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堂千古一脈

2021-01-14 麒麟軒


瀛西楊氏最早的宗祧譜系,以西漢楊惲為始祖,子名楊譚,孫名楊寶。楊寶二子,長名楊震,次名楊霆。數代均為陝西弘農人氏。

《後漢書·楊震列傳》載,楊震與子楊秉、孫楊賜、曾孫楊彪,相繼四代官至太尉,被稱為「四世三公」。楊震赴任郡守時,曾道經昌邑,邑令王密因楊震對其有舉薦之恩,便於夜間懷金十斤前往拜謁。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回道:「暮夜無知者」。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羞愧而出。楊震為官清正廉潔,家境清貧,一些故舊長者曾勸其為子孫置辦產業,楊震不肯,說:「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其子楊秉任刺史時,「計日受俸,餘祿不入私門。故吏齎錢百萬遺之,閉關不受,以廉潔稱」。他公開言道:「我有三不惑:酒、色、財也」。為秉承祖上德操,楊秉親立楊氏家族為「四知堂」。

楊震父子的清白官風,為歷代官場樹立了榜樣,尤其是「畏四知,去三惑」等律已名言,一直被仕者奉為官箴。這份精神遺產也一直激勵著楊氏後人,以致出了許多名垂青史的忠臣良將,濟世為民的清官能吏。

楊震之弟楊霆,由仕(即當官)遷居四川萬縣(今重慶市萬州區),其子楊澤復由仕遷至漁陽泉州(武清古稱),由此落籍瀛西。後在此生子,即《武清縣誌·人物》中的楊球。《後漢書·楊球傳》稱:「陽(古時楊、陽通用)球字方正,漁陽泉州人也。家氏大姓冠蓋」。所據即源出於此。楊球受陷被殺後,歸葬於瀛西境內(今下伍旗鎮三百戶村西一裡許),其原籍在此可明矣。後其子楊境復又振起,被調往漁陽郡(今北京密雲界內)為官。此後,這支楊氏後人又幾經輾轉,歷經十餘代。至唐代中前期,這些楊球後人大都遷到了湖南城步(今城步苗族自治縣),因族大支繁,不得不分居於各處,故在族長住地大竹坪建起「楊氏官廳」,作為全族的集中點和招待所,仍稱「四知堂」。

唐末,南詔(雲南部落)叛亂,攻陷播州(今貴州遵義),楊業曾祖楊端平叛建功,封為播州刺史,後由其子孫世襲。楊端次子楊會(有稱楊麟者),拜徵西大將軍,攻至陝西神木縣,北漢初封其子楊弘信(又稱楊信或楊袞)為麟州刺史,其孫楊業後改授代州(即太原)刺史。自此一族遠分兩地,居播州的長門一支仍稱「四知堂」,居太原的次門一支則另立堂號為「修德堂」。現存楊延昭習武制石上所鐫「修德堂白玉虎」,即緣於此。

入宋以後,播州刺史傳七代至楊昭,無子絕嗣,楊業曾孫楊充廣憫之,以子楊貴遷過繼楊昭為後,由此「四知堂」與「修德堂」同出楊業一門。

明正統年間發生「土木堡之變」,楊業十九世孫楊洪以功封昌平侯,景泰初(1450)為其在瀛西敕建侯爵府,五排宅院各懸匾額。頭排名曰「四知堂」,表明瀛西楊氏乃漢傳一脈,同屬「清白吏子孫」。二排名曰「弘農世澤」,意在追溯祖籍,緬懷先祖。三排名曰「清白傳家」,是為彰顯皇家封號。四排名曰「紫氣東來」,寓含吉祥之氣。五排名曰「演義堂」,昭示尚武之風。有明一代,瀛西楊氏支派日繁,遂在「四知堂」和「修德堂」之後,又在三河分立了「懷德堂」,楊柳青分立了「繼德堂」。這些家族堂號一直延續至民國時期,所遺四枚堂號印章至今尚存完好。

改革開放以來,大龍莊的楊氏後人重又恢復「四知堂」堂號。2007年,楊業第36世孫楊學明,在河西務鎮區高懸「四知堂」牌匾,為其開辦的公司冠名。論及初衷,一者為紀念祖先,弘揚祖業。再者為聯絡散布於全國各地的楊氏族人。可見其敬祖之心,猶深懷不泯。自東漢迄今,「四知堂」一脈相傳了1800餘年,究其根本,唯因那「清白」二字。


