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抗美援朝時期的戰爭片,總有一個場景讓人難以忘懷,那就是士兵們一口炒麵就著一口雪,在冰天雪地中進行戰鬥。相較於美國的肉罐頭,咖啡,口香糖,志願軍的夥食是相當的寒酸的。
這裡大家就不禁疑問,志願軍為國家出生入死,當時的新中國也是舉全國之力,難道就不能為志願軍提供更好的夥食嗎?連軍用壓縮餅乾都吃不起嗎?
實際情況並不如此,有很多東西大家並不了解,小編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
韓戰爆發之後,新中國決定派志願軍入朝作戰,保家衛國。1950年10月19日,第1批志願軍,在沒有空軍的掩護下,直接跨過了鴨綠江進入朝鮮境內,朝鮮民眾一起抗擊其侵略者。
俗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按照當時的情況,朝鮮是沒有能力給自己提供食物的。尤其是跨國作戰,志願軍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
第一,由於制空權在美國人的手中,飛機的狂轟濫炸直接造成了後方補給困難,運過鴨綠江的食物,很少能到達志願軍的手中。
第二,行軍打仗,也不能生火做飯。渺渺的炊煙,也許就成為暴露自己的因素。
第三,朝鮮作戰,相比較中國來說,環境更加的惡劣。必須尋找一種食品,既能保證士兵吃飽,又能保證給士兵提供足夠的能量。
從這3點來說,美國所使用的肉罐頭,餅乾,口香糖,咖啡,志願軍來說是根本不適應的。
戰鬥不久,志願軍就出現了「沒有食物」的情況,這引起了東北軍區後勤部的注意,並不是後勤不給力,也不是食物不豐富,是運輸過程中太過於艱難,大部分都浪費在路上,根本到不了志願軍的手中。
1950年11月8日,第1場戰役剛剛結束,東北軍區後勤部就向總部建議「以炒麵為主」,製備一些熟食,並酌量供應標準,並得到軍區的首肯。
其實炒麵比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把面抄一抄而已。他是以芸豆、青稞、玉米、甜菜根、小麥、大豆、高粱米為原料,它們混合在一起,炒熟之後再研磨成粉,他有一個非常好的特點,那就是可以隨時使用,保存時間長,而且能夠提供大量的熱量。
1950年11月,志願軍後勤部就開了專題會議,要求各個部門在一個月之內,要貯備好650萬斤炒麵,52萬斤熟肉,送到前線志願軍的手中。
以長春為例,作為東北地區一個重要的城市,第1次就分到50萬斤炒麵的任務。
市政府將這次分配的任務下發到19個單位,每一個單位,動員3000餘人。一直到12月8日為止,歷經15天勝利的完成任務。完成炒麵643759斤,消耗原料772304斤,其中包括小麥228161斤,苞米152285斤,高粱315231斤,大豆76027斤。
儘管東北大後方用了最大的努力,但是還不能滿足志願軍的需求,如果讓前線每一個志願軍都能吃上炒麵的話,保守估計,一個月可能要消耗2000萬公斤,而東北軍區大後方,一個月的生產量,僅僅只有500萬公斤。面對如此巨大的缺口,國務院立即下達命令,讓全國各地參與其中。
一時間全國各地成立的炒麵委員會,紛紛為抗美援朝志願軍門製作乾糧。
1950年的春天,帶寒冷的中國,有一個非常奇特的景象。那就是家家戶戶都吃起了炒麵的大鍋,晝夜不停,男女老少全家大小齊動手,家家都在做炒麵。
根據不完全統計,從志願軍入朝作戰一直到1951年6月,國內向前線運輸了乾糧,6290萬斤,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炒麵。
自此之後,志願軍們就是吃一口炒麵就一口雪,為祖國贏取了抗美援朝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