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際網路改變商業模式的大潮下,企業不盈利、巨額補貼用戶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企業規模越大越好。
醫療領域卻有例外。曾與上千家縣級公立醫院合作建設科室的醫療明星公司、新三板掛牌擬IPO企業藍海之略(834818.OC),雖然公司項目難以快速盈利,但公司通過借新錢還舊債,快速跑馬圈地,撬動了融資租賃公司資金50多億元。但今年7月,該公司突然資金鍊斷裂,員工紛紛離職,董事長羅志林失聯,留下了一個爛攤子,數百家醫院被租賃公司索債,面臨資產被凍結、國有資產流失的風險。
藍海之略的成立恰逢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全面啟動,被視作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頑症的一條市場化解決路徑。但業內人士指出,無視醫療資源稀缺的特性,試圖用一個模式快速複製到全國就能解決難題,可能欲速則不達。
醫療明星企業突然休克
近年來,一種試圖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商業模式一度引起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院校學者們的興趣,也受到衛生管理部門高度關注。
清華大學商業模式研究學者把這個模式定義為「醫療生態系統賦能型企業」,並對其展開研究。該模式的創始人藍海之略董事長羅志林還曾以上海交通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學系客座教授的身份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發表演講,講述醫療改革下的創新商業機會。
「聽完以後很震驚,好像眼前一亮,似乎是一個解題的出路,特別在公立醫院改革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做一個有益的嘗試,」廣東省衛生廳一位時任負責人在2013年評價藍海之略模式時曾說道。
藍海之略是一家醫院管理公司,首創了「醫院管理+融資租賃」模式,無償為縣級公立醫院提供醫療設備、技術專家,還幫助醫院收集患者、打造醫院品牌,目的是讓基層醫院在短期內實現治療水平和收入的大幅提升。
年報顯示,到2017年底,藍海之略運營有眼科、普通外科、骨科、婦科、兒科等16門學科,銷售網絡覆蓋全國2682個縣的5000多家醫院,合作融資租賃公司50多家。
公開信息顯示,藍海之略還在全國各地舉辦了大型招商和募捐文藝晚會,僅從2016年9月以來,就累計在359個縣市辦過晚會,一時間風光無限。「藍海之略給我們搭建了高速公路,」藍海之略陝西省微創首席專家、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腔鏡中心主任姚英民在陝西的一場晚會上說到。
2017年,藍海之略營業收入達23億元,同比翻番,歸母淨利潤達到4.8億元,同比增長兩倍,以6.25億元納稅在珠海市排名第四。同年,公司啟動IPO進程,進入上市輔導。
2018年6月,藍海之略在珠海總部承辦「2018網際網路+醫療健康」衛健委幹部培訓,來自全國200多名衛健局領導和公立醫院院長參會。
沒有人會料到,這會是藍海之略舉辦的最後一次活動。
就在活動前夕,藍海之略資金鍊出現狀況,一筆4000多萬元的貸款逾期,公司挪用工資償還貸款,又導致拖欠了員工工資。在接下來兩個月裡,情況迅速惡化,公司員工紛紛離職,董事長羅志林失聯。
如今,公司已官司纏身,深陷員工、醫院和融資租賃公司之間的大量訴訟和仲裁中。公司五個銀行帳戶全部被凍結,27處房產被查封。2018年11月,第一財經記者前往藍海之略總部發現,原本擁有2300名員工的公司只剩下行政部和財務部少數人員留守,公司人員拒絕答覆記者的所有問題。
12月21日,藍海之略主辦券商中信建投證券發布提示風險,稱藍海之略因為有經濟犯罪嫌疑,被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模式創新走上歧途
