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網10月25日消息:三港鄉有條古時宣平縣至處州府的曳嶺古道。上半年《美麗鄉村》周刊組織讀者開展尋古探秘活動之後,這條一度人跡罕至由此保存較為完好的荒漠古道,漸漸回歸人們視野。日前,筆者一干人慕名爬了趟曳嶺古道,曳嶺山腰處古道旁一片枝繁葉茂、根枝粗壯的古松樹群,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其中一株需三人才能合抱的古松,令人嘖嘖稱奇。
在諮詢了縣林業局專家後,我們按離地三尺的樹木胸徑測量標準,細心測量了古松胸徑和樹圍。胸徑1.24米、樹圍3.9米!大家看著手裡的捲尺刻度連連驚呼。據了解,在南方馬尾松中,胸徑超過1米的古松已不多見,達到1.24米的已極為罕見,堪稱「華東松樹王」。
古樹守望古道千百年
三港鄉黨委書記胡廣靈說,據《處州府志》記載,曳嶺古道的開闢,可追溯到隋唐以前,自明景泰三年置宣平縣後,一直為處州府城至宣平縣的唯一驛道,千百年來緊密連接曳嶺兩邊的百姓。唐宋時,曳嶺古道是軍事爭奪要道,唐袁兆、宋方臘、明陶德義等領導的義軍,頻頻往返轉戰於此道。
近代修建公路後,這條從武義雙村到麗水曳嶺腳村全長約10公裡的曳嶺古道,漸漸淡出歷史舞臺,因此也幸運地得以完好保存。曳嶺嶺背上,殘存的廊屋、佛堂、涼亭、古井、古碑等古蹟,仿佛在古道西風中娓娓述說著千年往事。
雙村村尾開始就進入了青石板鋪就的曳嶺古道。秋天的古道古樸荒涼,荒草掩去了半條古道,點點青苔的石板,依稀可見歷經千百年風雨洗禮後的斑駁痕跡。這條在當地也稱「十八彎」的古道蜿蜒曲折,全程都用長約1.2米、寬三四十公分的青石板鋪成。途中路過一座「登龍殿」,再往上走是座騎在古道中間早已破敗了的涼亭。涼亭背後,就是那片古松林了。
古松林共有13株馬尾松,遠遠望去像13個衛士,守護著千年古道。「松樹王」長在古松林最下面的山坡上,儘管其他古松株株高大威猛,但在古樹群中,「松樹王」還是顯得十分扎眼。站在古松下仰望挺拔蒼勁的巨松,不由得感嘆大自然的神奇。「松樹王」需三人才能合抱,樹高約30多米,樹冠三四十米,樹麟寬大厚實,粗壯筆直的軀幹像條巨龍直刺藍天。
雙村97歲的老人張蘭和說,他小時候聽爺爺說,這棵古松就已是遠近無敵的松樹王了,估計古松至少已有六七百歲。古松林裡本來還有一顆和這棵差不多大,只是前些年被大雪壓倒後死了。以前爬古道時,看到這些大樹,就像在山上遇見熟人,心裡會踏實很多。
「松樹王」形成需特殊地理人文環境
世界上松樹種類有馬尾松、黃山松、紅松、油松等將近115種,在國家公布的第一批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中,松科植物就有39種,其中馬尾松等在南方較為常見。
縣林業局局長朱濟嶽說,一顆巨松的形成,需要特殊的氣候、地理、人文等環境。首先要逃過人們的刀伐斧砍,承受大自然的風霜雪雨,可謂歷經磨難。另外,松樹喜歡光照和肥沃溼潤的土壤,要長成參天大樹,還需要形成適當的森林環境。曳嶺古道旁的這棵巨型馬尾松,在華東一帶極為罕見,稱為「松樹王」當之無愧。
筆直查閱了1989年版的《武義縣林業志》,根據記載,原明山鄉謝山村前有大松林一片,最大者胸徑1.14米,樹高28米。
翻看網絡資料,只有寥寥幾株生長於北方的油松,樹圍大過曳嶺古道這棵古松。載入《世界吉尼斯大全》最大、最奇的松樹之王——山西省沁源縣靈空山風景區的油松「九桿旗」,高達40餘米,根部粗達5米。天津薊縣下營鎮青山嶺村油松「松樹王」高33米,樹圍4.36米。
在馬尾松裡,比曳嶺古道這棵古松還粗大的記載不多。據說廣東省羅定市打達坑村有棵千年「松樹王」,胸徑1.4米。
據了解,巨型古松對氣候等條件也有講究,一般在相對穩定的良好氣候條件下,長得更加粗壯的可能性才越大。若是較大改變了古樹旁的周圍環境,古樹生長就有可能放緩。巧合的是,離曳嶺古道旁這棵古松不遠,世世代代居住在曳嶺腳下的雙村人也多長壽。這個不到200人口的小村莊,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就有好幾個,七八十歲的老人,上山幹活個個步履矯健。
樹勢蒼勁、雄偉、筆直的松樹,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正直、樸素、堅強地聳立生長著。曳嶺古道旁的「松樹王」,見證了曳嶺一帶清新、幽美的自然環境。
(來源:武義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