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師校訓 |
■心靈地圖
緊張慣了,人的心情就容易被一些意外的事情刺激到興奮狀態。比如,有時候,坐著公共汽車從石牌一帶的立交橋上飛馳而過,眼睛不由自主地被旁邊一所大院裡面的靜謐和綠意所吸引,內心立刻充溢著一種春天般的溫馨,甚至把已經遠逝的記憶重新拾回也不一定。
那方靜謐和綠意的所在就是華南師範大學。
對於南方的大學校園,記者逛得不多。在北京,記者所在的一所理工類大學,它的圍牆是灰色的,教學樓、宿舍樓、食堂幾乎都是純種的灰色族類,所以,幾幢色彩鮮豔的建築在校園裡一站,那就真正成了「鶴立雞群」。記者也去北京師範大學逛過,在那座著名的高等師範學府,出現在眼裡的是慵懶而高傲的年輕人群,擁擠而略顯蒼涼的建築群,由於周圍布滿了太多的「鄰居」而沒有任何擴散的餘地———看得人心裡忒緊張,像繃了根鬆緊帶。
華南師範大學的外觀就讓人賞心悅目,所以記者認定它的「五臟六腑」也應該是這樣。事實也證明的確如此。這座依偎在祖國南方土地上的高等學府,帶給人的是新鮮而非蒼老的意境、鬆弛而非緩慢的節奏。這裡有許多大塊的開闊地,正好迎合了南方那種包容的胸懷。外面是無休無止的車流,裡面卻充滿了平靜與安詳;外面是匆匆忙忙的腳步,裡面卻充滿了活力和朝氣。
在校園裡散步,是最愜意的。因為這裡有「漂亮的女生、白髮的先生」,也因為自己曾經擁有過這樣一段美妙而早已失落的時光,還因為在這裡可以讓自己變得像一名學生那樣年輕而不諳世事,當然還因為有一個可能的秘密:也許此處可以發現某位像自己初戀情人的女孩。不管怎樣,選擇校園來平息內心的狂熱和現實的憤慨,你一定是對的。
如果你抱著文化尋根的心態來到華南師範大學,同樣可以找到自己尋覓的目標。孔子群雕像首當其衝,這位中國儒家學派的老祖宗,這位遠古的大教育家,今天仍然化作一個石雕像來喚醒你體內某些尚未甦醒的區域。他和他的弟子一道,經歷了千萬年的風風雨雨,立在這座南方的高等師範學府內,終日凝望著這片神州大地,聆聽來自日月星辰的絮語,有時可能會嘆一口氣,有時也許會偷偷地一笑————這些瞬間而無形的動作,無人能夠覺察。
■發現之旅
華師中心公園 |
校園:草如茵、松如蓋、風為裳、水為佩
從華南師範大學那方不算宏偉但別具一格的正門進入校園,就開始了一段愜意的「旅行」。首先要領略的,是這麼一大片「草如茵、松如蓋、風為裳、水為佩」的校園風景:三條集蒼翠、婀娜和芳香於一體的平行主道————青松路、紫荊路、玉蘭路;充滿現代感而不乏自然氣息的中心文化廣場;一片不算寬廣但小巧別致的「小西湖」和橫跨其上被學生稱作「白橋」的小型拱橋,湖中一方方圓十來平方米的曾被稱作「情人島」的微型湖島。整整一天,我都沉浸在一種莫名的興奮與感慨之中。
學校的中心公園是華南師範大學校園美景的集中地,由文化廣場、自然林地、荷花池三部分組成,佔地面積5·17公頃。它以下沉式環形文化廣場為中心,整個設計融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於一體,置身其中,可見碧波蕩漾、綠草如茵,林陰小徑、雕像小品相映成輝、如詩如畫。它為師生們提供了良好的集會、娛樂、休憩場所,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營造了濃厚的素質教育氛圍。可是,你是否了解,這裡的一大片區域直到上世紀中後期,還是稻田遍布、荒草叢生的地帶?也許,偶爾只有一些農民大伯大嬸偶爾前來光顧一番。
孔子群雕就位於文化廣場的主入口處,孔子名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幾個大字可在基座上。基座採用黑色金剛砂飾面,座高0·8米,長約4米,寬3·5米。群雕用麻石花崗巖整體雕鑿而成,孔子身高4·3米,身後兩弟子(顏回和子路)高4·2米。這是一組代表孔子學說的群體雕塑,和其他孔子雕塑不同的是:全世界的孔子雕塑成百上千,但大都是孔子一人,造型幾乎趨於一致,神態大同小異;而此雕塑採用三人組成雕像,這對國內外孔子思想學說在認識上是一大突破,隱喻著「艱苦奮鬥、嚴謹治學、求實創新、為人師表」的精神。
