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西楊氏最早的宗祧譜系,以西漢楊惲為始祖,子名楊譚,孫名楊寶。楊寶二子,長名楊震,次名楊霆。數代均為陝西弘農人氏。
《後漢書·楊震列傳》載,楊震與子楊秉、孫楊賜、曾孫楊彪,相繼四代官至太尉,被稱為「四世三公」。楊震赴任郡守時,曾道經昌邑,邑令王密因楊震對其有舉薦之恩,便於夜間懷金十斤前往拜謁。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回道:「暮夜無知者」。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羞愧而出。楊震為官清正廉潔,家境清貧,一些故舊長者曾勸其為子孫置辦產業,楊震不肯,說:「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其子楊秉任刺史時,「計日受俸,餘祿不入私門。故吏齎錢百萬遺之,閉關不受,以廉潔稱」。他公開言道:「我有三不惑:酒、色、財也」。為秉承祖上德操,楊秉親立楊氏家族為「四知堂」。
楊震父子的清白官風,為歷代官場樹立了榜樣,尤其是「畏四知,去三惑」等律已名言,一直被仕者奉為官箴。這份精神遺產也一直激勵著楊氏後人,以致出了許多名垂青史的忠臣良將,濟世為民的清官能吏。
楊震之弟楊霆,由仕(即當官)遷居四川萬縣(今重慶市萬州區),其子楊澤復由仕遷至漁陽泉州(武清古稱),由此落籍瀛西。後在此生子,即《武清縣誌·人物》中的楊球。《後漢書·楊球傳》稱:「陽(古時楊、陽通用)球字方正,漁陽泉州人也。家氏大姓冠蓋」。所據即源出於此。楊球受陷被殺後,歸葬於瀛西境內(今下伍旗鎮三百戶村西一裡許),其原籍在此可明矣。後其子楊境復又振起,被調往漁陽郡(今北京密雲界內)為官。此後,這支楊氏後人又幾經輾轉,歷經十餘代。至唐代中前期,這些楊球後人大都遷到了湖南城步(今城步苗族自治縣),因族大支繁,不得不分居於各處,故在族長住地大竹坪建起「楊氏官廳」,作為全族的集中點和招待所,仍稱「四知堂」。
唐末,南詔(雲南部落)叛亂,攻陷播州(今貴州遵義),楊業曾祖楊端平叛建功,封為播州刺史,後由其子孫世襲。楊端次子楊會(有稱楊麟者),拜徵西大將軍,攻至陝西神木縣,北漢初封其子楊弘信(又稱楊信或楊袞)為麟州刺史,其孫楊業後改授代州(即太原)刺史。自此一族遠分兩地,居播州的長門一支仍稱「四知堂」,居太原的次門一支則另立堂號為「修德堂」。現存楊延昭習武制石上所鐫「修德堂白玉虎」,即緣於此。
入宋以後,播州刺史傳七代至楊昭,無子絕嗣,楊業曾孫楊充廣憫之,以子楊貴遷過繼楊昭為後,由此「四知堂」與「修德堂」同出楊業一門。
明正統年間發生「土木堡之變」,楊業十九世孫楊洪以功封昌平侯,景泰初(1450)為其在瀛西敕建侯爵府,五排宅院各懸匾額。頭排名曰「四知堂」,表明瀛西楊氏乃漢傳一脈,同屬「清白吏子孫」。二排名曰「弘農世澤」,意在追溯祖籍,緬懷先祖。三排名曰「清白傳家」,是為彰顯皇家封號。四排名曰「紫氣東來」,寓含吉祥之氣。五排名曰「演義堂」,昭示尚武之風。有明一代,瀛西楊氏支派日繁,遂在「四知堂」和「修德堂」之後,又在三河分立了「懷德堂」,楊柳青分立了「繼德堂」。這些家族堂號一直延續至民國時期,所遺四枚堂號印章至今尚存完好。
改革開放以來,大龍莊的楊氏後人重又恢復「四知堂」堂號。2007年,楊業第36世孫楊學明,在河西務鎮區高懸「四知堂」牌匾,為其開辦的公司冠名。論及初衷,一者為紀念祖先,弘揚祖業。再者為聯絡散布於全國各地的楊氏族人。可見其敬祖之心,猶深懷不泯。自東漢迄今,「四知堂」一脈相傳了1800餘年,究其根本,唯因那「清白」二字。
————————————————————
傳遞正能量 分享人生智慧
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麒麟軒
楊氏宗親諮詢、交流可添加個人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