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堂號對照

2020-12-16 中國臺灣網

姓氏堂號對照

2008-06-02 10:17     來源:中華姓氏譜牒網     編輯:賀晨曦

姓 氏 : 堂 號 與 注 解 

  01.陳氏堂號: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郡號〕、德星、德聚、繩武等。有因音誤而姓田。 

  02.林氏堂號:西河、南安﹝郡號﹞、問禮、忠孝、永澤、林本、善慶、崇本。 

  03.黃氏堂號:江夏、爍陽、安定、房陵、漢東、上谷、譙郡﹝郡號﹞、紫雲、種德、燕山。 

  04.張氏堂號: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範陽、鍵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河內、高平﹝郡號﹞、百忍、  金鑑。張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張。元朝時,上杭簡德潤入聱南靖張進興寡媳,後代雖仍姓簡,但代代供奉張公夫婦,在大寮鄉的一房改姓張簡,故誤以為張廖簡同宗。 

  05.李氏堂號:隴西﹝郡號﹞、燕樓,有一說謂﹕族人本姓理因避難以李子果腹倖免於難,仍更姓為李。唐朝有安姓因不恥安祿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賜姓而姓李。明朝時,也有人不恥李自成而複姓理。武則天時,有王子謀反被改姓虺。 

  06.王氏堂號: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海、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郡號﹞、三槐。唐節度使王潮之後人王念七、念八居詔安,念八辭世將王先益交遊忠信撫養,王之子孫是為才遊(中間的方改為才),堂號為﹝原平堂---太原十廣平﹞,但文革後又改為姓王。 

  07.吳氏堂號:延凌、勃侮、僕陽﹝郡號﹞、讓德、種德o 

  08.劉氏堂號: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郡號﹞、黎照、德馨。劉氏冬帝堯陶唐氏之後,受對於劉﹝地在今河北唐縣﹞,子孫劉累能擾龍﹝養獸專家﹞,在周封為杜伯,又稱唐杜氏(劉唐杜)。杜伯之子溼叔奔晉為士師,曾孫士會食採邑於範(即今山東範縣),其它子孫居隨地,故又為範氏、隨氏。漢朝劉邦曾賜姓劉,如匈奴王金日殫。宋時,唐尚書劉文靜之後,劉恆因父遇禍,自幼就養於侯、林二家,後改姓侯氏,是為南安侯林鄉開基祖,此派劉、侯同宗。嘉義市中正路七三0號有b劉唐杜範金侯留錢姓宗親會(金、錢氏堂號為彭城) 

  09.蔡氏堂號:濟陽﹝郡號)。 

  10.楊氏堂號:弘農、天水﹝郡號﹞、四知、棲霞。
  
  11.許氏堂號:高陽、汝南﹝郡號﹞、長興。 

  12.鄭氏堂號:滎陽﹝郡號﹞。 

  13.謝氏堂號:陳留、會稽﹝郡號﹞、東山、寶樹。 

  14.郭氏堂號:太原、華陰、馮翊﹝郡號﹞、汾陽。 

  15.洪氏堂號:燉煌、豫章、宣城﹝郡號﹞、六桂。 

  16.丘氏堂號:河南。吳興、扶風、﹝郡號﹞、敦睦。雍正下令諱孔丘,故丘姓改邱。 

  17.曾氏堂號:魯國、廬陵、武城﹝郡號﹞、三省。 

  18.廖氏堂號:汝南、巨鹿、武威﹝郡號﹞、清武、崇遠、垂裕、承佑。張元子入贅廖三九而姓廖,堂號改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為廖皮張骨,生為廖家人,死為張家鬼。六世孫廖日享因啃雞頭弄汙所借衣服,遺命子孫不食雞頭。 

  19.賴氏堂號:穎川、松陽、西川、南康、河南﹝郡號﹞。賴羅傳本都發源於中原,楚靈王滅賴國後,不少賴氏子孫逃亡湖北襄陽避難或投靠羅傅二姓,並改賴姓為羅姓或傅姓,以避楚靈王追殺,經過數代之後.子孫眾多,誰是真羅或假羅,誰是真傅或假傅,已經混淆不清,故三姓相議,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緣之親。 

