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家國字號學會「組團」來青,科學家要把論文「寫在青島大地上」

2020-12-12 瀟湘晨報

在「科創圈」,青島正在受到「頂級智庫」越來越多的青睞。

近日,中國科協「科創中國」科技服務團服務青島座談會召開,又有10家「國字號」學會「組團」來到青島,帶著智囊團、科技成果和創新項目,通過籤約合作、會企交流等方式,為青島創新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動青島科技與經濟融合發展。

現場對接,各個全國學會紛紛帶來了各自領域內「天花板」水平的專家,青島則拿出了產業雄厚、場景廣闊的應用市場。10個學會和海爾、雙星等30多家青島企業面對面,提出需求、給到方案,探討合作的可能。

走進園區,全國學會根據自身行業特色,在青島找到對應的「落腳點」,到研發中心去、到生產一線去,為青島產業發展進行深度「把脈」。

攜手前進,全國學會通過與青島培育成果轉化基地、共建產業創新中心等方式紛紛在青島設立「根據地」,找到了合作的長效機制,頂級創新成果的來青之路更加順暢。

這是青島與全國學會資源的深度對接、和頂級智庫共榮創新的重大機遇,是「科創中國」試點城市給青島帶來的平臺「紅利」。

6月4日,青島成為「科創中國」試點城市,搭上了中國科協這趟滿載創新資源的發展快車;8月14日,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讓青島站在了全國聚光燈下,「科創中國」科技服務團服務青島活動啟動,青島開啟了與全國學會深入合作的大門。隨後,全國學會陸續選擇把國家級會議、賽事落在青島,與這座城市擦出了更多攜手同行的火花。

01 10家全國學會和30家青島企業現場「約會」

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材料研究會、中國海洋學會、中國農學會、中國農業機械學會、中國水產學會、中國金屬學會、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中國公路學會,這10個「國字號」學會與青島來了一場「情投意合」的深度合作。

一次對接不是全部,長期合作才是未來。對接會上,青島的協會、高校和企業紛紛與全國學會籤訂長期合作協議、共建成果轉化基地,學會的成果在青島落地有了「抓手」,搭上全國學會這趟頂級智庫的發展「快車」,青島也得到了長期有效的「車票」。

中國材料研究學會與山東領軍科技集團、青島海爾智能技術研發有限公司分別籤訂了合作協議,全國核心材料專家向青島企業輸送有了「傳輸帶」,先進科技成果與青島新材料產業深度融合有了「粘合劑」。

通過合作,材料學會專家成為企業發展的智囊團,將極大提升領軍集團石墨烯研發的質量,實現產業化,推動青島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海爾的智慧家居領域也將用上更加輕薄、耐腐蝕,能抗汙、除菌實現自動控溫控溼控氧的多種前沿材料技術,雙星的廢舊輪胎裂解項目得到全國學會的加持。

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揭牌並落地萊西,讓素有「中國石墨之鄉」之稱的萊西與材料學會「再續前緣」。在前幾天剛結束的中國科協「科創中國」新材料科技專家服務團對接會上,已經有十餘位專家對青島的石墨產業的發展進行了深度「把脈」,與當地企業建立了聯繫。通過基地,材料學會在青島有了掛牌服務的「居所」,將面向全市新材料企業制定長期服務活動機制。

直面青島農機「大而不強」的困境,中國農業機械學會與青島市科協、青島市農機生產流通協會及青島農業大學電機學院籤訂了中國農業機械學會青島產業創新服務中心合作協議。科研院所、高校、政府、企業齊聚,這個創新中心將以應用為導向,促進青島現代農機裝備升級,提升農機企業科技含量與競爭實力。

對接會上當然少不了有深入、務實的溝通。50多位企業人員代表著會前提出精準需求的30多家青島企業,與全國學會的專家開展了面對面的對接洽談,就解決產業發展難點、建立長期合作聯繫、共建協同創新機構等,進行了深入探討。

科技創新不能囿於「象牙塔」,也不能搞「獨奏」,必須圍繞全市發展大局,與城市發展戰略和產業方向緊密契合,突出主攻方向。抓住發展機遇,靶向產業需求,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才能實現創有所用。

02 「國字號」學會緣何與青島「情投意合」?

