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讀後感及其賞析

2020-12-20 偶影南山

在看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之前,我就比較好奇,阿Q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近兩天把他讀完,突然有種莫名的震撼和發人深省。

魯迅先去一開始為何從姓氏,名字,籍貫都無從考究開始以大篇文字來敘述這個人物?我想至少有這幾點,第一,從當時社會歷史角度看,阿Q代表了當時廣大貧窮的勞動階級,身份低賤卑微,姓氏名字對於他們來說,只是一個代稱符號,整個身心如奴隸一樣束縛著。第二點,代表著當時的文化運動,如新青年,如白話文運動,反對孔儒,提倡新文化,大家都知道,白話文運動在當時大部分人是激進的,崇洋媚外的,對於西學,沒有深入的認識和思考,使得中西文化的碰撞讓當時中國文化,政治,經濟等都產生不小影響,文化肯定首當其衝,從「阿Q」這個名字的組合,便可得知,漢字加英文的組合,表現出一種不文不類的特點。我想這是魯迅先生對白話文運動的深刻認識和反思。第三,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講,中國是一個注重道德倫理文化的民族,家族,姓氏,對於每個人來說,在當時非常重要,為何對於「阿Q」來說,卻無從考究?是真的無從考究嗎?還是不敢去考究,對於阿Q,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他只能算是千千萬中之一,可這千千萬萬之中,像他這樣不敢否定欺凌自己的,不敢反抗,不敢承認自己姓氏的,在權貴面前,或許也在大多數吧。

對於阿Q這個人物形象,大概有以下幾點,其一,自身的懦弱,無能,以至於尋求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自己面對強權的凌辱打罵,轉而又向比自己弱小的人施加,但是對於阿Q來說,這卻是精神上的自我安慰,也就是所謂的阿Q精神。其二,麻木不仁的普遍性與典型,所謂普遍性是因為他身上有大多數人的多多少少的映像,典型又是因為集合了大多數中國人的劣性,面對強者的剝削,弱者在強者面前,除了拼死掙扎和反抗,剩下的就只有任人宰割,阿Q卻選擇了後者,這也表現出了阿Q的另一方面,除了懦弱外,沒有反抗精神,所謂精神的麻木不仁大概也是如此了。其三,精神上的死去,導致最終肉體上的死亡,對於當時的革命而言,革命只在其表,並未深入人心,而革命本身也存在許許多多的弊端,阿Q至始至終對革命的本質都模糊不清,直到自己被當替罪羊也還被蒙在鼓裡,籤字畫押更是讓人可笑可恨,籤了罪證,自己卻還渾然不知,足見其愚昧性。在死去的那一刻,也不能發出吶喊掙扎的聲音,足見其當時中國封建思想愚昧無知,連死亡前的悲憤哀嚎也沒有,更別提什麼精神上的覺醒了,猶如行屍走肉,讓人毛骨悚然。

一石激起千層浪,我想這便魯迅獨特的視角和文字魅力,我想,讀魯迅的文章,便能感覺到他的文字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能讓人有反思警醒作用。