程敏(化名)是河南一家縣級公立醫院的院長,該醫院服務覆蓋縣域人口超過100萬。
「他們(藍海之略)抓住醫院想發展、但苦於沒有條件的心理,找的都是在夾縫中生存的醫院。」程敏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其所在醫院2017年與藍海之略籤訂5年合同。2018年6月,藍海之略突然終止合同履行後,導致醫院被融資租賃公司起訴,要求償還1000多萬元設備款。
風險爆發之前,程敏對藍海之略的印象是「怪好的」。
根據合同,藍海之略幫助該縣醫院建設眼科,由藍海之略牽頭聯繫設備商、融資公司、三甲醫院和醫生集團,為科室注入設備、資金和技術。縣醫院只需提供場地、科室設備批文,以及醫院的財務報表。
只有在科室產生新增收入時,醫院才需要給藍海之略分成。五年後,醫院還能白得一套設備和培養好的技術人才。
在當地衛生部門的支持和鄰近醫院有案例在先的背景下,程敏決定在這份名為《眼科科室標準化建設與技術、人文建設項目服務協議》的合同上簽字。
接下來不到一年時間裡,程敏醫院的眼科從每月沒有什麼病人、收入只有1萬元,到一個月收入30多萬元。
本以為要實現壯大醫院的夢想,可就在這時,藍海之略資金鍊斷裂了,專家團隊撤走了,也不再償付設備的租金,科室運營被迫中止。更讓程敏憂心的是,融資租賃公司突然找上門來了。
原來,藍海之略投入的設備是從租賃公司借款買的,借款協議夾在一大堆合同之中。雖然租賃公司把借款給到藍海之略,但法律上,醫院才是真正的借款方。
根據合同,醫院科室新增收入分成四塊,25%支付設備租金,25%支付專家工資,25%是藍海之略的利潤,剩下25%留給醫院。而在實際運營中,往往科室的全部新增收入都不足以支付租金,因此,藍海之略一直為醫院墊付租金和租賃保證金,使項目得以開展。
藍海之略停擺後,融租公司開始向醫院要錢了。
「藍海之略把技術力量都撤走了,科室運營不暢,產生不了利潤,我拿什麼錢來還?」程敏決定跟融資公司「死磕」。
她不認帳的另一個原因是,這些設備的合同價格遠高於市場價。
第一財經記者獲得的一份有藍海之略公司印章的微創和口腔科的設備價格說明文件,其中顯示,設備的市場總價為923萬元,但藍海之略賣給醫院的價格是1331萬元。
為何有408萬元溢價?公司解釋稱,「這是科室的運營服務費用,藍海之略同醫院合作重點打造科室運營與服務能力,同時合作期間藍海之略為醫院擔保兜底,承擔科室經營的風險。」
藍海之略董事長羅志林在2018年6月的內部講話中曾提及,設備融資款裡只有40%是真正用來進貨買設備。
考慮到醫院不用掏一分錢,而藍海之略又負擔了經營的成本和風險,程敏認為溢價有合理之處,她更看重五年後醫院獲得的改觀。
然而,這只是藍海之略承諾的一個美好的願望,前提是藍海之略能夠持續運轉,一個不斷借新還舊的遊戲能夠繼續下去。
一旦藍海之略斷供,即使醫院把設備原封不動還給融租公司,也要背上數百萬元到數千萬元的「溢價」債務。
數百家公立醫院背巨債
目前,有多少家醫院受藍海之略停擺的影響,被融資租賃公司起訴,還沒有確切數據。
藍海之略合作的基層醫院遍布全國除了北京、天津、上海和西藏的所有省市區。據該公司在華北的一位大區營銷負責人劉文(化名)估計,跟藍海之略有設備租賃業務的醫院數量在1000家以上,大部分合同都未到期。
2017年年報顯示,藍海之略最大的客戶是四川省南部縣人民醫院,設備銷售金額為8770萬元,其次是山東鄄城縣第二人民醫院,設備銷售金額為6100萬元。僅前五家醫院的銷售額就達3.18億元,且合同履行都不到一年。
據公開披露的數據,藍海之略2013年到2018年上半年,累計銷售額54億元,這大致對應醫院未到期合同規模的總和。
第一財經記者致電數十家與藍海之略有過合作的縣級公立醫院,絕大部分都沒有正面回應。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很多醫院都覺得「這事也不好意思跟別人講」,不少醫院更是選擇默默承擔還款。
也有醫院積極應訴。記者通過公開資料查詢到6例醫院、融租公司和藍海之略三方糾紛案件的判決結果,其中5例判醫院敗訴,院方或者賠錢,或被查封資產。今年10月開庭的一起案例中,法院判德興市中醫院支付給榮年融資租賃(中國)股份有限公司租金、違約金等共計1480萬元。
