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有座大學,出身名門,其前身是「西南聯大」

2021-01-20 婷婷說旅遊哦

漂亮的雲南,有一所大學,它的前身是西南聯大,可以說是名門望族,到底是哪個學校?隨作者一起來看看吧!

上面這張照片是西南聯合大學的舊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雲南師範大學的校園裡,這是一件很珍貴的文物,要知道,在這個艱難的年代,生存還是很不容易得,更別提辦學校了,在那個艱難的年代,臨時成立的西南聯合大學,還是培養了很多優秀的人才,比如楊振寧,李政道等人,圖為雲南師範大學的學生,穿著當年的舊校服,這裡所說的雲南師範大學,其前身,西南聯合大學!這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1938年,西南聯大南遷昆明,目的是在昆明正式開展教育活動的同時,建立師範專科學校,以培養優秀教師。8年11個月後,1946年7月底,西南聯大停辦,遣散人員返回北方,但西南聯大師範專科學校仍留在昆明繼續獨立學習。

時至今日,還是有許多西南師大的舊址,上面的圖片就是我看到的大門,在大門的右邊,突然間寫下了這樣一個鐮金大字,是中國歷史悠久的著名名校——西南聯合大學的舊址,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西南師大的確出身名門!那時候是中國的名校。

如今西南聯大已不復存在,雲南師範大學繼承了它的「衣缽」,仍然守護著昆明,繼續培養優秀人才!各位讀者,有沒有機會到雲南師範大學旅遊一趟?

