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看到群眾燦爛的笑容,所有付出都值了|仁懷市高...

2020-12-20 天眼新聞

我是從農民的孩子成長起來的一名基層黨員幹部,對農村貧困農民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從有記憶開始,我用我的成長感受著農村的發展變化;從當幹部開始,我親自參與和見證了脫貧攻堅帶來的鄉村巨變。

仁懷市高大坪鎮黨委書記劉廣(左)與貧困群眾交談

 脫貧攻堅,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也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是黨心所向,民心所盼。在這幾年推動脫貧攻堅工作落實的過程中,有很多艱辛和汗水,也有諸多的感悟和體會,我深刻認識到:扶貧路上,必須用心用情用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數去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每當看到群眾一個不落下,臉上都露出歡心的笑容時,這些年我和幹部們的所有付出都值了!

 用心零距離與群眾交流,全面摸清底數   所有的事情都必須要用心,脫貧攻堅也是如此。為了掌握了解貧困戶的所需所求,我原計劃用1個月走訪完124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際上,前前後後我用了3個多月時間才走訪完,針對重點困難戶,還多次回訪,走訪記錄足足寫了4個筆記本。

因為每到訪一戶,與群眾都有聊不完的話題。有的帶著疑惑諮詢政策,有的淚流滿面表達訴求,有的歡聲笑語話脫貧......他們會把我當成親人,把所有歡樂與不快說與我聽,我也在這種零距離的交流中,邊宣傳政策、邊收集情況、邊幫助他們謀劃脫貧路子。通過遍訪,我掌握了每家每戶的具體情況及他們的所需所盼,為如何精準施策奠定基礎。

扶貧要先扶志,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是關鍵,但如何做通工作讓其轉變思想觀念,得要用心勸說方能有效。貧困戶周某某,與其妻子雙老年邁,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弱智,可以從事簡單的農活,二兒子、三兒子是正常勞動力,但十分懶惰。我第一次到他家時,兩位老人傷心地說,「要這樣耽誤下去,這個家庭該怎麼辦啊。」希望我好好地勸說下他的兩個兒子。得知這個情況後,我與他的兩個兒子多次溝通,舉案例做他們思想工作,終於,在政府的幫助下引導其到福建務工 。如今周某某已經穩固脫貧,其中一個兒子還娶了媳婦,一家人其樂融融。

牢記「魚水之情」,用情服務暖人心   我所幫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趙某某,患有眼疾,但並不影響正常勞動,因有年邁的母親需要照顧,故不能外出務工,脫貧前僅靠低保和每年種約1000斤高粱維持生計。後來,我幫助他共同謀劃發展養殖,但缺乏啟動資金,我就鼓勵貸小額信貸,不會寫貸款申請,我幫他寫,信用額度不夠,我幫他協調,沒有養殖技術,我就幫助尋找技術人員手把手指導。在我悉心的指導幫助下,貸款3萬元修了圈舍,搞起了肉牛養殖,每年出欄肉牛2-3頭,2019年順利實現脫貧。

用力為民辦實事,提高群眾滿意度   住房保障,是脫貧攻堅的基礎。貧困戶肖某某,家庭人口3人,夫妻兩人均60餘歲,兒子因眼睛弱視,在外務工找不到好的工種,導致收入不高。該戶最大的困難是住房老舊且狹小,三口之家擠在不足10㎡的一間老屋裡居住,兒子逢年過節回家,還需借別人房子居住。修建住房成了迫切需要,但由於受地理條件限制,選宅基地成了「卡脖子」的難題,我和他一起找到一處廢棄的沙石加工場地,大約有80㎡,但該場地主人不願將此地轉讓給肖某某作宅基地。後經過反覆協調,場地主人終於同意;但第二個困難來了,宅基地轉讓費加上修建80㎡簡易磚混房至少需要資金8萬元,除去國家政策補助的3.5萬元,也還差4.5萬元,而肖某某能拿出來的資金不足2000元。我找村委會商量,由村委會幹部承擔幫助其賒購磚、水泥等建築材料,我通過社會力量解決幫扶資金10000元,又通過整合基礎實施五小件補短板資金1萬餘元,加之他本人的親朋好友資助了部分,總算解決了住房問題,順利實現脫貧。