隨著越來越多醫院收到傳票,醫院資產被凍結和查封的案例正在快速增加,存在國有資產有大量流失的風險。
「我們整天都在催收,三家醫院一共放了5000多萬,藍海不行了,現在只能找醫院。」一家大型融資租賃機構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沒想到藍海之略也會做垮,可能是醫院不盈利,最後資金轉不動了。」
在北京匯融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雪梅看來,如果藍海之略確實將資金投入各個項目了,只是因為攤子鋪的太大導致資金鍊斷裂,那麼這屬於商業風險,醫院仍然要向租賃公司付租金。
她認為,醫院和租賃公司已經籤了租賃協議,即使是藍海之略的過錯導致設備沒有交付、科室沒有建成等後果,醫院也只能向藍海之略追索,不影響醫院承擔對租賃公司的責任。
「如果藍海之略獲得資金後,沒有用於採購設備、支付專家費用等,而是挪作他用,藍海之略確認涉嫌詐騙的話,那麼醫院和租賃公司的損失均只能向藍海之略追償,醫院可能不需要再支付租金了。」李雪梅表示。
2018年11月,浙江海寧市人民法院的一起判決讓院長們看到了希望。
案件中,榮年融資租賃(中國)將田陽縣婦幼保健院和藍海之略一併告上法庭,要求醫院支付剩餘租金、違約金等共計1700萬元。
但法庭駁回了起訴,法院認為,「被告藍海公司收取巨額設備貨款,但未能提供所購設備,案涉多家公立醫院,被告田陽醫院已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也已立案偵查,有經濟犯罪嫌疑,應當駁回起訴。」
另一起判決中,法院也認定藍海之略有欺詐行為。今年8月,江蘇省泰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在二審裁定中判藍海之略敗訴,撤銷了公司與興化市中醫院之間的服務協議。
法院認為,藍海之略以特別提示的方式誤導醫院「無需直接進行設備款項投入」,就能提升醫療水平、提高經濟效益,但興化市中醫院眼科規模較小,病源有限,合作之後一個月之內就能達到每月盈利上百萬元,違背客觀規律,顯然無法實現。
法院還認定,藍海之略隱瞞其關聯公司為案涉設備的出賣方,虛報設備價格,串通涉案的萬佳融資租賃公司,高價兜售設備,最終目的是欺詐醫院。
醫院新模式「雙雄」
藍海之略被業界稱為第二個遠程視界。
2018年年初,被喻為「醫療航母」的遠程視界集團爆雷,全國近千家縣級公立醫院背上了巨額債務。自2017年年底,已有四川、北京、河南等多地衛健委下達通知,要求排查上報本地醫療機構和遠程視界合作的情況。
記者獲得的公安部經偵局向各省級經偵總隊下發的通知顯示,「經初步核查,2015年至2017年間,北京遠程公司及其關聯公司以協同醫療示範工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名義,與多地醫院開展融資租賃業務合作……因遠程未按約墊付租金,引發大量民事訴訟,醫療秩序受到嚴重影響。」
遠程視界與藍海之略模式如出一轍,兩家公司合作醫院總數約佔全國縣級公立醫院約三分之一。
這兩家公司都成立於2012年左右,正值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全面啟動。改革的一大目的是提高基層醫院的治療水平,把小病、慢性病留在基層醫院,大病、疑難雜症送到三甲醫院,以節約醫療資源,提高醫療效率,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頑症。
然而,近年來地方財政增收乏力,縣公立醫院必須在資金、人才不足的情況下,完成「將縣域內就診率提高至90%,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的目標,這給藍海之略「先上車後補票」的模式帶來了機會。
2013年,藍海之略合作醫院達到256家時,前述廣東省衛生廳時任副廳長曾警示道,「200家已將相當多了,應儘快進行第三方衛生技術評估,摸清楚資源到底怎麼配置,病患、政府、醫務人員是不是都滿意。」