  20.徐氏堂號:東海、高平、東莞、琅琊。滌陽﹝郡號﹞。 

  21.周氏堂號: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蘇)﹝郡號﹞、篤佑、愛蓮。 

  22.葉氏堂號:南陽、下邳﹝郡號﹞o 

  23.蘇氏堂號:武功、扶風、藍田、洛陽﹝郡號﹞o部份蘇姓人士在元代為避渦,有的改姓周,有的改姓連,但大多數的蘇姓並未改姓:改姓後的周與連,為表示不忘本,把蘇姓的武功郡號冠在姓氏上面,目的為清周(汝南周)或清連(上黨連)有所區別。 

  24.莊氏堂號:天水、會稽、東海﹝郡號﹞、錦繡。 

  25.江氏堂號:濟陽、淮陽﹝郡號﹞、六桂。 

  26.呂氏堂號:河東、東平﹝郡號﹞、東萊、著存。 

  27.何氏堂號:廬江、東海、陳郡﹝郡號﹞
 
  28.羅氏堂號:豫章、長沙〔郡號﹞o 

  29.高氏堂號:京兆、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郡號﹞、有繼。 

  30.蕭氏堂號:蘭陵、廣陵﹝郡號﹞、芳遠。南齊武帝時,蕭子響謀反被改姓蛸。漳州蕭昭元入贅葉家(但葉家先入贅鍾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鍾冢,一承葉冢,一回蕭冢。 

  31.潘氏堂號:榮陽、廣宗、河.河南﹝郡號﹞o有潘氏因打賭見輸改姓鄭。 

  32.朱氏堂號:沛國、吳郡、河南(郡號)、鳳陽。明太祖朱元璋曾賜姓。邾為減筆而改姓朱。 

  33.簡氏堂號:範陽、涿郡(郡號)、追來、溯源、孝思。 

  34.鍾氏堂號:穎川(郡號)。鍾離減字為鍾。也有因筆誤而為鍾。 

  35.彭氏堂號:淮陽、隴西、宜春(郡號)o 

  36.遊氏堂號:馮翊、廣平﹝郡號﹞、立雪、盛蘭、東興。福建龍巖遊姓子孫,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謁祖,因祭祀的事與祖居族親起衝突,大家不歡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遊姓族人不滿祖產分配不公,將一子從母姓沈,一子改姓尤,但堂號仍為〔廣平﹞ 

  37.簷氏堂號:河間、渤海﹝郡號﹞、繼述。 

  38.胡氏堂號:安定、新蔡〔郡號﹞o 

  39.施氏堂號:吳興﹝郡號﹞、臨濮、錢江、潯海。 

  40.沈氏堂號:吳興﹝郡號﹞o 

  41.餘氏堂號:下邳、吳興、高陽(郡號﹞、風採、武溪。 

  42.趙氏堂號:天水、南陽、金城、下邳、穎川﹝郡號﹞。宋朝曾賜姓趙。 

  43.盧氏堂號:範陽﹝郡號﹞o 

  44.梁氏堂號: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號﹞、梅鏡o 

  45.顏氏堂號:魯國、琅琊﹝郡號﹞。 

  46.柯氏堂號:濟陽、錢塘、齊郡﹝郡號﹞、瑞鵲。 

  47.孫氏堂擁:樂安、東莞約、吳郡、太原﹝郡號﹞。 

  48.魏氏堂號:巨鹿、任城〔郡號〕。 

  49.翁氏堂號:鹽官、錢塘(郡號)、。宋初,傳至翁幹度,長子處厚,分姓洪,次子處恭,分姓江,三子處易,仍姓翁,四子處樸,分姓方:五子處廉,分姓龔,;六子處休,分姓汪。兄弟六人,先後進士及第,時有﹝六桂聯芳﹞之譽,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稱﹝六桂堂﹞o 

  50.戴氏堂號:礁國、廣陵、濟會、清河〔郡號〕、注禮。 

  51.範氏堂號:高平﹝郡號﹞。,範法澄遷廣東陸豐侖嶺鄉另立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後範文質,因後父姓姜,臨終遺命他的子孫以範姜為姓。 

