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鄉是船的世界,烏篷船更是江南水鄉獨特的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烏篷船的船身輕巧,船篷一般用竹片、竹絲編成,划船的技巧在於船槳鉚著的螺絲上,得圍著它用力,船槳左右來回劃撥,很適合在狹小的河道裡航行。
烏篷船代表了江南水鄉,烏篷船更是很多文人墨客筆下對江南的印象,而我們從小開始,記憶中江南就從烏篷船開始,或許正是因為記憶深刻,如果說沒有烏篷船的江南,總感覺缺少了一絲絲的江南韻味,這也是為什麼我每次去蘇州,總需要找到有烏篷船的地方。
如果說千百年來,坐烏篷船遊蘇州水鄉成了人們不可或缺的愜意體驗。那麼如今商業化的時代,似乎現在蘇州的許多地方隨處可見那種載客的烏篷船,平江路、木瀆古鎮、同裡……烏篷船是水鄉不變的記憶,成為我們旅行體驗中最不可或缺的地方。
關於烏篷船的記載,源於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的所作的《鵲橋仙》一詞:「輕舟八尺,低篷三扇,佔斷蘋洲煙雨」。於是慢慢的從紹興水鄉開始,變成了與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的獨特水上交通工具,既是一種必須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是文化傳承。
水鄉就這樣拉開了烏篷船的記憶,讓人在無法抵抗這種誘惑,關於烏篷船的記憶,我喜歡這樣坦然,「水鄉的路,水雲鋪,進莊出莊,一把櫓……」熟悉的詩,像一個江南夢,也像一幅徐徐鋪開的水鄉畫卷:橋梁的倒影瀲灩在水波中,船隻在橋下自由地穿梭往返,欸乃聲濃……
魯迅曾經在書中描寫的就是這樣,乘著這樣有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去看鄉下的「社戲」的。而相比「三明瓦」,「梭飛」更加玲瓏小巧,它船體輕盈,行船時飛快平穩,故得「梭飛」之名。魯迅先生筆下的烏篷船顯得輕巧玲瓏,是真正搭乘的交通工具。
江南人自古好遊,明清時期旅遊業興盛,據記載,每當盛夏, 蘇州葑門外的荷花宕遊船畢集,很是壯觀!如今變成了真正的遊船,不再作為交通使用的烏篷船感覺更適合遊人出行,慢慢悠悠的蕩漾在河面上。
還記得戴望舒寫的那些美文嗎?「巷已成墟,亦如我破碎的心,有的是一池雨打芭蕉的惆悵,一地風吹落葉的寂寞,一種對月獨酌的悽清,還有一個結著淡淡愁怨的姑娘所勾勒的悽婉,悽婉而迷茫的故事,一段沒有結局的雨中曲,悵悵在江南烏篷的掛帆!」
如果煙花三月的春天,和三兩好友乘一葉烏篷船,看江南煙雨,聽甜糯的歌謠,呷一口紹興老黃酒,嚼幾粒舟上的茴香豆,船下是潺潺的清波,白牆黑瓦,石板小橋……讓人恍若跌入前人染就的水墨丹青裡,真的就像是一夢江南。