但藍海之略不僅沒有放慢節奏,反而快馬加鞭,到2015年合作醫院翻了一倍增至400家,截至2017年9月,公司已與860家醫院建立合作關係,建設各類科室1444個。
加快跑馬圈地的原因之一,是後來者遠程視界的有力競爭。與藍海之略通過在全國巡迴舉行「健康中國基層行」百市千縣精準健康扶貧慈善晚會以打開當地醫院市場類似,遠程視界發起了「集善扶貧健康行」公益活動,邀請到了更加重量級的北京三甲醫院專家和主管單位人員巡迴推介。
遠程視界的模式也更加激進,其為醫院墊付租金並兜底債務,使得業務能快速落地,租賃公司快速發放貸款。連續丟了幾個省的市場後,藍海之略決定從2016年9月起學習遠程視界模式,雙方在全國展開白熱化的地盤爭奪戰。
不過,和遠程視界截然不同的是,藍海之略基本上能做到設備到位,並且擁有自己的專家團隊大醫精誠集團,全職醫生達516名,多數項目都處在實際運營的狀態。但是,這也意味著更高的運營成本。
2018年6月21日,羅志林發表內部講話,他透露公司一個月付出的人員工資就達到2800萬元。為了安撫人心,渡過危機,他盤點了公司資產,算出公司墊付租金、保證金等應收款總計17億元,稱「單把這些收回來就足夠全公司上下躺著吃五年」。
他還把資金鍊緊張歸咎為租賃公司不放款和遠程視界爆雷影響了項目開展。
「希望大家認清情勢,不要那麼悲觀,不要那麼不負責任沒有擔當,鼠目寸光,看到的都是困難,傳遞的都是負能量。」羅志林向員工喊話。
數百名投資者損失殆盡
「羅總現在人也找不著了,我的工資也拖了好幾個月了。」劉文對記者表示。
第一財經記者在藍海之略珠海總部沒有見到羅志林,公司副總經理、第三大股東尹鵬還留守在公司。記者發現,2017年6月28日,羅志林在新三板上減持公司728.5萬股股票,套現7500萬元。
截至2018年6月末,公司尚有股東443戶,當時公司股價還在9元附近波動。但截至12月26日,公司股票已經跌到0.31元。藍海之略投資者中不僅有眾多散戶,也有不少機構投資者,他們本來期待藍海之略上市能夠帶來豐厚的投資收益。
2015年8月,藍海之略掛牌新三板前完成了一輪定向增發,融資近4億元。參與者包括中信建投證券直投基金、中融信託和廣發證券PE子公司,水木創融,以及珠海市政府引導基金等21家機構投資者,上市公司湯臣倍健(300146.SZ)也投了2600萬元。
中信建投證券旗下三隻基金還與藍海之略籤署對賭協議,如果公司2018 年內不能上市,將收回投資款。
然而,由於藍海之略股票流動性較低,每日成交額只有數萬元,投資者幾乎沒有出逃的可能,公司基本面崩盤令投資者損失殆盡。
在此前內部講話中,羅志林給出的自救方案是,第一停止給醫院墊款,並讓醫院借錢把公司的前期墊款還上;第二請衛生管理部門協助開拓市場,「拉幾十上百個醫院開個會,我們的儲備一下就起來了」。
但兩個月後,羅志林失聯了。
「中國還沒有哪家公司能同時去管理這麼多科室,」同心醫聯CEO劉偉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不同的醫學專業差距很大,要真的想深入做運營幫助基層醫院提升能力,就必須專注。」
他認為,醫療資源稀缺性目前還難以改變,無法用一個模式快速複製到全國,各家的醫院也需要區別對待,不同地區的醫保政策、患者情況、發症概率都不同,醫院管理公司要嚴格盡調和甄選項目,不能因為追求發展,忽視了風險,迷失了初心。
藍海之略和遠程視界只是這個模式下最大的兩家公司,全國還有大大小小數十家此類公司。
「藍海之略和遠程視界把整個醫療設備銷售的生態都破壞了,」一位醫療器械銷售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們壟斷了醫院採購渠道,最後還毀了醫藥代理和醫院之間的長期信任關係。」
針對藍海之略、遠程視界這樣的模式創新走上歧途,繞開了嚴格的醫療設備招標程序和醫院舉債的禁令,並給基礎醫療體系帶來巨大衝擊,最終還可能造成醫院破產、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第一財經記者聯繫了衛健委相關部門,但截至發稿尚未取得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