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主辦的「從莫奈到蘇拉熱:西方現代繪畫之路(1800-1980)」今天正式對公眾開放,此次展覽的51件展品均來自法國聖艾蒂安大都會現當代藝術博物館,該館是法國一家以收藏和展覽西方現當代藝術品而著稱的藝術博物館。
亨利·馬蒂斯《貝勒島的城堡》1896年展覽按時間和風格分為六大主題單元:對風景的新感知,西方藝術中的人物與肖像,從立體主義革命到純粹主義,超現實主義、夢境與無意識,回歸物質,在具象與抽象之間,集中展現1800年至1980年這180年間湧現出來的代表性藝術家及其作品,如庫爾貝、莫奈、馬蒂斯、畢卡索、杜布菲、蘇拉熱、維克多·布羅納、阿爾貝託·馬涅利等。
讓·杜布菲《虛幻的風景》1963年在所有的參展作品中,我們將看到莫奈創作於1907年的圓形《睡蓮》。從19世紀90年代起,莫奈的作品中開始出現「睡蓮」的主題。自此一直到1926年莫奈去世,在生命最後的30餘年,莫奈總共創作了250多幅《睡蓮》。
克勞德·莫奈,《睡蓮》,1907年,油畫,1907年到1908年,莫奈面對維吉尼住所的水面,創作了4幅圓形《睡蓮》,這也是莫奈所有「睡蓮」主題的畫作中,僅有的4幅圓形《睡蓮》。如今,它們散落在世界各地,其中一幅現藏於法國聖艾蒂安大都會現當代藝術博物館,而這幅《睡蓮》將因此次展覽而首次來到中國,亮相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巴勃羅•畢卡索(1881-1973),《靜物-水壺、玻璃杯和橙子》,1944年伴隨著不斷更新的繪畫實踐,畢卡索的作品顯示出對矛盾永無止境的渴望。正如他作品中展示出來的那樣,他剛使用的構圖手法很快就產生了新的問題並因此產生新的答案。在《靜物-水壺、玻璃杯和橙子》一作中,畢卡索僅憑藉加重的黑色粗線條就簡單地將這三個物品分割在了矩形的畫布上。展覽同時展出了畢卡索的油畫和版畫作品。在此次參展的四幅畢卡索的作品中,有兩幅作於1949年的《維納斯與愛神》,而這一標題下隱藏著一位畢卡索當時心中的「愛神」,她是吉納維芙·拉波特,一位女詩人和電影製作人,也是畢卡索1949年的情人。我們可以從畫中的維納斯看到拉波特的影子。
巴勃羅·畢卡索 《維納斯與愛神》(對克拉納赫的仿古作)畢卡索在70歲時與24歲的拉波特有過兩年的秘密戀情。直到2005年,79歲的拉波特才曝光了自己50多年前和畢卡索這段不為人知的戀情,並拍賣了20幅畢卡索留給她的作品,這些畫作大多以她為主題進行創作。最終她用拍賣所得建立了一個基金會。
此外,我們還將看到皮埃爾·蘇拉熱的「黑畫」。作為法國抽象藝術的關鍵人物,蘇拉熱非常善於使用黑色,他的畫被譽為「將黑色從黑暗之中解放出來」。1979年,他徹底採用了黑色這個極端又利於表現光線的色彩,其實他從1953年起就開始在畫作的彩色背景上運用黑色。並用自己發明的小刀、鏝刀和刮刀在地面上的大尺寸畫板上創作。
皮埃爾·蘇拉熱《1979年6月19日的畫作》,油畫,1979年蘇拉熱將其繪畫定義為「詩意的瞬間」,這也解釋了他為什麼會將創作日期作為標題。此次展覽中的《1979年6月19日畫作》,表面被分為三個同寬的水平部分,並通過角落留白的米色畫布進行節奏劃分。刮刀的劃痕打亂了水平條紋的規則紋路,露出疊加的分層,部分還帶著光亮。在這裡,每一個具體的部分都與光線有著不同的關係。
伊夫•唐吉(1900-1955),《手與手套》,1946年,油畫
在我們面前這幅作品中展現的巨大空間是唐吉作品的特徵,畫作中用來分割畫面的水平線與背景完美融合。《手與手套》展現了一條中間路徑,延展至天空,與先前有關海底景象的作品有所不同。20世紀30年代期間作品中的有機形式,如在水平線上布滿物品的讓位給凝結的實體和銳利的寫生畫,以描繪巨大歷史建築的廢墟的形式佇立在前景中。唐吉自1926年起並在1931年至1932年系統使用的陰影手法在此及眾多他的畫作中扮演著結構性的重要角色。作品使觀賞者的目光移動至右方,逐漸引導著參觀者走入更深的風景中,如同超越畫作而轉入幻想的世界,超現實主義畫家唐吉不斷試圖表達思想的真實運轉。
維克多·布羅納《客觀的主觀性》1952本次展覽所呈現的西方藝術「現代之路」,始於19世紀初,延伸至20世紀下半葉。這100多年間西方藝術經歷了藝術風格的激變,如本次展覽所涉及的古典主義、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抒情和幾何抽象主義等。這一系列風格流派的交替和發展,展現了這一時段西方現代藝術充滿矛盾和創新的崎嶇之路,及其社會文化精神和藝術風格、觀念的裂變。
《繪畫G.G.(石塊)》 阿爾貝託·馬涅利 1935法國聖艾蒂安大都會現當代藝術博物館位於以設計及文化創意產業而聞名的聖艾蒂安市(Saint-Étienne),自1987年起對公眾開放,至今已經運營了30年。美術館收藏了超過1.9萬件從古代到當代的藝術收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是全法國最大的20世紀及21世紀藝術、攝影及工業設計收藏機構之一。
聖艾蒂安大都會現當代藝術博物館,圖片來源:lightzoomlumiere.fr據此次展覽的策展人、聖艾蒂安大都會現當代藝術博物館執行館長馬蒂娜·穆赫-丹瑟(Martine Mourès-Dancer)介紹,此次與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合作之所以選擇以現代藝術為主的策展方向,主要是考慮到歐洲尤其是廣大中國觀眾對法國現代藝術大師的作品更為熟悉,而對現代藝術的了解是接近當代藝術必不可少的過程。
展覽並非以時間為線索進行粗略地呈現,而是在相似命題下不同作品的對比中彰顯歷史的發展。以「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風景」為例,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寫實主義大師居斯塔夫·庫爾貝創作於約1840年的油畫《古典田園》(Pastorale ou Paysage à l'Antique)延續了自文藝復興以來對「風景」這一母題的關注,其觀看視角和表現手法卻透露出現代繪畫的端倪,而印象派繪畫代表人物克勞德·莫奈筆下光影變換的池塘園林則讓人直觀感受到,20世紀初的藝術家對「風景」的認識和詮釋已經飛躍至藝術的新階段。
奧古斯特·赫爾本《星期四》 1950「我們希望令中國觀眾意識到除了莫奈、畢卡索等聲名在外的藝術家,還有許多不那麼廣為人知的藝術家也影響了這些藝術流派的興起和發展。」穆赫-丹瑟表示。
塞薩•多米拉,《新塑料組合5-1號》,1926年,油畫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長馮遠表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法國藝術在中國曾引起巨大反響,這些年來中法深度藝術交流對兩國青年藝術家產生了積極影響。此次展出的51件精品可以讓中國觀眾重溫現代藝術之路,也讓中國與法國藝術展開進一步交流。
亞歷山大·賽昂 《小紅巖海》,約1903年(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