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醬菜」的故事 第二篇 醬菜的品種和特點

2020-12-24 食材的故事VS吳敏浩

醬菜是以新鮮的蔬菜,經食鹽醃漬成鹹菜坯,再用壓榨或用清水浸泡以降低鹹度的方法,將鹹菜坯中的多餘鹽分拔出,使菜坯的鹽度降低,然後再用不同的醬(黃醬、甜麵醬等)或醬油進行醬制,使醬中的糖分、胺基酸、芳香氣等滲入到鹹菜坯中,成為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開胃增食、容易保存的醬菜。

無論哪一種醬漬方法,在醬漬前必須首先將醃好的菜坯進行脫鹽、脫水。

醬制時分為袋裝醬制、散裝醬制、浸泡醬制、麵餅曲與成坯混合發酵醬制四種。

中國的醬菜可分為北味的與南味的兩類。

北味的以北京為代表。六必居、天源、後門的「大葫蘆」都很好。──「大葫蘆」門懸大葫蘆為記,現在好像已經沒有了。保定「大慈閣醬菜」也極其有名,其口味甜鹹適中。

南味的以揚州醬菜為代表,商標為「三和」、「四美」。北方醬菜偏鹹,南則偏甜。

中國好像什麼東西都可以拿來醬。蘿蔔、瓜、萵苣、蒜苗、甘露、藕、乃至花生、核桃、杏仁,無不可醬。北京醬菜裡有醬銀苗,我到現在還不知道究竟是什麼東西。只有荸薺不能醬。在有些地方,到醬園裡開口說買醬荸薺,那是罵人的話。

六必居醬菜

明代嘉靖,以山西臨汾趙姓等三家為東家的六必居,就以出售豉油而聞名京師,其後逐漸發展成為前店後廠式製售醬菜的醬園,《都門紀略》、《朝市叢載》等都把它列為製售八寶菜、包瓜等醬醃菜的名家。

六必居醬園選料嚴格,製作精細,主要原料都固定的生產基地適宜的栽培品種及適當的採收季節。如白糖蒜,選用長辛店李家和趙辛店範家栽培的「白皮六瓣」大蒜,每頭約重55克,並規定夏至前三天必須採收,製作甜醬包瓜,則用小紅門牌坊村王家生產六七成熟的「八道黑」香瓜。為保證產品質量,參照古代釀酒的規範,提出6項必須做到的操作規程,即「黍稻必齊、曲櫱必實、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瓷必良、火候必得」。

六必居製售的醬醃菜醬香濃鬱,主要產品有甜醬甘露、甜醬姜芽、甜醬什錦菜、甜醬瓜、白糖蒜、西黃醬等12種,其中甜醬黑菜、甜醬八寶菜和八寶瓜最為著名,有的還被選為宮廷御用食品。

大慈閣醬菜

大慈閣以「市閣凌霄」之美譽成為保定象徵,故有「不到大慈閣,何曾到保定」之說。

大慈閣醬菜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

大慈閣醬菜選料精良,不惜重價。如收購小紅蘿蔔,論個給價,但必須符合質量、規格等要求,保持嫩脆。收購韭菜花,則要鮮嫩的純花,不帶花籽、花鈴。但收購價格往往要高於普通韭菜花的一倍。這等原料製成的成品,質優則無柴,食之無渣滓。

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時任元朝保州都元帥的張柔移鎮保州(保定),開始對保州城的重建。當時,何伯祥帶領部隊南徵平定南宋,其弟何伯策曾經參與了大慈閣等寺廟的建築工作,並出任管理大慈閣等寺廟的官吏。

在元蒙時代,僧侶、道徒皆享有政治與經濟上的特殊優遇,寺廟可以獲取土地及經營利潤。故此,大慈閣擁有不僅限於土地、山林川澤,還兼營窖冶、作坊、典庫、浴堂、店舍、棧場等商業與手工業。在眾多行業中,何伯策及其家族在大慈閣名下經營的醬園尤為出名。其醬小菜甜、鹹、嫩、脆,醬香濃鬱,久而久之,民間便呼其醬園為大慈閣醬園,呼其醬小菜為大慈閣醬菜。

