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臺行政機構日前核定「大陸地區學歷採認辦法」修正案,正式啟動採認大陸學歷;並核定「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就讀專科以上學校辦法」,2011學年度即今年9月將有首批大陸學生赴臺就讀。這標誌著臺灣自1992年就開始推動的大陸學生赴臺讀書終於定案。
辦法有了,大陸學生要想赴臺就讀,具體要通過哪些關卡?大陸學生在臺灣會不會水土不服?有哪些事項需要提前準備?本報駐臺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可申請5所高校
高考成績作考量
根據辦法,大陸高中生只能申請到臺灣私立大學攻讀學士學位。臺灣教育主管部門高等教育司司長何卓飛介紹,臺灣高校將在今年2月上旬成立「聯合招生委員會」(簡稱「聯招會」),作為大陸學生赴臺就讀的窗口。具體安排是,「招聯會」將在4月中旬發布學士班招生簡章,5月上旬受理報名,7月上旬發榜。何卓飛說,初期,臺灣不準備進行單獨考試,主要依據大陸學生的高考成績。每個學生可以申請5所臺灣高校。臺灣高校將在每年7月10日前,即大陸高校發榜前,發布錄取通知。
對於要到臺灣就讀碩士、博士班的大陸學生,何卓飛說,因為目前臺灣僅採認大陸41所院校的學歷,只有這41所院校的學生可以申請,不過,碩士、博士班沒有公立、私立限制,所有學校都可申請。
在學歷採認上,只有2010年9月當學期及以後學期入讀41所大陸高校的學生,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才會認可。除此之外,1992年9月至2010年9月,在大陸獲得學位的臺灣民眾或者在臺灣長期居留的大陸民眾,都須經過學歷甄試,通過後方能獲得同等學歷證明。
不過,為了方便在2010年9月前畢業的大陸學生赴臺就讀,何卓飛介紹,還有第二種學歷採認方式。申請到臺灣就讀碩博士班的大陸學生,可以由報名學校核定後獲得學歷認可。具體說,是採用成績審查、論文審查,還是統考成績審定,由各個學校依自己需求決定。不過,這種採認的學歷只能用於就讀臺灣高校,不能作為就業學歷參考。
要提交財力證明
不提供獎助學金
臺灣大學主任秘書廖鹹浩教授透露,臺灣大學招收大陸學生的一般準備工作,包括住宿安排、學生照護以及主管單位等已基本完成。「我們主要關心的是能不能招到好學生。」 廖鹹浩說,一些限制措施,比如臺灣當局不會提供大陸學生獎助學金,可能會帶來一定影響。
此外,大陸學生在申請時,需要提供財力證明。辦法中沒有明確規定額度,但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推估的數字是10萬元人民幣。何卓飛說,這個數字相當於4年學雜費的總額。因為大陸學生在臺灣就讀,學費不得低於臺灣同級私立高校的收費標準,而臺灣私立高校平均學雜費約為每學期5萬元新臺幣(相當於1.08萬元人民幣)。
臺灣大學副校長陳泰然坦陳,全球知名大學都在以獎學金吸引大陸優秀學生,臺灣不僅不提供獎學金,還要求提交財力證明,等於是再補一刀,「沒死也快斷氣」。
當然,有臺灣教育界人士積極建言,希望可以從臺資企業或民間機構中為大陸優秀學生募款。中國文化大學校長吳萬益透露,計劃和臺商合作,為大陸學生提供獎助學金,大陸學生畢業後可到臺商企業實習或就業。新竹交通大學教務長林進燈、輔仁大學校長黎建球則透露,希望通過校友基金會為大陸學生在臺灣讀書提供支持。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還建議給大陸學生提供健康保險。在文化大學進行短期研修的武漢大學學生羅毅,不久前就診花了1000多元新臺幣,他坦言,沒有加入「健保」確實不方便。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研究生林洲璐說,身邊的同學去看病,「幾片藥就要幾百塊,真是太貴了」。
大陸學生未被允許在校內外打工。臺灣教育界人士表示,這樣太不合理,畢竟不是每個出外讀書的學生都很有錢,「臺灣應該儘量開放、自由、公平對待大陸學生。」
臺灣媒體《旺報》1月6日則發表社論《貽笑大方的陸生來臺就學辦法》,直批兩項辦法「顯然不是從兩岸年青一代建立共同價值觀的角度去思考……只是為了解決臺灣大學泛濫問題,立法者的心裡充滿著利益算計。」
教學思維有差別
簡繁差異沒問題
「這學期,我們學校英語系辦的英語演講比賽,第一名就是大陸學生,臺灣學生很吃味(意為『酸酸的』)。」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笑著說。目前,有來自15所高校的180名大陸學生在世新大學參加短訓班,這已經是他們招收的第三批大陸學生。「老師們都很喜歡大陸學生,他們學習用功,文字思辨能力強。3個學期下來,學生整體學習成績都有進步。」
賴鼎銘說,兩岸學生交流可以明顯看到成果。「以前有的臺灣學生對大陸不了解、有偏見,兩岸學生互動後,直接改變了臺灣學生對大陸的印象。」
大陸學生也有所收穫。林洲璐去年9月到臺灣世新大學,參加為期一學期的短訓班。雖然學費加住宿費一學期要9萬元新臺幣,但她感覺物有所值。她說,兩岸教學的思維方式不一樣,衝擊最大的是「讀書會」。「幾個同學對同一本書感興趣,就可以申請成立讀書會。大家一起討論,交流看法。」
西北大學的賈彬在世新大學就讀大三的短訓班。他說,相比較來說,臺灣學校上課活躍一點。同學們不用舉手,坐在座位上就可以直接回答問題。課程上,感覺大陸學校偏重理論,臺灣學校強調實踐。這學期,他選修了一門非營利組織管理課,上課期間,還參加了公益活動。在臺期間他也經常去做義工,幫助貧困民眾,感覺很好。
當然,臺灣生活費用還是比大陸要高。林洲璐說,她在世新大學食堂吃一餐飯30至50新臺幣,相當10餘元人民幣,比在中國傳媒大學貴不少。賈彬的困擾是飲食不習慣,來自陝西寶雞的他不太接受臺灣清淡、偏甜的飲食,「吃了不少麥當勞」。
至於簡繁體字的差異,賴鼎銘認為不成其為問題。最初大陸學生到圖書館查資料,輸入法上有點問題,新軟體一加載,馬上通用了。賈彬說,「我們寫作業用簡體字,老師們從沒說過不行。」(記者 孫立極 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