通過紮實推進農村危房改造、透風漏雨整治行動,2014年以來,我們共投入資金2460.50萬元,共實施農村危房改造970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29戶;52戶226名貧困群眾易地扶貧搬遷到蒼龍街道鳳凰小區和魯班街道幸福園小區,過上了新生活。  產業扶貧 築牢脫貧攻堅根基   唯有產業發展,才能築牢脫貧攻堅根基,讓貧困群眾在脫貧路上走穩走實。在大力抓好2.3萬畝有機高粱主導產業發展基礎上,我和幫扶幹部積極鼓勵貧困群眾發展養殖業,精準落實養殖直補政策。2017年以來,全鎮養殖綜合直補補助貧困戶2741戶次,共計補助約750萬元,2020年補助447戶120萬元。因地制宜發展蔬菜、水果、中藥材、生態畜牧業等特色農業產業和壩區產業。 銀水壩區還發展起「稻+油菜+魚」高效農業,綠樹青山成了「金山銀水」,農旅一體化示範帶動成效顯著。通過發展農業產業,3200多名貧困群眾穩定脫貧致富。

2019年,高大坪鎮1243戶4440人已全員穩定脫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至13117元。

在這幾年的工作中,我經常勉勵自己和教育幹部,在扶貧路上必須得用心用情用力,只有這樣,才能增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徐春燕