元朝滅亡後,明朝建立,鑑於何姓家族在元朝為官的經歷,為逃避打擊,他們在無奈之下流落到易州、完州等農村。家道中落後的何姓家族,抱著「一招鮮吃遍天」的樸實觀念,一直傳承著大慈閣醬菜的技藝,在鄉間過著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是,由於連年戰亂,何姓家族也是顛沛流離,居無定所。

清順治四年,正黃旗武官王錫袞受封於保定腰山定居,並開始興建腰山王氏莊園,此時,何伯策的後裔憑著高超的廚藝也已成為王氏莊園夥房的大師傅。隨著腰山王氏莊園的興建,王錫袞帶領族人開始經商,同時,並特意設醬園醃製醬菜售賣。王氏族人創辦的「和」字商號遍布全國,他們把自己醃製的醬菜同其他貨物一併通過「和」字號行銷各地。由於王錫袞為人寬厚又深諳商道,「和」字號的生意如日中天。

清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出巡至保定,特到當時在棉花種植、生產、紡織和加工市場佔有重要地位的腰山王氏莊園的棉行觀視。時值天氣燥熱,在用膳時乾隆皇帝食欲不振,這時王氏族人將自己醃製的醬菜呈上,乾隆皇帝食後甚喜,並對該醬菜獨有的鮮、甜、脆、嫩的口味大加讚賞,遂欽點王氏莊園的醬菜作為宮廷御膳。乾隆皇帝到大慈閣上香時,特將該醬菜作為素齋贈與僧眾。

新中國成立後,為能讓更多的人品嘗到有著傳統口味的大慈閣醬菜的傳人本著尊重歷史才會對未來負責的態度親自主理秘方,並在太行山下種植了數百畝綠色良田,不僅在源頭上控制了醬菜選料的原始品質,而且還在醃製過程中一直採用傳統工藝保持了大慈閣醬菜既有的傳統口味。

揚州醬菜

揚州醬菜距今已有千年以上歷史,三和、四美、五福是老牌醬坊,歷史早逾百年。清代乾隆年間,即被列入宮廷早晚御膳的小菜。清宣統三年(1911年),曾榮獲國際博覽會獎章。

揚州醬菜相傳源於漢代,唐代時即遐邇聞名。鑑真曾將製作方法傳入東國,日本人依法製作,果覺齒頰生香,至今能循舊法製作,並奉鑑真為始祖,詩曰:「豆腐醬菜數奈良,來自貴國盲人鄉。民俗風習千年久,此地無人不稱唐。」

解放前,揚州有醬坊70餘家,多為前店後作,每家都有高招,尤以四美、三和、五福為大,「四美」是清初一秀才借用《騰王閣序》中「四美具,二難並」之句起名,含義為鮮甜脆嫩,「三和」是醬園主人自起,含義為色香味皆佳。醬菜既保持瓜果蔬菜清香味,又有濃鬱的醬香味,其特點是醬香濃鬱,甜鹹適中,色澤明亮,塊型美觀,鮮甜脆嫩是其鮮明特點。

主要品種有:

乳黃瓜,每斤30條以上的鮮黃瓜為材,皮薄,肉嫩,青脆無仔,無渣如乳;

醬牙姜,選取浙江或安徽嫩薑為材,最肥、最嫩、纖維少、入口脆;

螺絲菜,取甘露子為材,形如螺絲又像寶塔,脆而清,細而嫩;

蘿蔔頭,挑選每斤26個以上的蘿蔔,小、圓、白,醃好後,必須脆、嫩、甜;

什錦菜,選用紅、黃、翠、綠、黛等多種色彩的醬菜,切成丁、條、塊、絲、片等形狀,組配成什景菜,外形既美,色彩又多,誰人不愛?

