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白居易
判定一個國家的歷史,就看它經歷的朝代;一個家族的興旺,族譜上已然清晰可見。《百家姓》,僅僅記載的是一個個姓,背後的家族歷史,或許早已中斷不堪。
在華夏的這一片土地,如果要找一個姓,是見證朝代的更替,歷史變遷的證明,我相信"孔"姓是無可厚非的,時至今日,孔姓無疑是中國最大的家族。它的誕生或許不是最早的,但他的影響和傳承是舉世共睹的。
夫子姓孔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中的第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簡簡單單30字,是經歷2570年的歷史傳承。從學習方法,學習樂趣,學習實踐三個方面,闡述了對學的認知。並影響其後的2500年的歷史。
夫子姓孔,名仲尼,其祖上是殷代貴族,為躲避戰亂,遷族魯國。公元前五五一年,孔子誕生。三十多歲,開始收自己的第一批學生,其中包括顏路,曾點,子路。
在從政多次失敗後,孔子定下心來,把全副精力放在教育一塊,經常和弟子談論"仁"。在當時"庶人"抬頭的社會環境下,由於階級的限制性,他主張維持等級制度的"禮",或許我們把它看作是孔子向等級制度低頭的轉變,但正是這次低頭,成為他思想的最光輝的一面,也是他得以延續的原因。
孔子的施教方法最大的特點就是重在啟發,因材施教,正是一種獨特的教學方式,受到極力的推崇,他讓每個人都感到了無限的可能, 對於階級統治,他採取中庸之道,對於普普通通的人,他採取一視同仁。
正如顏路感嘆:往上看吧,越看越高;往裡鑽吧,越鑽越有東西。瞧著在前頭呢,忽然又轉到後頭,老師一步步誘導,給我最廣泛的東西,又給我最扼要的東西,讓我想要停下也不夠,我費心竭力地的跑,彷佛剛要趕上,但是他又跑到前頭,總是趕不上。
"我談不上創造,我只是轉述"作為中國最早的歷史學者之一,孔子就這樣說道。
《春秋》作為他晚年的著作,是明知自己的抱負不能實現的無奈,但仍然有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決心。流傳千古的《春秋》,不是對歷史客觀的記錄,而是孔子的主張看法。正是這種名分大義,《春秋》為後世所看重,是為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世代傳承
時至今日,孔子後裔已經傳到第八十四代。除了家學淵源,孔家傳承延綿不斷還與家族的嚴格的管理制度有關。
孔子後人對於家族族譜是十分重視的,每過三十年,就會重新修訂,詳細記載家族的每一位後人。
此外,孔家得以延續,還和歷代統治者息息相關,自孔子的學說推廣以後,作為儒家正統,他的地位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一直穩如泰山,無論朝廷如何改變,儒家都會有一席之地。也正因如此,幾乎歷代孔子傳人,都會在朝廷取得一官半職。
在山東曲阜,孔家的根系所在,有孔廟,孔府等標誌性建築。在古代,每過五十年就會舉行一次祭孔,其規模宏大,難以言表。對孔家子孫的保護,哪怕是在戰爭年代,也會不遺餘力。
孔子第七十七代傳人,第三十二代衍聖公孔德成,在他還未出生就被寄予厚望,因此,在他出生時,山東省省長親自派兵保護,更是放了13響禮炮宣告天下。哪怕是在清政府覆滅,封建主義倒塌的混亂中,孔子氏族的聲望也沒有受到一絲影響。
除了孔家嚴格的保護措施和政府的幫助以外,孔家能世代相傳的最大原因還與其子孫後代的努力息息相關,孔家後人,在各個行業都有取得非凡成就的人物。西漢,官左司馬、將軍;南北朝經學大臣孔穎達,著《五經正義》;譽稱"二蘇聯壁,三孔分鼎"的孔平仲,孔文仲、孔武仲三兄弟。
書法家孔承倜;明代輔相孔貞運;清戲曲作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曾任美國馬裡蘭州州立大學學術副院長、香港科技大學學術副校長的孔憲鐸等等,孔家後人,幾乎活躍在各行各業,並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海外"孔姓"
在孔府廟堂,有一副對聯: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
孔子後人,遍布中國各地,甚至,在韓國的孔子後裔更是多達八萬多人,他們有完善的族譜,和各種孔子紀念館。
他們是元代躲避戰亂,逃到韓國,在此安家,由於身負孔氏一族的血脈,才華橫溢,很快便被當地國家舉薦,孔昭更是官居高麗的宰相,此後便世代為官,使得其家族在當地聲名顯赫。
除了韓國,在躲避元朝戰火的孔氏一族,還有遷往日本,美國的孔氏族人,進過一代代地傳承,他們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故土。
如今,隨著中國的強盛,越來越多的人想要了解我們的文化,孔氏家族的傳承,就是一個文化源遠流長的最好見證,孔子思想也逐漸被世人接受和學習,孔子學院在韓國,日本、歐洲、美國等地修建了二十多所。
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因其"仁"的思想,使得中國在經歷無數朝代更替,仍然保持活力,兼容並蓄的根本。
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文化軟實力越發彰顯其重要地位,如果孔子文化能走出世界,等到認同,無疑會大大提高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讓世界一起學習孔子文化,從"仁"到以德治民,從人道精神和禮制精神定義新的秩序和制度。或許,世界會減少硝煙的瀰漫。
中國的孔氏家族,離不開中國這一片土地;同樣,正因為有孔氏家族,才體現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