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義:三港曳嶺古道驚現華東「松樹王」

2020-12-20 中國園林網

中國園林網10月25日消息:三港鄉有條古時宣平縣至處州府的曳嶺古道。上半年《美麗鄉村》周刊組織讀者開展尋古探秘活動之後,這條一度人跡罕至由此保存較為完好的荒漠古道,漸漸回歸人們視野。日前,筆者一干人慕名爬了趟曳嶺古道,曳嶺山腰處古道旁一片枝繁葉茂、根枝粗壯的古松樹群,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其中一株需三人才能合抱的古松,令人嘖嘖稱奇。 

在諮詢了縣林業局專家後,我們按離地三尺的樹木胸徑測量標準,細心測量了古松胸徑和樹圍。胸徑1.24米、樹圍3.9米!大家看著手裡的捲尺刻度連連驚呼。據了解,在南方馬尾松中,胸徑超過1米的古松已不多見,達到1.24米的已極為罕見,堪稱「華東松樹王」。 

古樹守望古道千百年 

三港鄉黨委書記胡廣靈說,據《處州府志》記載,曳嶺古道的開闢,可追溯到隋唐以前,自明景泰三年置宣平縣後,一直為處州府城至宣平縣的唯一驛道,千百年來緊密連接曳嶺兩邊的百姓。唐宋時,曳嶺古道是軍事爭奪要道,唐袁兆、宋方臘、明陶德義等領導的義軍,頻頻往返轉戰於此道。 

近代修建公路後,這條從武義雙村到麗水曳嶺腳村全長約10公裡的曳嶺古道,漸漸淡出歷史舞臺,因此也幸運地得以完好保存。曳嶺嶺背上,殘存的廊屋、佛堂、涼亭、古井、古碑等古蹟,仿佛在古道西風中娓娓述說著千年往事。 

雙村村尾開始就進入了青石板鋪就的曳嶺古道。秋天的古道古樸荒涼,荒草掩去了半條古道,點點青苔的石板,依稀可見歷經千百年風雨洗禮後的斑駁痕跡。這條在當地也稱「十八彎」的古道蜿蜒曲折,全程都用長約1.2米、寬三四十公分的青石板鋪成。途中路過一座「登龍殿」,再往上走是座騎在古道中間早已破敗了的涼亭。涼亭背後,就是那片古松林了。 

古松林共有13株馬尾松,遠遠望去像13個衛士,守護著千年古道。「松樹王」長在古松林最下面的山坡上,儘管其他古松株株高大威猛,但在古樹群中,「松樹王」還是顯得十分扎眼。站在古松下仰望挺拔蒼勁的巨松,不由得感嘆大自然的神奇。「松樹王」需三人才能合抱,樹高約30多米,樹冠三四十米,樹麟寬大厚實,粗壯筆直的軀幹像條巨龍直刺藍天。 

雙村97歲的老人張蘭和說,他小時候聽爺爺說,這棵古松就已是遠近無敵的松樹王了,估計古松至少已有六七百歲。古松林裡本來還有一顆和這棵差不多大,只是前些年被大雪壓倒後死了。以前爬古道時,看到這些大樹,就像在山上遇見熟人,心裡會踏實很多。

「松樹王」形成需特殊地理人文環境

世界上松樹種類有馬尾松、黃山松、紅松、油松等將近115種,在國家公布的第一批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中,松科植物就有39種,其中馬尾松等在南方較為常見。 

縣林業局局長朱濟嶽說,一顆巨松的形成,需要特殊的氣候、地理、人文等環境。首先要逃過人們的刀伐斧砍,承受大自然的風霜雪雨,可謂歷經磨難。另外,松樹喜歡光照和肥沃溼潤的土壤,要長成參天大樹,還需要形成適當的森林環境。曳嶺古道旁的這棵巨型馬尾松,在華東一帶極為罕見,稱為「松樹王」當之無愧。 

筆直查閱了1989年版的《武義縣林業志》,根據記載,原明山鄉謝山村前有大松林一片,最大者胸徑1.14米,樹高28米。 

翻看網絡資料,只有寥寥幾株生長於北方的油松,樹圍大過曳嶺古道這棵古松。載入《世界吉尼斯大全》最大、最奇的松樹之王——山西省沁源縣靈空山風景區的油松「九桿旗」,高達40餘米,根部粗達5米。天津薊縣下營鎮青山嶺村油松「松樹王」高33米,樹圍4.36米。 

在馬尾松裡,比曳嶺古道這棵古松還粗大的記載不多。據說廣東省羅定市打達坑村有棵千年「松樹王」,胸徑1.4米。 

據了解,巨型古松對氣候等條件也有講究,一般在相對穩定的良好氣候條件下,長得更加粗壯的可能性才越大。若是較大改變了古樹旁的周圍環境,古樹生長就有可能放緩。巧合的是,離曳嶺古道旁這棵古松不遠,世世代代居住在曳嶺腳下的雙村人也多長壽。這個不到200人口的小村莊,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就有好幾個,七八十歲的老人,上山幹活個個步履矯健。 