雲南醬菜

雲南醬菜民族地方特色鮮明,具有自身的特點。

一是形美,醃製成熟後的鹹菜開頭必須講究刀功,有花朵形、圓莆、塊、丁形、薄片、條、絲瓣形、梭形等,成形後要求美觀大方;

二是香溢,醬菜經過加工後,散發著特有的香氣,有鹹香、酸香、醬香、五香、甜香、辣香、麻香(花椒香氣)等;

三是色豔,醬汁、醬色、糖色、麥醬色、紅色、瑪瑙色、玫瑰色等,都是在加工過程中,色澤配合的結果,給人鮮豔、鮮美誘人的感覺;

四是味醇,醬菜入口時,所嘗到的脆鮮味、辣鮮味、麻鮮味、甜鮮味等,各味適當,構成了醬菜的鹹醇、酸醇、甜醇、辣醇等醇味,鮮美可口;

五是鹹鮮,通過加工、加入香料的作用,配入紅糖等佐料,經糖、醋的綜合分解產生的穀氨酸,具有鹹菜的鮮味。

昆明民間有句老話:「姜開胃、蒜打毒、辣椒吃了走筋骨」,「好的鹹菜是味藥」。姜、蒜含辛辣素和芳香成分,蒜能解毒、抗菌消水、驅腸道寄生蟲。姜有溫中祛寒、健胃止嘔、溫肺化痰的功能。生病不思飲食或禁忌油葷,吃點醃姜、甜蒜能生津開胃、促進食慾、調理病體

