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之前,我就比較好奇,阿Q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近兩天把他讀完,突然有種莫名的震撼和發人深省。
魯迅先去一開始為何從姓氏,名字,籍貫都無從考究開始以大篇文字來敘述這個人物?我想至少有這幾點,第一,從當時社會歷史角度看,阿Q代表了當時廣大貧窮的勞動階級,身份低賤卑微,姓氏名字對於他們來說,只是一個代稱符號,整個身心如奴隸一樣束縛著。第二點,代表著當時的文化運動,如新青年,如白話文運動,反對孔儒,提倡新文化,大家都知道,白話文運動在當時大部分人是激進的,崇洋媚外的,對於西學,沒有深入的認識和思考,使得中西文化的碰撞讓當時中國文化,政治,經濟等都產生不小影響,文化肯定首當其衝,從「阿Q」這個名字的組合,便可得知,漢字加英文的組合,表現出一種不文不類的特點。我想這是魯迅先生對白話文運動的深刻認識和反思。第三,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講,中國是一個注重道德倫理文化的民族,家族,姓氏,對於每個人來說,在當時非常重要,為何對於「阿Q」來說,卻無從考究?是真的無從考究嗎?還是不敢去考究,對於阿Q,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他只能算是千千萬中之一,可這千千萬萬之中,像他這樣不敢否定欺凌自己的,不敢反抗,不敢承認自己姓氏的,在權貴面前,或許也在大多數吧。
對於阿Q這個人物形象,大概有以下幾點,其一,自身的懦弱,無能,以至於尋求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自己面對強權的凌辱打罵,轉而又向比自己弱小的人施加,但是對於阿Q來說,這卻是精神上的自我安慰,也就是所謂的阿Q精神。其二,麻木不仁的普遍性與典型,所謂普遍性是因為他身上有大多數人的多多少少的映像,典型又是因為集合了大多數中國人的劣性,面對強者的剝削,弱者在強者面前,除了拼死掙扎和反抗,剩下的就只有任人宰割,阿Q卻選擇了後者,這也表現出了阿Q的另一方面,除了懦弱外,沒有反抗精神,所謂精神的麻木不仁大概也是如此了。其三,精神上的死去,導致最終肉體上的死亡,對於當時的革命而言,革命只在其表,並未深入人心,而革命本身也存在許許多多的弊端,阿Q至始至終對革命的本質都模糊不清,直到自己被當替罪羊也還被蒙在鼓裡,籤字畫押更是讓人可笑可恨,籤了罪證,自己卻還渾然不知,足見其愚昧性。在死去的那一刻,也不能發出吶喊掙扎的聲音,足見其當時中國封建思想愚昧無知,連死亡前的悲憤哀嚎也沒有,更別提什麼精神上的覺醒了,猶如行屍走肉,讓人毛骨悚然。
一石激起千層浪,我想這便魯迅獨特的視角和文字魅力,我想,讀魯迅的文章,便能感覺到他的文字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能讓人有反思警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