全國學會能與青島結緣,首先得益於「科創中國」試點城市這條紐帶。合作發展、開放協同,全國學會的資源由此開始加速向青島傾斜,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與這座創業城市進行了精準對接。

「科創中國」首批試點城市是青島必須抓住的發展機遇!獲批以後,《青島市建設「科創中國」試點城市行動方案》、青島與中國科協籤署的《「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合作協議》讓各項工作紮實有序推進有了「頂層設計」;青島構建了「科創中國」協同推進體系,成立了推進專班,構建了科協、科技、工信、民營經濟等部門橫向協作,市、區市、功能區縱向聯動的協同推進機制,形成了科技經濟融合的服務網絡。

做好準備、敞開懷抱,青島吸引有關全國學會陸續在這裡開展科技服務活動。從中國科協年會籌備和舉辦開始,相關論壇就針對青島產業需求量身定製,學會便組織院士專家深入企業指導、開展精準對接;年會後,各學會繼續為青島引入學術會議、導入專家資源,把脈青島產業發展,深化科技服務和合作,新的成果不斷湧現。

自8月以來,中國自動化學會已經把4個全球會議、賽事的舉辦地選在了青島,其中包括上周剛結束的中國機器人大賽這一全國影響力最大、綜合技術水平最高的機器人學科競賽,吸引了來自全國超3500名參賽選手,為青島壯大機器人產業規模帶來了助推力;中國材料學會也計劃於青島舉辦8000人規模的新材料大會。

獲批以來,青島已與17家全國學會對接會議20餘次,梳理了100餘項企業發展重大需求,吸引學會與青島企業對接、走進產業園區30餘場次,籤訂了近20項合作協議。

11月25日,「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北片區)建設現場交流調研活動在北京舉行,青島作為「科創中國」試點城市代表,面向全國分享了借力「科創中國」發展的典型經驗。

成為試點城市的青島,為什麼能抓住機遇,令全國學會「青睞」有加?這背後,我們還應該看到青島承接頂級智力資源的稟賦和實力。

頂級科研成果的落地需要廣闊的產業空間和企業平臺。而青島產業門類齊全,工業、製造業、新材料等領域有雄厚的企業實力和產業基礎,給全國頂級科研成果的落地提供了廣泛的產業應用空間;海洋、生物醫藥、大健康等新興產業也有可期的發展前景。

疊加上合示範區、自貿試驗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機遇,青島穩穩站在了中國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最前沿,正靈活運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雙向發力」,在全球範圍內優化配置資源。這樣的青島,就如一個全球資源集聚的大平臺,全國學會自然能從其中找到「用武之地」。

青島正在打造「科創中國」創新發展的完備生態。出臺《加快建設創業城市的十條意見》《青島市「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共同體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打通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技術鏈,打造「四鏈合一」加優質高效政務服務環境的「4+1」發展生態,讓頂級科技成果能在片「熱帶雨林」中茁壯成長。

青島與「國字號」學會的「兩情相悅」,是科研成果與產業應用的對接,是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的對接,更是一流智庫資源與這個「城市中的獨角獸」的對接。

03 讓科學家的論文「寫在青島大地上」

從110多個申報試點的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試點城市,青島必須抓住機遇,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持續深挖中國科協背後210個全國學會的資源,與全國學會間形成共榮發展的長期效應。

擁有科學家、科創企業家、投資家等豐富的創新資源,每一個全國學會都是一個產、學、研、用協同的平臺。而青島必須在「科創中國」這個平臺組織、樞紐組織上,把這些資源引進來,讓頂級科研人員的論文「寫在青島大地上」。