————————————————————

人生智慧

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麒麟軒

楊氏宗親諮詢、交流可添加個人微信


相關焦點

  • 楊震「四知堂」,是哪「四知」?張養浩也有「四知堂」
    楊震「四知堂」 ,是哪「四知」?張養浩也有「四知堂」山東省聊城市作家協會會員 張丁材四知堂,出自東漢名士楊震,其後人多以此為堂號。然而,「四知堂」到底指哪「四知」呢?由此,「四知」乃成為千古美談,後人以此為堂號,稱楊震為「四知先生」。張養浩「四知堂」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莊。濟南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在他19歲的那年秋天,張養浩登上了濟南名勝白雲樓,寫下了著名的《白雲樓賦》。
  • 解讀 楊氏「四知堂」的前世今生
    迎豐村村口,一座古色古香的文化禮堂—「四知堂」躍入眼帘。人們都說這是迎豐人的精神地標,那麼這「四知堂」,究竟有怎樣的來歷?經過筆者一番實地尋訪調查,原來它與一位歷史上著名的清官有關。原來在東漢時期,有個官員名叫楊震,學通古今,年五十齣仕,曾官拜太尉。在其擔任東萊太守期間,途經昌邑縣,時任縣令正好是由其舉薦為官的王密。
  • 「四知堂」揚名楊窪村
    日期:[2011年12月23日] -- 菏澤日報 -- 版次:[B3] 「四知堂」揚名楊窪村 文/  劉厚珉   在單縣李田樓鎮楊窪村建有一座祠堂,名曰「四知堂」。
  • 四知堂 釋文
    弋陽楊氏四知堂宗親會>微信公眾號:szt5118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楊」請點擊上面的藍色字「弋陽楊氏四知堂宗親會據文獻記載,楊震為東萊太守時,道經昌邑,縣令王密深夜求見,以黃金十斤賄賂楊震。 對於堂號的深刻含義,大部分宗親是比較陌生的。
  • 四知堂
  • 楊氏後裔代代傳承「四知」家訓,千年高風「四知堂」!
    原標題:楊氏後裔代代傳承「四知」家訓,千年高風「四知堂」! 在龍崗盛平楊屋居民小組,記者見到了77歲的楊來法。他打開隨身攜帶的布袋,拿出楊氏族譜和2枚勳章。一枚是刻有楊來法名字的南粵七一紀念獎章,還有一枚是中共廣東省委入黨五十周年以上老黨員紀念章。
  • 河南四知堂與新華健康成功籤約
    四知堂集團公司總經理周亞琴、四知堂醫療管理公司總經理韓曉鵬出席籤約儀式。河南四知堂醫療管理公司專注於對各級醫療機構實行託管模式和合作管理,尤其對社區醫院、民營醫院、體檢中心等,具有成熟的運營模式和完善的管理體系。
  • 河南四知堂與新華健康聯合打造醫療新模式
    2017年12月26日上午11時30分,四知堂醫療管理公司與新華健康籤約儀式在鄭州新華健康管理中心舉行,雙方合作關係正式建立。        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四知堂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周遂記與新華鄭州健康管理中心總經理王俊峰作為雙方代表籤約。四知堂集團公司總經理周亞琴、四知堂醫療管理公司總經理韓曉鵬出席籤約儀式。
  • 「四知堂」哪四知?
    東漢時,有一人做了一件事,以為別人不知道,楊震當即以「四知」棒喝。您知道是哪「四知」嗎?載運麥子的舟船本行於水上,怎會成了家族的堂號「麥舟」?讓我們一一道來吧。四知堂東漢時期有一位名臣楊震(公元59年-公元124年),因其博覽群書,被當時的儒士稱為「關西孔子」。他曾教授學生二十多年,沒有接受州郡官府的徵召。鄧皇后的哥哥鄧騭是一位大將軍,能夠禮賢下士,為國引薦了不少賢才,比如他推薦了何熙、李嗔等人在朝中任職。
  • 百家姓楊氏:清白傳家四知家風
    百家姓|楊氏:清白傳家四知家風 天下楊氏出弘農,弘農位於今天的潼關一帶,是天下楊氏的發源地。楊震被公認為是楊氏家族的發脈始祖。楊姓後裔活躍在中華民族的舞臺上,其文韜武略,為官清廉,楊氏後代都以「清白傳家」「四知家風」作為祖訓,制定懸掛了形式多樣、內容相近的家規家訓。以楊震「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遍布各地。甚至在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國都有楊氏後人為紀念楊震所建的祠堂,影響深遠。
  • 楊崗村裡的「四知堂」
    楊崗村裡的「四知堂」 信息來源:鄂州政府網 日期:2019-01
  • 丹徒楊氏與「四知堂」溯源