  52.宋氏堂號:京兆、西河、廣平、敦煌、河南、扶風﹝郡號﹞o 

  53.方氏堂號:河南﹝郡號﹞、六桂。 

  54.鄧氏堂號:南陽、安定﹝郡號﹞、高密。 

  55.杜氏堂號:京兆、漢陽、南陽﹝郡號﹞o 

  56.傅氏堂號:清河、北地﹝郡號﹞、雙鳳。 

  57.侯氏堂號:上谷﹝郡號﹞。 

  58.曹氏堂號:礁國、彭城、高平、巨野﹝郡號﹞。 

  59.溫氏堂號:太原、汲郡、清河﹝郡號﹞。 

  60.薛氏堂號:河東、新蔡、沛國、高平﹝郡號﹞。 

  61.丁氏堂號:濟陽〔郡號丁。 

  62.馬氏堂號:扶風﹝郡號﹞。 

  63.蔣氏堂號:樂安﹝郡號﹞。 

  64.唐氏堂號:晉陽、北海、魯國國﹝郡號﹞o 

  65.卓氏堂號:西河、南陽〔郡號﹞。 

  66.藍氏堂號:汝南、中山、東莞﹝郡號﹞。有因筆誤改姓籃。 

  67.馮氏堂號:始平、杜陵、長樂、穎川、上黨、京兆、弘農、河間﹝郡號﹞。 

  68.姚氏堂號:吳興、南安(郡號﹞o 

  69.石氏堂號:武威、渤海﹝郡號﹞、三典。 

  70.董氏堂號:隴西、濟陰﹝郡號﹞o 

  71.紀氏堂號:平陽、高陽、天水﹝郡號﹞o 

  72.歐氏堂號:平陽﹝郡號﹞ 

  73.程氏堂號:安平、廣平﹝郡號了。 

  74.連氏堂號:上黨、武功(元朝前原姓蘇)﹝郡號﹞o 

  75.古氏堂號:新安﹝郡號﹞、國寶。 

  76.汪氏堂號:平陽﹝郡號﹞、六桂。 

  77.湯氏堂號:中山、範陽﹝郡號﹞。 

  78.姜氏堂號:天水〔郡號﹞、龍泰。 

  79.田氏堂號:北平、雁明、﹝郡號﹞、紫荊。 

  80.康氏堂號:京兆、東平、會稽﹝郡號﹞ 

  81.鄒氏堂號:範陽﹝郡號﹞ 

  82.白氏堂號:南陽﹝郡號﹞、香山。 

  83.塗氏堂號:豫章、南昌﹝郡號﹞、五桂。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冬根路有戶人家堂號﹝三五堂﹞,三合院內住著姓曾和姓塗的人家。他們來臺的第四代祖先有兩姊妹感情很好,分別嫁給姓曾和姓塗的男子,曾姓的堂號是三省,涂姓五桂堂,兩家人住在一起,堂號就改為﹝三五堂﹞。有因筆誤而改姓塗。 

