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還身處財務造假的漩渦中,另一個咖啡連鎖品牌連咖啡也陷入了關店潮。
根據多家媒體報導,連咖啡(Coffeebox)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出現大量關店。其中,被連咖啡視為全國首家形象店的北京望京SOHO店,也已被替換成新品牌。且隨著門店連續關閉,連咖啡資金鍊出現問題的傳言四起。
目前,連咖啡小程序上顯示,望京SOHO門店正在升級中。不過,望京SOHO物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店很早之前就已撤店,具體原因不清楚。
實際上,此前有消息顯示,連咖啡大部分店鋪均已關閉,並且公司資金鍊斷裂。彼時,連咖啡回應媒體時稱「疫情原因導致的店鋪暫時歇業,並非陷入困境,並不存在資金鍊斷裂一事,目前公司運營一切正常。
多家門店關閉
6月4日,記者搜索美團發現,北京地區目前能夠檢索到17家連咖啡門店,目前正常營業的門店僅有惠新西街店和金寶街店2家,其餘均標註暫停營業。記者撥打連咖啡北京惠新西街店電話,該電話顯示正忙,撥打金寶街店電話時,固定電話顯示是空號。
不僅是北京連咖啡門店大量關閉,上海37家門店僅有15家營業,連一半都不到,深圳12家店僅有1家營業,廣州10家店僅有1家營業。
事實上,連咖啡從去年就被爆拖欠咖啡豆供應商貨款。2019年年初,連咖啡關閉了位於北京和上海的30%-40%左右的咖啡站。調整之後,北京從高峰期的60多家縮減至20多家門店。2019年4月,連咖啡宣布重返盈利狀態。
對於當時的關店潮,連咖啡方面曾表示,因2018年12月底到2019年1月初進行了30%的提價,隨後出現一批負毛利的咖啡門店,公司為儘快恢復盈利模式,主動關閉了這些門店。連咖啡方面當時稱,「關閉的站點多數是盈利狀況欠佳、品牌形象無法滿足繼續發展要求以及硬體條件落後的,且以覆蓋範圍重合的店為主,實際的覆蓋範圍損失在5%左右。」
而對於不久前的關店和資金鍊斷裂的傳聞,今年4月,連咖啡方面曾表示,疫情原因導致店鋪暫時歇業,並非陷入困境,並不存在資金鍊斷裂一事,目前公司運營一切正常。目前公司的調整都在按計劃推進中。
6月4日,連咖啡相關負責人就關店回應媒體稱,「暫時不做回應了,近期會有具體的消息。有消息我會第一時間和你們通報。」
曾大肆擴張
連咖啡創立於2014年,早期通過提供星巴克、Costa等品牌咖啡外送服務積累用戶。2015年8月,連咖啡剝離星巴克等第三方品牌的咖啡外送服務,推出自有品牌Coffee Box的咖啡外賣。
與傳統咖啡品牌線下開連鎖店注重體驗和提供第三空間不同,連咖啡做的是自有品牌咖啡外賣服務。依據其用戶積累,連咖啡在消費者需求密集的商圈或園區內開設一個小型門店(即站點)生產咖啡,做咖啡外送和自提,並利用社交裂變獲取用戶。
2016年4月,連咖啡宣布獲得由華策影視領投的5000萬元B輪融資。2017年,連咖啡發布超過30款咖啡飲品,還推出防彈咖啡、粉紅椰子水等爆款飲品。它還在當年「雙十二」期間創造了單日峰值接近40萬杯的紀錄,相當於星巴克1000家門店單日銷售量。更關鍵的是,2017年底,連咖啡在北上廣深的100多家咖啡站點已實現盈利。
根據連咖啡2018年12月公布的數據,當時已在北上廣深開了400家門店,這意味著其在2018年至少開設了200多家門店。連咖啡當時還表示,計劃2019年初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區域,陸續開設50至60家形象店,增強用戶體驗,望京SOHO店就是第一家。
