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楊氏「四知堂」的前世今生

2021-01-14 楊氏宗親會




「鳳凰山前白鷺飛,四水匯聚魚兒肥。」素有「四水落明堂」美稱的湍口鎮迎豐村,位於臨安市西南部,四周峰巒疊嶂,景色迷人。迎豐村自古人傑地靈,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宛如一座群山環抱的聚寶盆。


迎豐村村口,一座古色古香的文化禮堂—「四知堂」躍入眼帘。人們都說這是迎豐人的精神地標,那麼這「四知堂」,究竟有怎樣的來歷?經過筆者一番實地尋訪調查,原來它與一位歷史上著名的清官有關。


原來在東漢時期,有個官員名叫楊震,學通古今,年五十齣仕,曾官拜太尉。在其擔任東萊太守期間,途經昌邑縣,時任縣令正好是由其舉薦為官的王密。為感謝舉薦之恩,王密夜晚拜見,並懷揣黃金十斤相贈。見楊震推辭,王密說:「暮夜無知,仰公受之,」意思是現在夜色已黑,沒人會知道此事,以打消他的顧慮。楊震一聽,正色斥責:「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羞愧而去。楊震一生清白治家,不置產業,漢順帝褒獎其為「清白吏」。其暮夜拒賄的故事傳為千古美談,也使楊震成為史上著名的清官。楊氏後人為紀念這位品德高潔賢良的前輩,紛紛在各地建立祠堂供奉先賢,迎豐村「四知堂」即是其中之一。


迎豐村目前近千人口中,有楊氏後裔160餘人,聚居在楊村自然村。楊勝利(楊震75世孫)老人介紹,楊氏先祖要追溯到元朝後期,「四知堂」則始建於明朝初期。楊勝利回憶祖輩傳言:元朝後期,楊氏後裔有兄弟二人為躲避天災,攜家眷從中原南下逃難,最後在楊村(現迎豐村)定居,這兄弟二人就是現在迎豐村內楊氏子孫的先祖。楊氏兄弟在楊村定居後,人丁逐漸興旺。明朝初期,開始籌資在村內建造祠堂,這就是楊村最早的「四知堂」。


「四知堂」曾先後歷經兩場大火,化為廢墟後再次重建,猶如鳳凰涅槃。大約在上世紀30年代,最早的「四知堂」被一場意外的大火化為廢墟,族內條件較好的一些族人籌資,在原有的基礎上重建祠堂。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四知堂」被劃為公房。後來,因年久失修,日漸破舊。1982年,楊村籌資將原「四知堂」從財政局買來,兩年後,開始動工重建。90年代中期,「四知堂」被村民拿來辦木料加工廠,發生意外大火,再次化為廢墟。直到2014年,迎豐村新建文化禮堂,在原有祠堂舊址的基礎上進行復建,文化禮堂「兩堂六廊」中有一堂就是「四知堂」。


楊氏族譜曾經被毀,所幸的是一位村中老者頗有文化,他將族譜內的楊氏家規家訓手抄下來,因此得以保存,並傳給後世,使後輩受益匪淺。家訓中對後輩子弟提出「忠孝勤儉」四字箴言,即:「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虧,終能長久;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孫,亦復如是;勤,日出而做,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儉,量其所入,度其所出,若不節用,仰俯何益。」


同時,族譜還明確了具體的規誡要求,形成了對家族子弟全面的約束。在《楊氏規誡訓語》中,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就有清晰的規範。對此,楊村另一名老者楊春榮(楊震74世孫)認為,在法律尚不健全的封建社會,宗族起到了維護地方秩序穩定的重要作用,家規家訓成為道德準則,族長擁有執行家規家訓的天賦權利。在族人違背家規家訓的情況下,族長有權利請出太公們,在四知堂內和全族族人面前,對違背家規家訓的族人實施懲戒。


同時,族譜還明確了具體的規誡要求,形成了對家族子弟全面的約束。在《楊氏規誡訓語》中,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就有清晰的規範。對此,楊村另一名老者楊春榮(楊震74世孫)認為,在法律尚不健全的封建社會,宗族起到了維護地方秩序穩定的重要作用,家規家訓成為道德準則,族長擁有執行家規家訓的天賦權利。在族人違背家規家訓的情況下,族長有權利請出太公們,在四知堂內和全族族人面前,對違背家規家訓的族人實施懲戒。


楊氏家訓家規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和影響著後輩子孫,楊氏後裔中有多人在政法系統做出重要貢獻,迎豐村常年零上訪,被評為浙江省民主法治村。


滄海桑田,時代更迭,能夠在滄桑變化中傳承子孫、澤被後世的是什麼?莫要輕視了精神的力量。在時間的浩瀚洪洋中,能夠詮釋生命的意義,能夠福庇子孫的正是先輩們踐行一生、去偽存精的人生經驗。雖寥寥數語,卻飽含滄桑和真諦。