相關焦點

  • 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 ———民國時期西南聯大與政府和社會關係研究
    [1]同樣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是對自由的追求,西南聯大擁有一個較大的知識分子群體,其獨立性精神包含全體師生對民主的渴望, 對獨裁和思想控制的抵制,以及對自由與民主追求構成了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的內涵。這種獨立性精神是圍繞西南的知識分子群體在與國民政府、國民黨思想控制等一系列抗爭中表現出來的。
  • 回顧西南聯大的學術研究及成就,探析其對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的啟示
    一、西南聯大的學術傳統西南聯大常委梅貽琦先生,曾在《大學一解》中強調,大學師生要與全民族共命運,關注現實,而「不能為一時一地所限止……其所期望之成就,勢不能為若干可以計日而待之近功」。西南聯大不僅是當時中國現代學術研究的重鎮,其培養的人才對中國現代學術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許多西南聯大培養的學生,在戰時和戰後都服務於國內外各大學和科研院所,成為各自領域的知名專家。
  • 無問西東 | 西南聯大,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究其所以,談及大學教育、大學精神、學術自由、知識分子等問題,總也繞不開。但也許不少朋友對西南聯大的了解仍停留在「大師雲集」這一印象,而它是怎麼形成的,後來的命運怎樣,或許了解不多。西南聯大從1937年平津淪陷後在長沙組成臨時大學至抗戰勝利後復員北上(1937年11月1日-1946年7月31日),前後共計八年,為戰時中國培養了大批人才,這些人直到今天依然活躍在各個學科領域(1955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部委員中出身於西南聯大的有118人,佔學部委員總數473人的24.9%。
  • 「遊記」「雲南」訪西南聯大舊址,憶光輝歲月
    電影《無問西東》的上映,又勾起人們對西南聯大那段歷史的興趣。到了昆明,當然要實地探訪聯大舊址。原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本部舊址位於今天雲南師範大學的校園內,在高樓林立的校園裡,一排排茅草覆頂的黃色平房就是聯大的校舍了
  • 橫看成嶺側成峰——與西南聯大有關的幾部小說剪影
    在文學領域,詩歌、散文、小說均不乏對戰時大學歲月的吟唱、書寫、思考與記錄。《圍城》《野葫蘆引》與《未央歌》,這幾部小說的作者都與西南聯大相關。《圍城》是影射西南聯大嗎我讀《圍城》是在20世紀80年代,大學時光。這部小說幾乎是與《管錐編》一起進入大學校園的。
  • 西南聯合大學,抗戰時期由北大,清大和南開大學聯合組建而成
    西南聯合大學,是抗戰時期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天津南開大學聯合組建而成的。三校一開始是遷至湖南,合組為長江臨時大學,並於1937年11月17日開始上課。隨著日寇的進逼,長沙危急,三校又遷往雲南昆明。這裡集中了當時中國最著名的教授,也培養出了大批人才,從「兩彈一星」到「胰島素合成」,都記載著西南聯大師生的業績,而首次為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與李政道,都出身於西南聯大。1946年抗戰勝利後,西南聯大宣告結束,三校北返之時,西南聯大為報答三迤父老的養育之恩,經教育部批准,將西南聯大師範學院留在昆明獨立辦學,更名為昆明師範學院,上個世紀80年代更名為雲南師範大學。
  • 兩大傳說級高校——西南聯大vs國立中央大學
    要談起中國高等教育史,有兩大傳說級高校是繞不過去的話題,那就是抗戰時期只存在八年的的西南聯大和曾經的亞洲第一國立中央大學,西南聯大是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建,國立中央大學則是由張之洞創辦的三江師範學院演變而來,這兩所大學在當時甚至後來都是其他高校難以望其項背的存在,那麼這兩所學校到底誰更勝一籌呢?
  • 總有一首詩詞讓你淚流滿面——《滿江紅·國立西南聯大校歌》
    創作背景是1938年,清華北大南開組成的聯合大學,從長沙遷往昆明後,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馮友蘭牽頭一眾學者為西南聯大創作了校歌、校訓等。後來各大學回遷北京,於其原址設立國立昆明師範學院,今雲南師範大學,仍沿用西南聯大校歌為校歌。楊振寧先生尤其喜歡這首詞。
  • 穿越30年時光,聽馮友蘭先生憶西南聯大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原作建立於1946年西南聯大正式結束之際,矗立於原聯大校址——今天的雲南師範大學校內。在清華大學校園主幹道西側的青草坡上,有一座複製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體主看面朝向昆明所在的西南方向,正面刻有馮友蘭先生撰寫的碑文,背面鐫入抗戰期間參軍學生之姓名,共計834人。
  • 存在了8年零11個月西南聯大,有多牛
    為保存中華民族教育精華免遭毀滅,華北及沿海許多大城市的高等學校紛紛內遷抗日戰爭八年間,遷入雲南的高校有10餘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從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於1937年8月建立,到國立西南聯大1946年7月31日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共存在了8年零11個月。西南聯大保存了抗戰時期的重要科研力量並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生,為中國以至世界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 六位師長和一所大學——我所知道的西南聯大