「師陶園」位於自然林地之中,這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同樣為華師大灌輸了一種「為人師表」的精神氣質。荷花池就在自然林地旁邊————感覺它不像池,更像湖。它坐落在靠南的紫荊路和靠北的玉蘭路之間,「白橋」彎過湖面,讓這兩條路連在了一起————談情說愛的人們走在上面,幻想正走在西湖的斷橋上;而早前那些老一輩的校友們,卻只能在這裡滅蚊子、抓螢火蟲。
中心公園旁內,有很多美麗的樹木。其中,一棵名叫南洋楹的樹尤其惹人注目。那看似零零星星的小葉片組成一面倒蓋的「鍋」,仰首而望,像滿天閃閃的星鬥,又像一幅斑駁的水墨畫塗抹在天空中,似乎提示了歷史沙沙輕響的細碎步履。
華師第三課室樓 |
課室:有木棉絮飄過 典雅、古樸而幽靜
華師正門在華師大的西南方,正對著原來的第一課室大樓,新建的教學大樓現在正「纏滿紗布」,還處於建設之中。據校報編輯徐能源老師告訴記者,原來那座巍峨的課室大樓,被學生們稱作「小克裡姆林宮」。
大樓門口,兩棵剛挺的木棉樹向天空伸出枝椏,棕櫚樹默默地站在它們底下,共同支撐起一片綠色的空間。有個趣聞不妨與大家分享:學生在原來的第一課室大樓上課時,經常有調皮的木棉絮飄進教室,教室也因這兩顆木棉樹充滿了典雅、古樸而幽靜的氣氛;基於此,一位外教老師在選擇授課地點時,非得選在第一課室大樓不可,否則便拒絕上課。多麼可愛的老外,他知道只有這樣才不枉在歷史久遠的中國教書一場。
往北,教學大樓後面,現代化的華師大圖書館散發的書香味吸引著所有人。1996年5月開始施工、1998年10月交付使用的圖書館,是廣東省政府投資興建的重點項目,總建築面積達2·5萬平方米。圖書館採用南北樓組和設計,立面造型端莊大方,色彩明快,體現了教育文化建築的特色。然而,誰能想到,就是這裡,差點在解放前夕成為李宗仁的臨時「總統府」。也許,國民黨也知道這裡是塊「風水寶地」,因此預備作為自己「領袖」的辦公地點。可惜,老天不長他們的眼,最後李宗仁未來得及搬進來辦公便被解放軍的槍炮聲嚇得夾尾巴逃竄了。
正門、教學大樓、圖書館,三點構成一線————華南師範大學教學中心區中軸線,它們所在的校區就構成了華師大的教學中心區。如果有可能,坐上直升飛機放眼望,一定會發覺這個區域的一大片建築像一個規整劃一的標準的、中國式的、幾進幾出的傳統模式。
■實地採訪
校長顏澤賢:華師有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
顏澤賢(華南師範大學現任校長,70年代進入該校讀研):
華南師範大學明年就舉行70周年校慶了,學校的歷史積澱還是非常深厚的。它從1933年的勤大學師範學院發展至今,面目有了極大的改觀。
我剛進學校時,華南師範大學還處在一個相對比較偏遠的地方,周邊都是水稻田和農村————我現在還時而回憶起那時在水稻田裡、水塘旁邊滅蚊子的情景。有時候,從市區回來晚一點,公共汽車都坐不上。當時,華南師範大學的面積也很小,只有5萬多平方米。
也有一些有意思的地理變遷。比如,現在的華南師範大學所在地,很早以前是南方大學的地盤;現在學校內的圖書館所在地,也就是以前的校部機關的佔地,當時建成的時候,整體布局非常規整,準備用來作為李宗仁的臨時大總統府。它的構造是這樣的:中間是三層樓,兩邊是一層樓,顏色均為黃色;三層樓房想必要用作總統辦公的地方,正對著學校的中軸線,這根中軸線貫穿了整所學校,末端正對著華工。不過,這些建築已經被拆掉了。
華南師範大學真正的、大規模的建設是在90年代,基本按照現代化大學的模式來進行改造,按功能分區,把學校建設成具有南方特色的大學,即:色調明快,較北方更具現代化特色。目前,華南師範大學已有了一個跨越式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和具有師範特色的教學、科研體系,形成了綜合性的教學科研型師範大學的新格局,「九五」期間順利跨入了全國重點建設的100所大學的行列。
宣傳部長林偉健:精神品質顯得比較純樸
林偉健(華南師範大學宣傳統戰部部長,上世紀80年代入校):
剛進華南師範大學時,有一種非常陳舊的感覺,跟心目中想像的大學相差很遠。但是,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具有時代氣息的大學校園。據我了解,華南師範大學是從1996年以來變化最大,當時搞211工程評估的人,進入學校後,都覺得像置身於花園之中。
不過,也有一些遺憾,那就是很多舊的建築物沒有很好地保存下來,比如那幢準備做李宗仁臨時大總統府的樓房,當時拆的時候,就有很多老教授反對。這樣,學校似乎就少了一些歷史感,給人的感覺有點美中不足。