2019年,連咖啡高歌猛進的姿態並未持續太久,大量站點關閉,形象店的未來也被打上了問號。瑞幸咖啡的橫空出世,讓連咖啡措手不及,同樣也是打著燒錢補貼的策略進行用戶吸納,但連咖啡顯然沒有瑞幸咖啡財大氣粗,一夜之間,用戶手中的「小黃杯」變成了「小藍杯」。
遭受到瑞幸咖啡的追擊,連咖啡開始選擇另一條「求生之路」。2019年4月,連咖啡完成2.06億元B3輪融資,由連咖啡創始人王江和張曉高、啟明創投、高榕資本聯合投資。當時連咖啡CMO張洪基表示,為了保證連咖啡在不低於同類型品牌的銷量的情況下,可以維持盈利狀態,穩定現金流,連咖啡沒有開啟大規模的線下擴張計劃和補貼活動,而是選擇「溫水煮青蛙」。
而關於連咖啡最新的合作消息,則是去年9月,中石化易捷發布全新品牌「易捷咖啡」首店落戶蘇州。而中石化易捷選擇的合作夥伴正是網際網路咖啡品類的先行者「連咖啡」。
有業內人士指出,連咖啡最大的問題沒有專業團隊相助,特別是研發和核心技術團隊缺乏咖啡和飲品的相關技術背景。對咖啡行業並不熟悉,後期缺乏創新,沒有穩紮穩打。再加上曾一度過度補貼市場,推出的咖啡錢包等業務大量透支了後續的業績。對於其業務的轉型,能否幫助渡過難關,也很難說。
新咖啡戰事再起
一杯小小咖啡的生意,在資本的催化下,攪動了一個萬億市場。
回想2018年,共享單車集體折戟,中國VC/PE圈曾對燒錢模式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思。然而,以瑞幸咖啡、連咖啡為首的網際網路咖啡崛起,一系列令人乍舌的融資動作和擴張節奏,再次給創投圈打了一針興奮劑。
當時,瑞幸咖啡與連咖啡都極力宣揚自己是網際網路公司,瑞幸咖啡的用戶只能通過APP或者小程序下單購買;同樣,連咖啡也將微信小程序作為自己的重要獲客渠道。耳目一新的商業邏輯,再加上萬億的廣闊市場,資本開始了一場競賽。
然而,無法迴避的是,在網際網路咖啡這個概念裡,咖啡才是主角。燒錢能買到用戶,但買不來用戶的忠誠度,一旦停止補貼,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必然轉身就去找更便宜的了。
還有一個經常被忽略的問題,中國人是否真的愛喝咖啡?在提到中國咖啡市場潛力時,經常被引用的一組數據是「2020年中國咖啡市場銷量規模將達到3000億元人民幣,2025年將有望突破一萬億元。」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咖啡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分析報告》指出,中國的咖啡消費量每年增長幅度在15%-20%,而全球平均咖啡消費增速只有2%。
從數據上來看,萬億市場、年20%左右的增長很誘人。然而,中國人並不怎么喝咖啡,就像歐美人並不怎么喝茶一樣。
換言之,中國出現歐美普遍將咖啡作為飲品的可能性仍舊比較低。也就是說,網際網路咖啡單靠流量模式,想要低價撬開增量市場很難,況且還要同一眾咖啡玩家競爭。這麼看來,咖啡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咖啡淪落到今天的境地,似乎早已註定。
即便如此,資本對於咖啡的熱情依然未減。在剛剛過去的5月,騰訊投資了加拿大咖啡連鎖品牌TimHortons的數億元級別投資,布局咖啡線下市場。而此前,中石化也跨界在加油站賣咖啡;開酒店的OYO中國宣布進軍咖啡新零售,推出「芬然咖啡」;便利蜂、全家、蘇寧小店等便利店售賣現磨咖啡;雀巢、可口可樂、伊利、蒙牛紛紛推出了即飲咖啡產品……2020,咖啡戰事仍未平。
只是不知,瑞幸和連咖啡的故事是否還會重演。
財經下午茶綜合自新京報、紅星新聞、投資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