    七年前,我專門撰文,推介六卷本《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重提陳岱孫對清華大學教授會制度的總結,以及馮友蘭關於西南聯大如何「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的表彰。五年前,我從吳宏聰先生贈我西南聯大照片說起,提及我先後問學的幾位導師均出身西南聯大,這一點對我的學術經歷影響極深。
  • 西南聯合大學:年風雨徵程
    1937年8月,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在湖南長沙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1月1日正式開學。1938年2月,長沙臨時大學遷往雲南昆明,4月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7月31日,西南聯大停止辦學,其前後共存在了8年零11個月。
  • 西南聯大:真實的青春記憶
    「清華體育之父」馬約翰教授指導學生練習體操跳躍,其曾在西南聯大期間主持學生體育工作(攝於1958年)聯大的特別之處,在於特殊背景下全校患難與共,由此而造就的尤為親密的師生關係,這也為校友所深深懷念。從形式上看,或許更接近今日西方的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而非動輒數萬人規模但人際關係高度原子化的研究型大學(University)。不過正像西南聯大研究者、美國歷史學家易社強(John Israel)指出的,儘管西南聯大確實在形式上更接近教學型學院,但它有著遠比單純的教學型學院更深遠和沉重的身份:它是危急時刻組建的國立聯合大學。
  • 原創情景劇《聯大往事》將於11月1日在昆明蓮花池庭院劇場首演
    一部以西南聯大故事為背景的庭院情景劇《聯大往事》將於11月1日在昆明蓮花池庭院劇場首演,再現當年西南聯大「第二課堂」茶館裡的往事,演繹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段傳奇。八十年前,中華民族遭受外寇入侵,生靈塗炭,一支高等教育有生力量,遷入大西南腹地昆明,是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炮彈轟炸中,西南聯大保存了抗戰時期的重要科研力量並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生,為中國以至世界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因其成就顯著,有「內樹學術自由,外築民主堡壘」之美譽。
  • 只存在了八年的西南聯大,為什麼這樣被人懷念?
    閱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雲南師範大學合編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印象最深的是教授會的權力與決策之果斷。 三校聯合,取北大的兼容並包(學術自由)、清華的教授治校(嚴格要求)以及南開的應用實幹(堅韌不拔),合成一種新的聯大校風。而在制度建設方面,清華貢獻最大。
  • 詩歌折射的西南聯大歲月:弦誦幸未絕
    一九四五年二月,詩人聞一多與西南聯大師生同遊雲南路南縣石林植物學家吳徵鎰出身江南書香人家,古典詩詞功底好。他投考清華時,所作遊記就受到朱自清欣賞。當時大學裡的學子受到西方現代主義詩人裡克爾、艾略特等人的影響,他們寫的詩看起來駁雜,但卻在順應著一種青春生命的原始的姿態、憤怒的姿態和實踐的感受。1946年,胡適在西南聯大九周年校慶紀念會上說:「臨大決遷昆明,當時有最悲壯的一件事引得我感動和注意,師生徒步,歷六十八天之久,經整整三千餘裡之旅程。後來我把這些照片放大,散布全美。
  • 弦誦幸未絕——詩歌折射的西南聯大歲月
    一九四五年二月,詩人聞一多與西南聯大師生同遊雲南路南縣石林。   「去吧,去認識我們的祖國!」   植物學家吳徵鎰出身江南書香人家,古典詩詞功底好。他投考清華時,所作遊記就受到朱自清欣賞。後來在昆明又與聞一多相交甚厚。  他說:「我是一抗戰,就是像杜甫詩裡講的一樣:『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我跟西南聯大差不多是『同命運』的、『共呼吸』的,我一畢業,就沒有在北京做過事,而是一直在西南聯大。」
  • 聊聊IP|白庚勝:用西南聯大IP與年輕人有趣連接
    「過去,談西南聯大開發,大多基於傳統的辦法:旅遊、賣書、賣門票、出書、拍電影。現在,談西南聯大IP開發,除了可視可感的實物外,還應該有虛擬的、數字的、超脫時空的,而且是深度的。」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在接受記者視頻採訪時表示,構建西南聯大IP,要發揮市場和企業的作用,特別是充分利用數位技術和數字文化。「一個瓶,過去是能摸能看,到5G時代,就可以直接進到裡面去了,甚至可以分析其分子結構。表層旅遊進入到深度旅遊,遠距離的了解變為了超近距離的體驗。」
  • 汪曾祺 ​| 西南聯大七載雲煙
    但是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響最深,使我成為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作家,——不是另一種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聯大,新校舍。 日寇侵華,平津淪陷,北大、清華、南開被迫南遷,組成一個大學,在長沙暫住,名為「臨時大學」。後遷雲南,改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
  • 中國第三所「聯大」的湮滅之路
    1 1938年4月,從長沙遷往昆明的長沙臨時大學正式更名為西南聯合大學,這所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聯合成立的大學,在中國的西南一角醉心學術,無問東西,為後來的新中國儲備了大量的科研人才。 然而8年過後,西南聯大解體,僅留下其師範學院來遺澤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