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文物
由溫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共同主辦,深圳市龍華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協辦,溫州博物館、深圳望野博物館承辦的「江南煙雨裡的長安——圓珍眼中的大唐世界」展目前正在溫州博物館舉行。這個展覽歷時2個多月,從一個日本僧人圓珍的視角,展現他入唐求法的歷程,以及他眼中所看到的大唐世界,把觀眾帶回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最繁盛的時代。
黃釉絞胎罐、甌窯青釉水盂、鞏義窯點黑彩兔、貼金箔蛤盒、藍釉唾壺、銅鎏金釋尊說法像……一系列唐代的珍貴文物令人嘆為觀止,浮現出歷史煙雲。展覽遴選了溫州博物館和深圳望野博物館珍藏共計167件/(套)唐代文物器用。其中有國家一級文物12件,二級文物2件。正如溫州博物館館長王亦武所言:「本次展覽是跨區域國有博物館與非國有博物館間聯合策展、讓文物真正『活起來』的又一個成功案例。」展覽自5月10日啟幕以來,吸引了社會各界觀眾前往觀看。據溫州博物館統計,截至7月2日,觀眾達到65807人。據了解,該展覽將展至7月21日。
四個單元展現大唐之美
此次唐代文物展,是深圳非國有博物館——望野博物館歷時三年全國6站巡展後,在溫州博物館的一個全新呈現和策劃。深圳望野博物館館長、本次展覽的策展人、文物研究學者閻焰向記者介紹了策展思路。
據了解,日本僧人在公元9世紀掀起了入唐求法巡禮活動,其中有8位僧人成就最髙,這就是日本佛教史上著名的「入唐八大家」,圓珍便是其中之一。他於公元853年入唐求法,在華求法巡禮生活近五年,後帶佛教經論1000卷返回日本,是「入唐八大家」中攜回佛教經論最多的僧人。
圓珍與溫州的文化情緣十分深厚,他當時從福州入境,在溫州停留了20天左右,求得經書90餘卷,留下與溫州各界人士的唱和詩2卷,與溫州人結下了深厚情誼。
閻焰介紹,展覽敘事主線便以圓珍入唐求法作為開篇,隨後將他眼中大唐世界的日用之美、文化之美、佛教莊嚴徐徐展開,結尾從圓珍個人引申出中日交流史中的無數微小個體;把唐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貫穿始終。副線突出圓珍與溫州的關係,體現唐代溫州佛教對日本經濟文化交流的影響以及唐代溫州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係。
展覽共分為四個單元:一是「圓珍入唐求法」,展現圓珍入唐求法的路徑、所經過的地方及其收穫,尤其是圓珍與溫州的關係;二是「圓珍眼中的大唐物質生活」,展現唐朝人民物質生活的豐富、唐代手工業的全面發展繁榮、唐朝先進的物質技術對日本的傳播與影響;三是「圓珍眼中的大唐文化繁榮」,展現唐朝先進的制度保障和人才濟濟,進而展現唐朝政治制度、書法、建築等諸多文化元素對日本的深遠影響;四是「圓珍眼中大唐佛教的莊嚴」,展現唐代佛教大發展時期,中日之間佛教的交流及其對社會各個生活層面的影響。
歷史故事環環相扣不斷延續
深圳望野博物館唐代文物系列展的上一站是以「煌煌·巨唐」為主題的「七至九世紀的唐代物質與器用」展覽,於去年11月8日至今年4月7日在深圳博物館展出。而在此次於溫州博物館舉行的展覽結尾處,觀眾可以看到「圓珍國清寺求法目錄」中以「巨唐大中十一年十月日本國求法僧圓珍錄」為落款。「這個『巨唐』暗含的線索是本次展覽的一條伏線。我們希望這個系列展是一個有生命的、可以環環相扣的且不斷延續的歷史故事。」閻焰說。
他介紹,「大中十一年」在本次展覽中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在介紹甌窯的展板中,展覽特別選取了2017年度浙江省重要考古發現之一的永嘉坦頭甌窯遺址。其中就有「大中十一年」紀年的匣缽,足見當年永嘉地區窯業之發達。另一次就是出現在展覽結尾「圓珍國清寺求法目錄」中的落款「大中十一年」。「觀眾如果細心觀察就能體驗到時空穿越的感覺,能夠想像,當年圓珍回國清點所獲佛教典籍,在天台謄寫目錄時,他案頭擺放的可能就會有這類甌窯的生活器皿。歷史如影,仿佛中一切既模糊又清晰。」
此次展覽的展廳面積達到1200平米,布展人員運用黑白對比、中軸對稱、烘託提升、高低錯落等方式,力求將展品最美的一面呈現給觀眾。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陶瓷器皿佔比較大,除了讓大眾直觀感受唐代陶瓷的藝術之美外,展陳還將唐代不同窯口和地域的陶瓷器集中分類展示,讓專業觀眾可以深度學習和觀摩。
除了文物展品外,大面積展牆則主要補充與展覽相關的背景知識,營造與展覽主角相關的人文氛圍。譬如,展牆中製作了一幅唐代中日年代時間對照軸,觀眾可以此直觀地感受中日交流的時間跨度。
「展覽是以物講故事,圓珍是整個故事的主角,返日後,他的中國僧人朋友們不斷通過商人李達、詹景全、高奉等捎去佛經和禮品等,現存的部分唐代送別詩就見證了他們之間的情誼。這些詩作被點綴在展廳的幾處展牆上,觀眾如果留心觀看,可以從這些詩句中體會到中日友情的源遠和綿長。」閻焰說。
溫州博物館館長王亦武指出,該展覽是讓文物真正「活起來」的一個成功案例。王亦武認為,非國有博物館由於機制框框相對較少,可以因地、因藏制宜,突出自身的辦館優勢,在運營上相對比較靈活。國有博物館需要把現有的資源活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