相關焦點

  • 保定槐茂醬菜
    沿襲至今,發展到50多個品種,暢銷世界各地.槐茂醬菜前身是槐茂醬園,位於保定市西大街路北一棵大槐樹底下,因槐樹緊靠門臉故起字號"槐茂",象徵興隆茂盛之意.現在的槐茂醬菜專營店總店在保定永華南大街612號(永華店)。
  • 恆順往事 | 醬菜緣起
    至此,恆順醬菜正式面世。鎮江當地醬菜良多,而恆順醬菜能發展至今並且能在醬菜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蓋因其無論是風味還是品質都做到極致。舊時的恆順生產醬菜,為追求質量,都要到蘇北、安徽、浙江等地去採購優質原料。不過,即使已做到十分用心,但由於來源過多,難免會造成數量、品種、質量不是很穩定。
  • 抻麵館之醬菜篇,醬菜大家都喜歡吃,你知道醬菜為什麼好吃嗎?
    很多人去抻麵館都吃過醬菜,醬菜種類很多。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下抻麵館常見的幾種醬菜吧!也是大多數抻麵館賣的最快的醬菜,賣不動的就不說了。醬菜大多數都是肉類,(雞頭)(雞脖)(雞肝)(雞架)(雞肚)(雞爪)(雞心)(大骨頭)(脊骨)(豬頭肉)(牛腱子)(醬牛肉)這些都是抻麵館最常見的醬菜。
  • 醬菜製作技藝(六必居醬菜製作工藝)
    六必居是北京醬園中歷史最久、聲譽最顯著的一家,其生產的六必居醬菜,選料精細、製作嚴格,加工技藝精湛、色澤鮮亮、脆嫩清香、醬味濃鬱、鹹甜適度。六必居醬菜原料都有固定的產地,保證了六必居醬菜的質量。傳統規矩六必居的醬菜所以出名,與它選料精細、製作嚴格分不開。六必居醬菜的原料,都有固定的產地。黃醬和甜麵醬是醃製醬菜的主要原料。
  • 城市非遺.揚州——三和四美醬菜
    揚州醬菜歷史悠久,問世於漢朝,發展於隋唐,興盛於明清。揚州醬菜有乳黃瓜、寶塔菜、蘿蔔頭、嫩生薑、甜醬瓜、香心菜、什錦菜、宮廷龍鬚等數十個規格品種。產品榮譽江蘇揚州醬菜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揚州醬菜歷史悠久,清代乾隆年間,即被列入宮廷早晚御膳的小菜。清宣統三年(1911年),曾榮獲國際博覽會獎章。1903年,獲西湖博覽會金質獎。
  • 上海人的醬菜
    經營特色以醬菜、調味、水產、南北貨、蜜餞等為主,在全國各地和東南亞一帶有一定的知名度。「培麗」商標是公司的註冊商標。排在隊伍裡就能聽到熟客阿姨說:「此地醬菜賣得快,所以新鮮,加的都是白糖,不是什麼甜味劑。」上海爺叔則「懂經」:「這裡的蝦籽腐乳生產周期要60天,非得等到長出絨毛來味道才醇,寧可斷貨不賣也不偷工減料。」
  • 《陝西故事 · 美食篇——潼關醬菜》
    宋崗山,因為小時候父親在潼關的醬菜廠工作,醬菜廠就是他童年記憶裡的樂園,後來,自己也進了醬菜廠,成了一名醬菜工人。市場經濟改革之下,九十年代,宋崗山接手了老字號「萬盛園」醬菜廠。不僅時間、氣溫是關乎醬菜風味的重要因素,而且有一個環節需要工人親力親為。萵筍被放入面醬缸內,慢慢進入盛夏時節,這是醃製醬菜最有利的時間,可以讓萵筍隨著面醬的發酵充分入味和上色,每天要翻缸兩次。
  • 酸菜、鹹菜、醬菜、泡菜,究竟是什麼鬼?
    鹹菜的醃製所需要的原料和輔料及其簡單,這是鹹菜與醬菜和泡菜的區別。鹹菜的特點:鹹菜中含有亞硝酸鹽,這也是鹹菜使得許多人望而卻步的原因。鹹菜在開始醃製的2天內亞硝酸鹽的含量並不高,只是在第3—8天亞硝酸鹽的含量達到最高峰,第9天以後開始下降,20天後基本消失。所以醃製鹹菜一般時間短的在2天之內,長的應在醃製一個月以後才可以食用。
  • 八旬老人建起「醬菜文化園」
    80歲的馬忠良老漢憑藉老手藝在村裡領頭辦起了「醬菜文化園」,他做的大醬和醬菜,成了鄉親們惦記的「那一口」。馬忠良和老伴兒都是做醬和醬菜的高手,馬老漢說:「孩子們都搬出去過了,人上了歲數,種地費勁了,幹這個挺好。辦這『醬菜文化園』,還是咱駐村第一書記王仲明給想的點子呢。」馬忠良說,「王書記聽鄉親們說我家的醬好吃,就勸我幹這個。
  • 淺談醬菜老店六必居
