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從農民的孩子成長起來的一名基層黨員幹部,對農村貧困農民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從有記憶開始,我用我的成長感受著農村的發展變化;從當幹部開始,我親自參與和見證了脫貧攻堅帶來的鄉村巨變。
仁懷市高大坪鎮黨委書記劉廣(左)與貧困群眾交談
脫貧攻堅,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也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是黨心所向,民心所盼。在這幾年推動脫貧攻堅工作落實的過程中,有很多艱辛和汗水,也有諸多的感悟和體會,我深刻認識到:扶貧路上,必須用心用情用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數去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每當看到群眾一個不落下,臉上都露出歡心的笑容時,這些年我和幹部們的所有付出都值了!
用心零距離與群眾交流,全面摸清底數 所有的事情都必須要用心,脫貧攻堅也是如此。為了掌握了解貧困戶的所需所求,我原計劃用1個月走訪完124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際上,前前後後我用了3個多月時間才走訪完,針對重點困難戶,還多次回訪,走訪記錄足足寫了4個筆記本。
因為每到訪一戶,與群眾都有聊不完的話題。有的帶著疑惑諮詢政策,有的淚流滿面表達訴求,有的歡聲笑語話脫貧......他們會把我當成親人,把所有歡樂與不快說與我聽,我也在這種零距離的交流中,邊宣傳政策、邊收集情況、邊幫助他們謀劃脫貧路子。通過遍訪,我掌握了每家每戶的具體情況及他們的所需所盼,為如何精準施策奠定基礎。
扶貧要先扶志,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是關鍵,但如何做通工作讓其轉變思想觀念,得要用心勸說方能有效。貧困戶周某某,與其妻子雙老年邁,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弱智,可以從事簡單的農活,二兒子、三兒子是正常勞動力,但十分懶惰。我第一次到他家時,兩位老人傷心地說,「要這樣耽誤下去,這個家庭該怎麼辦啊。」希望我好好地勸說下他的兩個兒子。得知這個情況後,我與他的兩個兒子多次溝通,舉案例做他們思想工作,終於,在政府的幫助下引導其到福建務工 。如今周某某已經穩固脫貧,其中一個兒子還娶了媳婦,一家人其樂融融。
牢記「魚水之情」,用情服務暖人心 我所幫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趙某某,患有眼疾,但並不影響正常勞動,因有年邁的母親需要照顧,故不能外出務工,脫貧前僅靠低保和每年種約1000斤高粱維持生計。後來,我幫助他共同謀劃發展養殖,但缺乏啟動資金,我就鼓勵貸小額信貸,不會寫貸款申請,我幫他寫,信用額度不夠,我幫他協調,沒有養殖技術,我就幫助尋找技術人員手把手指導。在我悉心的指導幫助下,貸款3萬元修了圈舍,搞起了肉牛養殖,每年出欄肉牛2-3頭,2019年順利實現脫貧。
用力為民辦實事,提高群眾滿意度 住房保障,是脫貧攻堅的基礎。貧困戶肖某某,家庭人口3人,夫妻兩人均60餘歲,兒子因眼睛弱視,在外務工找不到好的工種,導致收入不高。該戶最大的困難是住房老舊且狹小,三口之家擠在不足10㎡的一間老屋裡居住,兒子逢年過節回家,還需借別人房子居住。修建住房成了迫切需要,但由於受地理條件限制,選宅基地成了「卡脖子」的難題,我和他一起找到一處廢棄的沙石加工場地,大約有80㎡,但該場地主人不願將此地轉讓給肖某某作宅基地。後經過反覆協調,場地主人終於同意;但第二個困難來了,宅基地轉讓費加上修建80㎡簡易磚混房至少需要資金8萬元,除去國家政策補助的3.5萬元,也還差4.5萬元,而肖某某能拿出來的資金不足2000元。我找村委會商量,由村委會幹部承擔幫助其賒購磚、水泥等建築材料,我通過社會力量解決幫扶資金10000元,又通過整合基礎實施五小件補短板資金1萬餘元,加之他本人的親朋好友資助了部分,總算解決了住房問題,順利實現脫貧。
通過紮實推進農村危房改造、透風漏雨整治行動,2014年以來,我們共投入資金2460.50萬元,共實施農村危房改造970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29戶;52戶226名貧困群眾易地扶貧搬遷到蒼龍街道鳳凰小區和魯班街道幸福園小區,過上了新生活。 產業扶貧 築牢脫貧攻堅根基 唯有產業發展,才能築牢脫貧攻堅根基,讓貧困群眾在脫貧路上走穩走實。在大力抓好2.3萬畝有機高粱主導產業發展基礎上,我和幫扶幹部積極鼓勵貧困群眾發展養殖業,精準落實養殖直補政策。2017年以來,全鎮養殖綜合直補補助貧困戶2741戶次,共計補助約750萬元,2020年補助447戶120萬元。因地制宜發展蔬菜、水果、中藥材、生態畜牧業等特色農業產業和壩區產業。 銀水壩區還發展起「稻+油菜+魚」高效農業,綠樹青山成了「金山銀水」,農旅一體化示範帶動成效顯著。通過發展農業產業,3200多名貧困群眾穩定脫貧致富。
2019年,高大坪鎮1243戶4440人已全員穩定脫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至13117元。
在這幾年的工作中,我經常勉勵自己和教育幹部,在扶貧路上必須得用心用情用力,只有這樣,才能增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徐春燕
編輯 蔣洪飛
編審 陳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