編輯 蔣洪飛

編審 陳富強

相關焦點

  • 駐藏幹部任志濤:看到藏族群眾的笑容 我的付出就值了
    遊客數量的幾何式增長,離不開任志濤和同事們背後默默的付出。最初成立的旅遊局無論是辦公場所、幹部住宿條件都有很大的不足和困難。「我們租用一家旅遊公司的房屋辦公,房齡20年,積雪融化或者下雨的時候都會漏水,夏天雨水多,我們會提前用塑料布蓋住電腦和文件,有時還要自己去走廊掃水。」任志濤說。因為當時的電腦很寶貴,為了保護公共資產,任志濤和同事養成了每天查看天氣預報的習慣。
  • 「我的扶貧故事」臨危受命,站好最後一班崗丨仁懷市後山鄉田興村駐...
    扶貧從走訪開始,才會知曉群眾的冷暖   初見,百感交集。剛到駐村的大山,就依稀聽到一個質疑的聲音,「哎喲,年底都脫貧咯,還又換一個駐村書記來幹撒子?而且還是一個女咧!」後來他還跟我說起村裡的廣場沒有路燈,群眾晚上活動很不便,我也沒多想,幫他們寫了報告申請資金安裝了路燈。做的事不大,但做了,群眾都滿意、很支持,自己也有幹勁,感覺能給百姓做實事是一種幸福。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追求丨赫章縣松林坡鄉...
    我的祖父母均已是耄耋老人,嶽父嶽母近七十歲,孩子也還小,我去了以後家裡的老人小孩怎麼辦?但我告訴他們:「軍人就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如今哪裡需要我,我就一定要去完成使命。」 家人拗不過我,最後還是同意我去了。看著妻子通紅的眼眶,其實我的內心也充滿了不舍。我就此開啟了扶貧之旅:到赫章縣松林坡鄉掛職黨委副書記,聯繫箐營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不變的初心 真心的付出丨安龍縣棲鳳街道八坎村...
    我叫韋坤琴,根據組織的安排,2018年3月,我擔任安龍縣棲鳳街道八坎村李學軍戶的包保責任人,開始了精準排查、精準定措施、精準施策的入戶走訪工作。第一次走訪認識李學軍,他本人個子很小,很消瘦,但很勤快,自己家房前屋後收拾得挺乾淨的,當拿起扶貧宣傳資料入戶進行宣傳時,我的精準扶貧之路就開始了。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村子的變化,一切都值了丨黎平縣水口鎮控洞村...
    我叫松秉龍,在控洞村駐村幫扶已有4年,控洞村溝深路陡、偏遠封閉、山多地少、資源匱乏,是個貧困村。在2013年底進行的扶貧對象識別中,全村共有貧困戶112戶512人,貧困人口佔村裡總人口的38.26%。由於發展無望,村裡一些有能力的人紛紛外出謀生,留下來的主要是老人和兒童。
  • 「我的扶貧故事」把汗水揮灑在「長幹山」上丨貴州省農科院現代所...
    我叫萬煒,是省農科院現代農業發展研究所的一名科技人員。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我在仁懷市長崗鎮人民政府掛職科技副鎮長。  長崗鎮位於仁懷市最南端,地處高寒山區,土壤貧瘠、破碎,山多田少,歷有「長幹山」之稱,轄仁懷市僅有的兩個省級深度貧困村,是仁懷市貧困程度最深的鄉鎮。
  • 「我的扶貧故事」自來水流進了群眾家中 更流進了他們心裡丨正安縣...
    我叫張先鳳,現任正安縣瑞溪鎮木盆寺村村委會主任,我的扶貧故事要從十年前說起。2010年,我被推選為木盆寺村村委會主任。我說不了人生哲理,講不出豪言壯語,更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默默地回饋這個生我養我的地方。
  • 「我的扶貧故事」五年之諾,終於兌現|仁懷市大壩鎮黨委書記張啟霞
    仁懷市大壩鎮黨委書記張啟霞許下諾言   2015年冬,在仁懷市大壩鎮五屆六次人代會上,當主持人宣布「張啟霞同志當選大壩鎮人民政府鎮長,請她上臺作表態發言」時,我的心情格外緊張,面對代表們一雙雙期盼的眼神,我鄭重地許下承諾
  • 「我的扶貧故事」珍惜一線服務群眾的機會丨劍河縣革東鎮寶貢屯村...
    我叫田景才,是劍河縣革東鎮寶貢屯村脫貧攻堅隊隊長。寶貢屯村位於海拔900米半山腰上的村莊,村子古樹參天,常年雲遮霧繞,風景秀美,宛如童話故事裡的仙境。誰能想到,這個美麗的村莊,卻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剛來到村裡是,看到這些,我感覺肩上的擔子很沉重,同時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珍惜這次直面服務群眾的機會,多為群眾辦好實事,一定要盡力把村容村貌整治變樣。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笑容就是我前行的動力丨綏陽縣溫泉鎮募陽...
    2018年年底,還記得那天我正在辦公室撰寫匯報材料,領導找我商量,準備安排我到綏陽縣溫泉鎮募陽村開展駐村工作。3個月時間裡,我走遍全村38個村民組230戶貧困戶,詳細了解他們致貧原因。聯繫愛心企業資助困難學生基層幹部是黨和群眾聯繫的重要紐帶,也是解民憂的第一保障,只有真心真意、真實幫扶,才能換來群眾真脫貧,以及他們的真情和支持。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們露出笑容,我覺得一切都有意義|開陽縣米坪...