相關焦點

  • 《阿Q正傳》:什麼是阿Q精神?讀者:像阿Q一樣沒什麼不好!
    可能對於魯迅的部分小說,我們也是不陌生的,比如孔以及阿q正傳、藥、故鄉等作品,這些都是非常不錯的文學佳作。當然魯迅的阿q正傳算是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部小說。許多讀者在初讀阿q正傳時,覺得主人公阿q是一個無賴,作為社會底層的一員,阿q為了生存只能去欺負比自己更加弱小的人。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為了達到心理的某種平衡。
  • 《阿Q正傳》讀後感及其賞析
    在看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之前,我就比較好奇,阿Q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近兩天把他讀完,突然有種莫名的震撼和發人深省。魯迅先去一開始為何從姓氏,名字,籍貫都無從考究開始以大篇文字來敘述這個人物?
  • 《阿Q正傳》:為什麼阿Q沒有女人?
    要說到盧先生哪一篇文章比較厲害,那就是阿q正傳在裡面,阿q是一個非常窮的人,這個人有一個特點,並不覺得自己窮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反而是引以為豪,就像一個地痞流氓一樣,但其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喜歡自我安慰。在阿q正傳這一篇文章裡面,魯迅先生描述了一段情節,那就是阿q是一個正當的青年,身體也非常的粗壯,有力氣也能夠幹活,雖然窮了一點,但是為什麼就沒有女人喜歡?
  • 《阿Q正傳》:為什麼阿Q沒有女人?
    要說到盧先生哪一篇文章比較厲害,那就是阿q正傳在裡面,阿q是一個非常窮的人,這個人有一個特點,並不覺得自己窮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反而是引以為豪,就像一個地痞流氓一樣,但其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喜歡自我安慰。在阿q正傳這一篇文章裡面,魯迅先生描述了一段情節,那就是阿q是一個正當的青年,身體也非常的粗壯,有力氣也能夠幹活,雖然窮了一點,但是為什麼就沒有女人喜歡?、阿q窮是一個特性,但是他卻沒有反思自己為什麼窮,就是因為他好逸惡勞,整天都是沒有事幹,吃了一頓就沒有下一頓。
  • 《阿Q正傳》:背後映射的中國精神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不單單以刻畫鄉下無賴漢為能事,阿q是中國人各種劣根性的結晶體,是每個中國人,卻不是任何的個人。魯迅是有意識地要指出中國民族性的弱點。影射中國民族普遍的劣根性。《阿q正傳》不單單讓人笑,其中包蘊著一種嚴肅的意義。
  • 《阿Q正傳》:背後映射影射的中國精神
    《阿Q正傳》:背後映射影射的中國精神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不單單以刻畫鄉下無賴漢為能事,阿q是中國人各種劣根性的結晶體,是每個中國人,卻不是任何的個人。魯迅是有意識地要指出中國民族性的弱點。影射中國民族普遍的劣根性。
  • 在墨子書院讀《阿q正傳》有感
    眾所周知,魯迅的小說以思想深刻、技巧精練而聞名,《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典型也是最著名的一篇,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重要的傑作。它寫於1921年,最初分章發表於《晨報副鐫》,後收入《吶喊》。《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為歷史舞臺,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
  • 《阿Q正傳》苟活人世的防禦機制。
    《阿q正傳》——魯迅。《阿Q正傳》前三章屬於小說的交代部分。為什麼說阿q精神是苟活人世的防禦機制?大家都知道阿q精神是自欺欺人,盲目樂觀一種病態心理。當然就是這種精神,鼓舞了人生存的鬥志。它在人的心裡建立了防禦機制。這種機制對於外界的壓力有很好的抵禦作用。第一呢,它使是人可以很快忘掉現實中的不幸和別人的嘲諷。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作者魯迅下面說說咱們的主人公阿Q,他很卑怯,他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
  • 《阿Q正傳》:該中篇小說為啥堪稱文壇第一?讀者:細思極恐
    比如我們熟悉的《阿q正傳》、孔乙己等作品。這些描寫小人物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魯迅對於小說的把握,以及人物的塑造。可能很多人也讀過不少的小說,可是在眾多小說中人物塑造一直是一個難點,而魯迅的《阿q正傳》中,阿q這個角色可以說塑造非常的成功
  • 再看《阿q正傳》你還笑得出來嗎?
    其實,這不就是阿q精神嗎,高大上的說法就是精神勝利法,用自欺欺人、自我安慰、自我膨脹的心理,掩飾自己的無知、無能、無奈。《阿q正傳》的作者——魯迅。這位寫作界的大佬曾是我童年的噩夢,令萬千學子聞風喪膽。為什麼這麼說呢?
  • 《阿Q正傳》賞析
    《阿Q正傳》最初發表於《晨報副刊》,後收入《吶喊》。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魯迅在談到這篇小說的寫作動機時曾經說過,主要是為了揭示「國人的靈魂。」(《阿Q正傳·英文版序》) 魯迅在這篇小說中表現出來的改造「國民性」的思想;魯迅對阿Q表現表現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小說的中心人物是鄉村流浪漢阿Q的。
  • 《阿Q正傳》讀後感
    讀完《阿Q正傳》,我只能用六個字來表達我對本小說主人公啊Q的感受:可憐、可恨、可嘆。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對這個時代悲劇的深思。《阿Q正傳》以未家莊辛亥革命前後的歷史為背景,以阿Q一幅幅可笑又可鄙的生活畫面為線索,勾勒出了當時冷酷麻木與醉生夢死的社會環境。阿Q是可憐的,他生活在叫做「未莊」的農村,連姓氏和身份都不清楚,是一個被人看不起的無足輕重的人物,他因自稱「姓趙」前去給未莊地主趙太爺祝賀,卻遭到一頓痛打。
  • 阿Q精神的現實意義
    阿q這一人物形象也成為世界文學人物中的一個典型。在些,我就阿q精神的現實意義談點膚淺看法。  一、「阿q」誕生的時代背景  《阿q正傳》是在新文學興起的時代誕生的。在那個內憂外患,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政府腐敗黑暗時代,阿q這樣的下等貧農,在經濟上遭受殘酷剝削,在政治上承受著沉重壓迫,精神上蒙受著長期毒害,人格上忍受著種種屈辱,在這樣的環境下,一部分國民性格發生了扭曲,中國千百年來封建思想的落後性在這樣動蕩的年代暴露無疑。  那麼,又是什麼促使魯迅創作了《阿q正傳》呢?
  • 《阿Q正傳》中阿q形象及其創作特色。
    《阿Q正傳》創作特色:(1)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魯迅嫻熟的運用典型化的創作方法,採用了融現實與歷史於一爐的手段,「雜取種種人」,創造典型形象,勾勒出沉默的國民的靈魂,從而使典型具有極大的藝術概括力量。(2)小說採用了悲喜交融的表現手法。
  • 1921年到1981年,阿Q在小說與電影中的不同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於1921年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而與之比較的是1981年大陸版電影《阿Q正傳》,在分析差異時我們便不得不考慮小說與電影這兩種藝術形式的差異,還有兩個時代的社會背景以及社會主流思想的不同。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阿Q正傳作者魯迅下面說說咱們的主人公阿Q,他很卑怯,他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
  • 《阿Q正傳》:阿Q最大的悲劇,在於他的無知
    原創:王子涓涓《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篇中篇小說,收入《吶喊》中的《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以連載的形式發表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報副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為社會為背景,故事發生在農村未莊,主要描寫了阿Q這樣個典型人小人物形象。
  • 少年不懂阿Q,看懂已是中年人
    正傳》,才發現過去對於阿q的認知實在是差的太多。 少女時代,買過不少魯迅先生的書,其中就有《阿q正傳》。多年來,對於阿q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他抓蝨子的情形裡。 直到前天中午看完同名電影,演員嚴順開用他精湛的演技,把一個活生生的阿q呈現在影片裡,才突然眼前一亮內心一驚,原來他竟是那麼地善良、能幹和純樸呀。 「阿桂真能做啊!」
  • 《阿Q正傳》:阿Q的精神勝利法真的有用嗎?
    在魯迅筆下形形色色的人物之中,阿q是鮮活地跳躍人們心中的形象之一。他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自我安慰方式,儼然使他成為了精神勝利法則的代名詞。那麼阿q精神到底有沒有用?惜字如金的魯迅先生塑造這樣一個無名無姓無家世的三無人員,究竟有什麼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