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山前白鷺飛,四水匯聚魚兒肥。」素有「四水落明堂」美稱的湍口鎮迎豐村,位於臨安市西南部,四周峰巒疊嶂,景色迷人。迎豐村自古人傑地靈,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宛如一座群山環抱的聚寶盆。
迎豐村村口,一座古色古香的文化禮堂—「四知堂」躍入眼帘。人們都說這是迎豐人的精神地標,那麼這「四知堂」,究竟有怎樣的來歷?經過筆者一番實地尋訪調查,原來它與一位歷史上著名的清官有關。
原來在東漢時期,有個官員名叫楊震,學通古今,年五十齣仕,曾官拜太尉。在其擔任東萊太守期間,途經昌邑縣,時任縣令正好是由其舉薦為官的王密。為感謝舉薦之恩,王密夜晚拜見,並懷揣黃金十斤相贈。見楊震推辭,王密說:「暮夜無知,仰公受之,」意思是現在夜色已黑,沒人會知道此事,以打消他的顧慮。楊震一聽,正色斥責:「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羞愧而去。楊震一生清白治家,不置產業,漢順帝褒獎其為「清白吏」。其暮夜拒賄的故事傳為千古美談,也使楊震成為史上著名的清官。楊氏後人為紀念這位品德高潔賢良的前輩,紛紛在各地建立祠堂供奉先賢,迎豐村「四知堂」即是其中之一。
迎豐村目前近千人口中,有楊氏後裔160餘人,聚居在楊村自然村。楊勝利(楊震75世孫)老人介紹,楊氏先祖要追溯到元朝後期,「四知堂」則始建於明朝初期。楊勝利回憶祖輩傳言:元朝後期,楊氏後裔有兄弟二人為躲避天災,攜家眷從中原南下逃難,最後在楊村(現迎豐村)定居,這兄弟二人就是現在迎豐村內楊氏子孫的先祖。楊氏兄弟在楊村定居後,人丁逐漸興旺。明朝初期,開始籌資在村內建造祠堂,這就是楊村最早的「四知堂」。
「四知堂」曾先後歷經兩場大火,化為廢墟後再次重建,猶如鳳凰涅槃。大約在上世紀30年代,最早的「四知堂」被一場意外的大火化為廢墟,族內條件較好的一些族人籌資,在原有的基礎上重建祠堂。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四知堂」被劃為公房。後來,因年久失修,日漸破舊。1982年,楊村籌資將原「四知堂」從財政局買來,兩年後,開始動工重建。90年代中期,「四知堂」被村民拿來辦木料加工廠,發生意外大火,再次化為廢墟。直到2014年,迎豐村新建文化禮堂,在原有祠堂舊址的基礎上進行復建,文化禮堂「兩堂六廊」中有一堂就是「四知堂」。
楊氏族譜曾經被毀,所幸的是一位村中老者頗有文化,他將族譜內的楊氏家規家訓手抄下來,因此得以保存,並傳給後世,使後輩受益匪淺。家訓中對後輩子弟提出「忠孝勤儉」四字箴言,即:「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虧,終能長久;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孫,亦復如是;勤,日出而做,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儉,量其所入,度其所出,若不節用,仰俯何益。」
同時,族譜還明確了具體的規誡要求,形成了對家族子弟全面的約束。在《楊氏規誡訓語》中,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就有清晰的規範。對此,楊村另一名老者楊春榮(楊震74世孫)認為,在法律尚不健全的封建社會,宗族起到了維護地方秩序穩定的重要作用,家規家訓成為道德準則,族長擁有執行家規家訓的天賦權利。在族人違背家規家訓的情況下,族長有權利請出太公們,在四知堂內和全族族人面前,對違背家規家訓的族人實施懲戒。
同時,族譜還明確了具體的規誡要求,形成了對家族子弟全面的約束。在《楊氏規誡訓語》中,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就有清晰的規範。對此,楊村另一名老者楊春榮(楊震74世孫)認為,在法律尚不健全的封建社會,宗族起到了維護地方秩序穩定的重要作用,家規家訓成為道德準則,族長擁有執行家規家訓的天賦權利。在族人違背家規家訓的情況下,族長有權利請出太公們,在四知堂內和全族族人面前,對違背家規家訓的族人實施懲戒。
楊氏家訓家規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和影響著後輩子孫,楊氏後裔中有多人在政法系統做出重要貢獻,迎豐村常年零上訪,被評為浙江省民主法治村。
滄海桑田,時代更迭,能夠在滄桑變化中傳承子孫、澤被後世的是什麼?莫要輕視了精神的力量。在時間的浩瀚洪洋中,能夠詮釋生命的意義,能夠福庇子孫的正是先輩們踐行一生、去偽存精的人生經驗。雖寥寥數語,卻飽含滄桑和真諦。
古往與今來
族譜與祖訓
名人與古蹟
弘揚楊氏文化
傳承楊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