樹勢蒼勁、雄偉、筆直的松樹,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正直、樸素、堅強地聳立生長著。曳嶺古道旁的「松樹王」,見證了曳嶺一帶清新、幽美的自然環境。

(來源:武義新聞網)

相關焦點

  • 武義曳嶺古道驚現「華東松樹王」
    本報訊(記者潘周清)武義縣三港鄉有一條長約10公裡的曳嶺古道,是古時宣平縣至處州府的交通要道。  因為公路的興起,這條古道漸漸被人遺忘,古道旁的廊屋、佛堂、涼亭、古井、古碑等古蹟以及兩旁的古樹以到較為完好的保存。  近日,武義市民朱先生等人,踏上了曳嶺古道,去領略古道上不一樣的秋意。走過彎彎曲曲的一段山路後,朱先生他們發現了一片古松林。
  • 武義:曳嶺古道添新景
    11月15日,進入武義縣三港鄉的曳嶺古道,發現入口處的山坡上新添了一個詳細介紹古道的段木景觀。曳嶺古道位於金華武義三港鄉,是古時候連接金華至麗水的唯一通道。
  • 綠色文物精品 武義首本古樹名木畫冊面世
    浙江省最美古樹群在武義縣有不少古樹名木,桃溪鎮陶村延福寺內的柏木王、泉溪鎮鞏宅村相國寺旁的羅漢松等都有上千年的樹齡,成為展示武義人文歷史的「活文物」。就在前兩天,一本由武義縣林業局組織編寫的《武義古樹名木》畫冊面世了。
  • 綠色文物精品 武義首本古樹名木畫冊面世
    浙江省最美古樹群在武義縣有不少古樹名木,桃溪鎮陶村延福寺內的柏木王、泉溪鎮鞏宅村相國寺旁的羅漢松等都有上千年的樹齡,成為展示武義人文歷史的「活文物」。就在前兩天,一本由武義縣林業局組織編寫的《武義古樹名木》畫冊面世了。
  • 武義的豆腐火了!三港農旅經濟開始騰飛!
    在武義三港曳坑村鄉村豆腐烹飪賽的現場,來自上海的張女士一邊用相機記錄著激烈的賽況,一邊不由自主地感嘆道。  「難怪這裡的豆腐這麼好吃,據說三港鄉做豆腐的歷史已經超過2000年。」另外一位來自杭州的遊客汪先生說,這是他第一次品嘗到如此多豆腐烹飪的菜餚。
  • 8條隱藏在浙江鄉村的山間古道!又美人又少!
    新浪博客@shallots/攝有著「華東最後的香格裡拉」之稱的仙居公盂村,位於浙江仙居田市鎮,四面奇峰環繞,峰頂海拔在1000米上下,村莊被山峰圍成了一個小小的盆地。曳嶺古道位於金華武義,是古時候連同金麗的唯一通途。現在從雙村村尾開始就可以進入了青石板鋪就的曳嶺古道。這條在當地也稱「十八彎」的蜿蜒古道,全程都用長約1.2米、寬三四十釐米的青石板鋪成。
  • 浙裡8條小眾而美的山間古道
    新浪博客@shallots/攝有著「華東最後的香格裡拉」之稱的仙居公盂村,位於浙江仙居田市鎮,四面奇峰環繞,峰頂海拔在1000米上下,村莊被山峰圍成了一個小小的盆地。曳嶺古道位於金華武義,是古時候連同金麗的唯一通途。現在從雙村村尾開始就可以進入了青石板鋪就的曳嶺古道。這條在當地也稱「十八彎」的蜿蜒古道,全程都用長約1.2米、寬三四十釐米的青石板鋪成。
  • 浙裡8條小眾而美的山間古道!
    ,讓我們踏上林間小道,伴隨著風中漂浮已久的馬鈴聲,追尋傳說中的一條條神秘古道。曳嶺古道位於金華武義,是古時候連同金麗的唯一通途。現在從雙村村尾開始就可以進入了青石板鋪就的曳嶺古道。這條在當地也稱「十八彎」的蜿蜒古道,全程都用長約1.2米、寬三四十釐米的青石板鋪成。
  • 8條小眾而美的山間古道,其中就有一條在江山!
    新浪博客@shallots/攝有著「華東最後的香格裡拉」之稱的仙居公盂村,位於浙江仙居田市鎮,四面奇峰環繞,峰頂海拔在1000米上下,村莊被山峰圍成了一個小小的盆地。曳嶺古道位於金華武義,是古時候連同金麗的唯一通途。現在從雙村村尾開始就可以進入了青石板鋪就的曳嶺古道。這條在當地也稱「十八彎」的蜿蜒古道,全程都用長約1.2米、寬三四十釐米的青石板鋪成。
  • 浙江8條小眾而美的山間古道,第一條就在樂清
