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號趣話:「噤李堂」誰噤聲?「四知堂」哪四知?

2020-12-13 有客祁祁

「噤李堂」字面意思看似讓人噤聲,這是說仇家恩怨嗎?

東漢時,有一人做了一件事,以為別人不知道,楊震當即以「四知」棒喝。您知道是哪「四知」嗎?

載運麥子的舟船本行於水上,怎會成了家族的堂號「麥舟」?

讓我們一一道來吧。

噤李堂

黃鶴樓是仙跡勝地,傳說中蜀漢大將軍費禕在黃鶴樓飛升,後來又乘黃鶴歸來。《南齊書》志第七記載,仙人子安曾乘黃鶴經過此樓上方。《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也記載,呂洞賓「登黃鶴樓,以五月二十日午刻升天而去」。在很多的人心目中,黃鶴樓是成仙了道的聖地。

唐代崔顥(約公元704年-754年)留下名作《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氣勢雄大,與黃鶴樓「天下絕景」相得益彰,從而名震天下。《滄浪詩話》認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後來,「詩仙」李白登臨黃鶴樓,看到崔顥的詩文,由衷地慨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噤李」,指謙遜的李白欣賞崔顥詩才,不在他的題詩上開口吟詩。李白甘心讓賢,不與他人爭鋒芒,於是未題一字,就下樓而去。這就是「崔顥噤李」的由來。後來,崔氏族人以此自豪,故而以「噤李堂」作堂號。

四知堂

東漢時期有一位名臣楊震(公元59年-公元124年),因其博覽群書,被當時的儒士稱為「關西孔子」。他曾教授學生二十多年,沒有接受州郡官府的徵召。

鄧皇后的哥哥鄧騭是一位大將軍,能夠禮賢下士,為國引薦了不少賢才,比如他推薦了何熙、李嗔等人在朝中任職。當時,楊震、陳禪等人譽滿天下,受到百姓的尊敬。鄧騭聞訊後,就派人攜帶聘禮徵召楊震、陳禪等人,做自己的幕僚。後來楊震出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

在去東萊郡的路上,經過昌邑。此縣的縣令叫王密,昔日曾受到楊震的推薦,所以一直對他心懷感恩。聽說楊震路過昌邑,王密就於夜裡看望他。

王密帶了十斤黃金,作為饋贈楊震的禮物。楊震看罷,說道:「老友了解您,您卻不了解老友,為什麼呢?」

王密說:「反正是在夜裡,不會有人知道的。」楊震說了一句話,後來成為千秋美談。他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說沒人知道呢?」王密聽罷,只好慚愧地出去了。

楊震秉性公正廉潔,他的子孫飲食簡樸,出門則步行。有的老朋友勸楊震為子孫置辦產業,楊震終是不肯。他說:「讓後世稱他們為清官的子孫,以此作為遺產,不也是很豐厚嗎?」

「四知」美談千古流芳,楊氏後人引此為榮,於是以「四知」命名堂號,追憶先祖美德。人能以誠立身,不愧天地,這份獨特的遺產,千載不朽。

麥舟堂

範仲淹(989年-1052年)在睢陽任職時,讓他的兒子範純仁去姑蘇運五百斛麥子回來。純仁收好麥子,返還的途中,路過丹陽,遇見了父親的好友石曼卿(石延年,字曼卿)(994年-1041年),問道:「您在這兒停留很久了嗎?」

石曼卿說:「已經兩個月了。」在兩個月內,他的父母、妻子相繼病亡。石曼卿身無餘財,無法入殮亡故的家人,所以一直滯留在此地。範純仁就把裝有五百斛麥子的船交給他,而他自己則騎著馬回去了。

回到家中,範純仁拜過父親後,靜靜地站在一旁很久。範仲淹問他:「你在東吳是否見到了故友?」純仁回答:「曼卿的三位至親去世了,一直未能殮葬,不得已滯留在丹陽。也沒有郭元振[注]這樣的義士可以幫他,所以束手無措。」範仲淹說:「那為什麼不把麥舟給他呢?」範純仁說:「已經交給他了。」

這就是「麥舟之贈」的由來。後來石曼卿將錢歸還範家父子,範仲淹沒有接受,於是他在丹陽附近造了「七裡橋」(後名「麥舟橋」)以銘記這份恩德。範家父子的義舉也成為後世的一段佳話。

北宋慶曆二年(1042年)正月,名相富弼為《麥舟圖》題詩曰:

「東吳汕客夫蓉主,家有三喪愁未舉。睢陽南來美少年,逆旅相逢泣相語。世無援賑空嘆籲,意氣激烈當如何。麥舟五百豈足惜,一旦委贈寧躊躇。歸從便道獨徒步,懇懇趨庭道鄉故。詞組相符唯諾問,千載令人長嘆慕。噫公盛德天下聞,當朝柱石稱元勳。麥舟義高非所重,後之議者徒紛紜。」

