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為航空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中美航空市場在這特殊的一年中顯現出了新的趨勢。5月起,中國客運運力開始超越美國,兩國前十的機場排序與量級也相應改變。其中廣州白雲機場取代亞特蘭大機場保持了22年的寶座,成為2020年世界最繁忙的機場。
開年中國民航業的一大喜訊無疑是廣州白雲機場斬獲2020年全球最繁忙機場稱號,超越了旅客量多年蟬聯冠軍的美國亞特蘭大機場。白雲機場在2019年中,旅客量國內排名第三,世界排名第十一,2020年名次上的飛躍不僅展示了白雲機場在艱難的一年裡逆流而上,也反映出中國航空市場的穩固內需,以及全球化對世界機場格局的微妙影響。不可否認,新冠疫情在2020年為航空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航空市場在這特殊的一年中顯現出的新趨勢值得回顧與梳理。本文通過聚焦中美兩國的大型機場,來展示世界前兩大航空市場在2020年發生的變化。
對比兩國整體的客運市場,2019年時美國全年運力(計劃座位數)高出中國30%,而2020年隨著疫情在兩國相繼爆發與恢復的不同進度,中國運力5月起開始超越美國,全年反超1.9%(圖1)。兩國前十的機場排序與量級也相應改變,2019年兩國旅客量前十的機場分布在4000萬-1.1億的區間,美國機場整體靠前;到了2020年兩國前十的機場集中在2000萬-4000萬段,中國機場整體靠前(圖2)。其中白雲機場憑藉4377萬的旅客吞吐量成為2020年世界最繁忙機場,取代了亞特蘭大機場保持22年的寶座。
2020年中國內地前十的機場名單保持和2019年一致(表1)。排序上,國際運力佔比最大的上海浦東機場(51%,2019年)跌幅最大,由第二降至第九。北京首都機場同樣有著較高的國際運力份額(27%,2019年),加上一部分國內需求由大興機場分流,以及北京地區疫情在年初較為嚴重,年中出現反覆,排名由第一降至第五。首都與浦東兩場一、二的位置由廣州白雲機場與成都雙流機場順位接替。白雲機場在削減國際運力的同時加大了國內運力投入,尤其在支線市場上。與2019年相比,白雲機場支線航點新增20個,計劃座位數增加8%。此外,重慶機場亦得益於支線市場的穩定需求,排序上升明顯,由第九上升至第四位(圖3)。
整體上,2020年內地前十大機場同比跌幅在-65%至-22% 的範圍,國際市場發達的機場在疫情中往往遭受了更大的損失,從下圖中各機場同比降幅與國際/地區運力佔比的對比中可看出這一趨勢。
港澳臺機場由於腹地市場小,疫情衝擊更為強烈。香港機場旅客量由2019年的7150萬下降至880萬,澳門機場由960萬下降至117萬,臺北桃園機場由4870萬下降至744萬,三個機場同比降幅均超過85%。對比美國機場,2020年排名中(部分機場12月份數據基於L&B估算),亞特蘭大機場保持首位,原排名二、三的8000萬級大型國際樞紐:洛杉磯機場與芝加哥奧黑爾機場,由其後的達拉斯機場與丹佛機場超越。原排名六、七的紐約甘迺迪機場與舊金山機場同樣由於國際份額較大退出前十(55%與27%,2019年),相應的,國際航線較少的夏洛特機場與菲尼克斯機場則晉級前十(表2)。
當然,國際市場不能一概而論,不同地區疫情發展與管控的差異也會對輻射的機場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拉美地區由於疫情期間的入境政策相對寬鬆,旅客市場恢復迅速(圖6),這為主要輻射這一市場的邁阿密機場降低了疫情衝擊。邁阿密機場地處美國南部,是連接拉丁美洲的主要門戶樞紐,國際旅客佔比高達49%,國際運力的七成以上服務於拉美市場,2020年排名提升了四位,大幅超越了東海岸以輻射歐洲市場為主的紐約甘迺迪機場,與西海岸以輻射亞洲為主的舊金山機場(圖7)。
對比中美大型機場在過去一年中的客運數據及排名順序可見,首當其衝受到疫情衝擊的都是國際市場,國際連通性強的機場往往呈現更大的同比跌幅;至去年年末,兩國的國際運力仍大幅低於同期。對比兩國國內市場,中國由於疫情提前得到控制,展現出更好的恢復趨勢;至去年年末,12月單月中國國內運力已超同期8.5%(圖8),而美國仍有41%的缺口。整體上,中國航空客運依靠穩固的國內市場及各項市場刺激措施(如:東航首推的「隨心飛」產品)取得了更好的表現。
對於新的一年,防疫抗疫仍會是全球面臨的頭等大事。根據IATA預期,客運量最早可能要到2024年才能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而國際市場的復甦要慢於國內市場。中國國內市場的恢復在去年已領先於世界,在今後是否能穩固或進一步刺激國內市場需求將會是新的挑戰。至於國際市場,邊境開放與旅客出行信心的恢復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但隨著檢測技術的進步和疫苗的普及,我們有理由期待國際連通性也會逐步重返航空市場。屆時中美乃至於全球大型機場的客運市場結構及旅客量排名,值得我們一同持續關注。(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蘭德隆與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