    我叫黃國璽。2018年3月,我派駐開陽縣米坪鄉伍寨村,成為一名駐村幹部。2018年4月,我有幸與村裡貧困家庭李應祥一家結識。因為做不了重體力活,他一輩子都沒有出過伍寨村。因為收入不高,再加上治療慢性疾病,他家成了村裡的貧困戶。談及自己的事,他也是十分懊惱,不是自己不想去努力,而是自己年過半百,身體條件上已經無能為力了。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能安居是對我最大的褒獎丨劍河縣南明鎮平珍...
    「我的胃痛得不得了,歐大榮要照顧我,他無法外出務工,家裡困難好多年了......」在歐大榮家,他妻子萬老政聲音低沉地向我介紹著,看到這樣的家庭狀況,我憂心忡忡。我叫徐文美,是劍河縣南明鎮平珍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工作就要「軟磨硬泡」丨鎮遠縣金堡鎮秀地村...
    每當看到我的身影,群眾說得最多的就是:「這小夥子可以勒,能吃苦,農活都會幹,要是沒有工作,在我們農村肯定也是『吃得開』的」。發展產業是脫貧致富的根本,作為駐村工作隊長,抓好產業發展是第一要務,我認為,村裡要發展就要先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群眾要有長遠的眼光。2018年5月14日,我入村的第二天,秀地村正在修建高標準農田河堤整治項目,一個群眾跑到村裡說因為修建河堤,自家的田被佔得有點多,且農田進出水不方便。我隨即走訪了周圍的群眾,得知該農戶阻礙施工隊,導致多天都沒有施工了。
  • 「我的扶貧故事」在村裡,群眾都喊我「老表」或「海洋」丨大方縣...
    我叫趙海洋,來自威寧縣麻乍鎮,是鳳山鄉人民政府派駐石坪村萬寨組的一名駐村幹部。因為幫扶的貧困戶杜少文妻子姓趙,認我做親戚,村裡姓杜的群眾都叫我「老表」,其他的群眾都喊「海洋」。2017年10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鳳山鄉人民政府派駐到石坪村萬寨組開展幫扶工作。初到萬寨組,當地群眾總是以一種異樣的眼光看待身為外地人的我,不管是上門走訪還是開展其他工作,老百姓總是以一種冷漠或者牴觸的情緒對待。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讓群眾老有所依丨獨山縣玉水鎮本寨村黨...
    十七年來,我先後在塘腳村、塘聯村、本寨村三個村工作。但無論到哪裡,我都時刻要求自己做一根正直的針,敢於擔當的針,壓力壓不彎的針。黎祖高與同事到群眾家中核定危房改造隨著扶貧攻堅工作的號角吹響,精準扶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我更堅定了做好基層工作的決心和信心。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建達:「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2020-12-18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思群眾之所思 想群眾之所想|鼓揚鎮田哨村扶貧...
    我叫程燊,很榮幸在2017年9月我加入鼓揚鎮田哨村扶貧駐村隊伍,在很多人眼裡,駐村工作是一份苦、累而乏味的工作,其實除了苦和累,更多的是與群眾相處的感動瞬間。我所負責的組常住人口近280人,60多戶,群眾都很勤勞而樸實。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謀福祉|從江縣往洞鎮託苗村網格員吳勇志
    剛到託苗,我堅持每天都走寨入戶,儘快去了解他們每一戶的基本情況,記住每個人的名字,記住每一張面孔。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每次入戶我都會拿著花名冊一戶一戶核對基本信息。有需要新增的先用筆記錄,回到辦公室再用電腦錄入電子檔保存,時常翻看。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來了一位「天氣書記」|正安縣市坪鄉河渡村第...
    由於從來沒有幹過基層工作,也沒有接觸過農業、農村生活,剛到河渡村開展工作時,我經常「貓吃團魚,找不找頭」。  一切都得從零開始。只要一有機會,我便跟著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和村幹部學習如何開展基層工作,學著和群眾打交道,做朋友。
  • 燦爛的笑容,縮短了山與海的距離!我是昭通,謝謝東莞!
    燦爛的笑容,縮短了山與海的距離!我是昭通,謝謝東莞!跨越千裡山海情深如今來自東莞的資金、項目、理念正在源源不斷地輸入昭通2020年廣東省第五扶貧協作工作組會同兩市民政、扶貧等部門及對口縣區和鎮街首次系統化開展社會工作服務結對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