後來,範家後人為緬懷祖上美德,就以「麥舟堂」命名堂號。

注釋:《新唐書·郭元振傳》記載:郭元振十六歲那年,與薛稷、趙彥昭同在太學讀書。有一天,家人為他送來四十萬錢。這時,有一個穿著喪服的人來到他的門前,請求他的幫助。那人聲稱:「我家祖宗五代都沒能安葬,希望您能接濟我,讓我能辦完這件喪事。」郭元振聽後,也沒有問他姓名,就把家人送來的錢全部送給了他,無絲毫吝惜之情。

相關焦點

  • 楊震「四知堂」,是哪「四知」?張養浩也有「四知堂」
    楊震「四知堂」 ,是哪「四知」?張養浩也有「四知堂」山東省聊城市作家協會會員 張丁材四知堂,出自東漢名士楊震,其後人多以此為堂號。然而,「四知堂」到底指哪「四知」呢?由此,「四知」乃成為千古美談,後人以此為堂號,稱楊震為「四知先生」。張養浩「四知堂」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莊。濟南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在他19歲的那年秋天,張養浩登上了濟南名勝白雲樓,寫下了著名的《白雲樓賦》。
  • 四知堂 釋文
    高大寬敞的廳堂上,懸掛著書寫堂號的匾額,每逢年節喜慶之日,還在門前掛起書寫著堂號的大紅燈籠。當地的老百姓談論某一家族時,喜歡以某某堂來稱呼。堂號產生的宗旨大致有四:一是牢記祖先的榮譽與郡望,二是彰揚祖先的功業道德,三是訓誡子弟繼承發揚先祖之餘烈。四是團結與精神的體現。
  • 「四知堂」揚名楊窪村
    日期:[2011年12月23日] -- 菏澤日報 -- 版次:[B3] 「四知堂」揚名楊窪村 文/  劉厚珉   在單縣李田樓鎮楊窪村建有一座祠堂,名曰「四知堂」。
  • 四知堂千古一脈
    為秉承祖上德操,楊秉親立楊氏家族為「四知堂」。楊震父子的清白官風,為歷代官場樹立了榜樣,尤其是「畏四知,去三惑」等律已名言,一直被仕者奉為官箴。這份精神遺產也一直激勵著楊氏後人,以致出了許多名垂青史的忠臣良將,濟世為民的清官能吏。楊震之弟楊霆,由仕(即當官)遷居四川萬縣(今重慶市萬州區),其子楊澤復由仕遷至漁陽泉州(武清古稱),由此落籍瀛西。
  • 「小譜說堂號」楊氏「四知堂」,來歷竟如此傳奇
    「四知堂」前話楊氏在重慶市潼南縣雙江鎮金龍村,有個叫「長攤子」的四合院,始建於清同治元年,木結構懸山頂,佔地八千多平方米,在這座四合院的正廳門上,掛著一塊「四知堂」的金色牌匾。這座古宅便是楊氏的「四知堂」。楊姓人分布在全國各地,「四知堂」也有成百上千。楊姓人為何被稱為「四知堂」這還得從楊氏的先祖楊震說起。楊震,字伯起,東漢弘農華陰人。
  • 楊氏後裔代代傳承「四知」家訓,千年高風「四知堂」!
    原標題:楊氏後裔代代傳承「四知」家訓,千年高風「四知堂」! 在龍崗盛平楊屋居民小組,記者見到了77歲的楊來法。他打開隨身攜帶的布袋,拿出楊氏族譜和2枚勳章。一枚是刻有楊來法名字的南粵七一紀念獎章,還有一枚是中共廣東省委入黨五十周年以上老黨員紀念章。
  • 楊崗村裡的「四知堂」
    楊崗村裡的「四知堂」 信息來源:鄂州政府網 日期:2019-01
  • 丹徒楊氏與「四知堂」溯源
    在卷一中除載歷修譜序、凡例、家訓、先賢傳記贊言外,更有關西世紀始祖楊震的生平事跡內容和「四知堂記」,閱後頗有感受,很有傳統和現實的教育意義。  楊氏「四知堂」由來  楊氏「四知堂」是楊氏後人為敬仰楊震所立。楊震在荊州任刺史時,曾舉薦當地人王密為茂才,並任昌邑縣令。後楊震調任東萊太守時,昌邑縣是歸東萊郡所轄治。有一次楊震道經昌邑,王密「至夜來謁,懷金十錠」送給楊震,楊震不受並生氣地說:「故人知君,而君不知故人何也?」意即過去我考察了解你,並且推薦你,可是你並不了解我的為人。
  • 四知堂
  • 解讀 楊氏「四知堂」的前世今生
    迎豐村村口,一座古色古香的文化禮堂—「四知堂」躍入眼帘。人們都說這是迎豐人的精神地標,那麼這「四知堂」,究竟有怎樣的來歷?經過筆者一番實地尋訪調查,原來它與一位歷史上著名的清官有關。原來在東漢時期,有個官員名叫楊震,學通古今,年五十齣仕,曾官拜太尉。在其擔任東萊太守期間,途經昌邑縣,時任縣令正好是由其舉薦為官的王密。
  • 百家姓楊氏:清白傳家四知家風
