要形成一些東西,就是除了愛之外,還有一個敬和畏,我們有時候在講,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讓他真的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才是保護他。
同樣的道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點打罵沒有是不可能的。不過打罵總歸只是手段,並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起到震懾和教育作用。
如果實在要管教孩子,該怎麼做才更有效果呢?
1、打罵前先立規矩。
有句俗話叫「醜話說前面」。
對孩子教育時,立規矩很重要,明確告知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如果做了,將會被嚴厲批評或者懲罰,讓孩子了解父母的底線和標準。
一旦犯了錯誤被打被罵,孩子第一反應會對標,知道是做了某件錯事造成這樣的結果。不會輕易有「父母不愛自己」這樣極端的想法,自然不會做離家出走這樣嚴重的事情。
2、打罵時注意方式方法。
實在忍不住要管教孩子時,一定要就事論事,問題得聚焦。
打罵過程中,要跟孩子強調錯誤的嚴重性以及再犯的後果,不要翻舊帳,把孩子曾經犯的錯也翻出來碎碎念;也不要人身攻擊,說「我白養你了」 「你真讓我們失望」這種讓人傷心卻沒有實質內容的話,這樣做只會把孩子推得更遠。
打孩子並不是非得打成什麼樣子,父母要學會「高起低收」,就是雷聲大雨點小,讓孩子知道打是父母教育的手段就可以了,沒有持續的疼痛和傷害,孩子自然不會記恨。
著名主持人竇文濤說起過自己父親的做法,就值得學習:折騰半天,噔,來一下,但實際上他真打你,沒把你打成什麼樣。
3、打罵後不忘接納和關愛。
打罵並不是終結,最關鍵的是打罵後的處理方式。
待孩子稍事平靜後,可以先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承認「人無完人」,接納孩子已經犯錯的事實。同時給一個解釋的機會,再提出改正建議。
當孩子已經意識到錯誤時,要點到為止,見好就收,別絮絮叨叨沒完沒了。
最後,記得面帶微笑、堅定地告訴孩子,你對他的愛始終不變。
總的來說,教育孩子是一件細活兒。
耐心是必須的,還要多跟孩子平等對話,給孩子表達的機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被愛,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信賴感,才能養出幸福明理的好孩子。
——END——
作者:菈媽,多平臺籤約作者,喜歡閱讀經典育兒和心理學書籍,專注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的二寶媽。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我,一起探討噢。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