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山西晉北雁門關附近的應縣,存留著一座由遼代興建的木塔,至今已佇立近千年。相比於其他地方不斷出土的地下文物,這種地上文物顯得格外不同尋常。
試想一下,一個純木建築克服火災、雷擊、兵燹、蟲蛀以及風吹雨淋,屹立1000年到現在,這本身就是個奇蹟。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地上建築,應縣木塔做到了。
元大德九年四月,大同路發生6.5級強烈地震,有聲如雷,波及木塔;
元順帝時,應州大地震七日,塔旁舍宇皆倒塌,唯木塔屹然不動;
350年前明王朝時,山西靈丘一帶曾發生烈度為9級的強震,房屋倒坍,人死幾千,而木塔無損;
1926年,山西軍閥混戰,對塔炮擊200餘發,塔身彈痕累累,有多次擊中後燃燒起火,可是很快「自行」熄滅「;
近代,邢臺、唐山、大同、陽高一帶的幾次大地震,均波及應縣,木塔大幅度擺動,風鈴全部震響,持續一分多鐘,過後木塔仍巍然屹立;
無情的雷擊、陳年累月的塞外狂風,都曾給木塔施加淫威,兵荒馬亂,戰火硝煙,也僅使木塔小受皮外傷;
這就是頑強的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本名叫做佛宮寺釋迦塔,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也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它始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到金明昌六年(1195),歷時140年才修建完畢,達到今天的規模。
塔高67.31米,相當於今天二三十層樓的高度,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層立面重簷,以上各層均為單簷。共五層六簷,而每層內平座形成暗層,實際上共9層。
塔層為石砌二層,下層為四方形,上層依塔作八角形,塔身為樓閣式,全部用木料構造。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8根柱子。木柱之間使用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使整個塔連接成一個整體。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約2600多噸重,整體比例適當,建築宏偉,藝術精巧,外形穩重莊嚴。
木塔是由無數的梁栿、立柱、斜撐和54種鬥拱相互鉚榫形成內外雙層套筒結構而成。式樣繁複,構築奇巧,每朵鬥拱都有一定的組合方式。將梁枋、柱連接成一個完整的整體。每個明層由內槽、外槽和外簷組成。
古人解決建築問題的智慧即使在今天看來也覺得不可思議。木塔底層迴廊外簷由24根木柱支撐,在靜止時下層每根柱負荷120噸,可是柱下石礎根本沒有巢臼,木柱斷面直接平立於石礎之上。因此在應縣當地,有24根木柱輪流間歇的說法。
在防雷問題上,更是讓人驚愕於古人的建築科技。不受雷擊和它高達10米的金屬塔剎有關。塔剎全為鐵件製成,有覆缽,相輪,露盤,月牙,寶珠等,略顯亮光,中心有鐵軸一根,插入梁架之內,周設8根鐵鏈繫緊,迄今完好無損。從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防雷裝置,現代消雷器的原理看,應縣木塔的塔剎是一個很典型的「傘形離子發生器……法拉第籠上蓋」。因此,可使木塔千年不受雷擊。事實上也是如此,木塔四周在雷雨天常有雷擊現象。僅本世紀50年代,在離塔100米左右的地方就有兩次雷擊,但木塔卻安然無恙。
塔內明層都有塑像,頭層釋迦佛高大肅穆,頂部穹窿藻井給人以天高莫測的感覺。頭層內槽壁面有六尊如來畫像,比例適度,色彩鮮豔,六尊如來頂部兩側的飛天,更是活潑豐滿,神採奕奕,是壁畫中少見的佳作。
二層的壇座是方形的,上麵塑有一佛、二菩薩和兩身脅侍。從第二層開始,以上每層都有塑像。三層壇座是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層塑佛像和阿難、迦葉、文殊、普賢像。五層本尊為毗盧舍那如來佛,周圍有八大菩薩。塑像的題材和內容相當豐富。
第三層供奉了分別朝向四面的四尊佛像,與印度或東南亞的四面佛應該具有同樣的意義,表示四方佛或佛光普照的意思。應縣木塔內部的空間設計完全是為了佛教祭祀,每一層的中心空間都擺放佛像,特別寬大。
遼代的優秀匠師繼承了漢、唐以來重臺樓閣的民族建築形式,充分利用傳統建築技巧的同時,又對建築傳統做了一些改進,創造出如此宏偉的木構建築。應縣木塔是研究中國古代高層建築形式與結構的寶貴實物。利用塔心無暗層的高大空間布置塑像,以增強佛像的莊嚴,是建築結構與使用功能設計合理的典範。
應縣木塔上的題記留名很多,其中明朝兩位皇帝都留有題字。一位是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1406年)北徵時,親筆題寫了「峻極神功」四個字,匾額掛在第五層南面的外簷。
另一位是明武宗朱厚照於正德三年(1508)到應縣,登塔賞宴時,題「天下奇觀」四個字,匾額掛在第四層南面的外簷。在這個匾額的兩邊,還各有一塊豎的小匾額,左邊是「金城」二字上下排列、右邊是「雁塔」二字上下排列。唐朝時設置金城縣,當時應縣為應州,應州下轄金城縣,所以有「金城」的名稱。秦漢時期,應縣地處雁門郡,故應縣木塔被稱為「雁」。
現存的匾額中,書體較好的是第一層南面大門上的,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立的「萬古觀瞻」匾額,以及第三層東南面清宣統三年(1911)應州知事任緒瀛寫的「曖極於天」匾額。
從文物的角度而書,價值最高的是第三層南面的「釋迦塔」木牌,不僅書法漂亮,匾額上還有應縣木塔幾次修繕的年代記錄,對考證木塔歷史是相當珍貴的史料。
除了匾額以外,應縣木塔上的對聯同樣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文物價值,其中的內容主要是對木塔的讚賞。
應縣木塔的歷史將近一千年,在這漫長歲月裡,木料難免有些腐爛或變形,人們也曾經多次修繕過木塔。
應縣木塔第三層的「釋迦塔」牌匾記載,木塔曾先後在金代的明昌六年(1195)增修,元延佑七年(1320)加修,明正德三年(1508年)、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清同治五年(1866年)修繕,塔內、寺內的佛像也進行過修繪。
如今,應縣木塔二層整體向東北角傾斜,國家也先後進行小修,整體大修、加固方案正在醞釀中。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也許是工藝過於複雜,抑或是不敢隨意動工,僅修複方案就策劃了二十多年。
應縣木塔是科學、藝術與宗教的完美結合,是人類木構建築史上的奇蹟,也是山西人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