    有著「華東最後的香格裡拉」之稱的仙居公盂村,位於浙江仙居田市鎮,四面奇峰環繞,峰頂海拔在1000米上下,村莊被山峰圍成了一個小小的盆地。@開欣/攝推薦路線:臨安-石鎮下塔村-翻越柳嶺到達纖嶺-再經過百丈嶺-雙石村金華武義·曳嶺古道蜿蜒曲折,看一路流水古木
  • 金華周邊這些絕美古道,走下來的都被美景徵服了!
    金蘭古道是金華市境內最特別的一條古道,古道沿山澗小溪逐階而上,溪水衝擊巖石形成了層層瀑布,秀美的景色每到假期或者周末,都會吸引大量的徒步愛好者前往登山賞景。永康市、武義縣涼亭坑古道涼亭坑古道起點在永康花街鎮陳弄坑村,終點在武義縣方坑村,還有兩條岔道可通往永康山後胡村、義烏王慈谿村,全長7.5千米,平均寬度1.2米,大多由石塊鋪就,有些是古人在山崖上鑿石級而成的。
  • 從古道茶亭看宣平民間茶文化
    據乾隆18年(1753)《宣平縣誌》卷之十六就錄有邑令雷仁育所作《三港茶亭》一詩:古渡山亭踞要衝,雨餘風湧浪沙淘。煙樓煮茗招行客,多少殷勤說祝悰。他還在茶詩《答》中有「早晚閉開蹊徑草,一泓清茗引霞轎 」。與友人品茗唱和的句子,可見,茶與茶亭的作用非凡。那時,茶山、茶農、茶亭、茶閣無疑成為民間古道上最無私的善義場所,更是民間禪茶文化風情的忠實記錄。
  • 森林古道修復保護意義深遠
    2014年12月12日 08:48:26  武義新聞網  網友互動交流  字體: 大 中 小
  • 千古風流金華古道 四通八達一路風景
    金華的古道就像人體的血脈一樣,從城區出發,經浦江到諸暨,再到杭州;經義烏到諸暨,再通往杭州;還有經永康到東陽,到嵊州,再通往杭州的三條古道就是大動脈。縣際之間古道則以金華城區、義烏、東陽、永康、武義、蘭溪、浦江等為結點構成主動脈,而各個縣市之間,特別是相鄰鄉村之間又有眾多古道相連,就像毛細血管一樣,層層構成了一個完善的古道交通網。
  • 武義那麼美,帶你去看看
    古村景色(山下鮑)   系列二:5條最美古道  曳嶺古道  昔日曆為兵家守關戰略要地,用整塊青石板砌成。  婺處古道  自古婺州(金華)至古處州(麗水)的交通要道。  石門嶺古道   自古是通往麗水之主道,歷代官宦、客商必經之路。
  • 浙江周邊這8條古道顏值逆天啦!是時候去看看了~
    仙縉古道全長約40公裡,徒步需兩天,強度很大,需做好十足的準備。推薦路線:縉雲縣壺鎮鎮蒼嶺腳——黃芽樹村——槐花樹村——冷水村——海臨尖——南田村——龍王殿——仙居縣蒼嶺坑武義曳嶺古道曳嶺古道是古時候從武義到麗水的唯一通途,古道的開闢可追溯至隋唐以前。如今想要重走古道,從雙村村尾開始便可。
  • 720歲的古松、山溪相伴、故事悠長,永康這條古道……
    古道的紅色記憶涼亭坑古道跨武義、永康兩地,是以前武義、義烏等地村民來永康市城區和花街鎮八字牆趕集的主要道路。「永康解放的序幕就是從這裡拉開的。」在陳弄坑村民看來,古道記錄了永康解放的紅色記憶。1949年5月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三兵團三十四師從金華進軍武義上茭道,向南追殲國民黨殘部。老戰士胡一鳥就是從陳弄坑出發,在武義確認了三十四師的消息。隨後,浙東人民解放軍第六支隊從陳弄坑出發,與三十四師會合作戰,一舉解放了永康。「古道記錄了永康解放的紅色記憶」這個說法,山後胡村民也給予了佐證。
  • 江山千年古道上的最美松樹枯死,當地人想留作標本
    初冬時節,衢州江山市保安鄉仙霞古道格外悽美古樸。古道邊,一棵姿態酷似黃山迎客松的古松已經枯黃,北風過處,片片枯死的松針飄落在古道上。這棵松樹的生命定格在215歲,因為樹冠姿態優美,它被譽為仙霞古道上最美松樹。要了它的命的,是一種叫做松材線蟲的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