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中的堂號與郡望的情況大致相同,大多數情況下,堂號所表示的意思是某一家族的出身非同一般,值得標榜和誇耀。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堂號與郡望僅是名稱來源上的不同,在本質上並沒有太多差別。
早期郡望的基本含義是以郡中望族為核心的血緣標誌,堂號則是由郡望進一步分衍而出的血緣概念,它最初僅指望族所居住廳堂的名號,後來才指以該廳堂為名號的家族。一般來說,堂號的產生比郡望晚,使用的範圍一般較郡望小,往往在一個郡空中有幾個堂號。
比如楊姓有一個著名的堂號「四知堂」,其中的「四知」源於東漢太尉楊震清白自守、拒絕饋贈的故事。
據《後漢書·楊震傳》記載,在楊震擔任荊州刺時,曾向朝廷舉薦過當地的名士王密。王密因此被朝廷啟用,不久還擔任了昌邑縣令。後來,楊震由荊州刺史轉任東萊太守,在赴任途中路過昌邑縣,受到王密的熱情款待。當天夜裡,王密懷揣10斤黃金,來到他下榻的地方,要以黃金酬謝他當年的知遇之恩。楊震一見,極不高興,說:「我當年是因為了解你的才能,才向朝廷推薦你,但你並不了解我。」王密見他推辭,便勸解說:「這只是我的一點心意,請你放心收下,沒有人會知道這件事。」楊震聽了更不高興,說:「這件事既然已經發生,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可謂『四知』,怎能說沒人知道呢?」王密見他堅決不肯收,只好把黃金收起來帶走了。於是後來,楊震的子孫就把「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概括為「四知」, 稱自己的家族是楊氏「四知堂」,不僅紀念一身正氣、清正廉潔的祖先,還可以鞭策族人,效法其清白家風。
再如張姓人的「百忍堂」,堂號來源和唐代人張公藝有關。史稱他九世同居共財,遠近傳頌。事情傳到唐高宗那裡,高宗親自前來探望。高宗向他詢問保守家業、和睦宗族的訣竅,他只寫了100多個「忍」字作為回答。唐高宗從中悟出了治國齊家的大道理,深為感動。此後,張公藝家族為了紀念這次有意義的探訪,便以「百忍」作為自己的堂號。另外,張姓人還有一個「金鑑」堂號,來源與唐玄宗宰相張九齡有關。史書記載唐玄宗有次接受群臣祝壽,其他人多獻奇異珍寶,只有張九齡獻上一部名為《千秋金鑑錄》的書籍。張九齡在書中詳細論述了古今興亡之道,意在規勸玄宗應在天下太平之時記取歷代興亡的教訓,居安思危。事後,玄宗對他這份禮品十分重視,還專門下詔進行表彰。此後,張九齡的族人也引以為榮,便以「金鑑」為堂號。
又如王姓人的「三槐堂」堂號,是為紀其祖先王祜。王祜在北宋初年任兵部侍郎,為勉勵子孫努力仕宦位登公卿,便在所住的庭院中栽植了三棵槐樹(槐樹在古代是公卿的標誌), 此後,其子孫果然實現了他的夙願。
所以,堂號很多時候是相關家族及其支派的歷史記錄,尤其是記錄那些非同一般的歷史,稱頌或誇耀祖先豐功偉績、科第功名、官號封爵,重溫曾經有過的輝煌,以勉勵後人繼承祖先事業,並將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