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每個人都有姓,在這個人口多到爆炸,同名同姓漫天飛舞的時代,我們很難從名字分清楚兩個同姓的人是否是堂親。但是這個事在古代還是比較容易的,為什麼呢?
其實不是僅僅因為古代人少,主要原因是古代人起名字時候都根據自己堂號族譜來起,這樣同一姓氏、堂號、輩份的人很容易分清楚,如果有自己的清晰的字輩,那麼在外遇見符合自己族譜字輩的人那八九不離十就是堂親了。
本來,這一做法是來自漢末時期,起先在上層士族中流行,後來隨著王謝堂前燕子,一起飛入尋常百姓家!
漢末魏晉時代曾經出現盛極一時的士族,在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度確立以後,直到科舉制度的大面積普及,士族才慢慢的退出政治舞臺,但是它的影響力依然深遠。士族大佬們為了彰顯自家的顯貴與特別,紛紛組織人力編寫自家的故事,規定自家的家訓,然後為了子孫便於相認,又編訂家譜傳世。為此發展出了郡望、堂號、族譜、字輩等等一些列的彰顯本族世系的衍生物。
郡望,指的是一個郡裡面的望族,或者可以理解為旺,人丁興旺,家財興旺等等。來自於秦朝開始的郡縣制,漢朝時期便出現了郡望,一個郡裡面的比較出名的人譬如弘農楊氏、太原王氏、隴西李氏等。
堂號則是進一步的細分法,同一個郡望姓氏因為人丁的繁衍就會有很多的分堂堂號,這些堂號的命名大多都是依照本姓祖上的一個典故來命名比如:王姓的三槐堂,來自於北宋王祜栽三棵槐樹語言子孫將來富貴的故事、楊姓的四知堂,來自東漢楊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絕收受賄賂的故事。孟姓的三遷堂來自於孟母三遷的故事。
那族譜呢?族譜又稱作堂譜,宗譜!可以簡單理解是一個堂號之下全部人員的花名冊,這樣方便子孫之間的認識與集結。
字輩就是制定的子孫後代起名字的字序。大多以四言五言詩或者對聯的形式傳世。唐朝時期韓愈就定過字輩。譬如清朝皇室的字輩是: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燾闓增祺,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書法家啟功就是啟字輩!
我們現在的人要是想查自家的字輩或者堂號郡望的,怎麼辦呢?或者不知道無存查起來,是不是沒有辦法了?
其實,這個很簡單,根據自己的名字去查族譜或者說家譜、宗譜。然後順藤摸瓜的找,幾乎都能找到,前提是你家有家譜,堂號,已經郡望,如果一直沒有那鐵定查不到的。。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輩分,那首先詢問父輩自己起名字是否根據族譜,如果是根據族譜起的,那麼找到族譜,順藤摸瓜的找下去就能查到,這個最容易。如果起名字不是按族譜,那就問一下父輩祖輩家裡是否有族譜,如果有的話也好辦,翻翻就知道,名字方面如果有正體字,不認識正體字,那就在查查字典。
不是按族譜的詢問一下長輩,自己按族譜應該是那個輩分,然後在順藤摸瓜的查下去。就能找到自己字輩以及堂號。
如果沒有族譜或者連長輩都不知道家裡是否有族譜,問一下長輩,他們是否知道族譜的事情,或者說是否知道你們的輩分。如果知道也好辦。
如果很不幸,這一些都沒有,也就是說你現在找不到族譜或者你家裡長輩也不知道這個事,那麼鐵定是不能輕鬆的找到確切的自家世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