對接全國學會的資源,青島要立足產業發展實際,有所「揚棄」、精準發力,推進科創資源與青島產業深度融合。

今年以來,青島由市級領導牽頭,成立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13個產業專班,研究制定十大新興未來產業三年行動方案,加快超高清視頻、5G、人工智慧、虛擬實境、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等高技術產業發展,全力打造中國人工智慧應用與服務產業高地、世界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地和機器人產業基地。這些領域是青島的未來所在,對科技賦能最為迫切,也是科創最為活躍的區域。

對接全國學會的資源,青島要摸清企業創新需求,通過全國學會科技服務真正助力企業打通堵點、連接斷點,提升核心競爭能力。

這個環節不是簡單的「給」和「拿」,而是讓青島和在與全國學會的碰撞中消化吸收、共榮創新。從某種角度上講,科技創新其實就是技術產業化,而「科創中國」為青島破題技術產業化的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方面,要梳理青島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支撐政策和措施,讓中國科協、全國學會對青島產業需求和創新生態有更深入的了解,為進一步的深入合作奠定基礎;同時,要打通渠道,將市場的需求和企業的難點、痛點、堵點收集匯總。實現了企業需求「上傳」,才能更好地吸引科技資源「下沉」,科技和產業才能在相互協作中推動著彼此向前。

當然,學會的資源不能限制在學、研、產等環節,在創新成果推向市場的過程中,學會的資源也能發揮很好的「背書」作用。現在青島與全國學會的合作是「播種」,讓青島的創新成果可以無中生有、從小變大;在不久的將來,青島可以有更多產品推向市場,一個產、學、研、用貫通的產業鏈條正在形成。