  84.尤氏堂號:吳興〔郡號〕o尤氏姓源,系出沈氏:五代時,王審知據閩,閩人姓沈的,避審音,放水改為尤氏。 

  85.巫氏堂號:平陽﹝郡號﹞、忠孝。 

  86.韓氏堂號:穎川、南陽﹝郡號﹞o 

  87.龔氏堂號:武陵〔郡號﹞、六桂。 

  88.嚴氏堂號:天水、馮翊、華陰﹝郡號﹞。 

  89.袁氏堂號:汝南、陳留、彭城〔郡號〕 

  90.鍾氏因﹝鍾﹞筆誤 

  91.黎氏堂號:京兆、九真、載酒、宋城﹝郡號﹞。 

  92.金氏堂號:彭城、京兆〔郡號﹞o 

  93.阮氏堂號:陳留〔郡號﹞、常興。 

  94.陸氏堂號:河南、平原、河內、吳郡〔郡號﹞o 

  95.倪氏堂號:千乘﹝郡號﹞o 

  96.夏氏堂號:會稽〔郡號﹞o 

  97.童氏堂號:雁門、渤海﹝郡號﹞ 

  98.邵氏堂號:博陵﹝郡號﹞。 

  99.柳氏堂號:河東﹝郡號﹞、仰峰。 

  100.錢氏堂號:彭城、下邳、吳興﹝郡號﹞o 

相關焦點

  • 姓氏堂號對照
    姓氏堂號對照2008-06-02 10:17     來源:中華姓氏譜牒網     編輯:賀晨曦姓 氏 : 堂 號 與 注 解   01.陳氏堂號:嘉義市中正路七三0號有b劉唐杜範金侯留錢姓宗親會(金、錢氏堂號為彭城)   09.蔡氏堂號:濟陽﹝郡號)。   10.楊氏堂號:弘農、天水﹝郡號﹞、四知、棲霞。     11.許氏堂號:高陽、汝南﹝郡號﹞、長興。   12.鄭氏堂號:滎陽﹝郡號﹞。   13.謝氏堂號:陳留、會稽﹝郡號﹞、東山、寶樹。
  • 中華百大姓氏堂號表
    註:點擊表格內的藍色字「姓氏」查看我們可以發現姓氏、郡望之紛繁複雜。敦煌文獻中的姓氏、郡望材料還可以跟其他史書互證,如5.2052號《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一卷並序》說:「馬氏,承擷項之苗裔,緒伯益之後。」而《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十六言:「馬,出自贏姓,伯益之後。」並且通過互證我們還知道了贏為姓、馬為氏,馬出自夜姓。
  • 姓氏堂號的幾大類型
    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數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於某一處或相近數處庭堂、宅院之中,堂號就成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號。堂號多用在族譜封面、祖廟橫額、店鋪字號、書齋及別墅堂名;也有在生活器具上,如:鬥、口袋、錢袋、箭袋上書某某堂記,用以區別姓氏。歷來每個姓氏、每個宗族、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堂號。堂號的歷史悠久,應用廣泛,在中國宗法社會中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 姓氏、堂號、輩分具體指的是什麼?
    借這個事件來談談關于姓氏、堂號、輩分的知識。先來說說「姓氏」「姓氏」原本是兩個概念,「姓」的分支為「氏」。解釋的再清楚點就是「氏」相當於每戶人家,而「姓」就是這個村子。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 百家姓各姓氏堂號對照一覽
    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數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於某一處 或相近數處庭堂、宅院之中,堂號就成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號。  01.陳氏堂號: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郡號〕、德星、德聚、繩武等。有因音誤而姓田。  02.林氏堂號:西河、南安﹝郡號﹞、問禮、忠孝、永澤、林本、善慶、崇本。
  • 客家人的姓氏堂號、堂聯大匯總!
    我們的祖先在中原地區,祖上多為官宦人家,十分注重門第,對家族的淵源和榮譽頗為珍重,各個姓氏家族都有一個基本固定的對聯,表示自己家庭的來源和家族榮譽或者家族的文化傳承。 客家姓氏堂號 廖姓:三洲世德
  • 客家姓氏堂號、堂聯大全!值得收藏!
    堂號是指客家姓氏祠堂、堂家大屋祖公堂的不同的專有名號。
  • 姓氏堂號一覽表:根據堂號尋找祖先,看看你是哪個堂號的?
    導讀:「堂號」是家族門戶的統稱,在中華姓氏中也佔據著很高的地位。堂號有三個鮮明的特徵:訓誡後人將祖業發揚光大;彰顯家族宗親特點;弘揚祖先豐功偉績。因為中國人的堂號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和實際意義,所以每當人們談論到和自己同堂號、同堂號名人祖先時,總是流露出一些自豪的情感。那怎麼才能通過堂號找到祖先呢?毫無疑問,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的多民族群體。姓氏文化歷經萬年發展,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堂號。
  • 姓氏堂號是什麼意思
    「堂號,本意是廳堂、居室的名稱。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數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於某一處或相近數處庭堂、宅院之中,堂號就成為某 一同族人的共同徽號。同姓族人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廟的匾額上題寫堂名,因而堂號也含有祠堂名號之含義,是表明一個家族源流世系,區分族 屬、支派的標記,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揚祖德、敦宗睦族的符號標誌,是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的體現。