古往與今來

族譜與祖訓

名人與古蹟

弘揚楊氏文化

傳承楊氏精神

相關焦點

  • 楊氏後裔代代傳承「四知」家訓,千年高風「四知堂」!
    原標題:楊氏後裔代代傳承「四知」家訓,千年高風「四知堂」! 在龍崗盛平楊屋居民小組,記者見到了77歲的楊來法。他打開隨身攜帶的布袋,拿出楊氏族譜和2枚勳章。一枚是刻有楊來法名字的南粵七一紀念獎章,還有一枚是中共廣東省委入黨五十周年以上老黨員紀念章。
  • 丹徒楊氏與「四知堂」溯源
    丹徒區長山南麓大西灣村村民楊華林,藏有《潤南西灣村楊氏宗譜》(四知堂)一部。該譜編修於1928年,為四卷5冊木刻本。在卷一中除載歷修譜序、凡例、家訓、先賢傳記贊言外,更有關西世紀始祖楊震的生平事跡內容和「四知堂記」,閱後頗有感受,很有傳統和現實的教育意義。
  • 「四知堂」揚名楊窪村
    日期:[2011年12月23日] -- 菏澤日報 -- 版次:[B3] 「四知堂」揚名楊窪村 文/  劉厚珉   在單縣李田樓鎮楊窪村建有一座祠堂,名曰「四知堂」。
  • 四知堂 釋文
    弋陽楊氏四知堂宗親會」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楊氏大家庭,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四知文化,傳播楊氏正能量據文獻記載,楊震為東萊太守時,道經昌邑,縣令王密深夜求見,以黃金十斤賄賂楊震。 對於堂號的深刻含義,大部分宗親是比較陌生的。
  • 「小譜說堂號」楊氏「四知堂」,來歷竟如此傳奇
    「四知堂」前話楊氏在重慶市潼南縣雙江鎮金龍村,有個叫「長攤子」的四合院,始建於清同治元年,木結構懸山頂,佔地八千多平方米,在這座四合院的正廳門上,掛著一塊「四知堂」的金色牌匾。這座古宅便是楊氏的「四知堂」。楊姓人分布在全國各地,「四知堂」也有成百上千。楊姓人為何被稱為「四知堂」這還得從楊氏的先祖楊震說起。楊震,字伯起,東漢弘農華陰人。
  • 西峰山上英雄眠 四知堂裡楊氏清
    村中有名勝古蹟多處:大詩間(原胡相公案堂所在地)、三步臺階、擂鼓門、貞潔牌坊、百年木樨、烈士墓、四知堂,以後兩者最為出名。為有犧牲多壯志 遍地英雄下夕煙  仁川革命烈士墓位於西峰山,建於1989年,建築面積342平方米。盧盤球、楊兆森、楊兆德、楊加吃、楊小貨等革命烈士安葬於此。
  • 四知堂千古一脈
    為秉承祖上德操,楊秉親立楊氏家族為「四知堂」。楊震父子的清白官風,為歷代官場樹立了榜樣,尤其是「畏四知,去三惑」等律已名言,一直被仕者奉為官箴。這份精神遺產也一直激勵著楊氏後人,以致出了許多名垂青史的忠臣良將,濟世為民的清官能吏。楊震之弟楊霆,由仕(即當官)遷居四川萬縣(今重慶市萬州區),其子楊澤復由仕遷至漁陽泉州(武清古稱),由此落籍瀛西。
  • 百家姓楊氏:清白傳家四知家風
    百家姓|楊氏:清白傳家四知家風 天下楊氏出弘農,弘農位於今天的潼關一帶,是天下楊氏的發源地。楊震被公認為是楊氏家族的發脈始祖。楊姓後裔活躍在中華民族的舞臺上,其文韜武略,為官清廉,楊氏後代都以「清白傳家」「四知家風」作為祖訓,制定懸掛了形式多樣、內容相近的家規家訓。以楊震「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遍布各地。甚至在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國都有楊氏後人為紀念楊震所建的祠堂,影響深遠。
  • 西峰山上英雄眠 四知堂裡楊氏清——仁川鎮楊宅村
    村中有名勝古蹟多處:大詩間(原胡相公案堂所在地)、三步臺階、擂鼓門、貞潔牌坊、百年木樨、烈士墓、四知堂,以後兩者最為出名。為有犧牲多壯志 遍地英雄下夕煙  仁川革命烈士墓位於西峰山,建於1989年,建築面積342平方米。盧盤球、楊兆森、楊兆德、楊加吃、楊小貨等革命烈士安葬於此。
  • 亭江楊氏十二條家訓遺後人 堂號定名為「四知」
    福州新聞網12月10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邱泉盛 通訊員 林穎 李碩文/攝)馬尾亭江鎮亭頭村內有座「楊氏宗祠」,宗祠大廳掛著一塊匾額,上書四知堂。為什麼叫四知堂?日前,記者探訪楊氏宗祠,楊氏族人講述了楊氏傳世族譜從香港「回歸」亭江的故事,以及四知堂得名的緣由。
