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攀巖愛好者在重慶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東部沙人防空洞發現一堆「雞爪印」,後經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古生物學專家團隊初步鑑定,為誕生於一億九千萬年前下侏羅統珍珠衝組獸腳類恐龍足跡群。
208地質遺蹟保護研究院研究人員現場描繪恐龍足跡
據悉,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重慶市208地質遺蹟保護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代輝、重慶市地質調查院研究館員魏光飈等專家學者共同完成。
最新成果以科研論文《The Early Jurassic Kayentapus dominated tracks from Chongqing, China》發表於英國知名SCI期刊《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研究確認了該恐龍足跡為卡巖塔足跡(Kayentapus),為亞洲保存最好的侏羅紀卡巖塔足跡群。
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恐龍行跡現場圖和素描圖
該足跡群位於兩個相距大約3米的石英砂巖表面,共有46個三趾型獸腳類足跡,其中:
● 第一層表面包含7條行跡(GLS-T1–T7),共計由32個足跡組成,另有12個孤立的足跡;
● 第二層共計2個孤立的足跡。
第一層7條行跡的足跡平均為24.1釐米,最大的足跡(GLS-T1–R1)長35釐米,最小的足跡(GLS-T3–L5)長16釐米。
根據測量足跡的相對步幅長度,推測其為大中型獸腳類恐龍造跡而成,且當時「造跡者」正做小跑的步態。
歌樂山卡巖塔足跡特徵
卡巖塔足跡(Kayentapus)最初指的是一種較大的(長約為35cm)三趾型兩足行走的獸腳類恐龍足跡的屬名,這種獸腳類恐龍最早發現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下侏羅統地層。
卡巖塔足跡(Kayentapus)特點是不保留拇趾印痕,保留了第四指的蹠趾墊印痕,與其餘的印痕完全分開。相比實雷龍足跡(Eubrontes),卡巖塔足跡具有更窄、更細特徵,但趾部分叉更寬且具有不同的前三角結構。
卡巖塔足跡特徵素描圖
卡巖塔足跡廣泛分布在全球北美、歐洲東北部、非洲和亞洲侏羅紀地層中,我國主要分布於雲南祿豐、雲南省晉寧市早侏羅世地層和四川攀西地區、陝西資州中侏羅統地層中。
在北美,卡巖塔足跡「造跡者」為獸腳類雙脊龍類或基幹堅尾龍類,生活在全球侏羅紀早期,是最早出現的大型肉食恐龍之一。
在中國,尤其是西南地區,卡巖塔足跡「造跡者」很有可能是中國龍。中國龍的頭上有兩個冠狀物,體長約5.6米,體重可達半噸,是兇猛的大型食肉恐龍。
卡巖塔足跡造跡者中國龍復原圖
卡巖塔足跡雖在全世界分布廣泛,但在亞洲地區一直未發現確鑿的卡巖塔足跡。
此次發現豐富了中國乃至亞洲地區卡巖塔足跡群的記錄,也進一步證明了亞洲乃至全球下侏羅統恐龍足跡多為獸腳類恐龍足跡,且足跡形態類型表現一致的多樣性,這對研究中國侏羅紀早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防控小貼士
乘坐地鐵時,配合做好體溫檢測,全程佩戴口罩,乘客間講距離,打噴嚏遮口鼻,下車後及時洗手。主動配合工作人員做好疫情防控;如有發熱、乾咳、乏力等症狀,請不要乘坐公共運輸工具。
來源:重慶發布 人民網重慶頻道
記者:黃軍 胡虹
圖片: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編輯:錢薇薇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