打好「科創中國」這張王牌,構建與全國學會對接合作的長效機制,青島正構建具有生命力的創新生態和技術創新模式,形成科技經濟融合的「青島路徑」,打造成為「科創中國」創新樞紐城市,為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來源:青島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李屏南:把論文寫在祖國農村大地上
    2020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指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富礦』」,希望廣大理論工作者「從國情出發,從中國實踐中來、到中國實踐中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使理論和政策創新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
  • 搞科研,就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他的奮鬥人生充分詮釋了何謂「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科學研究不僅需要在書齋裡實驗室中窮經皓首,更需要在廣闊大地上幹一番事業,最終反哺社會、造福於民。一定意義上,那些轉化為現實成果、惠及蒼生的科學研究,才是最有價值的。
  • 把論文寫在脫貧攻堅的大地上
    會上,省委宣傳部、省委黨校、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省社科聯、貴州大學、貴州師範大學、貴州財經大學、貴州民族大學的專家學者,省主要新聞媒體負責人和參與實地調研的記者,緊緊圍繞「把論文寫在脫貧攻堅的大地上」主題,紛紛表示要深入宣傳解讀省委團結帶領全省幹部群眾決戰脫貧攻堅取得的顯著成就背後的現實邏輯和理論邏輯,為奮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營造良好的思想理論氛圍。
  • 弘揚科學家精神|「技術頑童」李金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做了這麼多年的工程,自己也積累了不少經驗,我想把我的通信工程實踐知識教給學生,而自己呢,邊做研究邊繼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2019年,李金新主持研發超級無人機低空轉發系統,該系統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提供應急救援,無人機可第一時間進駐災害現場,搭建起「空中臨時基站」,為應急救援提供指揮調度通信服務。
  • 10家科創「國字號智囊團」來青共唱合作「大戲」
    近日,中國科協「科創中國」科技服務團服務青島座談對接會在青島舉行。會上,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材料研究學會、中國海洋學會、中國農學會、中國農業機械學會等10家全國學會科技服務團相關負責人圍繞各學會、單位創新領域,服務特色以及下一步科技經濟融合的需求和打算開展交流對接。
  • 這群大學生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新華社長春10月27日電(記者孟含琪)走進吉林省梨樹縣四棵樹鄉三棵樹村,村頭有一幢白色二層小樓叫「科技小院」。樓內常有一批年輕人出入。他們頭戴圍巾、肩扛鋤頭,看似是當地農民,其實是一群大學生。這群大學生多年來紮根於此,開展農業試驗,進行新技術推廣,把論文寫在了大地上。在「科技小院」裡,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博士研究生沙野和同學們正在電腦前錄入最新數據。「4月份到10月份我們都會在這裡,比在學校的時間還長。」沙野說。梨樹縣是農業大縣,80%以上的耕地種植玉米。
  •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外國語學院蔣躍教授團隊在科研成果國際...
    團隊成立6年來,在蔣躍教授的帶領下,團隊立足於國內外語料庫翻譯學研究的現狀,積極探索語料庫翻譯學和翻譯研究與計量語言學的學科交叉與融合,謀求翻譯學多元交叉的跨學科研究,在持續推進語料庫翻譯學和翻譯研究多元交叉、客觀化、科學化和國際化發展的道路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將論文寫在大地上
    如果說一個人一輩子只為做好一件事,那麼,對於陳永忠來說,這一件事就是讓每個人都吃上最純正、最好、最健康的茶油。陳永忠在脫貧攻堅期間,通過油茶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讓一片片高產油茶基地在邵陽大地紮根結果,吸引一大批回鄉創業人員走上了油茶致富的道路。 如今,油茶產業已經成為邵陽縣的支柱產業,累計帶動全縣3萬名貧困群眾實現了脫貧致富。
  •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合璧之書」《鋼的交響》《水流雲在...
    2020上海書展上,「合璧之書」《鋼的交響》《水流雲在》增訂版發布。在以「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社會大轉型時期的中國知識分子」為主題的新書分享會上,上海文史館館員、《水流雲在》作者張瓏胞弟張人鳳,商務印書館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顧青等專家學者向讀者介紹了這兩本新書。