  • 楊崗村裡的「四知堂」
    楊崗村裡的「四知堂」 信息來源:鄂州政府網 日期:2019-01
  • 楊震「四知堂」,是哪「四知」?張養浩也有「四知堂」
    楊震「四知堂」 ,是哪「四知」?張養浩也有「四知堂」山東省聊城市作家協會會員 張丁材四知堂,出自東漢名士楊震,其後人多以此為堂號。然而,「四知堂」到底指哪「四知」呢?這首詩中,他談了命名「四知堂」的本意:自己年輕官小,不正之風盛行,但面對寒苦艱辛的處境(冰檗),決心以四知來警戒自己(韋弦)。你看他兩袖清風,歸去來兮,多麼瀟灑;你看他心無愧怍,襟懷坦白,坦蕩蕩有君子之風!《元史》中說張養浩:「去官十年,猶為立碑頌德。」直到清康熙七年,堂邑知縣張茂節,對張養浩故居「四知堂」還做了重修。
  • 楊氏四知堂
    天地一楊、楊氏一家親、楊氏自家的平臺、傳承先祖精神、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楊氏文化,傳播楊氏正能量,打造楊氏宗親交流平臺,團結髮展楊氏文化、英才輩出、經邦濟世、共鑄輝煌。據載,松岙鎮五百岙楊氏源自今屬慈谿市周巷鎮東周塘村,「始祖元禮公分支,住姚地二百餘年。穆積四世,毓芳公孫男金世公,分住寧波府奉化縣五百岙村柏坑嶺腳,並建『四知』堂。」四知堂目前尚存,但其是否為東漢時期楊震後裔,現無從考證。
  • 天下楊氏出弘農:《楊氏宗譜》與中國的楊姓傳承和發展
    江南多數《楊氏族譜》在追尋楊氏初祖時,從黃帝追至周成王剪桐封弟叔虞,並以叔虞為29世初祖。湖南《城步楊氏族譜》、福建《將樂裡吾村楊氏族譜》、廣東《梅州楊氏族譜》則進一步指出,楊姓的開派始祖是楊杼,唐叔虞的次子。源於西周宣王少子尚父說。《新唐書》曰:「楊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為楊侯。」
  • 除了四知堂,重慶的數字景點,你還知道哪些?
    雙江楊氏民宅雙江楊氏民宅,又名田壩大院,位於雙江鎮正街85號,因該宅基地原為大片良田,故俗稱「田壩大院」。系雙江首富楊守魯的家宅,始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歷時12年於光緒庚寅年(1890)落成,距今已有110多年的歷史。
  • 走近「楊氏宗祠」
    楊氏後代人就把之作為堂號「四知堂」。以此效法祖先的清廉家風。進入大廳堂,首先看到的正中掛著始祖震公畫像,上方是堂號:「四知堂」,二邊一副對聯:「楊氏德宗昭日月  ,今人後世傳敬仰。」 楊氏堂號近20個,比較知名的堂號有「光裕堂」、「賜書堂」、「四知堂」等。楊震(?-124年),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東漢時期著名大臣,隱士楊寶之子。
  • 四知村東漢太尉楊震
    步入四知堂正廳,前排六根方柱,後排四根圓柱,門前一尊身著漢袍的先生雕像,漢服寬敞,白髮蒼髯,雙目炯炯,手持書卷,器宇軒昂。一派漢朝古樸之風,這些是和東漢時期揚名天下的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關西夫子」,古聖先賢——東漢太尉楊震。
  • 四知堂
  • 「四知堂」哪四知?
    東漢時,有一人做了一件事,以為別人不知道,楊震當即以「四知」棒喝。您知道是哪「四知」嗎?載運麥子的舟船本行於水上,怎會成了家族的堂號「麥舟」?讓我們一一道來吧。四知堂東漢時期有一位名臣楊震(公元59年-公元124年),因其博覽群書,被當時的儒士稱為「關西孔子」。他曾教授學生二十多年,沒有接受州郡官府的徵召。鄧皇后的哥哥鄧騭是一位大將軍,能夠禮賢下士,為國引薦了不少賢才,比如他推薦了何熙、李嗔等人在朝中任職。
  • 連江魁龍坊楊家厝:「四知」精神代代傳
    位於連江魁龍坊歷史文化街區的楊家祖厝,始建於清代,也稱「清德院」,是楊家世代子孫為供奉神靈和先祖而建的,歷經三百多年風雨,如今留存下來的只有一座楊家祠堂,帶著楊家的「四知」精神傳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