    在卷一中除載歷修譜序、凡例、家訓、先賢傳記贊言外,更有關西世紀始祖楊震的生平事跡內容和「四知堂記」,閱後頗有感受,很有傳統和現實的教育意義。  楊氏「四知堂」由來  楊氏「四知堂」是楊氏後人為敬仰楊震所立。楊震在荊州任刺史時,曾舉薦當地人王密為茂才,並任昌邑縣令。後楊震調任東萊太守時,昌邑縣是歸東萊郡所轄治。有一次楊震道經昌邑,王密「至夜來謁,懷金十錠」送給楊震,楊震不受並生氣地說:「故人知君,而君不知故人何也?」意即過去我考察了解你,並且推薦你,可是你並不了解我的為人。
  • 四知堂中醫館為河南省醫捐贈價值1.5萬元中藥包
    2月11日上午,四知堂醫療管理有限公司經三路四知堂中醫館(以下簡稱四知堂)向河南省人民醫院捐贈價值1.5萬元的河南省衛健委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二號方中藥包500
  • 清廉地名故事┃仁川四知堂:「四知」懸堂千古訓 清廉傳家百代風
    磐安素有"群山之祖,諸水之源"之稱,鍾靈毓秀、人傑地靈、人文薈萃,許多地名從不同角度生動地反映了我縣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特別是那些歷經滄桑流傳下來的老地名(物名),其中不乏感人至深、千古流芳的清廉故事。即日起,縣融媒體中心推出「清廉地名故事」專欄,著力挖掘地域文化精髓,講好為官做人道理,傳播清廉文化,全力助推「清廉磐安」建設。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 「小譜說堂號」楊氏「四知堂」,來歷竟如此傳奇
    「四知堂」前話楊氏在重慶市潼南縣雙江鎮金龍村,有個叫「長攤子」的四合院,始建於清同治元年,木結構懸山頂,佔地八千多平方米,在這座四合院的正廳門上,掛著一塊「四知堂」的金色牌匾。這座古宅便是楊氏的「四知堂」。楊姓人分布在全國各地,「四知堂」也有成百上千。楊姓人為何被稱為「四知堂」這還得從楊氏的先祖楊震說起。楊震,字伯起,東漢弘農華陰人。
  • 亭江楊氏十二條家訓遺後人 堂號定名為「四知」
    「四知」成為千古美談本月初,馬尾亭江鎮亭頭村81歲的楊璧祥老人帶著記者來到「楊氏宗祠」。拐過彎彎的小巷,一抬眼,古典的祠堂靜靜地端坐在那兒。我們剛坐定,楊璧祥老人從閣樓裡捧出了一本族譜,故事就從這裡說起。
  • 除了四知堂,重慶的數字景點,你還知道哪些?
    四知堂四知堂位於雙江古鎮西800米,為四合院式木結構懸山頂建築,建於清同治初年,距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僅前廳採用了抬樑式,其餘皆為穿鬥式,通面闊55.4米,通進深35.5米,總建築面積1966.7平方米,佔地面積達2600平方米。該建築座西南面東北,背依「半邊山」,面臨「猴溪」。
  • 西峰山上英雄眠 四知堂裡楊氏清
    村中有名勝古蹟多處:大詩間(原胡相公案堂所在地)、三步臺階、擂鼓門、貞潔牌坊、百年木樨、烈士墓、四知堂,以後兩者最為出名。為有犧牲多壯志 遍地英雄下夕煙  仁川革命烈士墓位於西峰山,建於1989年,建築面積342平方米。盧盤球、楊兆森、楊兆德、楊加吃、楊小貨等革命烈士安葬於此。
  • 潼關:歷史上著名的「四知」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這就是歷史上的「楊震四知」,而楊震由此被人們稱為「四知太守」。各地有關楊震的風物,也多以「四知」命名。昌邑縣的老百姓為了紀念楊震拒金的廉行,後來特地在他辭金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四知廟」,又稱「四知臺」或「辭金臺」。後來,楊震官至司徒太尉。漢安帝劉祜時,他因得罪宦官而被誣陷罷官,歸鄉途中悲憤交加,憂憤難愈,飲鴆而死。
  • 陝西潼關縣:歷史上著名的「四知」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陝西省楊震廉政教育基地四知堂楊震(約59—124年),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陝西潼關縣)人。自幼勤奮好學,熟讀聖賢書,是名震當地的大才子。這就是歷史上的「楊震四知」,而楊震由此被人們稱為「四知太守」。各地有關楊震的風物,也多以「四知」命名。昌邑縣的老百姓為了紀念楊震拒金的廉行,後來特地在他辭金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四知廟」,又稱「四知臺」或「辭金臺」。後來,楊震官至司徒太尉。漢安帝劉祜時,他因得罪宦官而被誣陷罷官,歸鄉途中悲憤交加,憂憤難愈,飲鴆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