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協「科創中國」科技服務團服務青島座談對接會在青島舉行。會上,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材料研究學會、中國海洋學會、中國農學會、中國農業機械學會等10家全國學會科技服務團相關負責人圍繞各學會、單位創新領域,服務特色以及下一步科技經濟融合的需求和打算開展交流對接。
這不僅是青島促進科技經濟深度融合的世紀舉措,更是在如何讓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研發在青島開放的大勢中實現價值追求;如何幫助企業跨越技術難題的攻關,營造更加高質量的產業生態;如何讓這座青春之島散發出更強大的創新力和巨大的成長性的城市氣質,從而擰成搞活一座城的強大合力等問題上的探索。
每個學會都是一個科創平臺
今年6月份,青島獲批成為中國科協「科創中國」首批試點城市。隨後,有關全國學會陸續在青島開展科技服務活動,結合籌備和舉辦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針對青島產業需求,量身設置相關論壇,組織院士專家深入企業指導,開展精準對接,年會期間形成了一批合作成果;藉助後年會效應,各學會持續為青島引入學術會議,導入專家資源,把脈產業發展,深化科技服務和合作,新的成果不斷湧現,青島的「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此次座談對接會,也是中國科協「科創中國」科技服務團服務青島活動的重頭戲。在此期間,全國學會將通過座談對接會、會企對接會、企業園區行等形式,為青島多個領域開展科技服務,推動創業城市建設。有備而來的全國學會科技服務團與青島部分市園區、企業的創新合作項目也有了回應——中國材料研究學會與山東領軍科技集團籤訂了先進材料會地聯合創新中心合作協議、與青島海爾智能技術研發有限公司籤訂了新材料聯合創新中心協議,中國農業機械學會、青島市科協、青島市農機生產流通協會、青島農業大學籤訂了中國農業機械學會青島產業創新服務中心合作協議。
「智囊團」組團來青島,亦是收穫滿滿。此次與海爾和領軍集團「牽手」的中國材料協會,對青島的創新之魂滿懷信心。學會中有科學家、科創企業家、投資家「等豐富的創新資源,每一個學會都是一個產學研用協同的科創平臺。通過學會這個載體,我們首先要把專家帶到企業中去,切切實實地為企業解決在創新技術中遇到的難題;其次,學會更要服務於整個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學會還要積極服務於地方宏觀經濟,協助做好戰略發展的研究。」中國材料協會秘書長張增志對記者說。
促進科技經濟深度融合
科技創新蘊藏的巨大發展潛力,體現在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如何打通企業與技術之間的鴻溝,實現供給端和需求端之間的精準匹配?在對接會上,上合示範區、中德生態園、藍谷管理局、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範區四個功能區推介了功能區產業特色及發展需求。30餘家企業與全國學會的專家開展了面對面的對接洽談,就解決產業發展難點、建立長期合作聯繫、共建協同創新機構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討。
青島海爾智能技術研發有限公司材料專委會副主任董瑋利告訴記者:「中國材料研究學會有雄厚的技術儲備,有豐富的基礎型、功能型和智慧型新材料技術依託,在耐腐蝕性、更輕薄、抗汙抗菌、控溫控溼等技術參數上實現了新的突破。這些新的突破可以幫助企業將新技術轉移到家電應用的場景中去,從而幫助我們實現新產品的研發和促進智慧家庭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智能數據研究所所長、中國石油大學教授張衛山告訴記者,技術上的難題卻不知找誰去解決成為目前企業普遍存在的「痛點」。不僅如此,在科技成果轉化的實際過程中,常常存在科技成果找不到買家,需求方又找不到技術的窘境。究其原因,這種對接中的「錯位」在於雙方的信息共享不夠、相互了解不足。
通過科技服務團的活動把專家都聚集到現場來,企業可以找到對口專家解決問題,如同為企業雪中送炭。相比於漫天撒網的匹配方式,依靠平臺的「牽線搭橋」,將大大促進科技成果走進市場的效率。他建議,由政府主導設立科技成果轉化的公共服務平臺,將企業存在的問題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進行統一梳理後入庫,使平臺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紅娘」。
激活創新創業生態
作為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青島在國家開放發展的不同階段,承擔且完成了不同了使命任務。如今,中國的開放發展又到了一個新階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這個新發展格局中,青島既是打通內外雙循環的「雙節點」,又是連結國內東西南北大循環的「雙節點」。這種連接南北、貫通東西的雙重價值,為這座青春之島連結國際創新資源帶來了巨大的合作空間。
在創新創業生態環境的建設上,青島市先後出臺《關於加快建設創業城市的十條意見》《青島市「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共同體管理暫行辦法》,逐步打通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技術鏈「四鏈合一」,打造市場化、法制化、專業化的政務環境。
青島市政府副市長耿濤表示,下一步,青島通過座談對接會、會企對接會、企業園區行等形式與學會開展更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持續導入學會創新資源,探索促進科技經濟融合發展的工作模式和機制,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打造科技經濟融合「青島樣板」。
(文章來源:青島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