    醬園亦有不同風味,分別來自河北保定府、北京本地和江南一帶的技師及其製作的風味為準.分為三類:老醬園、京醬園和南醬園。在北京老醬園居多,其聲譽昭著者凡七家--前門外糧食店六必居醬園,天章醬園,西單天源醬園,東四天源醬園東號,西四天義醬園,地安門大街寶瑞醬園,以及開業最晚的王府井天義成醬園。其中歷史久長、品種優良、名高譽重的是開設在前門外糧食店街的六必居醬菜園。
  • 三和四美醬菜
    揚州三和四美醬菜http://www.yznews.com.cn/ad/bainian/hemei/main.htm揚州三和四美醬菜有限公司是由原揚州三和醬菜總公司和揚州四美醬品廠兩個百年「老字號」企業合併組建的民營性質的有限責任公司。
  • 醬菜——開胃美食,鮮香四溢
    醬菜自古便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名品,上至帝王、達官顯貴、文人,下至老百姓,無不喜好。社會的發展,栽培技術的進步,使得新鮮蔬菜無季節供應,但醬菜依舊是中國人的「心頭愛」,因為它特有的解膩、開胃,讓人百吃不膩。
  • 「非遺故事」舌尖上的非遺——潼關醬菜
    走進潼關醬菜博物館,跟隨文物、雕像、器件穿越「時空隧道」,如同閱讀一部濃縮數百年的醬菜歷史的卷冊。潼關醬菜博物館談起潼關,留給外界的第一印象除了產黃金、肉夾饃,可能就屬潼關醬菜了。潼關醬菜創始於明末清初,有數百年的歷史,說起它的「成名史」,還有幾段有趣的故事。
  • 小吃大藝|一碟醬菜一碗清粥 北京人的講究與「將就」
    >北京人喝粥愛就著六必居醬菜醬瓜六必居醬菜經久不衰不僅僅因為味道和工藝還因為這裡面有回憶的味道有傳統的故事今天,就跟文旅君一起來聽聽六必居的故事六必居到底有多少年歷史?▲六必居紀念五百周年店慶照片第二種說法認為六必居創立於明嘉靖九年,這種說法的主要依據是山西臨汾市堯莊鄉杜村大隊收藏的一份名為「六必居房、地契、合同」卷宗。
  • 非遺---(A3)景陽觀醬菜製作技藝
    同樣,萬隆旗下品牌的景陽館醬菜也出展!
  • 夏季時令醬菜—揚州乳黃瓜的醃製方法
    揚州醬菜相傳起源於漢代,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唐代得以發展,盛行於清代,清乾隆年,更被列為宮廷御膳小菜。品種有蘿蔔頭、嫩生薑、乳黃瓜、寶塔菜、什錦菜、宮廷龍鬚等數十個品種。它們的生產過程有醃、醬、切、缸四大工序,整個醃製過程採用「滷泡法」或"雙醃法"。
  • 揚州人年菜裡的醬菜爽口乳黃瓜、脆甜寶塔菜, 「準大廚」揭秘揚州「佐餐老味道」
    在揚州,家家戶戶離不開一盤醬菜,雖然樸實無華,卻是團圓飯不可或缺的一員。揚州醬菜品種豐富,有乳黃瓜、寶塔菜、蘿蔔頭、嫩生薑、什錦菜等數十個。老揚州人喜歡它的醬香濃鬱,甜鹹適中;更愛它的色澤明亮,鮮甜脆嫩。琳琅滿目的揚州醬菜醬菜何時端上揚州人的餐桌?又該如何推陳出新、發揚光大?24日,揚州大學旅遊烹飪學院「烹然心動」團隊的「準大廚」們,為您揭秘揚州「佐餐老味道」。
  • 味美多汁的醬菜,是下飯的必備佳品,你吃過嗎?
    (1)醬菜的簡單介紹:醬菜是蔬菜經過鹽漬、醬漬後得到的製品,屬於非發酵性醃製品。醬菜色澤明亮,塊形美觀,顏色以紅、黃、翠、綠多見,質地脆嫩,食後無渣。醬制時使用的醬料主要是黃醬、甜麵醬、或者是醬油浸漬。醬菜的加工一般經過原料處理、醃漬、脫鹽、醬漬、包裝等工序環節。
  • 特地道的東北大醬,鹹香四溢,說起蘸醬菜的特點,就一個字,野
    特地道的東北大醬,鹹香四溢,說起蘸醬菜的特點,就一個字,野春天,東北人最喜歡吃的蔬菜,比排骨還貴,還是非常受歡迎,春季,東北人最喜歡的菜,沒過於蘸醬菜了,東北人對它情有獨鍾,蘸醬菜是一道東北特色菜,無疑是東北菜中最簡單
  • 中國哪裡的醬菜最好吃?
    而醬菜,正是小菜裡逃不過的一個詞。什麼是醬菜?在汪曾祺看來,醬菜是和鹹(醃)菜並列的獨一味。鹹菜主鹹,更家常。往往簡單鹽醃後,就等著環境的催化與自身的造化了。比如浙江的梅乾菜,鹽醃後需要曬乾,溼度過大,曬不幹的梅乾菜味道就發澀發苦。即使鹹菜成品,往往也需要熱油與食材的二次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