    百家姓|楊氏:清白傳家四知家風 天下楊氏出弘農,弘農位於今天的潼關一帶,是天下楊氏的發源地。楊震被公認為是楊氏家族的發脈始祖。楊姓後裔活躍在中華民族的舞臺上,其文韜武略,為官清廉,楊氏後代都以「清白傳家」「四知家風」作為祖訓,制定懸掛了形式多樣、內容相近的家規家訓。以楊震「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遍布各地。甚至在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國都有楊氏後人為紀念楊震所建的祠堂,影響深遠。
  • 河南四知堂與新華健康聯合打造醫療新模式
    2017年12月26日上午11時30分,四知堂醫療管理公司與新華健康籤約儀式在鄭州新華健康管理中心舉行,雙方合作關係正式建立。        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四知堂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周遂記與新華鄭州健康管理中心總經理王俊峰作為雙方代表籤約。四知堂集團公司總經理周亞琴、四知堂醫療管理公司總經理韓曉鵬出席籤約儀式。
  • 河南四知堂與新華健康成功籤約
    四知堂集團公司總經理周亞琴、四知堂醫療管理公司總經理韓曉鵬出席籤約儀式。河南四知堂醫療管理公司專注於對各級醫療機構實行託管模式和合作管理,尤其對社區醫院、民營醫院、體檢中心等,具有成熟的運營模式和完善的管理體系。
  • 客家人的姓氏堂號、堂聯大匯總!
    - 堂號:滎陽堂 楊姓:四知世德,三相家聲。 - 堂號:四知堂 鄒姓:範陽世德,東魯家聲。 - 堂號:範陽堂 黃姓:穎川世德,江廈家聲。
  • 四知堂中醫館為河南省醫捐贈價值1.5萬元中藥包
    2月11日上午,四知堂醫療管理有限公司經三路四知堂中醫館(以下簡稱四知堂)向河南省人民醫院捐贈價值1.5萬元的河南省衛健委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二號方中藥包500
  • 四知村東漢太尉楊震
    村裡雞鳴狗吠,青磚粉黛,一湯渭水村前緩緩流過,不遠處萬頃溼地相連,千畝荷塘立汙泥而不染競相開放,靜聽雨落,誰在遠處吹笛?吹得悠揚如意,輕輕蕩漾著一池荷花。藍天白雲之下,侯鳥掠過,綠樹芳草,村道上豬哼狗吠牛吃草,鍋碗瓢勺炊煙嫋嫋,靜臥關中平原一偶,一幅古樸無華的鄉村立體畫徐徐展現。
  • 亭江楊氏十二條家訓遺後人 堂號定名為「四知」
    「四知」成為千古美談本月初,馬尾亭江鎮亭頭村81歲的楊璧祥老人帶著記者來到「楊氏宗祠」。拐過彎彎的小巷,一抬眼,古典的祠堂靜靜地端坐在那兒。我們剛坐定,楊璧祥老人從閣樓裡捧出了一本族譜,故事就從這裡說起。
  • 家譜中的姓氏堂號,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
    家譜中的堂號與郡望的情況大致相同,大多數情況下,堂號所表示的意思是某一家族的出身非同一般,值得標榜和誇耀。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堂號與郡望僅是名稱來源上的不同,在本質上並沒有太多差別。早期郡望的基本含義是以郡中望族為核心的血緣標誌,堂號則是由郡望進一步分衍而出的血緣概念,它最初僅指望族所居住廳堂的名號,後來才指以該廳堂為名號的家族。一般來說,堂號的產生比郡望晚,使用的範圍一般較郡望小,往往在一個郡空中有幾個堂號。
  • 除了四知堂,重慶的數字景點,你還知道哪些?
    四知堂四知堂位於雙江古鎮西800米,為四合院式木結構懸山頂建築,建於清同治初年,距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僅前廳採用了抬樑式,其餘皆為穿鬥式,通面闊55.4米,通進深35.5米,總建築面積1966.7平方米,佔地面積達2600平方米。該建築座西南面東北,背依「半邊山」,面臨「猴溪」。
  • 連江魁龍坊楊家厝:「四知」精神代代傳
    位於連江魁龍坊歷史文化街區的楊家祖厝,始建於清代,也稱「清德院」,是楊家世代子孫為供奉神靈和先祖而建的,歷經三百多年風雨,如今留存下來的只有一座楊家祠堂,帶著楊家的「四知」精神傳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