  • 姓氏堂號的由來和演變
    廣義的堂號與姓氏的地望相關,或以其姓氏的發祥祖地,或以其聲名顯赫的郡望所在,作為堂號,亦稱「郡號」或總堂號。同一姓氏的發祥祖地和郡望不同, 堂號會有若干個郡號。  狹義的堂號: 也稱自立堂號,在同一姓氏之間,除廣義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業、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號,其形式多種多樣,五花八門,不勝枚舉,若按每姓一個堂號來計算的話,全國至少有數千至一萬個堂號
  • 中華姓氏的來源,背後的堂號和輩分,家譜的價值及影響
    最近,首屆中華姓氏申遺大會在福州舉行,來自海內外姓氏文化專家和姓氏組織代表共兩百餘人與會,共同倡導傳承和保護中華姓氏文化,推動中華姓氏申報"世界記憶遺產"。我們這一代有幸共襄盛舉,所以,我認為我們很有必要知道自己的姓氏來源,以及在姓氏的背後,源遠流長的堂號和輩分,乃至最有價值的家譜。
  • 豐縣部分姓氏堂號舉要
    ●常敬華在我國眾多姓氏中,祠堂堂號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蘊涵著豐富的知識內容。認識各姓氏的堂號,對於研究我國的文明史、文學史、社會發展史,它對人們進一步了解各家族歷史、追憶先人、弘揚社會美德、教育後昆都大有裨益。
  • 【東海民俗】東海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堂號 在此略述幾個 你知道自己的堂號嗎?
    堂號多為姓氏郡望,也有是姓氏分支的一個符號。舊時宗祠祭堂的匾額,過年時大門懸掛的紅燈籠上常見。堂號習俗多起自唐宋。現略述東海縣幾個大姓堂號:徐姓東海堂,世居東海,以東海堂為正宗。徐姓源於嬴姓。顓頊之後皋陶與其子伯益助禹治水有功,舜封伯益之子若木於徐國(都泗洪徐城,今稱半城),郡望和堂號稱東海。周穆王時徐國三十二世孫徐誕,是為徐偃王。
  • 姓氏堂號:家族文化的代表
    以血緣關係命名堂號中國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現出來的社會心態就是對血緣關係的高度重視,不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個或若干)堂號,而且有血緣關係的不同姓氏,也會使用同一堂號。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閩粵一帶洪、江、汪、龔、翁、方六個姓氏共同的一個堂號。據文獻記載,這六個南方家族,雖然姓氏不同,但卻是一個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後裔。
  • 客家人的姓氏堂號、堂聯大匯總!
    我們的祖先在中原地區,祖上多為官宦人家,十分注重門第,對家族的淵源和榮譽頗為珍重,各個姓氏家族都有一個基本固定的對聯,表示自己家庭的來源和家族榮譽或者家族的文化傳承。 客家姓氏堂號 廖姓:三洲世德,
  • 閩南姓氏都有堂號,屬於你的堂號會是哪個?
    也許發現它的故事,也就看見了閩南的故事…不論「衍派」還是「傳芳」都是一種姓氏「堂號」。「衍派」指姓氏發源、淵源或支脈。「傳芳」指姓氏中某個典型人物的德操、風範,或其足以垂範於後世的行為準則及赫赫聲望。訓誡子弟繼承發揚先祖之餘烈▲ 部分堂號歷史河流的推進,讓我們與祖先變得遙遠,而心身的榮耀、傳承也正向後來傳遞。
  • 你有姓氏,但是你知道你的堂號嘛?這裡告訴你怎麼查自己堂號
    其實不是僅僅因為古代人少,主要原因是古代人起名字時候都根據自己堂號族譜來起,這樣同一姓氏、堂號、輩份的人很容易分清楚,如果有自己的清晰的字輩,那麼在外遇見符合自己族譜字輩的人那八九不離十就是堂親了
  • 客家姓氏堂號、堂聯大全!值得收藏!
    堂號是指客家姓氏祠堂、堂家大屋祖公堂的不同的專有名號。
  • 姓氏族譜——今天說說族譜中的「堂號」是怎麼回事?
    每個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號,從某種意義上講堂號是宗族的標誌。歷來每個姓氏、每個宗族、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堂號。堂號的歷史悠久,應用廣泛,在中國宗法社會中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和作用。一、堂號分類堂號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具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如王氏「三槐堂」、趙氏「半部堂」等;另一類是沒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如「世德堂」、「崇本堂
  • 客家人與閩南人的姓氏標記,郡望、堂號、衍派、傳芳輕鬆搞定
    中國的百家姓,從春秋諸侯相互兼併到秦統一六國,由封地、官職、國號等衍生而出的「氏」開始風行,以致於從秦朝之後,姓氏開始不分,從而開啟了中國百家姓並行的大時代。隴西李氏而經歷了漢代獨尊儒術的「造家族」運動後,魏晉及南北朝的混亂社會更是將「姓氏與郡望」結合的上層家族集團勢力推向歷史的前沿,他們壟斷城市資源及政權勢力,也為家族的壯大注入第一針強身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