但這些都不會影響華南師範大學一貫以來的精神品質。由於學校農村的學生比較多,總的說來,精神氣質就顯得比較純樸,學生都像「乖孩子」。當然,並不是說學校師生都比較保守,在觀念上的進展還是非常大的,更趨向現代意識了。
■華師精神
50年代初的辦公樓和集會廣場。 |
解放前幾年,當時的廣州市東郊石牌,到處都是荒草、水塘、稻田,根據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決定和指示,葉劍英著手準備在此創辦一所區別於舊式大學的「南方大學」。1949年11月,第一批籌備建設南方大學的工作人員到達這裡,見到的是一片荒蕪和髒亂,一些房屋內還有國民黨軍隊餵馬殘留下的稻草和馬糞。
1952年10月,南方大學結束,華南師範大學(當時名為「華南師範學院」)搬到此處。沒有房舍,設備奇缺,物質條件甚差,這就是華師大必須面對的現實境況。幾乎是在接近零的基礎之上,華師大迅速蓋起了一批茅棚和簡陋平房,以應上課和工作的急需;住房緊迫,教職工只能在一幢平房中間隔成幾家居住。當年,在一幢有2000多平方米的茅棚大禮堂的舞臺橫額上,懸掛著「實事求是」四個大字————在那個年代這四個字該具備多麼沉重的份量!1960年,中共中央中南局書記兼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就是在這座茅棚大禮堂內作了有名的《理想·情操·精神生活》的報告。
■陳年舊事
老教授李育中口述華師故事
在校報編輯李宇紅老師的提議下,我拜訪了現年92歲的華南師範大學教授、碩士生榮譽導師李育中。李育中家裡堆滿了書,也堆滿了數不盡的陳年往事。他很善談,但絕不拖泥帶水,可能這位戰地記者出身的老教授,生就有這麼一股不服輸的勁兒。他講到很早以前的華南師範大學所在地。那是一大片荒蕪的地域,華師大附小所在地曾經有過一個老人院;離老人院不遠處,有一座紅樓,那是大軍閥陳濟棠在上世紀30年代為他的嶽父修建生祠用的,至今仍在。
陪著李育中教授,我來到了這座紅樓前。它早已經破落不堪了,紅色經風吹雨打剝落已久,面目全非;它幾乎風吹即倒,是一座典型的危樓,自然沒人居住————可在當年,這該是一座多麼值得觀瞻的建築物!紅樓位於華南師範大學的生物區內,臨近一座荒涼的池塘和一座基本作廢的丘陵,讓人感覺誤入荒山野嶺中某座神秘的古堡,有想要感受歷史變遷的人士倒是可以來感受一下。
■人物簡史
古勷勤先生簡介
華南師範大學由1921年創辦的廣州市立師範學校數次易名而來,1933年8月,為紀念一向追隨孫中山先生、為民主革命做出突出貢獻的古勷勤先生,廣州市立師範學校改組為勷勤大學師範學院。
古勷勤(1873—1931年),原名應芬,字勷勤,別字湘芹,原籍廣東梅縣,1873年11月8日出生於番禺。1904年留學日本,與胡漢民同窗;1905年在東京與胡漢民一同加入孫中山創立的中國同盟會;1907年在日本法政大學專門部畢業回國,任廣東法政學堂編纂,又兼任廣東省諮議局秘書,從事秘密反清工作;1911年初,在香港積極贊助黃興、胡漢民等人進行廣州黃花崗起義籌備工作,是年10月武昌起義後,任廣東軍政府秘書長;1912年改任瓊崖督辦;1914年,孫中山為反袁世凱而組建中華革命黨後,他與朱執信等人秘密返回廣東,並協助朱執信進行秘密活動;1923年8月,任廣州大本營行營秘書長,隨孫中山東徵討伐陳炯明;1925年以後,歷任廣東政務廳廳長、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南京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兼財政部長、中央政治會議委員、國民政府文官長等職;1931年,胡漢民被蔣介石軟禁於南京,他遂與林森、肖佛成、鄧澤如等發出四監委通電反蔣;同年10月28日,古勷勤因拔牙感染不治在廣州逝世,終年58歲,遺體葬於市郊沙河同和鄉白山村東坑。(編輯:湄)
●華師孔子群雕立於校園文化廣場的入口處,孔子的身後是顏回和子路。這一切都讓一種嚴謹治學,為人師表的氣息撲面而來。 |
這裡有白髮的先生,漂亮的學生。 | 學校為數不多的老房子,以前是女生宿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