  •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主持人:在日前舉行的2020年上海人類學學會學術年會上,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鄭連斌榮獲2020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鄭連斌今年72歲,從事體質人類學研究近40年,他的團隊在國內率先完成了漢族、蒙古族等39個族群的體質研究,獲得了超過6萬人的400多萬個有效體質數據,建立了全國最大的民族體質人類學資料庫,他用一個個腳印把論文寫在了祖國大地上。來聽記者趙徵的報導。不同民族的人,人體數據有什麼區別?鄭連斌最清楚。
  • 王麗君:將科技論文寫在呼倫貝爾大地上
    從普通的農技人員到農業科技專家和帶頭人,她將自己一生所學服務於「三農」,將技術成果展示于田間,將科技論文寫在呼倫貝爾大地上。她就是呼倫貝爾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王麗君。34載冬去春來,她始終奮鬥在農技推廣戰線上,每年在田間地頭工作的日子超過120天。從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研究到示範推廣,從農村適用技術材料的整理編寫到精準產業扶貧培訓、科普三下鄉、田間地頭指導,從春天項目地塊落實、技術跟蹤服務到金秋實地測產和總結分析,哪裡需要她就在哪裡。
  • 我和我的家鄉——北大教授向勇: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四川省宣漢縣白馬鎮畢城村村民 康金華:他告訴我們有一個舞蹈,白馬人跳白馬人自己的舞,我就特別想跳,就邀請了村民來一起學。就是挺費力的,有川漢子的感覺,要跳出來那種味道。 母親她勞作特別辛苦,很早就去種地到晚上很晚才回來。我那時候兩三歲,中午要吃飯的時候,我就到旁邊的鄰居家吃。人和人之間感情的這種自然親密程度,對我影響很大。
  • 先鋒|王麗君:將科技論文寫在呼倫貝爾大地上
    從普通的農技人員到農業科技專家和帶頭人,她將自己一生所學服務於「三農」,將技術成果展示于田間,將科技論文寫在呼倫貝爾大地上。她就是呼倫貝爾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王麗君。1986年,畢業於內蒙古農牧學院農學系的蒙古族姑娘王麗君回到家鄉呼倫貝爾。
  • 把農業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記山西省農科院原研究員姚建民及其...
    新華社太原12月30日電題:把農業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記山西省農科院原研究員姚建民及其創新團隊新華社記者王飛航隆冬時節,天寒地凍,而在山西省武鄉縣故縣鄉十裡坡村的龍暉種子專業合作社裡,社員們正討論得熱火朝天
  • 「費孝通作品精選」發布:「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從傳統上講,西方重視人和物的關係,而中國注重人和人間的關係。他認為要學習西方,學習人和物的關係,但到晚年他提出要從生態考慮走向心態的考慮。在今天,重新考慮人與人的關係,心態的關係,我覺得太晚了,很多東西已經形成了。」在甘陽看來,費孝通晚年提出的「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和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差不多是前後時間,「在全球的『戰國時代』,費老更多的是理想主義的希望,而現實更多是亨廷頓的『文明衝突』。
  • 尋夢丨王書肖:論文寫在藍天上
    王書肖用這個故事說明中國這些年來大氣汙染治理的進展:「力度之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為這樣的「力度」和「速度」提供「智慧」的,就是中國「全力奔跑」的環境科學家們。「我們當時堅持的原則,就是各國可以根據自己的國情來選擇採用哪一類措施,比如選擇最佳可得技術,還是排放限值,或者多汙染物的協同,要給予各國一定的靈活度。另外就是要給發展中國家一個緩衝期,比如像小手工鍊金,我們國家早就禁止了,非洲、南美還很多,完全強制禁止,就會導致很多工人失業。
  • 把論文書寫在南陽大地上
    上至80多歲的耄耋老教授,下至今年碩士剛剛畢業的年輕實習教師,近三百位專兼職教師齊聚一堂,進一步砥礪初心使命、凝聚學術共識,把論文書寫在富饒美麗的廣袤南陽大地上;進一步把握機遇挑戰、主動擔當作為,把論文書寫在南陽鄉村振興和大城市建設的新徵程中。
  • 國家現代產業技術體系農業科學家:為了大地的豐收
    從程式華所在的浙江富陽到海南陵水,上個世紀80年代還頗費周折——要先從杭州坐火車到廣州,再坐車到廣東湛江的海安港,然後坐船到海口,再接著坐車到陵水,路上的艱辛難以想像。  是什麼支撐了他始終如一的科研熱情?「我們的科研關乎億萬人手中的飯碗,我們是在為中國的糧食安全而奮鬥。當農民豎起大拇指誇讚我們培育的品種產量高、品質好、口感佳時,滿足感便油然而生。」
  • 青島這些地方今年都要拆,流亭機場發展規劃出爐!地鐵1、10號線新...
    流亭機場片區未來如何規劃地鐵10號線經過哪裡哪些大學要落戶青島……這些你關心的問題另外,新機場啟用後,按照《青島膠東機場道路客運保障方案》規劃,計劃開通城陽區直達膠東新機場的機場快線1條、大站快速公交線路1條,待新機場建成啟用後,同步適時開通。今年這些地方要拆遷經落實,2019年我區棘洪灘街道辦事處計劃啟動前海西、後海西、南萬三個社區舊村改造。
  • 把論文寫在田野上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農業科技機制創新,要瞄準農業農村經濟主戰場,堅持產業需求導向,切實解決科技與生產「兩張皮」的問題。同時,要改善農業科技創新條件,加大對農業科研單位穩定支持力度,保障人員經費、公用經費等基本支出。此外,要通過建立激勵機制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突出了農業科技創新,並明確提出要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改善農業科技創新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