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有一種文化叫趕(gǎn)場(cháng),你們知道嗎?
舊時成都民謠有唱到:
胖娃胖嘟嘟
騎馬上成都
成都又好耍
趕場騎白馬
這首曾經在成都大街小巷傳唱的民謠,大家還記得嗎?市集交易、販夫走卒、吆喝砍價…...老成都人看到這樣的畫面往往會心一笑,勾起童年的記憶;外地人則會被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所感染,對成都心嚮往之。
「趕場」,是川渝地區一個特殊的名詞,用今天的話來解釋,就是鄉鎮之間普遍實行定期的集市貿易。「趕場」不僅是一種經濟生活現象,更是一種傳承千年的風俗。
李劼人曾在《大波》裡寫道:「但凡趕場日子,再不濟事的鄉鎮,紅鍋飯鋪,都要開張。」
老成都的趕場周期一般為四天三場,也有逢單、逢雙、五天、七天一場的。時臨趕場天,市集上百貨皆聚,應有盡有。
人頭攢動的市集,形形色色的小販們挑著蔬菜,背著各式鄉間野味,三五成群地湧來趕場地。商販的吆喝聲、買主的砍價聲、小孩的打鬧聲......各種喧鬧交織在一起,活脫脫一幅現代版《清明上河圖》!
如今,我們再來回憶兒時曾經樂此不疲的「趕場」,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那些泛著老舊黃光的小商品,它們雖小巧、粗糙、廉價.......但卻見證著:我們的童年,我們的青蔥歲月。
小攤上 陌生的鐵製農具
現在城市裡長大的孩子們,絕然認不出,什麼是鐮刀?什麼是鋤頭?什麼是柴刀?甚至什麼才能稱為殺豬刀……更不必說,這些農具該如何使用了。而曾經在趕場的市集上,這些鐵製的農具,卻凝聚著務農者們的勞苦與汗水。
飄著甜味的櫃檯 滿滿都是回憶
誰都難以相信,在城市、鄉村處處都是「超市」。大行其道的今天,曾經有這麼一個商店,裡面有這樣一個櫃檯,上面永遠擺放著裝滿糖果的罐子:水果糖、薄荷糖、芝麻杆、奶糖、餅乾……只看一眼,仿佛就已被濃濃的甜香味所包圍。
剃頭 從頭頂撫摸而過的溫暖
最能牽起我們關於理髮、或是剃頭記憶的,應該還是照片中的這把手推子了。百年如一日流傳下來的剃頭絕活兒在大都市已經越來越難以看到了,雖然刀功之下不是那麼精緻和時尚,但幾塊錢剃一個頭的生意,常常令師傅忙不贏手腳,刀起刀落各有所得且不亦樂乎。
尤其是,當年曾經被手推子夾住頭髮、弄得頭皮發疼的孩子們。看著眼前這把手推子,除了喚起頭上的疼痛,是否還有那張厚繭大手從頭頂撫摸而過的溫暖呢?
手藝人 縫縫補補又三年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句話,上了年紀的人聽起來一定很熟悉,也很親切吧!過去,趕場天,會有專門的補鞋手藝人和縫紉工進行生意吆喝。
據老一輩成都人介紹,那時,補鞋匠們總是有著自己的自信,他們只需在市集裡喊上幾句「補鞋囉!」攤子前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被圍個水洩不通。而如今,時代發生了變化,補鞋手藝,正在逐漸走向式微,乃至消失。
市集 滑過嘴邊的兒時味道
趕場有時候又是一個跳蚤市場,舊書、古董、盆栽、工藝品,應有盡有!當然,街邊小吃總是必不可少,糖油果子、餈粑、糖葫蘆、苞谷粑…想想都讓人流口水!
茶館 屬於誰的記憶?
成都人都喜歡泡茶館,成年男子更甚。然而,喝茶並不全是成都男人的懶散標誌,因為一個地方的茶館,不僅僅是本地「路邊社」新聞八卦的集攏、發散地,往往還充當著傳承本地人文氣息的隱形功能。
葉子煙 爺爺就好這一口
葉子煙是老一輩成都人最好的心靈慰藉,工作之餘,農忙之後,走親訪友,互相拿出自己的菸袋,往腿上一攤,你裹一根,我裹一根,裹著吸著,昨日苦難、今日勞累、明日憂愁,都隨那菸頭上的青煙徐徐散去。
市集上,剃頭師傅、鐵製農具、破舊的撞球桌等,這些雖然在漸漸的消逝,但是卻又深深地刻在一代人的心中。到今天,雖然趕場受到了很多限制,甚至有些已經被取締了,但是並不會影響到人們對趕場的熱情。
幸福場,以原生態四川鄉場坊間民居仿古擬建,以鋪、坊、院、壩、篷等構成街景與鄉場場景,以坊間群構成鋪落集市,為大家還原古老的場鎮文化,營造屬於老成都人的趕場文化,體驗一站式採購家用食材的便捷。
每座城市都有其精神的物象代表,在成都,趕場就是許多老成都人家喻戶曉的代表,他們有些已經被歷史的塵埃所掩埋,有些卻歷經波折,仍然矗立在城市某個角落,繼續擔當著城市的「傳承者「。
你記憶中最能代表老成都的東西有哪些?老社區?老建築?民俗?小吃?還是趕場文化呢?
一口味道,一份初心
一次尋找,一份堅守
一份老場鎮的記憶,重新定義城市生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